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宋襄公稱霸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春秋時期是諸侯爭霸的時代。這些爭霸的諸侯中,以“春秋五霸”最為有名。也就是說,這“五霸”是所有爭霸諸侯中的佼佼者。但是這“五霸”中,宋襄公卻是一個非常例外的情況,他國家弱小,力量單薄,卻也過了一把稱霸癮。而且還被史書堂而皇之地列入“五霸”的行列。
那么,勢單力薄的宋襄公,為什么竟然也敢稱霸呢?誰給他的自信呢?
(宋襄公劇照)
我認為,宋襄公之所以敢稱霸,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繼承了齊桓公衣缽。
齊桓公在葵丘之會上,曾委托宋襄公幫他照顧太子昭。這一點,被宋襄公理解成繼承齊桓公衣缽的意思。因此,齊桓公去世后,宋襄公自然認為自己就是齊桓公選定的盟主接班人。
二、擺平了齊桓公家事。
齊桓公病重后,幾個兒子爭奪國君之位,大打出手。結果齊桓公被活活餓死。就算死了,也沒人顧得上埋他,還在亂打。
后來,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當即發(fā)出號召,要求大家跟隨他去平定齊國之亂。雖然最后實際上只有衛(wèi)國、曹國、邾國這三個小國派了些兵馬來。不過宋襄公好歹擺平了齊國的內亂,扶立公子昭為國君。
正因為霸主齊桓公的家事都是宋襄公擺平的,宋襄公當然覺得,他應該像齊桓公一樣,當新的霸主了。
(仁義之師,圖取取意)
三、具有了霸主的品質。
宋襄公覺得,他已經具備了霸主的品質,所以可以稱霸了。他具有了什么樣的霸主品質呢?兩個字:“仁義”。
宋襄公是嫡次子,但是,當年他爹要傳位給他的時候,他卻反復謙讓,要把國君之位讓給庶長子(也就是他的庶兄)目夷。目夷反復推辭,甚至逃到衛(wèi)國躲避,他才勉強繼承國君之位。不過,繼承國君之位后,他立刻就目夷請回來,讓他擔任國相。這一件事,讓宋襄公“仁義”的名聲,在國際上傳得很響。
另外,宋襄公帶著幾個小國擺平了齊桓公家事的事情,也讓他“仁義”的名聲,再一次傳響。
當年齊桓公稱霸的時候,打的口號是“尊王攘夷”,這“尊王攘夷”四個字,按照宋襄公的理解,可以精簡成“仁義”兩個字。只要有“仁義”,就可以獲得天下諸侯的認可,就有稱霸的資本。所以宋襄公做起了稱霸的事情。
(尊王攘夷)
四、獲得了諸侯國信任。
大約一開始的時候,宋襄公還沒想過自己可以稱霸。當他號召天下諸侯和他一起,前往齊國,平定齊桓公兒子們的亂戰(zhàn),最終有衛(wèi)國、曹國、邾國參與進來的時候。盡管這三個國家是小國,但是宋襄公卻認為,這是他自己有號召力的表現(xiàn)。
其實,我認為,宋襄公當時是有些自作多情了。衛(wèi)國、曹國、邾國之所以來參加,主要是看在齊桓公的面子上。是齊桓公家里發(fā)生了事,他們才來幫忙。如果不是齊桓公,是他宋襄公,可能一個跟來的國家都沒有。
正是這一系列的錯覺,宋襄公開始了稱霸行動。
可惜,宋襄公一開始稱霸,就是一個笑話。楚國、齊國這樣的大國,根本不理睬他。宋襄公見那些大國不理睬他,也不敢做什么,只能拿那些小國開刀。比如,扣押了滕國國君滕宣公;比如,把鄫國國君抓起來,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比如,發(fā)兵攻打曹國。等等。
宋襄公這么鬧,那些大國們看不下去了,楚國決定要好好地教訓一下他。于是利用一次會盟的機會,把他抓了起來。后來在別國的調停下,才放了他。
但是他依然不吸取教訓,還繼續(xù)干稱霸的事情。又舉兵攻打不聽話的鄭國。鄭國其實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那時候雖然已經衰微,但好歹影響力在那里。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怒了,覺得必須好好給宋襄公一點顏色看。于是率大軍攻打宋國。
后來就發(fā)生了著名的“泓水之戰(zhàn)”。而在“泓水之戰(zhàn)”中,宋襄公竟然把“仁義”用到了戰(zhàn)場上,要等楚國渡過河,擺好陣型,才和楚國開戰(zhàn)。結果他原本就是小國,作戰(zhàn)又這么迂腐,一下就被楚成王打得大敗,自己也落得個受傷身死的命運。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茲甫(?~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其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事件的詳細原由是:
