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尉遲恭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這事還得從尉遲寶琳說起,別看他官拜衛(wèi)尉卿,其實就是一個紈绔子弟,完全是靠著父親的功臣,才坐享高官厚祿的。常言說“老子英雄兒好漢”,但在尉遲恭家,這句話應該這么說,“老子英雄兒混蛋”。另外,尉遲寶琳與皇帝李治的私人關系也不錯,所以在朝中混個閑散職務。
尉遲恭最大的本領是沖鋒陷陣,而尉遲寶琳最大的能耐是游手好閑,客觀的說這事得怪尉遲恭,他一直征戰(zhàn)沙場,沒有時間教導兒子。有一次,尉遲寶琳帶著隨從在大街上閑逛,走著走著他被一位年輕女子吸引住了。然后,尉遲寶琳利用自己的地位、權勢,霸占了這個女兒,將其納為小妾。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件事很快就搞得滿城風雨,但礙于尉遲恭家的地位,沒有人敢站出來彈劾。畢竟尉遲恭不是好惹的,他都敢當著皇帝面,暴揍皇弟,他的兒子誰敢惹啊!看過小說《水滸傳》應該有印象,尉遲寶琳就和高俅的兒子高衙內(nèi)差不多,不過在唐朝,還是有好人的!
侍御史劉藏器知道這件事后,非常生氣,當即起草奏折,向皇帝彈劾尉遲寶琳,讓他把女子送回去。尉遲寶琳知道自己理虧,私下見到皇帝,“私請帝止其還”。李治畢竟和尉遲寶琳有私交,所以也想幫他,就一直拖著不處理,想來一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劉藏器見皇帝一直拖著不辦,就再次上書彈劾,他還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法為天下縣衡,萬民所共,陛下用舍繇情,法何所施?今寶琳私請,陛下從之;臣公劾,陛下亦從之。今日從,明日改,下何所遵?彼匹夫匹婦猶憚失信,況天子乎!”話都說道這兒了,李治也覺得理虧,只得同意。
尉遲寶琳接到皇帝的旨意后,也不敢不照辦,只好把這個女子送回家。事情雖然到此結束了,但尉遲寶琳欺男霸女、逼良為妾,確實是一個紈绔子弟,堪稱敗類,尉遲家雖然是功臣,但注定了衰落的命運!不過尉遲寶琳有個女兒,后來嫁給了宰相許敬宗的兒子,許敬宗在編修國史時,自然不會把這些內(nèi)容寫進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劉藏器兒子也是史官,而且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史學家,此人就是劉知幾!劉藏器、劉知道幾父子都是那種不畏權貴、敢于直言的人,甚至敢當面頂撞皇帝。尉遲恭憑借武功建立起來的家業(yè)很快就煙消云散,“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這才是一個家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這其實是李世民對尉遲恭的試探,因為尉遲恭居功自傲,李世民想看看尉遲恭是否有異心。據(jù)說尉遲恭最早以打鐵為生,英雄生于民間。隋朝末年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尉遲恭幫助鎮(zhèn)壓了叛亂,深得賞識,一路升官進爵。后來得到李世民賞識,歸入李世民營下,成為一名重要將領。
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親手殺了李元吉,還對李淵進行了有計謀的逼宮行動,幫助李世民完成登基大業(yè),可謂是功勛顯赫。但尉遲恭心直口快,有的時候連李世民面子也不給。有一次因為坐席的問題,竟然當著李世民的面毆打了李道宗,氣氛一度尷尬,最終李世民憤怒了。此事件過后,李世民召見尉遲恭,還用韓信的故事來警告敲打尉遲恭,尉遲恭覺察到了,立即反省自身,從此不敢狂妄自大,觸犯龍顏。
過后李世民還是不放心,想要再考驗一番,就提議想把女兒嫁給尉遲恭。但是尉遲恭聽后嚇得不敢說話了,渾身哆嗦,他知道自己的年紀比帝王還大上十幾歲,怎么還敢妄想娶帝王之女。這突然其來的皇恩,他可不敢接受。他趕緊下跪磕頭感謝皇恩浩蕩,聲稱家中已經(jīng)有糟糠之妻,他不忍棄。看到尉遲恭委婉但是又堅定的拒絕了這個建議,李世民總算是放心了。因為他認為如果尉遲恭欣然接受了娶自己女兒,這就說明尉遲恭還是有野心的。試想有哪個君主會讓一個有野心的人留在身邊并重用他呢。
總之,雖然李世民賞識尉遲恭,而且尉遲恭也為他的大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尉遲恭內(nèi)心膨脹之后,李世民還是對他有戒備的。所以要把女兒嫁給他是對他的忠誠度試探。如果尉遲恭真的答應了,李世民可能就不會信任他了。所以由此可見,尉遲恭還是有分寸的。
不拿刀請,那些人耍大牌不來啊。
我們知道,房謀杜斷,這兩人是秦王府最得力的謀士。那他們是怎么從秦王府出走的呢?
