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要是不聽他的話,就在他做了皇帝之后
,把他們都關(guān)起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谂瑺柣逝瑺柟鄬λ奶蹛郏瑴蕚浒阉P(guān)起來好好反思
。但是他不懂父親的心思,大臣們一致認為他是一個氣量小的人
,認為他不應(yīng)該做皇帝,如果他要掌權(quán)
,那么清朝就離覆滅不遠
,所以他引起了眾怒
,最終努爾哈赤把他賜死了
,可以算他上是自作自受了
。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
,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
。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大清第一位皇太子
清乾隆第一個太子介紹下
愛新覺羅·永璉,密儲立為太子
,乾隆帝次子。永璉這個名字是他的祖父雍正帝取得
,據(jù)說含有將來要繼承皇位之意。永璉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
,生母是孝賢純皇后。清朝前四個皇帝都是妃子所生
,沒有一個屬于嫡出。乾隆帝決心從自己的兒子開始
,由嫡出皇子繼承皇位。永璉既是嫡出
,又“聰明貴重,氣宇不凡”
,所以在乾隆元年(1736年)被密定為皇位繼承人。未想兩年多以後
,永璉竟病死了,年僅九歲
。乾隆帝極為傷感,贈給永璉的謚號為“端慧皇太子”
。
永璉於乾隆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入葬端慧皇太子園寢。
永璉死后
,首先要辦理的后事就是選擇園址,營建園寢事宜
。大臣們提出了幾個地方,乾隆都不同意
。為什么呢
?原來乾隆想把永璉葬在自己的陵寢附近,使驕兒長倚膝下
。而這時乾隆的萬年吉地還沒有派人卜擇,這樣永璉的葬地自然不能確定
。所以只好把他的金棺暫安于京西田村殯宮。
據(jù)史記載
,清王朝共建有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及大量的皇室園寢
,唯獨皇太子陵只建有一座,即朱華山下的端慧皇太子永璉的園寢
。朱華山,坐落于孫各莊滿族鄉(xiāng)朱華山村
,村以山名。直到清道光年間
,此山才載于《薊州志》:“在州東三十里,內(nèi)有端慧皇太子園寢
。”
乾隆七年(1742年)
,他的萬年吉地終于確定在東陵的勝水峪(勝水峪在嘉慶四年(1799年)定名為裕陵)。隨后
,乾隆派大學(xué)士納親
、戶部尚書海望會同欽天監(jiān)官員帶領(lǐng)風水人員到東陵一帶為永璉相度園址,先后相看了馬蘭峪
、七星山等地,因這些地方垣局狹窄
,下砂稍低,規(guī)模未備而落選
。后來
,相中了黃花山之南鞍子嶺前的朱華山
。朱華山來龍秀麗、穴情明確
,水口交鎖、羅城周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贾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龍自天皇左旋入首,水從辛酉右轉(zhuǎn)歸辰
,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乘氣消納
,最為合局
。又刨驗土色
,至一丈有余,俱系純黃嫩色
,且堅而細,實為上等佳土
。經(jīng)風水官反復(fù)詳加相看,以朱華山地方山勢整秀
,垣局實屬嚴密,公同酌議
,定下了在朱華山建造端慧皇太子園寢
,并繪圖呈請乾隆御覽
。經(jīng)過反復(fù)挑選,最后朱華山以“來龍秀麗,穴情明確
,土色純黃”而中選。經(jīng)乾隆欽定
,欽天監(jiān)選擇吉期,于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初二日破土興工
,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園寢正式竣工
,共耗銀十六萬八千二百三十五兩,葉子金三百七十八兩九錢九分二厘
。永璉的葬期選擇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十一日,當時園寢的大殿還未建成
,仍如期葬人了園寢。
乾隆十年(1745年)
,乾隆謁陵路過朱華山,還寫了一首《朱華山酹酒》:
“兆葉維熊意舉男
,髫齡書史即深耽。墳前省識吾懷悼
,地下應(yīng)知汝抱慚。覺后夢因原是幻
,悲深痛定更難堪。從今擬廢蒼舒誄
,古佛無生叩寶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背浞直磉_了乾隆失去愛子之后的悲痛心情。
端慧皇太子園寢
,坐北朝南,背靠朱華山
,左右砂山圍護,栽種了1360棵儀行樹,建有三孔石橋一座
,過橋東側(cè)為神廚庫、井亭
,這是任何王爺陵都不曾有的設(shè)施
,在太子陵后院,建有石券兩座
、磚券一座,三券并排
,上面封土
,里面安葬著端慧皇太子
。端慧皇太子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二十一日入葬,盡管園寢工程一直加緊施工
,但直至端慧皇太子下葬時,大殿尚未建成
,待皇太子金棺入葬中央石券后,工程才于第二年十月基本告竣
。
這座園寢
,名為端慧皇太子園寢
,不單單葬入端慧皇太子永璉一人。乾隆為他心愛的皇太子永璉修建的園寢中
,后來又陸續(xù)葬入了早殤的6個皇子、1個皇女共8人
,故當?shù)赜腥朔Q之為“八仙陵”。正中石券內(nèi)葬永璉一人
,左側(cè)石券內(nèi)葬皇七子永琮
、皇九子、皇十子
。右邊磚券內(nèi)葬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
、皇十六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拾伺嵊谔恿陽|南角的天落池中。
其中皇七子永琮也是富察氏皇后所生
,本文后面單有他的介紹。
因為是皇太子園寢
,所以祭祀的等級僅次于帝、后陵
。每年的清明、中元
、冬至
、歲暮祭日
,都由皇帝從京師派王公前往祭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实壑]東陵時,有時也親往奠釃
。
太子陵建成后,盡管有固定的人員看管
,但因為陵園內(nèi)有貴重的陳設(shè)與器皿
,故受到許多人關(guān)注
,自清末至民國年間,多次發(fā)生盜案
,不僅地宮中殉葬品被洗劫一空
,就連地下、地上宮殿的磚
、石、瓦
、木也全被拆走。如今這座園寢已不復(fù)存在
。