齊桓公晚年昏庸、聽信讒言,并對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奸臣加以任用。盡管鮑叔牙多次勸諫,齊桓公仍然沒有絲毫半點悔悟。于是這些奸臣就更加胡作非為了,竟然活活地把鮑叔牙給氣死了。后來齊桓公也死了。
宋襄公繼位時,已是老霸主齊桓公的末年。齊桓公和管仲開始考慮接班人的事,桓公認為公子昭最有才能,想立昭為太子。然而其他公子的勢力也很強,齊桓公不能不考慮。管仲提議為昭找個國際支持者,這兩位老人物選中了當時還穿著孝服參加會議的宋襄公。一方面宋的力量弱足以干涉齊之內政,強不足以并吞齊國:另一方面,宋襄公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常常以仁義為重,不考慮自己的實際利益,確實是一個最佳的國際友人。
桓公死后,齊國果然因為王位繼承問題發(fā)生內亂。無虧篡權,昭逃出來投奔宋襄公。
宋襄公是個資質平平的人,宋國的實力并不是很強大,可是成為霸主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齊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公子昭來投奔他,他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于是就讓公子昭留在了宋國。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見齊國發(fā)生內亂,就通知各國諸侯,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
宋襄公毫不猶豫地答應昭幫他復位。目夷上諫道,宋國有很多地方不如齊國,齊國國力強盛,地勢險惡,人才濟濟,宋國憑什么去和齊國爭呢?目夷所說全是實情,以宋之力干涉齊政非常危險,若不能成功,必為齊所制。但是一向重視國際聲望和道義的宋襄公不認同目夷的觀點,他說,我國一向以仁義為重,不救人家所托付的遺孤,拋棄了自己的責任,這是不仁不義的行為啊。宋襄公接受昭的請求,幫昭復位。宋襄公兩次出兵,然而大部分諸侯一看是宋襄公出面號召,沒幾個人理會,只有衛(wèi)、曹、邾幾個比宋國還小的國家派了一些人馬過來。
宋襄公率領幾個小國的兵馬打到齊國去。齊國一批大臣一見四國人馬打來,就投降了宋國,迎接公子昭即位,即齊孝公。
齊國本來是諸侯的盟主國,如今齊孝公靠宋國幫助得了君位,宋國的地位就更加提升了許多。
野心勃勃的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的霸主事業(yè)。他約會諸侯,只有三個小國聽從他的命令,幾個中原大國沒理他。宋襄公想借大國去壓服小國,就決定去聯(lián)絡楚國。他認為要是楚國能跟他合作的話,那么在楚國勢力底下的國家自然也就會歸服于他。
他把這個主張告訴了大臣,大臣公子目夷不贊成這么辦。他認為宋國是個小國,想要當盟主,不會有什么好處。宋襄公哪里肯聽他的話,他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先在宋國開個會,商議會合諸侯訂立盟約的事。楚成王、齊孝公都同意,決定那年(公元前639年)七月約各國諸侯在宋國盂(今河南睢縣西北)地方開大會。
到了七月,宋襄公駕著車去開大會。公子目夷說:萬一楚君不懷好意,可怎么辦?主公還得多帶些兵馬去。
宋襄公說:那不行,我們?yōu)榱瞬辉俅蛘滩砰_大會,怎么自己倒帶兵馬去呢?無論公子目夷怎么說他都不聽,于是只好空著手去了。目夷嘆道:其實禍亂就在這次盟會上?。∷蜗骞倪@種做法叫做衣裳之會。而楚王則選五百勇士,暗藏武器,扮作隨行侍者一同赴會。