這都是李淵逼的。
當時,李淵為了解決太子秦王之爭,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讓李世民到洛陽去開府。當時的李世民已經(jīng)處于劣勢,一來兵權已經(jīng)沒法有了,二來,李淵態(tài)度已經(jīng)明確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可支援。而那段時間,太子府跟齊王府正在瘋狂反撲,一是收買秦王府的人,二是調(diào)走秦王府的軍將。
像程咬金就被調(diào)到外地任職,但程咬金拖著沒去。尉遲敬德也被李建成收買過,但是尉遲敬德不吃這一套。
總的來說,秦王的勢力已經(jīng)在削弱。這時候,李淵提出讓李世民到洛陽去,那當然是好事。秦王府的人都很開心。但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要是去了洛陽,這天下還有誰能制住他。必須把李世民留在長安,然后解決他。
李建成就告訴李淵,秦王府聽說要去洛陽,高興極了,大家都在打包呢。
李淵聽了,很不爽,自己骨肉分離,你們秦王府的人還敲鑼打鼓歡天喜地,這實在太過分了。
當年為了讓二兒子打天下,李淵將精兵強將、智囊謀臣調(diào)給了李世民,可他沒想到,這些人開始慫恿著自己的二兒子將戰(zhàn)斗延續(xù)到了長安城。
是的,就是秦王府那幫人教壞了自己的兒子。
于是,李淵下令,房玄齡杜如晦馬上搬出秦王府,從此不得跟秦王私通。
這兩位仁兄只好卷起鋪蓋離開了秦王府,據(jù)小道消息,這兩位意志有點消沉,從秦王府出來后,直接跑到道觀當了道士。
到目前為止,李建成終于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擊。去掉了房謀杜斷,他們的刀鋒可以直接抵到李世民的脖子前。
秦王府陷入慌亂當中。
本來聽說圣上開恩,讓李世民到洛陽去,秦王府的人個個喜出望外,紛紛回家打包行李,準備跟隨秦王殿下到洛陽開辟基地組織??蛇@邊剛收拾利落,就聽到李淵陛下不顧自己的身份,再一次食言了。不但說話不算數(shù),還把房學士杜學士趕了出去。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還留在秦王府的長孫無忌連忙找到妹夫李世民,告訴他必須馬上行動,除掉李建成李元吉。
已經(jīng)到了必須拔劍的時候嗎?
一向有主意的李世民也不禁陷入了困惑,最后,他決定去請教兩位智者。
第一個被找上的是李靖。
說來抱歉,李靖兄也是隋末的風云人物,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要是數(shù)中國十大名將,怎么數(shù),李靖兄也不會落在名單之外,但因為李淵同志只相信自家人,李靖雖然才華橫溢,但一直給李家嫡系打下手,而且一直在長江以南活動,脫離中原主戰(zhàn)場,所以本文介紹不多。
雖然沒有跟隨李世民橫掃中原,但顯然,李世民頗為看重這位名將,將他列為第一個咨詢對象。有點意外的是,李靖拒絕為李世民提供建議,表示自己不便插手皇室的事情。
從李靖家出來,李世民又去找了第二個人。
這個人我們很熟了,他是徐世勣。
要是長安城內(nèi)找聰明人的話,徐世勣是不能忽視的一個,這也是李世民找他的原因,但一個人要稱得上聰明二字,就會知道什么事該管,什么事不該管。
同李靖一樣,徐世勣婉言拒絕了李世民的請求。
一天之內(nèi)被兩個寄于厚望的人拒絕,心情自然是不太好的,修為差點的可能還要惱羞成怒,懷恨在心,進而伺機報復。但李世民竟然還有一絲欣慰。
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不結黨營私的人啊,這樣的人正是日后大唐朝所需要的人才。
李世民同學還是且慢高興吧,先問一下,以后的大唐是你的大唐還是你哥的大唐。
站在長安的街頭,面對著這座熟悉的城市,李世民突然感到有些陌生。他曾經(jīng)了解這里的每一個人,這里發(fā)生每項一件大事都在他的掌控當中,可漸漸地,這些面孔變得糊模,這些聲音變得遙遠,掌控力正從他的手上滑落。
危險的氣息籠罩著他的全身。
李世民曾經(jīng)反敗為勝戰(zhàn)薛舉,對峙半年斗劉武周,武牢關前千騎拒十萬,水淹三軍逐劉黑闥,但他一生最為艱苦、最為兇險的斗爭卻即將發(fā)生在這歌舞升平的天子腳下。
李世民開始懷念那些沙場廝殺的日子。
武德九年(626)的六月,邊關的狼煙又一次沖天而起。
這一次入侵的不是東突厥的大當家頡利可汗,也不是剛跟李世民正式拜了把子的突利可汗,而是那位因為長相欠佳而失去大可汗之位的郁射設。
這位兄弟來得太巧,正趕上李世民舉步維艱的時刻,不少史學家懷疑這可能是李世民故意引來以圖再次掌控軍權。當然,這個可能性是有的,但必須得說可能性不大。因為這位郁射設雖然跟唐朝有過一些軍事交流,但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前些年因為被唐軍趕出河套地區(qū),本就脆弱的感情早就破裂了。這次殺出來,也沒有到長安圍觀李唐內(nèi)斗的意思,僅僅是奪回自己的舊地。
