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砣龂母魑痪鞣謩e有什么特點?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漢朝末年,隨著黃巾軍的起義,一個延續(xù)了百年的亂世正式拉開了序幕。然而亂世畢竟不是游戲,不能依靠一個人就能結(jié)束這種紛爭,只有招攬更多的人才,才能夠在亂世上得到一席之地。而能在東漢末年中,笑得最后,自然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曹孫劉三人。那么他們在用人方面,也有著各自的特點。
一:曹操,實用主義,用完即棄
曹操作為三國之中稱霸了北方的人物,手下精兵強將無數(shù),更是有不少平民出身的武將,在他的麾下深受重用。這里面和曹操本人的用人策略少不了關(guān)系。換成現(xiàn)在的看法,曹操對人才的政策,更加偏向于現(xiàn)在的招聘制。只要能有過人之處,那么曹操無論是降將還是平民出身,都不會太過于刁難,而是在考量之后,將其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去。
比如說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中,于禁、樂進、張遼等頗為有名的人物,都是從行伍之中被曹操提拔出來的,張遼更是呂布手下的降將,最后還能坐到合肥太守的位置之上。可見在曹操的手下,只要你真的有實力和才能,還是可以有一番作為出來的。
但是曹操在人才方面,雖然說能起到知人善用的好,但是他對那些再也派不上場的人,也是相當冷酷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跟隨他打下了半壁江山的荀彧。荀彧在戰(zhàn)略上為曹操出謀劃策,在后方穩(wěn)定后勤,更是舉薦了郭嘉和荀攸等曹營不可或缺的人才。但是在大局初定之后,曹操為了稱帝,選擇橫下心來,賜死了荀彧。
如《魏氏春秋》記載:"太祖饋彧食,發(fā)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除此之外,那些對他而言很難辦的人,他也在背地里指使自己的手下找個理由將他們處理掉。比如說在官渡之戰(zhàn)當中,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的許攸。在《三國志》中記載,曹操迎接許攸的時候"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芍^是給足了面子。但是在平定北方,曹操后方穩(wěn)如泰山之后呢?"褚大怒,拔劍殺攸,……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把許攸厚葬了事,許褚根本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可見在曹操的心里,人才肯定是要用的,但是重用的人,必須是完全忠誠于他的。曹家和夏侯家的人,他肯定是信得過的。其他哪些人,要是安分守己的話,他也不會做出什么不利于他的。比方說荀彧不支持他稱帝,但是荀攸身為荀彧的侄子,卻沒有支持荀彧的決定,而是選擇站在了曹操這邊。最后曹操依然沒有疏遠他,而是讓荀攸接著為自己效力。
二:孫權(quán),重用士族,幫派主義
相比起曹操,孫權(quán)就多了一些"傳統(tǒng)"的思想,那就是求穩(wěn)。體現(xiàn)在人才方面的話,就是孫權(quán)不喜歡向天下招納人才,更多的是重用自己領(lǐng)地內(nèi)的士族子弟們。比如說東吳數(shù)十年來,能夠在孫權(quán)手下大放異彩的,大部分都是江東有名的地方士族?!秴卿洝な苛帧肪陀涊d:"吳郡有顧、陸、朱、張為四姓。三國之間,四姓盛焉"。顧雍、陸遜、朱然、張昭等人,就是當時士族有名的代表人物。
當然其中也有例外,比如說周瑜、太史慈等人,就是由孫策孫權(quán)親自看上,并且拼命挖角過來的。因此在用人戰(zhàn)略之上,其實孫吳的特點已經(jīng)很明確了。那就是和士族進行利益交換,士族為他們出錢出力出人,孫家則給他們土地和富貴權(quán)力,大家一起發(fā)展好東吳。偶爾在戰(zhàn)爭中,要是遇上一些孫權(quán)覺得特別意氣相投的人,那就想辦法挖過來重用。
而這一點,也導(dǎo)致了最后孫吳的沒落。畢竟士族和孫家的目標是不同的,孫家是為了最后稱霸天下,士族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讓自己家族能夠過得更好。至于他們效忠的人是誰,他們并不會在意。赤壁之戰(zhàn)前,張昭就是有名的投曹派,整天慫恿孫權(quán)投降,好讓他們能夠保留自己的土地,避免被曹操奪走。畢竟換個人效忠也是效忠、家族還在就好。
三:劉備,仁義為先,理想主義