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只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在會上,宋襄公首先說:諸侯都來了,我們會合于此,是仿效齊桓公的做法,訂立盟約,共同協(xié)助王室,停止相互間的戰(zhàn)爭,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認為如何?楚成王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但不知這盟主由誰來做最合適?宋襄公說:這事好辦,有功的論功,無功的論爵,這里誰爵位高就讓誰當盟主吧。話音剛落,楚成王便說:楚國早就稱王,宋國雖說是公爵,但比王還低一等,所以盟主的這把交椅自然該我來坐。說罷并不謙讓,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盤落空,頓時大怒,指著楚成王的鼻子罵: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誰不承認?可你那個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有什么資格做盟主?楚成王說:你說我這個是假的,那你把我請來干什么?陳蔡兩國也公開推戴楚國。宋襄公氣呼呼地還想爭論,只見楚國的一班隨從官員立即脫了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鎧甲,一窩蜂地把宋襄公給捉住了。囚禁于公館。楚王留五位諸侯于盂地,同時派兵攻打宋國。后來楚國有意將戰(zhàn)場上的俘獲物送給沒有來參加會盟的魯國,請魯公同決宋君之事。魯僖公一則懼楚,一則為救宋君,如約來亳都(今河南商丘縣),對欲作盟主的楚王說:盟主須仁義布聞,人心悅服。楚若能釋宋公之囚,終此盟好,寡人敢不惟命是聽。楚王遂釋放宋襄公,一共組成八國會盟,成為盟主。盂地會盟宣告了宋國欲充當天下霸主企圖的失敗。
上述情節(jié)中的目夷是誰?目夷,字子魚,是春秋時人,殷微子的17世孫,宋襄公的庶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襄公即位,目夷為相。即位后宋襄公和目夷的關系一直不錯。宋襄公很器重目夷,委以重任。目夷盡職盡責,屢次提出正確的建議,雖然被宋襄公采納的機會不多,但是仍然很負責地出謀劃策。宋襄公是理想主義者,目夷是現(xiàn)實主義者,君臣兩人的對話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分歧。坦白講,和宋襄公比,目夷可能更適合作為國君。但是歷史就是和宋國開了個玩笑,王位在目夷身邊轉了一圈又回到宋襄公那,目夷在反駁宋襄公的言語中扮演了宋國悲劇的預言者。每次宋襄公冒險的決定將要給宋國帶來災禍時,目夷總會指出這樣作的不利之處,但是總不被納。我們插入了一段宋襄公與目夷之間對話的插曲。然后再讓我們回到上述事件中,從上述情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出宋襄公高估了自己的外交手腕和才智,低估了楚王和楚國大臣的能力,妄圖玩弄楚國于股掌之間,失敗是早已注定的。
宋襄公面對的是梟雄——楚成王,楚國名將成得臣,良相令尹子文。面對這幫 *** 湖,宋國自保尚且成問題,如果想打楚國的主意可真是強盜遇上賊爺爺。雖然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值得夸獎,但是宋襄公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想對楚國動手確實太危險了。
盂地之會的日期到了,目夷預言道: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盂地之會本來注明是衣裳之會,討論和平,不帶刀兵,然而楚國的信譽不好,因此目夷建議宋襄公防備一下。宋襄公卻說,你也太多心了,我一向以誠信待人,別人也必定不會欺騙我,于是宋襄公就毫不防備地參加了盂地之會。結果楚成王當面翻臉,把宋襄公抓起來投到監(jiān)獄里,然后大軍進攻宋國。
野心膨脹的宋襄公實在太低估楚成王的能力了,由此使得稱霸中原的夢想變成了泡影!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十三年夏,宋伐鄭。子魚曰,禍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鄭。襄公將戰(zhàn),子魚諫曰:天之棄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zhàn)于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啟,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zhàn)為?
