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以農(nóng)民的身份造反成功,登上了皇位,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的典范,這一點朱元璋可以被稱贊,但是登基為帝之后,朱元璋也是做了許多開國皇帝都做的事情,誅殺功臣,對于這點上,朱元璋可以說是做的最狠的,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開國功臣里邊,徐達(dá),常遇春雖然功勞是最大的,但是他們沒有等到建國就已經(jīng)病逝了,所以并沒有受到波及,而且徐達(dá)的后人還與明朝休戚與共,遭到朱元璋毒手的不勝其數(shù),比如藍(lán)玉,比如胡惟庸,劉伯溫也難逃毒手,但是有四個人卻能夠善終,湯和,耿炳文,郭英,沐英,其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識時務(wù)。
先來說說湯和吧,湯和跟朱元璋是同鄉(xiāng),一同參軍的,而且還是朱元璋的領(lǐng)路人,建國后,被封為信國公,雖然位高權(quán)重,但是湯和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不嫉妒,不貪戀權(quán)位,即使是當(dāng)初被封為侯爺,而徐達(dá)常遇春他們被封為公爵,都沒有嫉妒。
而且當(dāng)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時候,他也看清了時務(wù),所以非常的果斷的跟朱元璋請示,想要告老還鄉(xiāng),朱元璋也很高興,就賞賜了他讓他回家了,不過后來還是召回了他抗擊倭寇,最后朱元璋還跟他一起把酒言歡,死后被封為東甌王,可見朱元璋對于他的信任和感謝。
第二個善終的就是沐英了,其實沐英有一個身份,就是朱元璋的養(yǎng)子,十二歲的時候開始跟隨朱元璋,隨他南征北戰(zhàn),而且沐英這個姓氏還是朱元璋賜給他的,沐英的義母是馬皇后。
要知道,沐英從小都是一個人,朱元璋給了他一切,所以朱元璋對于他很放心,而且沐英也很識趣的,受命鎮(zhèn)守云南也是忠心耿耿,后來因為馬皇后去世,還重病了一場,太子朱標(biāo)去世后,自己也因病去世了。
第三個善終的是耿炳文,其實是在朱元璋手下活下來,但是最后是自殺而死的,是在當(dāng)時抵擋朱棣時候自殺了。
因為耿炳文的父親是跟隨朱元璋的,父親去世后耿炳文接替父親的職務(wù),雖然戰(zhàn)功并不卓著,但是有一個最大的功勞就是抵擋了張士誠十年進(jìn)攻,對于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幫助很大,后來被封為長興侯,就是為了紀(jì)念他在長興抵擋張士誠。
耿炳文自己也非常的謙卑,朱元璋也意識到他的態(tài)度,所以對于他很放心,到了洪武末年的時候,只有耿炳文跟郭英在世,朱元璋也曾經(jīng)把他跟功勞最大的徐達(dá)常遇春并列在一起。
還有最后一個就是郭英了,郭英這個人在歷史上名聲并不顯著,但是他有一個姐姐,是朱元璋的寵妃,而且他在朱元璋剛起兵不久就跟著哥哥郭興投奔了朱元璋,做了朱元璋的衛(wèi)士,而且后來還參加了著名的鄱陽湖大戰(zhàn),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非常英勇,甚至朱元璋把他跟尉遲敬德放在一起,可見評價之高。
郭英侍奉了朱元璋四十多年,朱元璋非常滿意,當(dāng)時的許多功臣都是大肆的置辦房產(chǎn)等,但是郭英卻沒這么做,朱元璋很好奇就問了他,他回答說“我是一介平民,能夠封爵,子孫吃喝不愁都已經(jīng)是最大的恩寵了,不能產(chǎn)生奢侈之心”,朱元璋也感嘆道,說郭英的忠誠是別人沒有的。
后來,郭英的子女們不是嫁給皇帝王子,就是娶了公主,但是他們都沒有因此產(chǎn)生驕傲之心,可見郭英的教導(dǎo)還有自己的睿智。
朱元璋誅殺功臣其實也是為了子孫鋪路,但是大部分的功臣都沒有看清楚,仍然是驕奢淫逸,只有這四個人看清楚了時務(wù),所以得到了保全。
自古以來開國元勛難善始善終,倘若遇上情深意重的皇帝,只不過是杯酒釋兵權(quán),地位和生命仍在。可倘若遇上陰險毒辣的,把它吸干最終一絲利用價值后誅九族的都不在少數(shù)。
