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李誦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皇帝因為待機時間過長,最終釀成悲劇,比如漢武帝的兒子劉據(jù)被殺,唐太宗的兒子李承乾被賜死。
在唐朝,也有一位太子因為自己父親待機時間過長,在各種壓力之下,直接就中風(fēng),他就是李誦。
李誦是唐德宗李適的長子,在李適當(dāng)上的皇帝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779年,唐德宗詔立李誦為皇太子,第二年正式冊封。李誦當(dāng)上太子的時候,他已經(jīng)19歲了,這太子一當(dāng)就是25年。
在李誦當(dāng)太子的歲月里,他謹慎做事,從來沒有在父皇面前對政治事件發(fā)表過一次意見。但是唐德宗還是萌生廢立太子的想法,不過被大臣們給勸住了。
于是李誦就在這樣高壓的環(huán)境下生活了25年,長時間的壓抑,使得他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差,在公元804年九月,李誦突然中風(fēng),并且失去了語言功能。
唐德宗得知太子病重,痛心疾首,從此一病不起,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在離世之前,這對父子因為病情都沒有見上最后一面。
不過好在李誦的身體比他父親好一點,撐到了他登基的那一天。李誦當(dāng)上皇帝后,病情也有所好轉(zhuǎn)。
李誦所出生的那個年代,正是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年代,他親眼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大唐王朝帶來的影響,也親眼目睹了藩鎮(zhèn)割據(jù)和宦官專權(quán)讓唐王朝的實力一天不如一天。
于是李誦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振興大唐,聯(lián)合王伾、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程異、凌準(zhǔn)、韓泰、韓曄、陳諫以及陸質(zhì)、呂溫、李景儉等人,形成一個“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這次改革是在永貞年間進行的,所以被稱為“永貞革新”。
但這場改革觸動了太多的人利益,改革持續(xù)了100多天就宣布失敗。各方反對勢力共同發(fā)動政變,將李誦幽禁了起來,并且逼迫李誦將皇位禪讓給他的兒子李純。
李誦沒熬了25年的太子,好不容易當(dāng)上了皇上,卻因為觸碰了太多人的利益,最終又由皇帝變成了太上皇,而那些參與改革的官員,貶的貶、死的死。李誦本想拯救大唐于危難之中,但是唐朝宦官跟藩鎮(zhèn)的影響力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李誦再也無力恢復(fù)那個強盛的大唐王朝。
公元806年,李誦就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史書上記載李誦是因為病重離開的人世。但是李純對外宣布李誦病重,第二天李誦就離開了人世,這實在是有點蹊蹺,怎么看都像被人謀害的。不過李誦怎么死的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他再也無力改變歷史的發(fā)展了。
唐德宗寵信宦官。那些貪得無厭的宦官,想盡辦法來欺壓和剝削百姓,不擇手段地掠奪財物。他們設(shè)立了“宮市”,讓一批太監(jiān)專門到宮外采購宮里需要的東西。這些太監(jiān)見到老百姓在市上出賣貨物,只要他們需要,就強行購買,只付十分之一的價錢。后來,索性派了幾百個太監(jiān)在街上了望,看中了什么,搶了就走,叫做“白望”。
還有一些宦官在長安開設(shè)“五坊”。五坊是專門替皇帝養(yǎng)雕、養(yǎng)鶻(音gǔ)、養(yǎng)鷂、養(yǎng)鷹、養(yǎng)狗的地方。有一批太監(jiān)在五坊里當(dāng)差,叫做五坊小兒。這批人吃飽了飯不干正經(jīng)事,到處向百姓敲榨勒索。他們要敲哪家的竹杠,就把鳥網(wǎng)張在人家的門口或者井架上。誰要是在家門口進出,或者到井里去打水的時候,碰到了鳥網(wǎng),就說誰嚇走了供奉皇帝的鳥雀,圍住他痛打,直到這家人出錢賠禮,他們才揚長而去。
五坊小兒常常在酒店里要酒要菜,大吃大喝,吃得醉醺醺的,七歪八倒地揚長走了。酒店主人向他們要酒錢,不是挨罵,就是挨打。有一次,五坊小兒喝了酒不付錢,他們把捉來的一袋蛇交給店主說:“大爺沒帶錢,把它放在你這里做個抵押吧,過幾天我拿錢來取。不過這些蛇都是宮里捉鳥雀用的,你得小心飼養(yǎng),要是餓死了一條,小心你的腦袋?!?br>
店主人嚇得要命,苦苦哀求五坊小兒把蛇帶走,至于酒錢,當(dāng)然不敢再要了。
宮市和五坊小兒的胡作非為,引起了長安百姓的痛恨,但是在宦官掌權(quán)的日子里,有冤往哪兒去訴呢?