自從宋襄公被放回去之后,便對楚國懷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國兵強馬壯,生氣也沒有辦法。后來。宋襄公聽說鄭國最積極支持楚國為盟主,于是就想討伐力薄國小的鄭國,以報自己被羞辱之仇。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不去救鄭國,反倒派大將帶領大隊人馬直接去打宋國。宋襄公沒提防這一招,連忙趕回來。宋軍在泓水(在河南柘城西北)的南岸,駐扎下來。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楚軍到此只是為救鄭國。咱們已經從鄭國撤軍。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咱們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與楚國講和算了?宋襄公卻說:楚國雖然人強馬壯。可缺乏仁義。我們雖然兵力單薄。卻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繡有仁義二字。要用仁義來戰(zhàn)勝楚國的刀槍。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公子目夷瞧見楚人忙著過河,就宋襄公說:楚國仗著他們人多兵強,白天渡河,不把咱們放在眼里。咱們趁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打個勝仗。
而宋襄公卻說:人家還沒渡完河,我們去偷襲他們,是不道德的,算什么仁義之師?
說著說著,全部楚軍已經渡河上岸,正在亂哄哄地排隊擺陣勢。公子目夷心里著急,又對宋襄公說這會兒可不能再等了!趁他們還沒擺好陣勢,咱們趕快打過去,還能抵擋一陣。要是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
宋襄公聽到此話不由罵道:你怎么竟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便去打他,那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宋襄公的話才說完,楚國的兵馬已經擺好陣勢。一.陣戰(zhàn)鼓響,楚軍像大水沖堤壩那樣,嘩啦啦地直沖過來。宋國軍隊哪兒擋得住,紛紛敗下陣來。
宋襄公正想親自督陣進攻,還沒來得及沖向前去,便被楚軍圍住,身上、腿上幾處受傷。幸虧宋國的幾員大將奮力沖殺,才救出他來。等他出來逃命,宋軍早已逃散。糧草、兵車全部被楚軍搶走,再看那桿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向何處去了。
宋襄公敗逃回到宋都睢陽,宋國上下議論紛紛,埋怨宋襄公錯誤地與楚國開戰(zhàn),仗也打得窩囊。公子目夷將大家的議論反映給宋襄公,可這時的宋襄公還是抱著他那套仁義理論不放,他說仁義之師,就要以德服人,不要乘人之危。見到受傷之人,不可再傷害他》見到頭發(fā)花白的人,不可去抓他。這叫做: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
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氣憤地說:打仗就為了打勝敵人。如果怕傷害敵人,那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發(fā)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讓人家抓走。
惱恨交加的宋襄公,沒過一年就死了。臨死時,他囑咐太子說:晉國公子重耳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將來一定能做霸主。將來替我報仇,戰(zhàn)勝楚國,就全靠他幫忙了。
《左傳》這場戰(zhàn)爭也有精彩的描述: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zhàn)。勃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齲皆吾敵也。雖及胡,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聲盛致志,鼓Э梢病
