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李左車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人們都聽過這句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說這話的人就是西漢最厲害的軍師李左車!李左車出身將門,他的祖父就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李牧是趙國名將,多次率軍擊敗秦軍,后來秦始皇派人使用反間計才將其除掉。
李左車深得其祖父的兵法精髓,完全會成為一代名將,只可惜造化弄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六國貴族紛紛稱王,李左車世代在趙國做官,因此他投靠了趙王歇。趙王歇對李左車還不錯,封他為廣武君。公元前204年,李左車迎來了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漢王劉邦手下大將韓信率軍北上。
韓信率軍翻越太行山,準備由井陘進軍河北。消息傳來,趙王歇、成安君陳余“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此時李左車獻策,“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zhàn)。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指韓信、張耳)之頭可致於戲下”。
李左車提議斷絕韓信的糧道,但是他遇到了一個“豬隊友”。陳余是個儒者,讀過幾天子曰詩云,“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斷然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最終韓信以少勝多,在井陘之戰(zhàn)中大破趙國軍隊,留下了“背水一戰(zhàn)”的歷史典故。交戰(zhàn)前,韓信特意下令,“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
戰(zhàn)后李左車被俘,被押到了韓信的面前。沒想到韓信親自解開李左車身上的繩子,然后讓李左車面東而坐,自己面向西方,鄭重其事的拜其為師。這里要說一點,秦漢時期,以“面東”為尊,“面西”為卑。之后兩人探討起兵法來,韓信向李左車請教攻打燕國、齊國的策略。
李左車首先向韓信分析了敵我的情況,之后提出“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策略,“莫如案甲休兵,鎮(zhèn)趙撫其孤”,“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招降燕國、齊國。韓信采納了李左車的策略,燕國、齊國望風而降。此后李左車成為韓信的軍師,為其出謀劃策,立下赫赫戰(zhàn)功,應該說韓信能成為名將,背后有李左車的功勞。
不過之后李左車卻從史料中神秘失蹤了,再也沒有關于他的記載。倒是民間留下了不少關于李左車的傳說,據說他歸隱山林,死后成了雹神。在全國各地,有不少李左車的墓,但誰也說不清到底哪個是真的。西漢初年有那么多謀士,韓信唯獨敬重李左車,可見其能力之強。
霸王別姬歷史故事簡介