那時候,在太子李誦的`東宮里,有兩個陪伴太子讀書的官員。一個叫王叔文,是個好棋手;另一個叫王伾,寫得一手好字。李誦除了讀書之外,喜歡下棋寫字,王叔文、王伾就經(jīng)常在東宮陪太子讀書下棋。
王叔文出身下級官員,多少懂得一些百姓疾苦。他利用跟太子一起下棋的機會,向太子反映外面的情形。太子聽到宦官借宮市為名在外面為非作歹,很不滿意。有一次,幾個侍讀的官員一起在東宮議論起這件事,太子氣憤地說:“我見到父皇,一定要提出這件事?!?br>
大家聽了,都贊揚太子賢明,只有王叔文在一邊一言不發(fā)。等別的官員走了,太子把王叔文單獨留下來談話,說:“你不是常談起宮市的壞處嗎?剛剛談到宮市,你為什么不說話?”
王叔文說:“我看殿下眼下還是少管這些外事為好。如果壞人在皇上面前挑撥是非,說殿下想收買人心,皇上懷疑起來,殿下要辯白也難了?!?br>
太子恍然大悟說:“不是先生提醒,我還想不到這一點。”
打那以后,太子更加信任王叔文。王叔文認為德宗老了,太子遲早要接替皇位,就暗地里替他物色朝廷中有才能的官員,跟他們結(jié)交。他私下對太子說,這個人將來可以當(dāng)宰相,那個人將來可以擔(dān)任將軍。
不料過了一年,太子得了中風(fēng)病,舌頭不聽使喚,講不出話來。老年的唐德宗為了這件事,急出病來,先咽了氣。公元805年,太子李誦帶病即了位,這就是唐順宗。
唐順宗不能說話,只好靠原來在東宮伴他讀書的官員王叔文、王伾來幫他處理朝政。王叔文知道自己聲望不夠,不便公開掌握朝政大權(quán),另外請一個老資格的官員韋執(zhí)誼出面做宰相,自己當(dāng)一名翰林學(xué)士,幫助順宗起草詔書。他和韋執(zhí)誼、王伾里外配合,又起用了劉禹錫、柳宗元等一些有才能的官員,總算把朝政大權(quán)抓了過來。
王叔文掌權(quán)后,第一件要改革的就是整頓宦官欺壓百姓的壞風(fēng)氣。他替唐順宗下了一道詔書,免了一些苛捐雜稅:把宮市、五坊小兒一類欺負百姓的事,統(tǒng)統(tǒng)取締了。
這個措施一實行,長安百姓沒有一個不拍手稱快,一些作惡多端的宦官卻氣歪了臉。
王叔文又把財政權(quán)拿了過來,進行了改革。歷史上把這件事叫做“永貞革新”(“永貞”是唐順宗的年號)。
王叔文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當(dāng)然觸犯了掌權(quán)的宦官?;鹿兕^子俱文珍認為王叔文的權(quán)力太大了,用順宗的名義解除了王叔文翰林學(xué)士的職務(wù)。
王叔文知道要想跟宦官斗爭,還得把他們手里的兵權(quán)奪過來。他就派老將范希朝去接管宦官掌握的神策軍。但是那些神策軍將領(lǐng)大都是宦官的親信。范希朝去接管人馬,一些將領(lǐng)不來理他,只好空手回來了。
不到一個月,俱文珍勾結(jié)一批附和他們的老臣,宣布順宗因為病重不能執(zhí)政,由太子李純監(jiān)國。又隔了一個月,太子正式即位,這就是唐憲宗。
順宗一下臺,俱文珍等一批宦官立刻把王叔文、王伾革職,貶謫到外地去。第二年,又把王叔文處死。永貞革新不到一年就全盤失敗,那些支持王叔文一起改革的官員也受到了株連。
吳三桂得了“中風(fēng)噎嗝”的病癥,八月十八日,沒有等到孫子吳世璠的到來,凄然離世。主將身亡,軍心渙散,吳軍堅守了五年的岳州,在康熙十八年(1679)的正月終于失守,吳應(yīng)期、胡國柱、王緒等將領(lǐng)經(jīng)長沙一口氣逃到辰州,安營扎寨,依險據(jù)守。除了辰州、武岡、新寧,湖南絕大部分被清軍占領(lǐng)。
康熙十九年(1680),湖南全境恢復(fù)。清軍持續(xù)追擊,圍困昆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八日,大周皇帝吳世璠自殺身亡,次日,將官們開城投降
當(dāng)太子,除了處處留心,加倍小心,還要做好論持久戰(zhàn)的準(zhǔn)備。當(dāng)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過去了;當(dāng)幾十年太子,身體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歷史上,當(dāng)太子超過二十年的不在少數(shù),有的身子弱,沒能熬過皇帝,如南梁蕭統(tǒng)、明朝朱標(biāo);有的因為受到猜忌,遭到構(gòu)陷,不是被殺就是被廢,如西漢劉據(jù)、唐朝李瑛、清朝胤i。與他們相比,唐朝李誦做了二十六年太子最終修成正果,成為歷史上做太子時間最長的皇帝。
李誦(761―806),唐德宗長子。大歷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詔立李誦為太子。李誦頗具文采,喜歡各種技藝學(xué)術(shù),擅長隸書,每逢唐德宗做詩賜給臣屬,必由李誦書寫。李誦的武功不錯,而且能處亂不驚。