宋襄公所堅持強調的是對《司馬法》作戰(zhàn)原則的堅持?!端抉R法》與其說是兵書不如說是禮書,其中強調的軍禮是,用兵應該正而不詐,即必須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詐,逐奔不遠,縱綏不及,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fā)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于險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戰(zhàn)爭的程度與范圍應該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許無節(jié)制地使用暴力。
泓水之戰(zhàn)后,宋國幾乎被滅,自己身負重傷,為天下笑。后人在分析宋國失敗的理由時往往說宋襄公不自量力,宋國力量太弱。國家之間爭雄,實力不如人,肯定處在下風。楚國勢力強大,兵勢雄壯,相比之下,宋國顯得弱小多了。不容否認,宋襄公失敗很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國實力不如人。但是宋襄公也不是沒有A的可能,尤其宋楚爭霸是在一個紛亂的國際環(huán)境中進行的,有很多影響爭霸的其他勢力存在。宋國有很多優(yōu)勢:
首先,宋國是中原國家,比楚國更有號召力。
其次,楚國和中原諸國有積怨。
再次,宋襄公對齊孝公有大恩。
宋襄公如果能合理利用這些條件,勝負之說還很難講。
另外,國家相爭,謀略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歷史上,憑著出色的謀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也不在少數(shù)。官渡之戰(zhàn)曹操火燒烏巢以七萬勝袁紹七十萬,都是在實力不如人的情況下用謀略取得優(yōu)勢的案例。
宋襄公不是沒有考慮過謀略,他的謀略方針不可不謂高明。先借助楚國力量會盟,再借用會盟的力量攻打楚國。癢樣一個出色的謀略,自然需要一個出色的謀略家來實現(xiàn)。遺憾的是,宋襄公根本不是搞政治的料。宋襄公太理想主義了,堅信自己的理想,常常忘了從現(xiàn)實的利害關系出發(fā)考慮問題。
宋襄公的這種思想主義剛剛登上歷史舞臺他就表現(xiàn)了一番。宋襄公的父親宋桓公是通過叛亂上臺的,他立茲甫(宋襄公)為太子。茲甫卻想把繼承權讓與其庶兄目夷,宋桓公反而因此很看重茲甫,硬是讓茲甫繼位,結果宋襄公只有繼位。王位繞了一圈又回來了,但是宋襄公不愛王位的事跡卻傳播出去,為他撈了不小的名聲。實事求是地說,宋襄公讓位有故作身價的因素,但是其本意是誠實的,他確實是少有的理想主義者。
泓水之戰(zhàn)中面臨強大的正在渡河的楚軍,宋襄公心中的壓力恐怕比誰的壓力都大。身為一國之君,隔岸遙望對面楚軍的陣勢,他怎能不知道雙方的實力之懸殊?愛面子的他更迫切地需要一場軍事上的勝利來為實現(xiàn)他的政治夙愿加上至關重要的一個砝碼。如果自我標榜的仁義的定義是表面平時仁義,然而在關鍵決策的時候寧愿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撕毀平時的假面具:而真正的仁義定義為表里如一,始終高舉仁義大旗。那么宋襄公兩次否決子魚的建議是出于自我表現(xiàn)標榜的仁義還是真正的仁義呢?如果接受建議,必然會大大提高戰(zhàn)勝的機會,接踵而來的就也許就是他夢寐以求的中原霸主稱號。不過兩次卻都被拒絕了,并用行動履行了他平時所倡導的諾言。不錯,從這方面可以說宋襄公是個非常好面子又不知輕重頗有唐吉柯德作風的君主。但他的決定已經向世人證明了,即使雙方實力懸殊,很有可能被楚軍打得落荒而逃,丟足臉面,他也要維護一個作為軍人與君主在捍衛(wèi)騎士精神的榮譽與尊嚴。
《孫子兵法》開篇就講:兵者,詭道也。亂世之中,政治斗爭、軍事斗爭都以勝利為惟一目的,無所不用其極。道義、名聲、道德,具有自我約束力的東西,只有對自己有用時才提倡他??芍^拿來主義。如果妨礙了自己勝利,不管什么,全部消滅,可謂遇佛殺佛,遇魔殺魔。做事不在乎手段,只在乎結果,這樣才能在亂世中生存。中國歷史上的亂世梟雄,劉邦、曹操、朱元璋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但是人品實在無法恭維。他們在亂世中,生存壓力太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因為他們知道政治霸權和道德仁義互不兼容,想獲得政治霸權就必須做一些有害于仁義道德的事。恪守仁義道德就注定會成為謀略政治的犧牲品。在亂世中,既想追求政治霸權又想追求仁義道德是不可能的事,兩個都要追求的企圖只會導致失敗。