秦末農民起義軍中的一支主力項羽軍在鉅鹿一戰(zhàn)中,摧毀秦軍三十多萬,導致秦王朝的最終滅亡。項羽年輕勇猛,力大無窮,本領出眾,手持丈八槍,座下烏騅馬,出生人死,所向披靡。滅秦后,他仗持自己功高位尊,實力最強,自立為西楚霸王。他把秦統(tǒng)一了的中國又重新分封了十八路諸侯,他沒有按戰(zhàn)功大小、軍事實力分封,而是按自己的意愿好惡而封,引起各路諸侯的不滿。其中最具實力的是劉邦,被封為漢王,統(tǒng)管巴、蜀、漢中一帶。這是秦王朝放逐囚犯的地方,漢軍將士多是山東人,誰也不愿遠離家鄉(xiāng)到此邊遠的貧瘠荒蠻之地,兵將常有逃跑。
劉邦十分惱恨項羽,但他是個極有心術的人,聽從謀士計策,養(yǎng)精蓄銳,乘霸王發(fā)兵攻打齊國的機會,出兵攻占關中,奪子霸王的土地,乘勝大舉東進。楚霸王大怒不已,憑著驍勇善的軍事優(yōu)勢,回兵大敗劉邦,他們之間的戰(zhàn)爭打了整整五年。連續(xù)征戰(zhàn),士兵們疲勞厭斗,糧草不濟,老百姓也無心耕耘,難過日子。項、劉二人終于被迫休戰(zhàn)講和,雙方劃定以咸陽的鴻溝為界限,東屬楚地,西屬漢地,各守疆界,彼此不再侵犯。項羽劉邦交換了文書,劉又要求項羽放回在戰(zhàn)爭中被楚軍俘虜的父親和妻子呂氏。項羽為人慷慨,立即放了這兩個重要的人質,劉邦感激不盡。
第二年,劉邦突然背信棄義,利用項羽撤兵的機會,全力追擊殲滅楚軍。楚霸王勃然大怒,痛罵劉邦這個背信棄義的小人,迅速集結三十萬人馬,回擊劉邦的漢軍。他憑著手中一支丈八長槍和無比的勇猛,所向無敵,直殺得漢軍漢將抱頭鼠竄,迅速敗退領地成皋,關上城門,叫戰(zhàn)不出。
劉邦是個善于用智謀的人,手下又有一批足智多謀的軍師和將軍,他們決心聯(lián)合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等各路實力強大的諸侯一起合圍項羽。劉邦還許下諾言:只要打敗項羽,他將把臨淄和大梁的土地劃歸韓信和彭越。各路諸侯得到許諾,更加擁戴劉邦,幾支人馬匯合一處,兵多糧足,聲勢浩大,一場圍剿西楚霸王的戰(zhàn)爭就要開始。
劉邦首先拜帥的是足智多謀、能征慣戰(zhàn)的韓信。他們第一個軍事行動,就是用謀士張良的計策,乘楚軍圍攻固陵之時,悄悄派出五千精兵繞到楚軍屯糧草的營地,放火燒毀楚軍的糧庫,埋下霸王項羽日后作戰(zhàn)無有糧草供應的禍根。
項羽神勇無雙,手下部將個個驍勇善戰(zhàn)。如何設計將項羽調出自己的營帳陣地,誤人一個有進無退的絕路,合圍起來,全部殲滅呢?元帥韓信親自帶領謀士四處察看地形。終于選中在安徽九里山中,調兵遣將設下十面埋伏,同時又派出能言善辯的謀士李左車詐降,取得項羽的信任,引誘他進入十面埋伏的圈套。
霸王項羽擁有幾十萬人馬,但兵力遠不能與合圍的劉邦大軍相比,他決心深溝高壘,守住城池,不與劉邦的龐大軍隊正面作戰(zhàn)硬拼死殺。何況江東是項羽起兵的地方,人心歸向霸王,只要耐心堅守陣地決不貿然出擊,一兩個月后,漢軍糧草接濟不上,必會不戰(zhàn)自退。然而項羽最大的遺憾是身邊沒有聰明能干的謀土。
這天,項羽的伯父項伯面帶興奮匆匆報告,說是漢軍中有個投降的謀士李左車求見大王,愿為大王效力。項羽正愁沒有人為自己出謀劃策,白天而降一個李左車,真是驚喜交加。何況這個李左車的遭遇人所共知:他曾在趙王駕前輔佐國事,不得重用;他投奔韓信,韓信受封齊王后,驕傲自信,凡有策劃皆由自己決斷,對帳下謀臣言不聽,計不從,逃離者十有八九,自然李左車也難逃這種境遇。項羽對李左車很是看重,立即派人將他引進帳中盤問、考察,李左車恭謙謹慎,一副十分真誠的模樣:“大王,我一身無依,四海為家,愿投麾下,如能得到大王信任,就是叫我以命相抵,我也愿意?!表椨饘λ哉勁e止十分滿意,然而目前兩軍正在交戰(zhàn),詐降的奸細太多,不可不防啊!項伯一旁直言相探:“兩國交兵,不得不防詐降之人。”