湯和當(dāng)上千戶后,并沒忘記朋友朱元璋,因此寫信他,誠邀其添加紅巾軍。朱元璋因而投奔郭子儀,出任它的親兵。湯和對朱元璋十分尊敬,心甘情愿給崗位低下的朱元璋時下屬。朱元璋指引紅巾軍屢敗元軍,慢慢在軍內(nèi)初露鋒芒。郭子儀見朱元璋挺有才可以,于是把義女馬氏嫁給他,使朱元璋得到興起。
湯和隨朱元璋奪得南京,為明代之后一統(tǒng)天下奠定基礎(chǔ)。接著徐達(dá)、湯和攻克鎮(zhèn)江,確保了南京東面的安全性。湯和又率軍攻破金壇、常州部分地區(qū),得到晉升樞密院同僉。張士誠對朱元璋的陣營快速盛行感到擔(dān)憂,因此外派很多特工到常州打探戰(zhàn)情。湯和于是在常州嚴(yán)加戒備,不僅使吳軍的特工打探不上戰(zhàn)情,還頻繁擊敗吳軍的進(jìn)攻。
湯和率軍進(jìn)攻無錫,慘敗吳軍步兵團(tuán),得到升任中書左丞。稍候湯和進(jìn)攻黃楊山,慘敗吳軍水師,得到晉升平章政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率軍進(jìn)攻南潯,湯和因此前去援救,與城里駐防部隊內(nèi)外夾擊,慘敗吳軍。永新守將周安叛逆,又被湯和平定。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精兵征討張士誠,湯和隨調(diào)出戰(zhàn),攻破平江,為解決張吳政黨立過奇功。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不愿意眾將士領(lǐng)兵,但一時又沒有借口。湯和獲知這事,借機(jī)拿出軍權(quán),向朱元璋規(guī)定辭官。朱元璋很高興,因此賜予湯和很多金錢,還為他修建官邸。倭奴搔擾東南沿海地區(qū),朱元璋因此命湯和防御力倭奴。湯和采取方鳴謙(方國珍侄兒)的意見,在浙江沿海地區(qū)修建碉堡,設(shè)定衛(wèi)所,調(diào)遣當(dāng)?shù)厝罕婑v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湯和去世,被朱元璋封號為東甌王。
總體來說湯和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與哥哥,在促使其興起起著了重要的功效,真的是它的大救命恩人。與此同時湯和為人低調(diào),盡管立過奇功但不妄自尊大,反而是小心謹(jǐn)慎,還明白功成身退,拿出軍權(quán),最后得到躲避朱元璋的殘殺,得以善終。
大家還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我們下期再見。
朱元璋開國功臣唯一幸免的是湯和。壽終正寢,算是朱元璋手下唯一一個有一個好結(jié)果的。
朱元璋是中國封建社會惟一貧民出身的皇帝。稱帝前,朱元璋和他那幫出生入死的朋友們,不分彼此,平起平坐;稱帝后,政體卻要求把朱元璋神圣化,這些人突然之間要在朱元璋面前拜倒稱臣,這種巨變,他們不適應(yīng)。另外,他們在平定天下后成為新貴,占有大量的良田美宅,政治上經(jīng)濟(jì)上都極力擴(kuò)張,與朱元璋的統(tǒng)治集團(tuán)的利益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尖銳沖突。朱元璋屢興大獄,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絕不是簡單地處置幾個不忠的大臣。
朱元璋從一個貧窮百姓一躍躋身于帝王之列,其弱子幼孫能否坐穩(wěn)江山,是他考慮得最多的問題。當(dāng)他大開殺戒時,文弱儒雅的太子朱標(biāo)曾勸諫他不要濫殺無辜,以免傷了君臣和氣。他當(dāng)時沒有作聲。第二天,他把一根棘杖丟在地上,讓朱標(biāo)去檢。朱標(biāo)看到上面都是刺,面露難色。這時,朱元璋拿起棘杖,用利劍削去上面的刺,交給朱標(biāo)說:"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這些刺削掉,再交給你豈不更好!我殺的都是奸惡之人,把內(nèi)部整頓好了,你才能當(dāng)這個家。"
為了建立絕對皇權(quán),朱元璋是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的,哪怕這些手段是極其殘忍,極其野蠻,極其不合情理!