努爾哈赤是清朝第一位皇帝嗎,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算不算是“清朝”的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算不算是“清朝”的皇帝
? 按照清史,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太祖高皇帝(乾隆前稱為太祖武皇帝)
,他是清朝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但是他自己生前沒有使用“大清”國號,也沒有稱帝
,他的國號是“大金”(史稱后金),君主稱為“汗”
。年號為天命,所以叫“天命汗”
。
他的兒子皇太極先稱汗,國號仍為金
,年號天聰;后稱帝
,改國號為清
,年號崇德
。 所以叫個真
,皇太極才是清朝第一個皇帝
,努爾哈赤不是
。但講清史必須從努爾哈赤開始,說他是第一位皇帝也未嘗不可
,還有的習(xí)慣從通史角度出發(fā),那清朝第一個皇帝就是入關(guān)之后的第一位皇帝
,皇太極的兒子清世祖章皇帝福臨,這幾種說法都沒錯
,就看角度。 但要是考試
,必須回答皇太極,因為他稱帝
,改國號為清
。 清朝各皇帝
,從第一位到最后一位分別是誰 清朝總共有十二個皇帝,清朝的皇帝列表分別是(括弧內(nèi)是年號):努爾哈赤(后金天命汗)
;皇太極(后金天聰汗,改元為清后年號崇德)
、福臨(順治);玄燁(康熙)
、胤禛(雍正)
、弘歷(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㈩勭螒c)
、旻寧(道光)、奕詝(咸豐)
、載淳(同治)
、 載湉(光緒)
、溥儀(宣統(tǒng))
。
1、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明建州左衛(wèi)都指揮使愛新覺羅·塔克世之子
,其祖父和父親死后,襲任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
,后累加官至建州左衛(wèi)都督僉事,龍虎將軍
,五次入京覲見,獲賜龍虎寶劍和蟒袍玉帶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
,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年號天命
。萬歷四十六年四月(1618年)即后金天命三年四月
,正式起兵反明
。其稱汗10年
,死后葬于福陵(今沈陽東陵),廟號“太祖”
。 2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
,原名不詳,后定名為皇太極
。天命十一年九月(1626年9月),繼后金汗位
,以次年為天聰元年
。天聰十年五月(1636年5月)在盛京(沈陽)稱帝
,建國號為大清
,改元崇德,改族名為滿洲
。崇德八年八月(1643年8月)猝死,葬于昭陵(今沈陽北陵)
,廟號“太宗”。 3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guān)后第一位皇帝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侍珮O猝死后
,滿洲貴族內(nèi)部爆發(fā)了激烈的斗爭,最終推出年僅六歲的福臨繼承帝位
,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次年改元順治
。 順治十八年正月(1661年)年僅24歲的福臨得天花病死,葬于清東陵之孝陵
,廟號“世祖”。 4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福臨第三子,清入關(guān)后第二位皇帝
。福臨病逝后,其生母布木布泰(謚號:孝莊文皇后)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
,并繼位為帝
,次年改元康熙
。 其在位61年
,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滴趿荒甓?722年)其病死于暢春園,廟號“圣祖”
,葬于景陵。 5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玄燁第四子,清入關(guān)后的第三位皇帝
。其經(jīng)過激烈的儲位斗爭,在玄燁死后得以勝出繼位
,次年改元雍正。雍正十三年八月(1735年)突然駕崩
,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
。 6、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1799年):胤禛第四子
,清朝入關(guān)后第四位皇帝
。 雍正元年八月(1723年8月),胤禛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歷為繼承人
,藏于鐍匣,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弘歷即皇帝位
,以明年為乾隆元年。乾隆六十年九月(1795年)
,弘歷宣示建儲密旨
,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
,定明年歸政
,改為嘉慶元年
。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
,弘歷于養(yǎng)心殿逝世
,葬于裕陵,廟號“高宗”
。 7、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820年):原名永琰
,弘歷十五子,清朝入關(guān)后第五位皇帝
。在永璉
、永琮相繼死去后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乾隆六十年九月(1795年)公開立為皇太子
,次年元旦,受弘歷內(nèi)禪即位
,以是年為嘉慶元年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
,弘歷死,始親政
。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1820年)在承德避暑山莊病死,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廟號“仁宗”
。 8、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1850年):原名綿寧
,顒琰次子,清朝入關(guān)后第六位皇帝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顒琰病重后
