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龐統(tǒng)和東吳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見到水鏡先生的時候,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是諸葛亮與龐統(tǒng)都侍奉與劉備,蜀漢卻沒能一統(tǒng)天下,這是為什么呢?一來龐統(tǒng)雖說也輔助與劉備,但是死的早,還沒展示抱負就一命歸天了,所以準確的說,蜀漢還是諸葛亮一直扶助,但是有一個也夠了呀,但為何劉備還是沒能拿下江山呢?
江東周瑜亡,龐統(tǒng)忌劉備兵少將寡,往投于孫權,孫權見龐統(tǒng)相貌平平,又輕視自己最喜歡的周瑜,因此打心里不賞識龐統(tǒng),認為他只不過是一個狂傲的人,不想重用他,就讓龐統(tǒng)離開了。龐統(tǒng)見孫權這樣以貌取人,不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只好對天長嘆一聲,辭別孫權而魯肅見孫權執(zhí)意不肯重用龐統(tǒng),龐統(tǒng)也不愿再呆在東吳只好對龐統(tǒng)說道:“先生你身懷匡世濟天之才,只是現在時運不濟,我相信你到哪兒都最終能發(fā)揮很大的作用,請你對我實說,先生將投向何方呢?”龐統(tǒng)說道:“我想投奔曹操去?!濒斆C急得大聲說:“你這是明珠投暗啊!先生您可以去投奔劉皇叔,他一定會重用你,如果您愿意,我將寫信推薦您,您去輔佐劉備,讓孫劉兩家不要互相攻擊,聯(lián)手共同擊敗曹操?!饼嫿y(tǒng)說道:“剛才是句戲言,投奔劉皇叔,是我一生的志向啊!”于是,龐統(tǒng)持魯肅的薦書,到荊州來投劉備。
龐統(tǒng)跟諸葛亮擁有同樣的師傅龐德公,所以他們彼此是非常了解的。當年諸葛亮前來東吳游說孫權的時候,周瑜沒有下狠心殺掉諸葛亮。但是龐統(tǒng)如果此刻成為孫權的心腹的話,一定會不顧反對地殺掉諸葛亮,這就沒有后面什么事兒了。因為他太知道諸葛亮的才能了,既然不能為孫權所用,那將來一定是阻攔孫權做大的絆腳石。這個時候根本沒有同門師兄弟的情誼在里面了,各為其主的情況下,龐統(tǒng)只能狠心殺掉諸葛亮。
雖說龐統(tǒng)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曹操那個時候也有了司馬懿,司馬懿也不是善茬,諸葛亮都斗不過司馬懿,龐統(tǒng)又能行嗎?再加上曹操占據中原地界,挾天子令諸侯,在三國中占有最突出的地位。即使龐統(tǒng)投到了孫權部下,孫權也不可能一統(tǒng)天下。打劉備還沒有問題的。
孫權,在父親孫堅、兄長孫策相繼死去后,他扛起了大旗,開始統(tǒng)治江東。他開招賢館,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如諸葛瑾、魯肅、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都是這個時期被孫權招攬到麾下的。
孫權正是靠著這些文武大臣,才在江東站穩(wěn)腳跟,與曹魏、蜀漢三足鼎立,于公元229年登基為帝,開創(chuàng)霸業(yè)。 然而,孫權雖然招攬了無數奇才,但是他一生錯過了四位人才,否則就可以一統(tǒng)天下,他們都是誰呢?