明初的胡惟庸案、藍(lán)玉案,史稱"胡藍(lán)之獄"。明太祖朱元璋借此兩案,大開殺戒,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間,他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
余人。
除胡藍(lán)兩案被誅殺者之外,還有其他功臣也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除去。如朱元璋的親侄兒朱文正,曾在與陳友諒大戰(zhàn)中堅守南昌85日,立有大功,卻被朱元璋加以"親近儒生,胸懷兇望",鞭撻致死;開國第一功臣徐達(dá),曾是朱元璋患難與共的戰(zhàn)友,但在洪武十八年他生背疽時,朱元璋明知此病最忌吃蒸鵝,偏偏賜蒸鵝給他,逼著徐達(dá)當(dāng)著使者之面吃下,不久病重而死。殺來殺去,最后,只剩下一個告老還鄉(xiāng)的湯和幸免于難。
朱元璋是一位以殺戮、殘忍以及狠毒而聞名的君王,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點就是當(dāng)他建立了明朝之后,為了穩(wěn)定自己的地位,將開國的功臣幾乎都?xì)⒈M了,最后只留下了幾位,分別為湯和、郭英、耿炳文還有沐英等。
朱元璋從小家庭條件并不好,所以他從小就自己出去闖蕩,曾經(jīng)當(dāng)過和尚也做過乞丐,最后在形勢逼迫之下加入了起義的隊伍中,由于他自己的能力非常的出色,并且在政治方面有著一定的天賦,而且最開始的時候由于他一心為百姓,做的事情也是為百姓謀福利,所以得到了很多的人心,最后成功地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而在建立明朝之后他將開國的功臣幾乎都?xì)⒐饬?,最后只留下了幾個就是為了怕他們再次像他當(dāng)年一樣起義。
由于朱元璋的謹(jǐn)慎多疑所以導(dǎo)致了很多最開始和他一起征戰(zhàn)沙場建功立業(yè)的兄弟們都被他給殺掉了,只是為了穩(wěn)定他自己所建立的明朝,穩(wěn)定自己君王的地位。最后剩的幾位開國功臣中其中有一位是湯和,而他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他躲過了朱元璋的殺害是因為他為了表達(dá)自己的忠心,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兵權(quán)。還有朱元璋的保鏢郭英,而他活下來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還有朱元璋的義子沐英,明朝建立后雖然朱元璋對他非常的寵愛但是還是將他送去了遠(yuǎn)離京城的地方鎮(zhèn)守,這樣也是為了以防他起義的方法。
朱元璋獲得了天下不僅僅因為他自己突出的能力,還因為這些開國功臣的拼死努力,而他最后將很多的開國功臣都?xì)⒌袅耍瑑H僅只是因為他自自己的疑心,這也足可以看出朱元璋是有多么的殘暴。
1、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魏國公徐達(dá)(洪武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dá)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dá)長子輝祖赍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長子輝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樂五年卒。)
注:看似善終,但有賜蒸鵝,病疽毒發(fā)死之說。
2、太保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國公常遇春(拔開平,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fā)哀禮。議上,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制曰“可”。賜葬鐘山原,給明器九十事納墓中。贈翊運(yùn)推誠宣德靖遠(yuǎn)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長子茂以遇春功,封鄭國公,后因過而安置茂于龍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兒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軍國事兼領(lǐng)國子監(jiān)事曹國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hù)醫(y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于建昌衛(wèi),諸醫(yī)并妻子皆斬。親為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父貞前卒,贈隴西王,謚恭獻(xiàn)。長子景隆襲爵,至永樂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參軍國事右御史大夫領(lǐng)臺事兼太子諭德衛(wèi)國公鄧愈(洪武十年,討吐番還。