,眾大臣當眾開啟乾清宮的鐍匣,宣布嘉慶四年的詔書
,立旻寧為皇太子。顒琰病逝后
,眾人當日就護送其靈柩回北京。八月
,旻寧登基
,次年改元道光
。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年),旻寧病重
,召眾大臣公啟秘匣,宣示御書“皇四子立為皇太子
,封皇六子奕欣為恭親王”
。二月病逝,葬于慕陵
,廟號“宣宗”。 9、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旻寧第四子
,清朝入關(guān)后第七位皇帝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
,以次年為咸豐元年。咸豐十年九月(1860年)英法聯(lián)軍逼近北京,奕詝攜親眷逃往承德避暑山莊
。咸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病逝,葬于清東陵定陵
,廟號“文宗”。 10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1875年):奕詝長子,清朝入關(guān)后第八位皇帝
。咸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奕詝病重,召見眾大臣“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
,載淳時年5歲
,其生母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聯(lián)合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奕?等人發(fā)動事變后
,垂簾聽政,改年號“祺祥”為“同治”
。同治十三年,載淳病逝
,葬于清東陵惠陵
,廟號“穆宗”。 11
、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1908年):醇親王奕譞次子,清朝入關(guān)后第九位皇帝
。因載淳病逝后無子,慈禧太后將其妹妹和奕譞的兒子——四歲的載湉
,過繼給奕詝,并登基為帝
,次年改元光緒。光緒三十四年冬(1908年)
,載湉病逝,葬于清西陵崇陵,廟號“德宗”
。 12、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1967年):第二代醇親王載灃長子
,清朝末代皇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載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將溥儀養(yǎng)育在宮中
,11月載湉去世
,慈禧太后命溥儀繼承皇統(tǒng)
,過繼給載淳,同時兼承載湉之祧
,次年改元宣統(tǒng)
。宣統(tǒng)三年十月(1911年10月)爆發(fā)了武昌起義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年僅6歲的溥儀
,頒布《退位詔書》
,清祚終
。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誰是清朝開國皇帝
? 皇太極
,因為皇太極1636年
,在盛京(今沈陽)稱帝
,建國號大清。
拓展資料
皇太極簡介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又譯黃臺吉
、洪太主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
,清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
,清朝開國皇帝
。
崇德元年(1636年)
,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并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于清朝。
皇太極前后在位17年
。他在位期間
,發(fā)展生產(chǎn)
,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zhàn)
,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皇太極廟號太宗
,謚號應(yīng)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于沈陽昭陵
。死后其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即位。
皇太極政治方面的為政舉措
緩和矛盾:皇太極逐步建立國家統(tǒng)治機構(gòu)
,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國家權(quán)力
,并通過這套政權(quán)機構(gòu)
,把權(quán)力牢牢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經(jīng)過努力
,農(nóng)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
,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
完善機構(gòu):立了都察院
,給他們稽察一切官員的大權(quán)
;改都察院為又改為理藩院,合原有的六部
、都察院
,構(gòu)成了有名的八衙門
;清軍入關(guān)前沒有內(nèi)閣的名稱。但是皇太極統(tǒng)治下的清朝已初具內(nèi)閣性質(zhì)的內(nèi)三院
。
建立清朝: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
,皇太極下令改族名為滿洲;建國號大清
,實際是把后金改為大清
,改元崇德
。祭告天地完畢,在壇前樹鵠較射
。
皇太極軍事戰(zhàn)略
軍事建設(shè):隨著蒙古的臣服
,明朝將領(lǐng)的降順
,皇太極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
。
對外戰(zhàn)爭:對于李氏朝鮮,皇太極經(jīng)過兩次出征
,朝鮮國王李倧被迫投降
,稱臣納貢
;對蒙古諸部
,皇太極采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
;對明朝
,皇太極全力以赴發(fā)動戰(zhàn)爭
。
清朝第一代皇帝是誰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誰?
