1、何為太廟?
在河南信陽、湖北黃陂各有一座桃花廟,它們都是為了紀(jì)念相同的一個人------息媯。
息媯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當(dāng)年她從息國回娘家陳國省親的時候,路過蔡國,被姐夫蔡侯調(diào)戲,息侯得知后,聯(lián)合楚文王敲打蔡侯。
這位蔡侯被楚文王俘虜后,說,之所以調(diào)戲她,是因為這小姨子太漂亮了!
楚文王聽罷,發(fā)兵息國,息國打不過強(qiáng)大的楚國,息侯只能滿臉賠笑,楚文王就說了,讓你夫人出來作陪我就饒你一命,息侯沒辦法,只好讓息媯出來。
然后,楚文王就帶著息媯走了,息國被滅。
楚文王就問息侯,你還有什么未了心愿嗎?
息侯說,懇請大王保全我息國宗廟,只要我守護(hù)祖宗牌位就行了。楚文王就賞了百戶人家供奉息國宗廟。
面對滅國,天下諸侯似乎都和息侯采取了同樣的手法------保全宗廟。
再比如,秦并列國,將各諸侯遷徙咸陽,其實各國的宗廟并沒有毀,各家宗廟也成為日后項羽等東方殘余勢力崛起的強(qiáng)大支柱。
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國人沒什么信仰。實際上,中國人不但有信仰,而且對信仰的堅執(zhí)程度要遠(yuǎn)遠(yuǎn)高于西方,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祖先。
在破四舊之前,幾乎每個家族都有族譜,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這個東西在民間叫做宗祠,上升到古代皇族,那就不叫“宗祠”了,改稱太廟。在古代,并非所有的皇族成員都可以進(jìn)太廟,一般只有君王才有資格。
實際上,太廟也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在周代,它叫明堂,為“天子之廟”,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建造明堂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沒錯,就是那個經(jīng)常被當(dāng)成解夢大神的那位,周公做事效率真的是非常高,“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建造完明堂后,周公在此大會天下諸侯,因此,明堂的第一重作用就是“明諸侯之尊卑也”,說白了,就是為周代制定了一個金字塔結(jié)構(gòu),天子居于最上層,萬般臣民只能仰視,這就體現(xiàn)明堂的“威嚴(yán)性”。
在歷朝歷代皆有明堂類建筑,比如神都洛陽的萬象神宮、明清兩朝的祈年殿,他們都位于皇宮的南面,“布政之宮,在國之陽”都體現(xiàn)了禮制的莊嚴(yán)。
當(dāng)然,周代的“明堂”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話,它起源于夏代的“世室”、商代的“重屋”,無論怎么演變,其內(nèi)涵并沒有發(fā)生本質(zhì)變化,除了透出的“威嚴(yán)性”,太廟還承擔(dān)著另一項功能: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這第二重作用,說白了就是擺給天下人看的,以“德”和“功”作為評價標(biāo)準(zhǔn),這也成為天下人奮進(jìn)的原始動力,無論是科舉取士,還是沙場建功,只有滿足了這個條件,才有可能入選太廟。
即便是古代帝王,如果攤上了“大事”,比如不幸成為末代王,他們自己都覺得愧對列祖列宗,不配進(jìn)入太廟。
由此可見,作為一名臣子,如果能“有幸”配享太廟,那是何等榮耀!
不過,這個資格的取得非常難,以清朝為例,近三百年的時間里,配享太廟的也不過二十六人,張之洞、左宗棠等人立下汗馬功勞都沒能配享。
2、配享方式
話說回來,在最開始的時候,并不是每個人都像明清兩朝一樣爭著“配享太廟”的,因為,最初是真的“配享”------殉葬。
比如,奄息、仲行和針虎是秦國有名的將領(lǐng),號稱“三良”,某次喝酒的時候,這哥兒仨對秦穆公說,“生共此樂,死共此哀”,反正咱君臣就是生死與共,到秦穆公下葬的時候,他們果然陪葬,這也算是“配享”了。
這種“活體配享”,估計沒多少人愿意。
隨著殉葬制度的廢棄,這種方式逐漸淡出歷史,新的方式也逐漸衍生出來,最常見的就是在臣子死后在帝王的后面立一塊他的牌子。
雖然只是一塊牌子,但是這里面的榮耀實在是太尊貴了。在講究“三綱五?!钡哪甏?,臣民是要無條件服從帝王的,如果在太廟里有一塊臣民的牌子,帝王在祭拜祖先的時候,順道也把臣子給拜了,這事兒,不用想都覺得賺大發(fā)了。
所以,很多人為了這塊牌子費盡了心機(jī)。
比如清朝的張廷玉,雍正去世前,對乾隆囑咐,張廷玉死后要配享太廟。
要說,張廷玉這人為了這一至高榮耀也是如履薄冰,但是在他死前還是被乾隆廢了“配享太廟”的資格,在他死后乾隆又將其放入太廟,不過,斯人已逝。
還有的人進(jìn)入太廟,并沒有建立多大的功勞,是伴隨著“權(quán)勢”,或者說是“裙帶”關(guān)系才取得這一資格的。
比如武士彟,在李淵父子建立大唐的過程中,他的功勞并不怎么突出,但依然進(jìn)入了太廟,因為他有個好女兒武則天。不過,在武則天死后,武士彟又被移出了太廟,夠折騰的!
其實,除了這些,歷代帝王還搞了很多組織,可以稱之為“類配享太廟”。
這其中有名的很多,比如漢宣帝時期的麒麟閣十一功臣,光武帝的云臺二十八將,曹操的五子良將,孫權(quán)的江東十二虎,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宋朝的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乾隆的紫光閣功臣等。
說到底,取得“配享太廟”資格,是一種無上榮光,幾千年來,無數(shù)帝王臣子為之奮斗不止。人類活動的最終較量,其實就是來自精神層面,西方人標(biāo)榜的無神論,其實是有神,而我們的“神”,就是自己的祖先,在每個人的意識中,自己都是神,“配享太廟”,就是一個造神、封神的過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7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