“我不過是個謀士,又不能帶兵上-陣作戰(zhàn),就是有什么計策,也只不過是說出來,由大家商議,聽不聽最后還在大王。至于您這邊力量的虛實布置,韓信早有探報,根本不需要我冒殺頭的危險詐降探聽。大王倘若見疑,是臣兩眼不明,誤投其主,實為最大的愚蠢,莫若死在大王面前,以明心跡?!?br>
說罷,李左車便往身邊柱上撞去,被眾人救下。李左車是個學識淵博的智者,霸王又見他赤膽忠心,自然也是想從他嘴里探聽劉邦大營的虛實,就把他留在身邊任用。
項羽大軍堅守陣地,不予出擊,整座大營靜悄悄的,以逸待勞。這日探子忽然飛馬來報,說韓信大軍兵屯垓下,貼出榜文辱罵大王,細作抄來,獻與大王細看。榜文寫道,人心皆背楚,天意屬炎劉,劍光生烈焰,要斬項王頭。
項羽生性剛烈暴躁,點火就著,豈能容忍別人惡意取笑?!馬上就要點兵去捉拿韓信,周蘭等眾將拼命攔阻:“這是韓信的誘兵之計,不過是寫了這么幾句狗屁不通的詩文,煽動大王怒火,您萬萬不可輕舉妄動?!?br>
項羽轉身故意征求李左車意見。
李左車道;“韓信本是自大狂妄之徒,故意口出狂言,根本嚇不倒大王。不過,依我看,您要保存自己的實力,也不能老躲著不動,您想韓信他們豈能久等不戰(zhàn),臼白讓士兵和戰(zhàn)馬消耗糧草,他們見您久守不攻,必會轉移力量去攻打您的領地彭城,如彭城失守,您可就無家可歸了。您若主動領兵出戰(zhàn),打了勝仗,自然可破劉邦漢軍;若不能勝,您還可以退歸彭城,此乃進可以戰(zhàn),退可以守的萬全之策。不過,我是初來之人,不敢多話。”
李左車巧舌如簧,力排眾議,左右逢源,處處有理,終于說服了剛愎自用的項羽主動出擊,率領10萬大軍向垓下進發(fā)。
項羽重臣虞子期是愛妃虞姬的哥哥,對項羽忠心不二,他察言觀色,早巳看出李左車心術不正,但項羽很難聽取別人的看法,他萬般無奈,只有去找妹妹勸說項羽回心轉意。虞姬跟隨項羽征戰(zhàn)多年,不但美貌聰明,因自幼讀書習劍,很能理解丈夫的稟性,常為丈夫分憂解難,項羽也能聽她勸解。今日聽哥哥所談李左車之事,憂慮萬分,暗暗著急:霸王這種獨斷專行、拒納忠言的狂傲性格,日久必敗于劉邦之手。
很晚,項羽才回到營帳安歇,虞姬見項羽面色陰沉,越發(fā)小心伺候,為他脫盔解甲,輕聲細語問他為何氣惱。項羽說:“劉邦這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會合各路諸侯與我討戰(zhàn),還四散揭帖毀謗孤王?!?br>
虞姬乘機勸道:“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若以一時氣憤,草率出兵,恐怕劉邦漢兵勢眾,韓信用兵多詭詐,終非是大王之福啊!”“妃子之言,句句有理,孤若遲遲不敢出兵,豈不被天下諸侯取笑?”
“大丈夫能屈能伸,何懼別人恥笑?再說李左車伶牙利齒,底細并未摸清,需要多加小心為是?!?br>
項羽攻心已定,連虞姬的苦口婆心也覺得煩躁啰嗦:“孤從起事征戰(zhàn),從未打過敗仗。孤此番出兵,若不滅漢誓不回程。妃子不必多言,明日發(fā)兵,妃子隨孤同行!”
虞姬怕惹惱項羽,不再多言,命人擺酒,伺候大王痛飲解憂。
第二天,楚營號角聲鳴,旌旗招展,項羽登臺,點齊各路兵馬,準備出戰(zhàn)。忽然天上烏云翻滾,刮起一陣狂風,將纛旗旗桿咔啦啦攔腰折斷,項羽座下烏騅遍體抖戰(zhàn),蹦跳咆哮。眾兵預感不祥,大驚失色,項羽愛將周蘭勸道:“旗折馬吼,于軍不利?。 ?br>
虞姬也勸:“今日出兵;望大王聽從勸諫,方能百戰(zhàn)百勝。”
項羽鼻子里哼了一聲,他與劉邦交手七十次征戰(zhàn),從無敗績,今日,箭上弦,刀出鞘,出發(fā)在即,豈有退回之理?!