相比起其他兩個人,劉備就要有游俠氣概的多。在東漢時期的游俠氣概,換到今天的話來說叫什么呢?叫義字當頭,幫派文化。劉備這一生,就是靠義字起家,也是因為義而失去了天下。早先流浪天下拉攏的文人武將們,也都是因為他的義氣,還有他看重人民的態(tài)度,才選擇追隨他的。關(guān)羽為了兄弟之義,能夠舍棄曹操的功名利祿,帶著嫂子千里走單騎回來找劉備。劉備為了百姓,更是不惜在被曹操追擊的情況下,帶著他們一起逃亡。
環(huán)視三國的歷史,能夠和義和理想扯上關(guān)系的,大多數(shù)都是劉備這一邊。為了恢復(fù)大漢的天下,那些武將甘愿陪他一起吃苦,甚至糜竺還將自己的妹妹,自己的全部家產(chǎn)都給了劉備,和他一起從北方打到蜀地??梢妱涞娜烁聍攘?,是能夠讓人為之出生入死的。
而在當時曹操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天下大半的情況之下,只要是個明眼人都知道,恢復(fù)大漢的天下,早就算是夢話了。沒有千載難逢的轉(zhuǎn)機,蜀國只會越來越弱,最后被曹操吞并。然而在蜀國中后期,那些早先跟隨劉備的元老們,面對這種劣勢,依然為了他們心中的理想而北伐。可見蜀國這些人的理想主義,已經(jīng)是深入了他們的骨髓了。
然而他的義,也是蜀國最大的問題。劉備以恢復(fù)大漢為目標,以仁義為理念,才召集起了支持他的人馬。當時在三分天下之后,牽扯到利益方面就沒有這么簡單了。而在關(guān)羽死后,理性上,劉備不應(yīng)該攻打?qū)O權(quán),而是要采取諸葛亮等人的策略,提出相應(yīng)的條件和孫權(quán)重修舊好,最后擊敗曹操再伐孫吳。
然而在義這一方面,劉備不得不出戰(zhàn),不然就是違背了自己的信念,那么此后他在天下再無仁德可言。所以夷陵之戰(zhàn),就成為了蜀國滅亡的關(guān)鍵一戰(zhàn)。這也正是劉備成也仁義,敗也仁義。
演義試圖把劉備描寫成仁義之君,但是就像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演義中的劉備仁義而近偽。其實正史中的劉備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真正的劉備,善于識人,善于拉攏人心,有城府,有抱負,所以在最落魄的時候依然有人誓死追隨;劉備確實是仁義之君,這在正史中也有很多體現(xiàn);劉備大半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卻從未消沉,可見劉備的堅韌不拔超乎常人。從一個織席販履之徒成為一方霸主,可見劉備的能力也很強;但是劉備作為封建帝王,缺點是不可避免的,一意孤行起兵伐吳就是一個例子。
總的來說,劉備起于微末,志向遠大、性格堅韌不拔、仁義、魅力超凡、城府極深、但并非完人。
下面古人對劉備的評價,比較具有代表性:曹操:“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陳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br>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p>
皆都雄才大略,具有領(lǐng)導(dǎo)氣質(zhì)!而曹操出自閹宦之后,又稱是西漢功臣曹參之后(存疑),形象也不咋地,但文采高于孫,劉!劉備,中山靖王苗裔,皇室血統(tǒng),形象不錯,深得人心,以仁義著稱!孫權(quán),生得碧眼紫髯,身材上下勻稱,親射虎于猇亭,頗具英雄氣概,尤其是赤壁之戰(zhàn),以少勝多,打敗了號稱擁兵八十三萬的曹操!
其共同點是:招攬人才,做事堅韌不拔的信心,能做到唯才是用,身旁都聚集著一批德才兼?zhèn)涞娜瞬?。不同點:曹操出身名門望族,兄弟一條心,桀驁不馴。劉備出身皇族以沒落,織席販履,屢敗屢戰(zhàn)的信心終成大事。孫權(quán)集父兄基業(yè),終成大事。
曹操:奸雄 雄才大略+殘忍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攬申、商之法術(shù),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國志·武帝紀》陳壽)
“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明略最優(yōu)”、“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后漢書·許劭傳》,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作“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劉備:梟雄,仁德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quán)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jié)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yè),不亦宜乎!”