諸葛亮
在赤壁之戰(zhàn)前夕,孫權派出魯肅,前去夏口與劉備接洽,商討共同抗曹事宜。劉備作為回應,派出諸葛亮前去江東,面見孫權,商討孫劉雙方進一步合作事宜。諸葛亮渡過長江,到達柴桑后,見到了孫權,向其詳細闡述了天下大勢,分析道:“天下大亂,將軍您占據江東,我主公劉備占據漢水之南,而曹操獨占北方,兵力最為強壯,只有我們孫劉雙方聯(lián)合,才能有一線生機,擊退曹軍的進攻?!苯涍^諸葛亮分析利害關系,孫權同意聯(lián)劉抗曹。
這是諸葛亮和孫權最親密的一次接觸,孫權被諸葛亮的才智所折服。孫權也動了招攬諸葛亮的心思,他只是派出了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勸說其留在東吳,誠意不夠。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如果孫權五次勸說諸葛亮輔佐他,說不定能夠打動諸葛亮。
然而,孫權沒有這樣做,他和諸葛亮失之交臂,錯過了這位大名鼎鼎的臥龍先生。
龐統(tǒng)
龐統(tǒng)出山之后,選擇的是東吳,被周瑜任命為功曹,幫助周瑜擊退曹仁,奪取南郡。第二年,周瑜準備攻打益州的時候,突然暴斃,龐統(tǒng)被推薦給孫權,但是孫權以龐統(tǒng)相貌丑陋為由,沒有重用龐統(tǒng)。龐統(tǒng)于是放棄江東,來到劉備陣營應聘。劉備剛開始也看龐統(tǒng)不順眼,只安排了一個耒陽縣令的職務。
龐統(tǒng)當然不滿意了,他是和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先生,當一個小小的縣令太屈才了。他因此不理縣務,結果被罷免了官。后來,東吳的魯肅給劉備寫信,龐統(tǒng)不是百里之才,而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要重視。劉備再次親自面試龐統(tǒng),經過交談,對其才能非常佩服,于是重用他。
臥龍先生諸葛亮投奔了劉備,孫權竟然也不重視與之齊名的鳳雛先生,錯過龐統(tǒng)簡直是暴殄天物。
關羽
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生擒活捉。對于關羽的威名,孫權等江東文武大臣佩服得五體投地。孫權第一想法也不是要殺了關羽,而是招攬關羽。只要關羽投奔孫權,孫權憑借關羽這個活招牌,徹底收降荊州,易如反掌。關羽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當年被曹操所擒,如果他白天假裝投降曹操,夜間逃走,也沒人說什么。
但是關羽光明磊落,雖然 “人在曹營心在漢” ,但是他堅持報恩,為曹操立下大功(斬顏良)之后,才從容離開。
如果孫權禮遇關羽,關羽也不至于羞辱孫權,說不定關羽還會投桃報李,為孫權攻打曹操,占據更大的地盤。孫權也有留下關羽性命,依靠關羽對戰(zhàn)劉備、曹操的意思,然而孫權的手下大臣鼠目寸光,勸誡孫權道:
孫權聽從了這些鼠目寸光的大臣們的建議,將關羽父子推出去斬首示眾。
廖化
提起廖化,大家對他的印象是這個人多次在戰(zhàn)場上活下來,還非常長壽,貫穿蜀漢始終。在荊州被江東孫權偷襲,關羽敗亡之后,廖化竟然活下來了,暫時歸順了東吳。他本是關羽的主簿,在關羽敗亡后心中向往蜀漢,隨時都想離開東吳,重歸劉備。廖化“人在吳營心在漢”,于是詐死,騙過眾人,趁機帶著母親晝夜西行,千里走單騎,回歸蜀漢,在秭歸與劉備相遇。劉備任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令其跟隨討伐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恨。
如果孫權重視一下荊州新歸附的將領,關照一下廖化,廖化可能就不會思念蜀漢,可能不會逃走了。然而孫權沒有這樣做,錯失了廖化這員大將。
結語
孫權雖然自詡禮賢下士,招攬?zhí)煜掠⒉牛撬\心不夠,錯失了諸葛亮、龐統(tǒng)、關羽、廖化四個人才,否則就可以一統(tǒng)天下。這四人之中,諸葛亮、龐統(tǒng)兩人是軍師,關羽、廖化兩人是大將。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為什么文武全才,國士無雙的辛棄疾,對孫權評價如此之高:【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占據東南,堅持征戰(zhàn)不休,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p>
辛棄疾
而今天互聯(lián)網上一些一知半解之徒,卻將贊美孫權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生生曲解成了【孫權只配當曹操劉備的兒子】?