在此關鍵,李左車又乘勢向霸王報告一個好消息:韓信好大喜功,聚攏來眾多兵將,卻不知拖累也太大了,眼看糧草接濟不上,他已命令一部分軍隊返回駐地,漢王劉邦也領著一部分人馬回了成皋,我們應乘此機會,加速行軍出擊漢軍。項羽聽此消息,進攻的決心更加堅定,立即帶領大軍快速向垓下進發(fā)。
項羽大軍駐扎垓下后,心里也不踏實,派人急速去打探劉邦、韓信的退兵戰(zhàn)況。探子回報說:韓信大營在九里山東邊駐扎,各路軍營相連,兵多糧足,聲勢浩大,并無退兵之意。項羽聽后大驚失色,瞪著一雙失神的圓眼大叫:“哎呀!我軍已陷入重圍!”
項羽急令尋找李左車,早已不見蹤影。李左車誘敵深人埋伏的使命已勝利完成,偷偷溜回漢軍大營復命。
韓信眼見魚兒上鉤,他又安排劉邦與項羽親自對陣,第二天雙方交戰(zhàn),項羽一見劉邦,格外動怒,破口大罵:“你這個毫無信義的小人,前者固陵之敗,免汝一死,五年之間,未與你交鋒,今日活該你撞到我的槍上,定讓你必死無疑。”
劉邦聞言,毫不動怒,仍用言語刺激項羽;“孤與你斗智不斗勇,今日一戰(zhàn),管教你全軍覆沒?!?br>
兩軍將士互相拼殺,劉邦佯敗,引誘項羽追殺出數里以外,來封一座山口處,項伯恐怕有詐,提醒道:“大王且住,不要中了劉邦誘敵深入之計?!?br>
項羽恍然大悟,勒住烏騅,傳令退兵,大軍忽啦啦轉頭退走。山頭忽然有人高喊項羽的名字,正是奸細李左車:“大王請轉來,漢室當興,楚國當滅,大王已進入牢籠,何不趁此歸順,為臣李左車愿為引薦之人?!?br>
項羽又見一個仇人,哇呀呀暴跳如雷,豈能罷休,轉身吶喊:“眾將官,給我追呀!”
剛轉頭的楚軍又忽啦啦的再轉過頭來,不知死活的進入九里山口,鉆進劉邦、韓信布置的十面埋伏,漢軍得手,迅速圍攏楚軍。
項羽憑著掌中槍左沖右突,殺退一批又一批,殺退一層又一層,十萬人馬怎敵得過三十萬人馬精心布置的包圍?萬分危急中楚將軍鐘離昧、周蘭冒死殺進重圍,護住項羽突圍出去,周蘭不幸陣亡。
韓信布下的十面埋伏獲得大勝,可惜項羽逃脫。
大敗而歸的項羽,走進營帳,臉色鐵青,虞姬從沒見過丈夫打敗仗,心中十分難受。但她竭力克制情緒,安慰大王,從此他們決定堅決守住營地,不再出擊,只待漢軍無糧自會退兵??墒撬麄儧Q沒有料到,楚軍的糧庫早巳被漢軍燒毀,連糧道都被截斷,三軍沒有糧草,軍心動搖,怨聲載道。
有的說:“大王只會喝酒發(fā)火!”
有的說:“大王忠奸不分,只會上當受騙!”
有的硬要拼殺出去,總比呆在這兒等死強,
項羽此刻在帳中,一籌莫展,虞姬忙為大王擺酒解悶散心。幾杯喝下肚,帳外一陣陣西風吹起,樹枝唰唰作響,似有無數冤魂哭泣,項羽嘆道:“此乃天亡我楚,非戰(zhàn)之罪!”