道病,至壽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寧河王,謚武順。長子鎮(zhèn)嗣,改封申國公,其妻,李善長外孫也,善長敗,坐奸黨誅。)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5、議軍國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諭德信國公湯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篤不能興。帝思見之,詔以安車入覲,手拊摩之,與敘里闬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fèi)。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謚襄武。諸子皆早世,不得嗣。)
注;善終
6、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于鎮(zhèn),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yuǎn)夷皆為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謚昭靖,侑享太廟。長子春嗣爵,世鎮(zhèn)云南。)
注:病薨
7、太師中書左丞相錄軍國重事兼太子少師韓國公李善長(洪武二十三年,謂善長元勛國戚,知胡逆謀不發(fā)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占當(dāng)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誅之。)
注:滿門抄斬
8、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節(jié)言劉基為惟庸毒死,廣洋宜知狀。帝問之,對曰:“無有。”帝怒,責(zé)廣洋朋欺,貶廣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書不發(fā)楊憲奸,賜敕誅之。)
注:誅死
9、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xué)士誠意伯劉基(洪武八年三月,帝親制文賜之,遣使護(hù)歸。抵家,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诰┎r,惟庸以醫(y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節(jié)首惟庸逆謀,并謂其毒基致死云。孫畾,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正德八年加贈基太師,謚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達(dá)。下廷臣議,制曰:“可?!保?br>
注:失寵后被政敵下蠱死
10、翰林學(xué)士承旨宋濂(洪武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xiàn)王慕濂名,復(fù)移塋華陽城東。家屬悉徙茂州。正德中,追謚文憲。)
注:流配
11、洪都知府葉?。ㄗW凇⒖堤┡?,愈脫走,琛被執(zhí),不屈,大罵,死之。追封南陽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后祀功臣廟。)
注解:烈士
12、御史中丞章溢(溢遭母喪,悲戚過度,營葬親負(fù)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親撰文,即其家祭之。長子存道,戰(zhàn)死。)
注:病逝
13、同參軍國事加太子太師宋國公馮勝(數(shù)以細(xì)故失帝意。藍(lán)玉誅之月,召還京。洪武二十七,賜死,諸子皆不得嗣。)
注:賜死
14、同知大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師穎國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五年,友德請懷遠(yuǎn)田千畝。帝不悅。尋副宋國公勝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東勝,立十六衛(wèi)。是冬再練軍山西、河南。明年,偕召還。又明年賜死。子忠不得嗣。嘉靖元年,云南巡撫都御史何孟春請立祠祀友德。詔可,名曰“報功”。)
注: 賜死
15、中書平章政事德慶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坐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年五十三。子權(quán),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爵除。)
注:賜死