以為孫權只是繼承父兄基業(yè)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會擴張,才是對這個先后在赤壁、夷陵兩大戰(zhàn)役,大敗當世兩雄曹操、劉備的一代梟雄的極大誤解。
公元200年,孫策死時,廬江郡脫離孫氏治下,只剩四郡之地(丹陽、吳郡、豫章、會稽),而孫權歷經二十年時間,將地盤擴張到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個州,總計二十余郡。
孫權即位時疆土
孫權稱帝時疆土
當時江東地區(qū)地廣人稀,生產力水平低下,根本不具備以此為根基,去統(tǒng)一天下的條件。
此時的中國人口密度,可以參考下面這張漢朝州郡圖,一個郡的顏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高,生產力發(fā)達,人力資源豐富;一個郡的顏色越淺,代表人口密度越低,生產力水平低下。
漢朝各郡人口密度
益州精華首為蜀郡,次廣漢;荊州精華首為南陽,次為南郡;揚州精華為淮南的九江、六安(東漢合并入九江),次為廬江;也只有這幾個州郡的戶口數和繁華程度,能勉強和中原各州郡相比。
而東吳的基本領土,是江南的吳、丹陽、會稽、豫章四郡,還有個廬陵,是從豫章郡分治出來的,而廬江郡只得了沿江一小塊。至于今天的福建省一帶,當時只在會稽郡下設置了一個建安縣,根本就是力量真空。
孫權即位時的這些地盤,也就和益州的巴郡、漢中;荊州的荊南諸郡一樣,看著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開發(fā)度而論,也就比南中、嶺南這些蠻荒之地強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區(qū),決不可同日而語。
這還不算,在曹魏和東吳的常年戰(zhàn)爭中,曹操下令把原本繁華的淮南地區(qū),徹底搬空成了無人區(qū),一如他們對付蜀國,搬空漢中郡一樣。
所以,作為一個精明的現實主義者,比之從貧瘠的江東去幻想如何征服整個天下這種雄(好)心(高)壯(騖)志(遠),孫權的選擇當然是腳踏實地,盡可能多地擴大領土。事實上他已經做得足夠成功。
討虜將軍,會稽太守:孫權
很多人先入為主地接受了“三分天下曹孫劉”,將孫權當成定要和曹操、劉備逐鹿天下的對手,所以當然覺得他的行事作風,毫無爭奪天下之志,令人失望。豈不知相比衣帶詔、斬車胄后,劉備和曹操已是不死不休;孫權和曹操從來并無不可解的利害沖突。
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東的計劃?只怕未必。他連荊州也才剛剛到手,遠談不上統(tǒng)治鞏固。
魏王、丞相:曹操
因此《程昱傳》表彰他有認為孫權聯(lián)合劉備反曹的先見之明,亦等于說曹營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內,包括曹操本人在內,都認為孫權會和公孫康殺二袁一樣,殺了劉備這個頭號反賊,獻其首以歸附中樞,才對此盲目樂觀。
【尚、熙與烏丸逆軍戰(zhàn),敗走奔遼東,公孫康誘斬之,送其首……康亦心計曰:“今不取熙、尚,無以為說於國家?!薄俊咎嬲髑G州,劉備奔吳。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睓喙嗯c備兵,以御太祖?!?《武帝紀》談及赤壁之戰(zhàn),之所以只提“與備戰(zhàn)”,說白了不過是此時信息不對稱,曹操只是虛言恫嚇,沒有當真以孫權為對手,還以為自己僅僅在和劉備軍作戰(zhàn)。
因為有之前曹操認可公孫氏割據遼東四郡的先例,揚州菁華之地本在淮南,孫氏占據的江東六郡同樣是貧瘠偏遠的化外之地。
如張昭等東吳文臣,會相信孫權表面臣服,綁送劉備或斬其首級給曹操示好,曹操會同樣允許孫權名義上歸附,合法割據江東,也在情理之中。而以一眾東吳文臣在歷史上的品行,若單憑魯肅一面之辭,便以為他們都是只顧個人功名利祿之徒,不惜賣主之人,不免失之片面。