虞姬聽此話,預感不祥,見天色不早,伺候丈夫早早脫衣安歇,她心里不踏實,提燈出帳巡視。
月色正明,更深人靜,夜風中隱隱約約傳過來一陣極為熟悉的歌聲,歌聲卻是從對面劉邦軍營中傳出來的,唱的都是楚歌。難道霸王的楚地已被劉邦占領了么?否則漢營中怎么會有人會唱楚歌,該不是劉邦征集楚地的楚國人充實了漢軍?真令人憂慮重重。
漢軍中傳唱楚歌;正是韓信動搖項羽楚軍軍心使用的計謀,他使人故意教給漢軍唱楚人家鄉(xiāng)的歌曲,熟悉的鄉(xiāng)音惹起楚軍兒郎思念父母,思念妻兒,思念家鄉(xiāng),也使他們誤以為劉邦已占領他們的家鄉(xiāng)。而自己困守垓下,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坐著等死,聽著這些令人牽腸掛肚的鄉(xiāng)音,楚軍三三兩兩地開了小差,后來竟是整批溜走。
今晚,虞姬夜巡,才聽見這些擾亂軍心的楚歌,忙進帳喚醒大王,一同出帳細聽,大王聽到了楚歌,不由驚道:“敵軍中多是楚人,定是劉邦已得楚地,孤無退路,大勢去矣!唉!前者我項羽如何能取勝,因為各路英雄各自為戰(zhàn),孤家可以消滅一處,再占一處。如今各路人馬聚集一齊合力來攻我,你我困在垓下,兵少糧盡,萬不能守。孤決心再與那賊子交戰(zhàn),此番勝敗難定,妃子啊,看此情形,今天就是你我分別之日了?!?br>
虞姬聽此言,早已泣不成聲。
帳外烏騅哀鳴,項羽出帳,愛撫著伴隨自,己出生人死的座騎,烏騅眼睛含淚,靜靜地看著主人。虞姬強做歡顏勸慰丈夫;“垓下之地高崗絕巖,易守難攻,只要我們按兵不動,候得機會,再圖謀也還不遲?!?br>
虞姬又把項羽勸進帳中,喝酒解悶,幾杯酒下肚,項羽慷慨悲歌:
咳!想俺項羽呼!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跟隨項羽多年,從沒見過丈夫如此深切悲涼的歌聲,自知與他團聚的時日無多,穿戴起華貴漂亮的衣飾,手持寶劍,邊舞邊歌:“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憂悶舞婆娑,嬴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敗興亡一剎那,寬心飲酒寶帳坐!”
項羽飲酒消愁,忽然探馬飛報:“大軍壓境,漢軍分四路圍攻。”
項羽立即披掛出帳,探馬又報:“四面楚歌,八千子弟兵俱已散盡。”
項羽情知大勢去矣!他催促愛妃穿戴戰(zhàn)袍,快快隨他殺出重圍,這時候虞子期也來保護大王突圍,虞姬不愿拖累項羽,鎮(zhèn)靜地叮囑丈夫:“此番出兵,倘有不利,且退往江東,再圖后舉,望大王自己多多保重?!?br>
猛不防,虞姬抽出項羽腰上佩劍,自刎身死。
項羽跨上烏騅,像受傷的猛虎,帶著最后的八百子弟兵突圍而出。天亮以后,漢軍發(fā)現昨夜突圍南逃的竟是項羽,韓信急令大將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殺項羽。項羽一路急奔,已過了淮河,跟隨左右的已不過百人。他們來到了淮南陰陵,面前有兩條岔路,不知何去何從,向路邊農夫問路,農夫打量眼前這位軍爺,形貌狼狽,目露兇光,隨手一指:“向左去便可?!笔獠恢竺媸且黄訚?。等到項羽人馬從沼澤中掙扎出來,追兵已到。
此刻項羽的兵將只有二十八人了,眼見五千人馬圍追上來,項羽自知不能逃脫,他依然毫無懼色地對部下說:“我起兵至今整整八年,打了大小七十余戰(zhàn),攻必克,戰(zhàn)必勝,從未失敗過。今天被困,我要三次沖擊漢軍,斬將奪旗,讓你們知道天亡我也,非戰(zhàn)之罪?!?br>
說罷,大吼一聲,躍馬橫槍,沖向漢軍。漢軍馬上圍攏上來,無人能擋得住項羽的丈八大槍,一員漢將被挑于馬下,漢軍竟被逼退數里,再次圍攻上來,又被項羽斬殺了領兵的都尉及數百軍士,項羽部下只損傷兩人。
然而漢軍人多勢眾,待項羽拼殺到烏江邊上時,只有他血透征袍,單槍匹馬了。浩浩烏江之上,岸邊泊著一只小舟,這是韓信事先命人喬裝漁夫,備好小船,去江邊等候項羽。
過了江,項羽便能回到自己起事的家鄉(xiāng)了,然而他寧死也不回了:“當初我?guī)Ы瓥|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去打天下,一直發(fā)展到幾十萬大軍,而今天,他們全完了!我有何顏面回去見江東父老鄉(xiāng)親!”