與上面的幾位梟雄相比,宋襄公就顯得幼稚多了,誠實多了,傻多了。宋襄公想追求政治霸權,就要遵守謀略政治的原則,就要兵行詭道。但是這位理想主義者還想追求一下道德標準,追求一下仁義,追求一些和謀略政治不兼容的東西。政治霸權和道德仁義不可兼得,必舍其一,宋襄公不自覺得舍棄了政治霸權。
儒家鼓吹圣人、仁君,孔孟為這個理想到處奔走呼號,然而處處碰壁,不被納。宋襄公沒有遇到過孔孟,卻是第一個實踐孔孟仁君思想的人。宋襄公希望成為一位守禮節(jié)、講究仁義的政治霸主形象,然而現(xiàn)實告訴他不可能。孔孟的理想在宋襄公哪里就已經破滅了。
宋襄公的悲劇不僅僅是殷商民族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中國的悲劇。
因為宋襄公當時統(tǒng)治的宋國國力比較強盛。
宋茲甫,子姓宋氏,春秋時期宋國第20位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嫡子,宋成公之父。前650—前637年在位,在位14年。
齊桓公死后,齊國發(fā)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wèi)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里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yè),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zhàn)。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后再戰(zhàn),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成就:
在國際上,宋襄公緊跟齊桓公,積極維護齊國的霸權。齊桓公去世后,宋襄公幫助齊國平定內亂,擁立齊孝公,完成了齊桓公的囑托;宋襄公試圖聯(lián)合楚國,借助楚國的力量稱霸。
又實行重楚輕齊的外交策略,于是舉行了鹿上之盟,盟主沒有當上,卻在盂之會中成了楚成王的階下囚。宋襄公晚年去世之前,善待了流浪列國的晉公子重耳。
歷史上的春秋五霸,有一個人在列,但更像是——宋襄公的安慰獎。
說到這個人的霸道作為“安慰獎”,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霸道失敗。這個人,就像當年的齊桓公一樣,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但他的生命比紙還薄。他想成為一個野心勃勃的霸主,卻遭遇了挫折。幾場戰(zhàn)爭下來,他在戰(zhàn)場上陣亡,尤其是面對擊敗對手的大好機會時。他必須是“正義的”,但他的對手是不正義的,無情的失敗不僅摧毀了他。他沒有稱霸,他的正義是徒勞的。后人說這話時,都惋惜地嘆了口氣。
宋襄公,他為什么會犯這么愚蠢的錯誤?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為什么還被列為“春秋五將”之一?
再來看宋國本身的起源。宋國其實是春秋戰(zhàn)國歷史上一個很有意思的國家。
宋朝皇室出身顯赫。它是由宋初商朝貴族魏創(chuàng)建的。那時,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商紂王的忠臣。因其行為反常,被下令殺死,最后不得不逃往周。推翻商朝統(tǒng)治,平定武庚之亂后,白菜的安置成了問題。他本來就是商朝的老臣,應該被清洗。不過這個人名聲不錯,是當時不可多得的忠臣。如果他不善良,必然會給商朝的老人留言。
所以周公稱王,幾經權衡,最后決定讓他做今天的河南東部,國號宋國。這樣的安排很有學問。表面上看,宋國的疆域很富庶,但夾在大國之間,尤其是齊魯附近,是當時周王室的鐵桿。被平原包圍著,他一點危險也沒有。萬一造反,很容易平息。正是這種安排,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的命運埋下了悲劇性的伏筆。
宋國建立的時候,等級還是很高的,國君的稱號是“公”。當時是與齊、魯、鄭、金平起平坐的一等諸侯國。這種崇高的地位使宋國軍在西周時期有一種崇高的優(yōu)越感。東周開始世界霸權,這種優(yōu)勢一直存在。春秋初期,宋也是一個暴國。他曾經和鄭爭奪“霸”的位置。雖然失敗了,但在鄭莊公死后,宋國仍然吞并了鄭國的許多土地。