16、參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趙庸(洪武二十三年,以左副將軍從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兒不花。還,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17、湖廣行省平章營陽侯楊璟(鎮(zhèn)北平,練兵遼東。洪武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國公,謚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帥降軍戍云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揮使。二十三年,詔書坐璟胡惟庸黨。)
注:死后追罪
18、中書平章同知詹事院事臨川侯胡美(洪武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長敗,帝手詔條列奸黨,言美因長女為貴妃,偕其子婿入亂宮禁,事覺,子婿刑死,美賜自盡云。)
注:賜死
19、蘇州衛(wèi)指揮使都督同知江陰侯吳良(洪武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贈江國公,謚襄烈。子高嗣侯。)
注:病薨
20、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康茂才(洪武三年復(fù)從大將軍征定西,取興元。還軍道卒。追封蘄國公,謚武康。子鐸以父功封蘄春侯。)
注:病薨
21、鳳翔衛(wèi)指揮使丁德興(卒于軍。贈都指揮使。洪武元年追封濟(jì)國公,列祀功臣廟。子忠世襲。)
注:戰(zhàn)死
22、秦王左相都督僉事長興侯耿炳文(燕王稱帝之明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僭妄不道。炳文懼,自殺。子璇,永東初,杜門稱疾,坐罪死)
注:自殺
23、前軍都督府僉事武定侯郭英(永樂元年卒,年六十七。贈營國公,謚威襄。孫玹得嗣侯。)
注:善終
24、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淮安侯華云龍(洪武七年,有言云龍據(jù)元相脫脫第宅,僭用故元宮中物。召還,命何文輝往代。未至京,道卒。子中襲。子中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進(jìn)藥,坐貶死。二十三年追論中胡黨,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25、山東行省平章政事東平侯韓政(洪武十一年二月卒,帝親臨其喪。追封鄆國公。子勛襲。二十六年坐藍(lán)黨誅,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26、僉大都督府事安襄侯仇成(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疾。賜內(nèi)昷,手詔存問。卒,贈皖國公,謚莊襄。子正襲爵。)
注:病薨
27、僉大都督府事鳳翔侯張龍(以老疾請告,洪武三十年卒。孫杰,永樂初,失侯。)
注:善終
28、大都督府僉事安陸侯吳復(fù)(洪武十六年十月,金瘡發(fā),卒于普定。追封黔國公,謚威毅。子杰嗣。)
注:病薨
29、都督僉事東川侯胡海(洪武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子觀未嗣,卒。)
注:病薨
30、大都督府僉事督海運(yùn)事航海侯張赫(病卒,追封恩國公,謚莊簡。子榮為水軍右衛(wèi)指揮使。)
注:病薨
31、行省平章政事廣德侯華高(初,有言高殖利者,故歲祿獨薄。至是貧不能葬。帝憐之,命補(bǔ)支祿三百石。以無子,納誥券墓中。贈巢國公,謚武莊。)
注:病薨
32、大都督同知濟(jì)寧侯顧時(洪武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鐘山。追封滕國公,謚襄靖,祔祭功臣廟。子敬嗣侯。二十三年追論胡惟庸黨,榜列諸臣,以時為首。)
注:死后追罪
33、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靖海侯吳禎(洪武十一年,奉詔出定遼,得疾,輿還京師。明年卒。追封海國公,謚襄毅,與良俱肖像功臣廟。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論禎胡惟庸黨,爵除。)
注:死后追罪
34、行省右丞永成侯薛顯(洪武二十年冬,召還,次山海衛(wèi),卒。贈永國公,謚桓襄。無子,弟綱幼。二十三年追坐顯胡惟庸黨,以死不問,爵除。)
注:病薨
35、秦王武傅兼陜西行都督府僉事鞏昌侯郭興(洪武十六年巡北邊。召還,逾年卒。贈陜國公,謚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黨,爵除。)
注:死后追罪
36、署河南行都督府府事臨江侯陳德(洪武十一年卒。追封杞國公,謚定襄。子鏞襲封。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黨,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37、同知都督府事領(lǐng)山西都司衛(wèi)所軍務(wù)六安侯王志(洪武十九年卒。追封許國公,謚襄簡。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謫。卒。志亦追坐胡惟庸黨,以死不問。)
注:病薨