他跳下馬來,這匹烏騅戰(zhàn)馬載著他出生人死,所向無敵,他請漁夫將馬渡過江去,逃一條生路,烏騅哀鳴,拒不登舟,忽然揚蹄跳人江中,被波濤卷走。
追兵已到,漢兵漢將多得像螞蟻抬螳螂一樣一層一層圍攏上來。項羽瞪著一雙電光閃爍的眼睛,拔出寶劍,大步迎敵,,漢軍竟無一人敢近他身前。項羽忽然看見漢軍中有個熟人,正是叛楚降漢的部下呂馬童:“呂將軍來得正好,聽說劉邦為了買我的人頭,賞千金,封萬戶,好,孤將首級割下,賜給你,請功受賞去吧!”
漢軍兵將嚇得連連后退,項羽自刎而死,兩眼圓睜,死不瞑目。
劉邦率軍趕到,立即傳令:“項羽既死,尸首不可損壞,葬以諸侯大禮。”
項羽死時,年僅三十一歲。
謝玄
淝水之戰(zhàn)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fā)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瑯邪王司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qū)。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后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陜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tǒng)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符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wèi)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符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狈麍则溈竦匦Q:“以我百萬大軍,即使將馬鞭扔到長江中,也足以讓長江斷流?!?br>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zhàn)派決意奮起抵御。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zhàn)斗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zhàn)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名恒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10月18日,符堅之弟符融率秦前鋒部隊攻占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占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臺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符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后,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御?,F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fā)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敝x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zhàn),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后,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zhàn)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zhàn)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軍陣后,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云戰(zhàn)死,官兵爭先恐后渡過淮河逃命,1.5萬余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揮軍水陸并進,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在八公山邊扎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苻堅站在壽陽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布陣整齊,將士精銳。連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類似人形,誤認為是晉兵,頗為驚慌,對苻融說:“這是勁敵!怎能說他們是弱敵呢?”
由于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將軍率軍深入晉地,卻緊逼河岸布陣,這難道是想決戰(zhàn)嗎?如果你把陣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塊地方,讓我軍渡過淝水,雙方一決勝負如何!”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后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沖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贊同,于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后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后大叫:“秦兵敗了!秦兵敗了!”秦兵信以為真,于是轉身竟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wěn)住陣腳,不料戰(zhàn)馬被亂兵沖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fā)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后續(xù)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單槍匹馬逃回烙陽。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腿酥朗乔胺剿蛠淼膽?zhàn)報,忍不住問謝安:“戰(zhàn)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笨腿寺犃耍吲d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