清朝13位皇帝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 1616年~1626年 天命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 1626年~1643年 天聰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 1643年~1661年 順治 清圣祖 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 1661年~1722年 康熙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 1722年~1735年 雍正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 1735年~1795年 乾隆 清仁宗 愛新覺羅颙琰(1760—1820) 1796年~1820年 嘉慶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 1820年~1850年 道光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1830—1861) 1850年~1861年 咸豐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5) 1861年~1875年 同治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 1875年~1908年 光緒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 宣統(tǒng) 清朝第一個皇帝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 努爾哈赤是后金的開國皇帝
,在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才建立了清朝
,所以說清朝第一位皇帝應(yīng)該是皇太極
。
清朝的第一個皇帝是誰叫什么名字 清朝的第一個皇帝可以認為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后金建立者
,清朝奠基人)
,或者是愛新覺羅·皇太極(清朝實際建立者)
。
努爾哈赤(穆麟德轉(zhuǎn)寫:Nurgaci,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
,愛新覺羅氏
,出身建州左衛(wèi)都指揮使世家旁系
,祖父覺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揮使,父親塔克世為覺昌安第四子
,努爾哈赤是嫡長子
,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爾哈赤少年時曾以采人參為生
,常到撫順關(guān)馬市進行貿(mào)易活動。后因父祖被明朝誤殺
,努爾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復(fù)仇,開始了其建國稱汗
、征戰(zhàn)一生之路
。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勢力
、海西女真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
,大體上統(tǒng)一女真。1616年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又稱天命汗
,建立后金,兩年后誓師伐明
,后金軍在四年間接連攻占撫順
、清河
、開原、鐵嶺
、沈陽
、遼陽
、廣寧等地
,并遷都沈陽。 由于努爾哈赤是后金的創(chuàng)建者
、清朝的主要奠基人
,所以其繼承人皇太極在改號稱帝后追尊其為太祖高皇帝。正因如此
,努爾哈赤雖然沒有親自建立清朝,卻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稱
。 皇太極(穆麟德轉(zhuǎn)寫:Hong Taiji
,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愛新覺羅氏
,是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和大清國的實際建立者
,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
,年號天聰
、崇德
,廟號清太宗
,謚號應(yīng)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 皇太極早年譯名不定,或作“黃臺吉”
、“洪太極”、“洪太主”
、“洪佗始”、“紅歹是”
、“黃臺雞”等,乾隆年間改用現(xiàn)譯
,沿用至今。他是后金建立者努爾哈赤(尊為清太祖)第八子
,在1626年努爾哈赤逝世后繼承汗位,年號天聰
,當時后金的實際統(tǒng)治區(qū)域為現(xiàn)中國東北大部及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qū)。在位期間
,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兵力
,為后來清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1636年
,皇太極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
,在沈陽稱帝
,正式建立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又改女真族名為滿族,定滿語為國語
。仿漢制
,立百官
。故真正建立清朝的皇帝是皇太極
。 清朝的第一個皇帝是不是努爾哈赤?
? 清朝的第一個皇帝是皇太極。公元1636年
,皇太極在沈陽稱帝,改國號為清
,建立清朝,尊父親努爾哈赤為太祖
努爾哈赤(70)愛新覺羅(329)
清朝的首位皇帝
第1個是努爾哈赤
下面是清朝的皇帝
1
、努爾哈赤
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
,后金政權(quán)創(chuàng)立者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
,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
。努爾哈赤順應(yīng)歷史發(fā)展趨勢
,完成了統(tǒng)一女真各部大業(yè)
,對后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對加強各民族間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
,促進遼東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起了積極作用
。
2、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
,努爾哈赤第八子
,滿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后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
,建國號大清
,改年號為崇德
,并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在位期間
,注意發(fā)展生產(chǎn)
,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zhàn)
,確定滿族族名
,建立清國
,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后來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
。
3
、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
,皇太極第九子
,清入關(guān)后第一位皇帝
。6歲繼帝位
,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
,14歲親政
。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
,而至順治朝結(jié)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
,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
。
4、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
,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guān)后第二位皇帝
。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fù)了臺灣
,驅(qū)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qū)動亂
,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
。在經(jīng)濟和文化建設(shè)上
,康熙也創(chuàng)下對后世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yè)績,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
5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
,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guān)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