況且,更重要的一條。李世民已經(jīng)一年多沒當過主帥,李淵也正在擺脫唐朝對這位秦王的軍事依賴。所以,突厥人的進攻并不一定對李世民有利。
事情的發(fā)展證實了這一點,突厥的進犯并沒有讓時局朝對李世民有利的方向發(fā)展,反而將秦王府引入到一個更危險的時刻。
在李建成的推薦下,李淵任命李元吉統(tǒng)帥諸軍北上。
李元吉是一個瘋狂的人。
曾經(jīng)有一次,李元吉在家里埋伏了殺手,準備刺殺到自己家里竄門的李世民。最后被李建成勸阻。
從這件事情上,大抵可以看出相比懦弱的大哥,李元吉心更狠、手更辣。但不容易看了來的是,李元吉的野心比李世民更大,用計更毒。
那次,李世民不是一個人來的,他是陪李淵來的,耐人尋味的是李建成也在。家里人都齊了,而李元吉竟然要當著父親兄長的面殺掉李世民。
試想一下,殺了李世民,怎么向李淵交待?亂刀之下,李淵會不會順便被砍翻?而殺了李世民,李淵,這個大哥李建成還留著有什么用?
根據(jù)所有的線索演繹一下,可能會得出一個讓人不寒而栗的結論,李元吉極有可能不只是要伏殺李世民,他是準備一鍋端。
這是一個可怕的結論,但并非沒有先兆,在前面的楊文干事件中,大家或許還記得那位莫名其妙的司農(nóng)聊宇文穎,本來李淵勸他去將楊文干忽悠來,這位仁兄卻一五一十倒豆子般將所有的真相告訴了楊文干,最后成功將楊文干送上梁山。
我們沒有說的是,這位宇文穎是李元吉的親信,同時,必須提醒一點,李元吉的親信不一定代表著就是李建成的親信。
又據(jù)齊王府的線人舉報,李元吉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
?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
在李元吉看來,李世民是蟬,李建成是螳螂,而他才是真正在后的雀。
對于這樣的局面,我只能說,搞政治斗爭的人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李元吉很快展現(xiàn)了他的手腕,利用統(tǒng)率諸軍的機會,將秦王府的大將尉遲敬德、程咬金及秦叔寶等人調(diào)到了自己的軍營。
以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拉擾不來的人才,現(xiàn)在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包帶走。
李元吉還特地要求要閱秦王府的兵,好從中挑選精銳充實大軍。
秦瓊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三鞭換兩锏的故事也是在民間廣為流傳,但同樣的事件,在秦懷玉身上確實有了不同的結果,這說明成功并不是復制的,種種因素都需要考慮到,而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
一、秦瓊三鞭換兩锏在一開始,秦瓊和尉遲恭并不在一個陣營,而是處于對立的。為了收服尉遲恭為大唐效力,便與尉遲恭約定比試一場,輸?shù)娜司鸵母是樵傅耐督?。他們比的也非常簡單,就是比誰的力氣更大,秦瓊用梁锏一下就把巨石砸開,而尉遲恭卻用了三鞭才砸開,到這里,便已是尉遲恭率遜一籌,但秦瓊并沒有得意,而是說尉遲恭是武器不占優(yōu)勢,所以才會這樣,但實際上兩人的力氣不相上下,從此可觀,秦瓊的人品是非常好的。
二、秦懷玉三鞭換兩锏而秦懷玉與蘇海的三鞭換兩锏卻是不同的,他們的比斗并不像秦瓊和尉遲恭的比法,砸的不是巨石,而是互砸。在此時秦懷玉的心里是充滿算計的,那便是?我先砸他三鞭,若是打不到,便立馬撤退?,而后,蘇海受了他的三鞭,結果到秦懷玉的時候,人卻逃了。然而,出來混得,遲早是要還的。在后面的一次戰(zhàn)役里,秦懷玉也被蘇海算計了一會,這便是你用陽謀,那我也有陰謀。針尖對麥芒,蘇海的這一會算計,卻是讓秦懷玉失了性命。
古語云:虎父無犬子,但秦懷玉跟其父秦瓊相比,不免讓人感覺他遜色其父太多,當然這也可能是父親秦瓊的名聲太盛,正直又有智慧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使得大家對秦懷玉的期望值過高。秦懷玉最終的死法,非常讓人感到惋惜。也十分有戲劇性。相似的事件發(fā)生在父子身上,結果卻是不同,這證明,相似的事物并不是都會獲得一樣的結果,可以借鑒,但一定要學會改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8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韋睿,南北朝第一名將,曾擊破百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