淝水之戰(zhàn),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tǒng)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tǒng)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后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zhàn)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tǒng)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qū)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淝水之戰(zhàn)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載入軍事史,對后世兵家的戰(zhàn)爭觀念和決戰(zhàn)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韓信
井陘之戰(zhàn)
公元前206年,盛極一時的秦帝國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階段。當時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分別形成了兩個新的集團,雙方為爭奪天下,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楚漢戰(zhàn)爭。在這場歷時近五年的戰(zhàn)爭中,漢大將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zhàn)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zhàn)則是他輝煌戰(zhàn)例中的精粹。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余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tǒng)帥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于太行山區(qū)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占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zhàn)。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于大部隊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進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于優(yōu)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只有萬余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人馬疲憊,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
趙軍謀士李左車向陳余建議:正面堅壁不戰(zhàn),用一部分兵力繞到敵后切斷漢軍糧道,使韓信“前不得斗,退不得還,……野無所掠”,最后前后夾擊,一戰(zhàn)而擒韓信。但陳余卻是一名崇尚正面攻擊的古典派軍人,拘泥于“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而疲,不應避而不戰(zhàn)。他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刻板地遵從兵書上“十則圍之,倍則戰(zhàn)”的公式行事。
韓信深謀遠慮,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采用強攻,必會受挫,于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地方駐扎下來,反復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當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納,趙軍主帥陳余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后,立即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三十里遠地方扎下營來。半夜時分,韓信選拔了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乘天黑悄悄從山間小道迂回到趙軍大營的側后方埋伏,等翌日見趙軍出動,營壘空虛之時,攻入趙軍大營,把趙軍旗幟拔下,插上漢軍旗幟。隨后,韓信傳令部隊就餐,他對將校們說:“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趙之后再飽餐?!睂⑿儗⑿艑⒁?,只能從命。韓信遂即傳令擊鼓,出大將旗仗,向井陘口進發(fā),他說:“趙軍已先我占據了有利地形,筑壘以待,看不到大將旗仗,怕他們疑我尚在后軍,不肯發(fā)起攻擊?!?br>當漢軍接近井陘口時,韓信連騎哨都不派,立即傳令中軍主力全部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營壘上的趙軍遠遠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退,紛紛譏笑韓信不懂兵法。少頃,天色已然大亮,漢軍陣營揚起一陣輕塵,隨著激越的鼓聲,一隊旗仗轉出,韓信在眾將校的簇擁下縱馬來到陣前。陳余眼見韓信兵少,自己又占據有利地勢。于是率輕騎銳卒蜂擁而出,欲生擒韓信。韓信令棄旗鼓儀仗,迅速轉入陣中。陳余見此情景,當即下令全營出擊,直逼漢陣。漢軍因臨河而戰(zhàn)已無路可退,所以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雙方廝殺半日有余,趙軍仍未能獲勝。這時趙軍營壘已空,韓信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直馳而入,在趙軍營壘遍插漢軍紅旗。鏖戰(zhàn)中的趙軍突然發(fā)現背后營壘插滿漢旗,隊形立時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將二十萬趙軍殺得大敗,斬殺趙軍統(tǒng)帥陳余,生擒趙王歇。