《三國志》: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書》曰:劉平結(jié)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御寇難,內(nèi)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孫權(quán): 前賢后昏
陳壽:“孫權(quán)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yè).然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于者哉?其后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共同點:各逞雄才,識人用人一流
劉備絕對是三國最牛逼的君主,強于曹操和孫權(quán)。
大家看看曹操和孫權(quán),其實起點比劉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先說孫權(quán)。
他的老爸孫堅,最早就是長沙太守,也是全國有名的悍勇諸侯。討伐董卓的關(guān)東聯(lián)軍十八路中,孫堅就是一路。孫堅雖然隨后因輕率冒進被劉表殺死,但畢竟影響力巨大,舊部眾多。
他的兒子孫策能力還強于父親,依靠父親舊部的支持,一舉占領(lǐng)江東廣大地盤,成為國內(nèi)僅次于曹操的強大諸侯。自然,孫策被暗殺時,東吳內(nèi)部還有很多問題,地方豪強和山越族不斷叛亂,但畢竟大局已定。孫權(quán)是在父兄創(chuàng)業(yè)的基礎(chǔ)上,維持現(xiàn)狀而已。其實,孫權(quán)最大的功績是赤壁擊潰曹軍,以及殺死關(guān)羽奪取荊州。
至于夷陵之戰(zhàn),其實是兩敗俱傷,也算不了什么勝利。然而,孫權(quán)隨后攻擊曹操全部失敗,自己的兒孫也不爭氣。
再說曹操。他的父親曹嵩是非常有名氣的曹騰養(yǎng)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曹操的家族實力很強,二十歲的曹操察舉孝廉成為郎官,后來被任命為東郡太守、騎都尉等官職。而曹操依靠曹家和夏侯家的實力,募兵數(shù)千人,以此期間,一步步壯大。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也是十八路諸侯之一。
所以,曹操雖然才能突出,但也是依靠家族的強大實力,才有這么快的發(fā)展。相反,劉皇叔則完全是白手起家。劉備自稱皇叔,其實祖先基本不可考證。父親本來就是一個低級官吏,在劉備少時已逝。劉備便與母親販賣草鞋、織草席為業(yè)??梢哉f,劉備第一沒錢,第二沒名,第三自稱為皇族卻是普通平民。在亂世中,普通平民想要白手起家?guī)缀醪豢赡?。因為地方的實力都把持在豪強家族手中。這也是先秦的遺風,整個漢代也沒有徹底糾正過來。
除非你像孫權(quán)、曹操一樣本來就有家族撐腰,但劉備沒有。真的要白手起家,除非你有錢有威望,或許能夠拉起部隊打天下。但劉備無錢,所以在討伐黃巾賊中也屬于弱小軍閥,沒什么了不起。在曹操孫權(quán)都很牛逼的時候,劉備只是平原相,也就是山東省德州市中部幾個縣城的官員。
到了陶謙讓徐州的時候,劉備只有1000多兵力,在全國諸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然而,劉備卻白手起家做到了最強。
從開始毫無名氣,到陶謙讓徐州時候,全國都知道有個劉皇叔,非常講仁義,打仗又厲害。而陶謙當時避免曹操趕盡殺絕,死前將徐州讓給劉備,還給了他5000兵馬,這就完全不同了。劉備一躍成為大諸侯。而劉備之所以能夠成為大諸侯,根本上還是自己不但打仗頗有一套,還有了仁義劉皇叔的虛名。
這是一種巨大的無形財產(chǎn),類似于一個皮包在地攤上賣200,在LV專柜賣2萬一樣。劉備通過自己能力,將自己從地攤貨甚至為高檔奢侈品。
讀過三國演義,一般人都認為劉備是最仁慈的君主,你看面對著暴躁的張飛、傲慢的關(guān)羽,劉備總是慢條斯理,顯示出那么沉穩(wěn);當陶謙三讓徐州的時候,劉備顯得是如此的誠意,寧死也不愿意接受重任,讓人感到劉備的確很仁愛;當曹操率兵攻打荊州的時候,老百姓自發(fā)的跟著,后來竟然有十萬之眾,當時劉備有句名言:夫成大事者,以人為本。如此看來,劉備似乎是最仁慈的君主。
江湖以為,其實不然,若論最為仁慈,劉璋比起劉備尤甚;劉備作為亂世梟雄,其實并不是一個善茬,早年曾經(jīng)怒打過督郵,腰斬過車胄,就是對同是漢室宗親的劉璋也沒有心軟,以幫助劉璋為名,其實進一步蠶食劉璋的土地,最后達到占有益州的目的。相比之下,劉璋倒是顯得很厚道很仁慈。劉璋也不是軟柿子,早年也曾經(jīng)怒發(fā)過沖關(guān)。劉璋即位后,張魯?shù)哪赣H和劉璋的老爸關(guān)系不一般,當年經(jīng)常出入劉府。張路很狂妄,這讓劉璋心里很郁悶,即位以后,就把張魯?shù)哪赣H和弟弟給pass了,這讓張魯很惱怒,于是二人變成了仇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7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