38、云南布政司事汝南侯梅思祖(洪武十五年卒,賜葬鐘山之陰。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黨,滅其家。)
注:病薨,滅門。
39、秦王左相宣德侯金朝興(洪武十五年,進(jìn)次會川卒,追封沂國公,謚武毅。十七年論平云南功,改錫世侯券,增祿五百石。長子鎮(zhèn)嗣封。二十三年追坐朝興胡惟庸黨。嘉靖元年,命立傅友德、梅思祖及朝興廟于云南,額曰“報功”。)
注:病薨
40、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唐勝宗(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誅,爵除。)
注:族誅
41、同知都督府事吉安侯陸仲亨(洪武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黨,家奴封貼木告仲亨與勝宗、費(fèi)聚、趙庸皆與通謀,下吏訊。獄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貴位有憂色?!彼煺D仲亨,籍其家。)
注:族誅
42、都督府僉事平?jīng)龊钯M(fèi)聚(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敗,語連聚。竟坐黨死,爵除。)
注:族誅
43、理福建軍務(wù)河南侯陸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4、同知大都督府事督金吾諸衛(wèi)滎陽侯鄭遇春(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5、江淮行省中書左丞宜春侯黃彬(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6、僉大都督府事靖寧侯葉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覺,誅死。涼國公藍(lán)玉,升姻也,玉敗,復(fù)連及升,以故名隸兩黨。)
注:族誅
47、理廣東軍務(wù)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九月召亮祖至京,與其子暹俱鞭死。御制壙志,仍以侯禮葬。二十三年追論亮祖胡惟庸黨,次子昱亦坐誅。)
注:鞭死
48、節(jié)制鳳陽留守司江夏侯周德興(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驥亂宮,并坐誅死。)
注:誅死
49、大都督府僉事定遠(yuǎn)侯王弼(洪武二十五年從馮勝、傅友德練軍山西、河南。明年同召還,先后賜死。爵除。)
注:賜死
50、太子太傅涼國公藍(lán)玉(洪武二十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wèi)指揮蔣瓛告玉謀反,下吏鞫訊。獄具,族誅之。)
注:族誅
51、親軍都指揮使馮國用(卒于軍,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慟。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肖像功臣廟,位第八。子誠積戰(zhàn)功云南,累官至右軍左都督。)
注:戰(zhàn)死
52、同知樞密院事廖永安(為吳所囚。太祖壯永安不屈,遙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國公。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吳。吳平,喪還,太祖迎祭于郊。洪武九年又改封鄖國公,謚武閔。)
注:烈士
53、中書省平章政事俞通海(役中流矢,創(chuàng)甚,歸金陵。太祖幸其第,問曰:“平章知予來問疾乎?”通海不能語。太祖揮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臨哭甚哀,從官衛(wèi)士皆感涕。追封豫國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洪武三年,改封虢國公,謚忠烈。通海父廷玉官僉樞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間郡公。通海無子,弟通源嗣其官。)
注:戰(zhàn)死
54、江南行省參知政事胡大海(被叛將刺殺,洪武三年追封越國公,謚武莊,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一子同死,一子犯法,太祖手刃之,大海遂無后。養(yǎng)子德濟(jì)鎮(zhèn)陜西,卒。)
注:被刺
55、樞密院判官耿再成(處州苗帥李祐亂。賊攢槊刺再成。再成揮劍連斷數(shù)槊,中傷墜馬,大罵不絕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后改葬金陵聚寶山。追封高陽郡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洪武十年加贈泗國公,謚武壯。子天璧,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注:烈士
56、僉樞密院事張德勝(沒于陣。追封蔡國公,謚忠毅,肖像功臣廟,侑享太廟。子宣幼。養(yǎng)子興祖嗣職。)
注:戰(zhàn)死