戰(zhàn)后,漢軍將士們飲宴相賀,他們紛紛問韓信:“將軍叫我們背水列陣,這是有悖兵法的啊,為什么竟然能取勝呢?”韓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說了嗎?置之死地而后生,置只亡地而后存。如果我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能拼死作戰(zhàn)嗎?”諸將這才領悟了背水列陣致勝之奧妙,對韓信大為欽服。
井陘之戰(zhàn),韓信以萬余的劣勢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一舉擊破二十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譜寫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精彩篇章。唐代詩人王涯在《從軍行》里,生動描述了井陘大戰(zhàn)。盛贊韓信的高超謀略和指揮藝術:
戈甲從軍久,風云識陣難。
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背水一戰(zhàn)歷史典故簡短描述如下:楚漢相爭時,韓信率軍在井陘口與趙軍對峙。駐守在井陘口的是趙軍大將陳余,他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后勤供給,韓信沒有后援,一定會敗走。
但是陳余自以為有兵力上的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韓信得知這一情況,親自率領隊伍在距井陘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安營扎寨。盡管已經是深夜了,但他仍然在部署第二天的作戰(zhàn)方案。
他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成一字陣勢引誘趙軍;同時又派兩千輕騎兵,每人拿一面漢軍旗幟,連夜繞到井陘口山背后,待第二天漢軍和趙軍展開激戰(zhàn),乘趙軍軍營空虛的時候,讓兩千漢軍突襲趙營,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的旗幟。趙軍探馬探知漢軍背水扎營,后退無路,馬上察報了趙王。趙王聞報,便嘲笑韓信犯了兵家大忌,竟將軍隊置于死地。
天亮以后,韓信布置完畢,開始從井陘口擊鼓出擊,趙王與陳余率領趙軍全面出擊,兩軍廝殺在一起。
這邊戰(zhàn)斗正酣,那邊兩千輕騎兵看到趙軍留下一座空營,就迅速闖入趙營,拔掉趙軍的旗積,全部插上了漢軍的旗幟。戰(zhàn)場上,韓信見難以速戰(zhàn)速決,便率領漢軍佯裝敗退,一直退到河邊的陣地,與河邊的一萬軍隊會合。趙軍追殺漢軍來到河邊,原想把漢軍趕進河里。
他們怎么也沒有想到,此時的漢軍后退無路,反而個個以一當十,奮勇拼殺,把趙軍打得大敗。趙軍一見漢軍勢不可當,就想撤回趙營,卻發(fā)現營中到處飄揚著漢軍的旗幟。他們以為漢軍占了自己的大本營,頃刻間,趙軍軍心大亂,潰不成軍。
混亂之中,趙王被擒,趙軍數員大將被殺,李左車也被漢軍俘獲。韓信看到軍士押著李左車向自己走來,快步向前,親自為他松綁,把他奉為上賓。李左車問韓信:“為什么要背水結陣?”韓信解釋說:“只有把漢軍置于死地,他們才會為求生而拼命。兵書上說‘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這個道理?!?/p>
背水一戰(zhàn)的主人公是韓信。
當時的韓信還只是一個不出名的將領,在一次戰(zhàn)爭中韓信發(fā)現自己的隊伍處于極為不利的環(huán)境,前有趙兵追殺,后面是河水,敵方人數是我方的幾十倍甚至更多,看起來毫無生機。
韓信不放棄不投降,率軍渡過綿水,背水列陣,看起來是以卵擊石,但當時韓信早已布局好,在敵方的軍營安排了偷襲中,可謂是前后夾擊,讓趙軍在措手不及中徹底潰敗,韓信也因此一戰(zhàn)成名,背水一戰(zhàn)也因此而來。
背水一戰(zhàn)大意就是在面臨自己與敵人力量懸殊時,為了謀求生路,來一場最后的戰(zhàn)爭。流傳至今,背水一戰(zhàn)時常被用作給自己打氣,可謂是在絕境中不放棄,拼盡全身的力氣去贏取一線生機。
背水一戰(zhàn)成語故事的內容簡介
楚漢相爭時,韓信率軍在井陘口與趙軍對峙。駐守在井陘口的是趙軍大將陳余,他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后勤供給,韓信沒有后援,一定會敗走。但是陳余自以為有兵力上的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得知這一情況,親自率領隊伍在距井陘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安營扎寨。盡管已經是深夜了,但他仍然在部署第二天的作戰(zhàn)方案。
他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成一字陣勢引誘趙軍;同時又派兩千輕騎兵,每人拿一面漢軍旗幟,連夜繞到井陘口山背后,待第二天漢軍和趙軍展開激戰(zhàn),乘趙軍軍營空虛的時候,讓兩千漢軍突襲趙營,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的旗幟。趙軍探馬探知漢軍背水扎營,后退無路,馬上察報了趙王。趙王聞報,便嘲笑韓信犯了兵家大忌,竟將軍隊置于死地。
天亮以后,韓信布置完畢,開始從井陘口擊鼓出擊,趙王與陳余率領趙軍全面出擊,兩軍廝殺在一起。這邊戰(zhàn)斗正酣,那邊兩千輕騎兵看到趙軍留下一座空營,就迅速闖入趙營,拔掉趙軍的旗幟,全部插上了漢軍的旗幟。
戰(zhàn)場上,韓信見難以速戰(zhàn)速決,便率領漢軍佯裝敗退,一直退到河邊的陣地,與河邊的一萬軍隊會合。趙軍追殺漢軍來到河邊,原想把漢軍趕進河里。他們怎么也沒有想到,此時的漢軍后退無路,反而個個以一當十,奮勇拼殺,把趙軍打得大敗。
趙軍一見漢軍勢不可當,就想撤回趙營,卻發(fā)現營中到處飄揚著漢軍的旗幟。他們以為漢軍占了自己的大本營,頃刻間,趙軍軍心大亂,潰不成軍?;靵y之中,趙王被擒,趙軍數員大將被殺,李左車也被漢軍俘獲。
韓信看到軍士押著李左車向自己走來,快步向前,親自為他松綁,把他奉為上賓。李左車問韓信:“為什么要背水結陣?”韓信解釋說:“只有把漢軍置于死地,他們才會為求生而拼命。兵書上說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這個道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9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