當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宋襄公此時看到了風,把宋國的命運綁在了齊桓公的戰(zhàn)車上。宋國都在齊桓公統(tǒng)治九江期間一直是一個堅定的支持者。利用幾次幫助齊桓公邦聯(lián)統(tǒng)治者的機會,宋襄公在當時非常漂亮,尤其是在最大的圭丘邦聯(lián)。宋還擔任“代言人”,主持邦聯(lián)大典,向諸侯發(fā)號施令。宋成了諸侯國的老二。
宋襄公不想成為第二個孩子。公元前650年登基時,也有所建樹。當時,他任用安廷臣余、龔松谷積極發(fā)展生產和軍事力量,特別是通過追隨霸權,還承擔了許多“洋務”。鄭的良田被他奪走了,但他是霸主。他得到了很多原本屬于鄭的土地和人口。當時的宋國就像一個富家子弟,因為它跟一個大老板做了幾筆投資,然后它的頭發(fā)。當時,宋襄公在諸侯國和宋國有“仁義”的印象,所以他的名聲在當時僅次于齊桓公。
在齊桓公之后的幾年里,宋朝的軍事實力和國家影響力在諸侯中不斷上升。如果我們比較現(xiàn)代國際政治關系,如果齊桓公像美國的“世界警察”,那么宋襄公就非常像整天跟著美國的英國。
但是宋襄公自己不想做男仆。在他心里,一直有一個非常堅定的夢想,就是做老板。當時是齊桓公的全盛時期,但是宋襄公自信了,那又怎么樣?我比你年輕,我買得起。總有一天你會老,總有一天齊會弱。到那一天,將是宋取代齊的時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宋朝的霸權夢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他們多年來一直在努力謀劃的事情。
公元前643年,機會來到了宋國,也就是這一年,戰(zhàn)無不勝的齊桓公死了。
如果只有死了,那也不會是宋稱霸的機會,因為就算死了,齊國的國力依然存在,宋在經濟、人口、軍事實力上都很難和齊國抗衡。只要齊桓公能夠實現(xiàn)權力的順利轉移,除了強大的南方楚國,沒有人能夠威脅到齊國的至高無上。
但機會還是給了,因為死后,齊國政權的過渡很不穩(wěn)定。
當齊桓公活著的時候,一切都被考慮在內,但他兒子的遺產卻沒有。他溺愛兒子的召喚,甚至委托宋襄公幫他召喚未來的王位。但是他死后,他的五個兒子都想繼承皇位,因為繼承皇位不僅意味著成為君主,還意味著成為霸主。這樣的話,矛盾就產生了。齊桓公的三個手下抓著不同的王子,互相廝殺。戰(zhàn)無不勝的齊國開始遭殃了。內戰(zhàn)持續(xù)了將近一年,公子被其他幾個諸侯打敗,只好逃到宋朝。當他想起齊桓公對宋襄公的委托時,他請求宋襄公幫助他奪取王位。
起初,宋襄公非常熱情地接待他兒子的來訪,但派兵幫助他似乎很冷淡。趙公子是個聰明人??吹竭@里,趙公子立刻明白了宋襄公的用意,并向宋襄公承諾,“只要我能登上王位,我就把我叔叔當領袖看待?!币簿褪钦f,為了奪取皇位,趙公子愿意放棄父親一生為之奮斗的領導位置。宋襄公同意了,并立即下令全國派兵護送齊王回國奪取政權。畢竟,宋襄公不是齊桓公。齊桓公活著的時候,大家都把他當成“老二”?,F(xiàn)在齊桓公走了,誰會買呢?因此,只有三個小國攜帶少量部隊。這支軍隊哪里能對付強大的齊國?宋襄公一咬牙,豁出去了。這半年來,幾乎全中國的軍隊,加上三個小國的軍隊,就這樣浩浩蕩蕩的殺了齊。
我認為早來比及時來好。此時,經過持續(xù)的內亂,各方力量已經消耗殆盡。當宋襄公的新力量到來時,每個人都不想打仗。經過幾次小規(guī)模的軍事接觸,齊國的軍隊被打散,這位公子被召順利回國,成為國君。這就是歷史上的齊。
當時經過大規(guī)模的內亂,齊國國力損失極其嚴重。以當時的首都臨淄為例。當時臨淄大約有五分之三的房子被燒毀,現(xiàn)在農村還是這樣。別處可想而知。因此,蕭泓聽從了宋襄公的命令。在宋襄公看來,霸權是理所當然的。齊是各國的領袖。齊現(xiàn)在已經聽我的了。我不是領導。當了這么多年二胎,終于有老大了。齊國內亂解決后的初期,開始耀武揚威。首先,當時,當宋襄公發(fā)文要求全世界出兵稱王時,曹國君并沒有買宋襄公的帳。這時,宋襄公秋后算賬,將曹國君斬首;以前滕國的郭俊因為一些小事得罪了宋襄公,也受到了宋襄公的懲罰。他就這么殺了他,去拜神了。平定之初,真的很霸氣,幾乎到了殺光所有人說想打誰就打誰的地步。
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8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