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齊桓公和管仲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關于“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多個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齊桓公都必須位列其中,而且排名第一。他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如果我們回轉(zhuǎn)目光,回到2700年前,會發(fā)現(xiàn)齊桓公差點與春秋五霸擦肩而過。
齊桓公是齊襄公的兒子,姓姜,名小白。連起來叫“姜小白”,當然,和現(xiàn)在那個頗有名氣的白酒品牌沒有一毛錢的關系。我們通常尊稱為公子小白。齊襄公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國君,經(jīng)常惹出一些麻煩來,將政局搞得一塌糊涂。在這種情況下,公子小白不得不在鮑叔牙的保護下,來到莒國躲難。公子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則在管仲、召忽的保護下,來到魯國避難。
果然,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國出了大事:大臣公孫無知殺掉齊襄公,自立為君。公孫無知的國君位置還沒有坐熱,第二年,雍林人又殺掉了公孫無知,準備在齊襄公的后代里重新立一名國君。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聽說到這個消息后,立即乘坐馬車星夜兼程,趕回齊國搶奪國君的位置。護送公子糾的管仲,帶兵前往攔截公子小白,并親自射了一箭——假如這一箭射死了公子小白,后面春秋爭霸,就沒有他的事兒了。
幸運的是,管仲這一箭敲好射到公子小白的帶鉤上。公子小白應聲而倒,作出死去的樣子。管仲和公子糾以為公子小白真的死了,便慢悠悠地往齊國趕,走了6天才回到齊國。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公子小白是裝死的。他騙過管仲后,快馬加鞭回到齊國,被立為國君,這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這時候,公子糾還在路上,慢悠悠地往齊國趕。齊桓公派兵打敗了護送公子糾的魯國軍隊。在齊桓公的威脅下,魯國殺掉了公子糾,召忽自殺,將管仲送到齊國。
管仲以為自己必死無疑。畢竟,當初自己射了公子小白一箭。這一箭之仇,齊桓公怎能不報?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回到齊國后,齊桓公竟然好吃好喝地對待他,還向他請教怎樣才能稱王稱霸……
原來,齊桓公的確有殺掉管仲之意。只不過,鮑叔牙勸服了他。鮑叔牙說:“管仲的才能,遠遠在我之上。如果您想稱霸,就必須任用管仲為相國。”
齊桓公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采用了鮑叔牙的想法,將管仲接回來,任命為相國,同時任用鮑叔牙為大諫。
隨后,齊桓公在管仲、鮑叔牙的輔佐下,將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強民富,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家。
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充分發(fā)掘了管仲和鮑叔牙兩個人的力量。
我們放眼看春秋初期的局勢,周天子日益式微,對諸侯國的統(tǒng)轄越來越淪為形式。而在諸侯國里,齊國并非疆域最廣、國力最強的諸侯國,不管是鄭國,還是晉國,都有壓它一頭的實力。齊國能夠在春秋初期的混亂局勢里跑出來,固然有齊桓公雄才大略的原因,更有管仲和鮑叔牙的輔佐之功。
在管仲這方面,他為齊桓公提供了許多切合實際的建議。當齊桓公接受了這些建議時,國家治理就會變得很順利;當齊桓公反其道而行時,國家治理就會變得很艱難。
比如,有一次宋國得罪了齊桓公,齊桓公惱羞成怒,要發(fā)兵去進攻宋國。管仲深知宋國雖然弱小,但在諸侯國里人緣很好,沒必要去攻打它。齊桓公沒有接受管仲的意見,一意孤行地派兵攻打宋國。果然如管仲預料那樣,其余諸侯國紛紛前來救援宋國,打敗了齊國軍隊。
當國力變得比較強大后,管仲認為,需要收拾一兩個小國,來提高齊國的威望。齊桓公聽信了,按照管仲的意見先后滅掉了譚國和遂國。于是,齊國的威望空前上漲,魯國、宋國、陳國、蔡國、衛(wèi)國這些中、小諸侯國紛紛投靠齊國,成為齊桓公的小弟。齊桓公又利用鄭國發(fā)生內(nèi)亂的有利形勢,出面進行調(diào)解……就這樣,齊桓公七年(前679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鄄(今山東鄄城)會盟,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在鮑叔牙這方面,他雖然比管仲有所不及,但有自知之明,又知道進退,是管仲的得力助手。管仲的許多設想,正是在鮑叔牙的操作下,才得以落地、施行。
所以,我們提到春秋五霸首霸齊桓公時,一定不要忘了站在他身后的兩個男人:管仲和鮑叔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7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