莫忘孫策托孤時遺訓,同樣是囑托張昭能守則守,不能守則歸附中樞,爭天下野心自此而止,只要能保孫氏一門子弟平安,才是孫策臨終時最看重的。
所以曹操赤壁戰(zhàn)后的后悔,正是沒想到孫權是吃軟不吃硬的人,虛言恫嚇“會獵江東”,卻起了反作用。
其后曹操主力和孫權糾纏十年,在淮南地區(qū)多次大戰(zhàn),對雙方都是得不償失,反讓劉備趁機西進做大。等到曹操一旦放棄武力統(tǒng)一計劃,同意認可孫權割據江南(荊州牧),封高官(驃騎將軍)賜顯爵(南昌侯),孫權就求之不得,上表稱臣了。
想必看過三國的朋友都聽過這么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臥龍就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tǒng),他們兩個人都是水鏡先生的高徒,不僅胸有丘壑而且志向遠大,水鏡先生認為誰能得到他們的輔佐就能夠得到天下。后來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幫助下吞并荊州,龐統(tǒng)又幫助劉備拿下益州,但在攻略成都的時候龐統(tǒng)被流箭射中陣亡,有不少網友覺得可惜,不然蜀漢就能一統(tǒng)天下了。但實際上,不論龐統(tǒng)有沒有戰(zhàn)死,蜀漢終究還是完不成這件事。
先來看下龐統(tǒng)的死因,214年劉璋邀請劉備入蜀一起攻打位于漢中的張魯,承諾為劉備提供糧草。劉備本來就有吞并益州的心思但苦于沒有理由,現在得到劉璋的邀請自然非常開心,于是安排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守護荊州,自己帶著龐統(tǒng)、黃忠、魏延等人入蜀,由此開啟了益州爭奪戰(zhàn)。
這場戰(zhàn)爭初期劉備這邊士氣高昂而且準備充足,成功拿下了不少城池和補給。而益州的軍隊因為疏于訓練,劉璋本人也優(yōu)柔寡斷,但好在劉璋父子經營益州幾十年家底也豐厚,憑借著強大的補給和劉備展開了拉鋸戰(zhàn)。而劉備一行人準備攻打成都的時候路過一個名為"落鳳坡"的地方,蜀中大將張任帶著弓弩兵埋伏于此,龐統(tǒng)當場被亂箭射死。但后來劉備命諸葛亮趙云等人領著荊州軍隊支援,最終成功拿下益州。
假若龐統(tǒng)不死,劉備終究還是統(tǒng)一不了三國,因為蜀漢的實力對比曹魏和東吳來說還是太弱。曹操從建安元年開始就"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征討天下,當時中原的諸侯們一個個被他殲滅或打敗,劉備曾經做徐州牧時就被曹操打敗,徐州也被曹操奪走。后來曹操又擊敗了比他更強大的袁紹,不僅吞并了袁紹的所有部將,而且還拿下了河北四地幾百萬人口??梢哉f當時曹操的實力最強,體量更是蜀漢的2-3倍,蜀漢和他比起來勝率渺茫。
而孫權一家人祖上幾代人都在東吳居住,也攢下了很多人脈和聲望。所以當孫策從袁術那借來幾千兵馬后僅僅用了6年時間就成功拿下東吳六郡,甚至還想偷襲許昌搶來漢獻帝,但因為遇刺身亡告終。而他的繼承人孫權非常有能力,年紀輕輕不僅把東吳經營得非常好,而且還收復了南方的山越人,為東吳補充了大量的青壯力。赤壁之戰(zhàn)后他又派軍吞并南方的交州,江東水軍也是那個時代最精銳的水軍,哪怕蜀漢最強盛的時候綜合實力勉強和東吳持平,能夠穩(wěn)穩(wěn)壓制東吳的可能性不大。
再者蜀漢缺人,蜀漢最巔峰的時候擁有荊州、益州、漢中三個地方。這三個地方以荊州人口最多,益州次之,而漢中之地的幾十萬人早就被曹操遷到長安居住,留給劉備只是一座空地。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人口,有了人口才有了生產力,才能發(fā)展經濟,才能有足夠的兵源。而蜀漢終其一生都受到人口限制,在這先天的缺陷下也很難和曹魏東吳抗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9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