57、僉江南行樞密院事趙德勝(弩中腰膂,鏃入六寸,拔出之,嘆曰:“吾自壯歲從軍,傷矢石屢矣,無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掃清中原耳?!毖援叾^,年三十九。追封梁國公,謚武桓,列祀功臣廟,配享太廟。)
注:戰(zhàn)死
58、中書省平章政事南安侯俞通源(洪武二十二年詔還鄉(xiāng),賜鈔五萬,置第于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論胡黨,以通源死,不問,爵除。)
注:病薨
59、都督僉事越巂侯俞通淵(建文元年隨大軍征燕,戰(zhàn)沒于白溝河。次子靖嗣官。)
注:戰(zhàn)死
60、晉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僉事張興祖(洪武四年,役中飛石死。蜀平,詔都督興祖歿于王事,優(yōu)賞其子,追封東勝侯,予世券。興祖子幼,以疾卒,爵除。)
注:戰(zhàn)死
61、行樞密院同知丁普郎(大戰(zhàn)鄱陽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余創(chuàng),首脫猶直立,執(zhí)兵作斗狀,敵驚為神。時七月己丑也。追贈濟(jì)陽郡公。)
注:戰(zhàn)死
62、行樞密院事桑世杰(力戰(zhàn)死,太祖念其功,贈安遠(yuǎn)大將軍、輕車都尉、永義侯,侑享太廟。子敬以父死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坐藍(lán)玉黨死。)
注:戰(zhàn)死,兒子跑不了。
63、指揮副使茅成(征吳中叉死。贈東??す牍Τ紡R。)
注:戰(zhàn)死
64、吳王府參軍胡深(戰(zhàn)陳友定,突圍走,馬蹶被執(zhí),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縉云郡伯。主)
注:戰(zhàn)死
65、領(lǐng)大都督分府事孫興祖(洪武三年,帥六衛(wèi)卒從達(dá)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敵,力戰(zhàn)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謚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長子恪封全寧侯,坐藍(lán)玉黨死。)
注:戰(zhàn)死,兒子跑不了。
66、左副指揮韓成(鄱陽湖代太祖死,追贈高陽侯。子觀至都督。)
注:烈士
67、行省左丞宣寧侯曹良臣(洪武五年從副將軍文忠北征,戰(zhàn)死。事聞,贈良臣安國公,謚忠壯,列祀功臣廟。子泰襲侯,坐藍(lán)玉黨死,爵除。)
注:戰(zhàn)死,兒子跑不了。
68、西安衛(wèi)指揮加都督僉事濮英(洪武二十年,隨大將軍馮勝北征。殿后見執(zhí)。敵思挾為質(zhì)。英絕食不言,乘間引佩刀剖腹死。事聞,贈金山侯,謚忠襄。明年進(jìn)贈樂浪公。封其子玙為西涼侯,二十六年,坐藍(lán)玉黨,戍五開死。)
注:烈士,兒子跑不了。
69、廣西行省參政兼靖江王相蔡遷(洪武三年九月卒,詔歸葬京師,贈安遠(yuǎn)侯,謚武襄。太祖親制文祭焉。)
注:病薨
70、都督僉事晉王府相永平侯謝成(洪武二十七年坐事死,沒其田宅。)
注:誅死
71、中軍都督府僉事崇山侯李新(洪武二十八年以事誅。)
注:誅死
72、理四川軍務(wù)景川侯曹震(藍(lán)玉敗,謂與震及朱壽誘指揮莊成等謀不軌,論逆黨,以震為首,并其子炳誅之。)
注:誅死
73、僉都督府事鶴慶侯張翼(洪武二十六年坐玉黨死。)
注:誅死
74、理河南軍務(wù)會寧侯張溫(以居室器用僭上,獲罪,遂坐玉黨死。)
75、都督僉事總制云南諸軍普定侯陳桓(坐玉黨死。)
注:誅死
76、都督僉事督漕運(yùn)舳艫侯朱壽(坐玉黨死。)
注:誅死
77、山西行省參政領(lǐng)衛(wèi)事晉王相懷遠(yuǎn)侯曹興(坐玉黨死。)
注:誅死
78、江西行省參政翰林學(xué)士陶安(洪武元年九月卒于官。疾劇,草上時務(wù)十二事。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子晟,以貪賄誅。其兄昱亦坐死。發(fā)家屬四十余人為軍,后死亡且盡。所司復(fù)至晟家勾補(bǔ),安繼妻陳詣闕訴,帝念安功,除其籍。)
注:病逝,家屬流配。
79、行樞密院院判花云(罵賊,怒,碎其首,縛諸檣叢射之,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吳王位,追封云東丘郡侯,立忠臣祠,并祀之。賜兒名煒,累官水軍衛(wèi)指揮僉事。)
注;烈士
80、處州總制孫炎(罵賊,遂與道同、文剛皆見害,時年四十。追贈丹陽縣男,建像再成祠。)
注;烈士
81、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王袆(洪武五年正月議招諭云南梁王,不果,遇害,時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梁王遣使致祭,具衣冠斂之。建文中,祎子紳訟祎事,詔贈翰林學(xué)士,謚文節(jié)。正統(tǒng)中,改謚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7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