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涇原兵變”出逃奉天(今陜西乾縣),李誦“執(zhí)弓矢居左右”(《舊唐書》)。面對叛軍的圍逼,李誦“身先禁旅,乘城拒戰(zhàn)”(《新唐書》),帶領(lǐng)將士取得了奉天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雖然文武雙全,聲望很高,但李誦的太子生涯并非一帆風(fēng)順。發(fā)生在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國公主之獄,就險些把他推向滅頂?shù)纳顪Y。郜國公主是唐肅宗之女,她的女兒蕭氏是李誦的太子妃。
丈夫死后,郜國公主仗著地位特殊,不僅與外臣私通,與朝臣暗中往來,甚至行巫蠱之術(shù)。唐德宗聞訊后,懷疑李誦從中生事,于是萌生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幾廢者屢矣”(《新唐書》),幸虧老臣李泌據(jù)理力爭,才使李誦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此后,原本就小心翼翼的李誦更加謹慎。唐德宗執(zhí)政后期,整頓朝政的宏圖大志已成泡影,只得步步妥協(xié)退讓。政治上的失意,使唐德宗自甘墮落,朝廷上下奢侈享樂、得過且過的風(fēng)氣日盛一日。
有一次,朝廷在魚藻宮舉辦宴會,絲竹間發(fā),鶯歌燕舞,唐德宗歡喜異常,不禁回頭問李誦“今日何如”,今天這氣氛不錯吧?對于唐德宗的荒淫行經(jīng),李誦引用《詩經(jīng)》中“好樂無荒”(《新唐書》)一句來回答,雖未直言以對,卻也暗露不滿。
為太子期間,李誦親身經(jīng)歷了藩鎮(zhèn)叛亂的混亂和烽火,耳聞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在政治上逐漸走上了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誦只對一件政事發(fā)表過意見,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齡、韋渠牟為宰相。李誦“每候顏色,陳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時候,從容論爭,指出這二人不能重用。最終,裴、韋“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書》),故韓愈對李誦有“居儲位二十(余)年,天下陰受其賜”(《舊唐書》)之贊。
作為太子,作為大唐帝國的日后掌舵人,李誦對當(dāng)時的國家、朝廷狀況憂心如焚。李誦雖然暗中關(guān)注朝政,經(jīng)常私下里與心腹之人談?wù)搰拢珜χT多弊政卻無能為力。有話不敢說,有抱負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膽的儲君生活,使李誦精神壓抑,心理憂郁,身體狀況也很不樂觀。
貞元二十年(804)七月,憂國憂民的李誦突患中風(fēng)病,癱瘓在床,口不能言,遍訪名醫(yī)無效。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
李誦即位后,雖然臥病在床,但還是立即起用了王珊屯跏邐模以及柳宗元、劉禹錫等人改革弊政。早在唐德宗時,宦官就常以皇宮采集物品為名,對人民進行掠奪,稱為“宮市”;一些地方官員為了討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進奉錢財,有的每日進奉一次,借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極大。
李誦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廢除“宮市”,取消“月進”、“日進”,杜絕內(nèi)外奢侈腐朽之風(fēng),并減免了兩稅之外的一切苛捐雜稅,減輕人民負擔(dān)。
早在做太子的時候,李誦對藩鎮(zhèn)割據(jù),特別是宦官專權(quán)的禍害已有深刻的認識。為此,李誦選拔老將范希朝、韓泰掌管禁軍,并籌劃奪取宦官的兵權(quán)。限制宦官、藩鎮(zhèn)的措施,遭到了宦官集團和藩鎮(zhèn)勢力的聯(lián)合反對。
當(dāng)時,李誦的中風(fēng)病已經(jīng)很嚴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決事,常居宮中施簾幃”(《資治通鑒》),許多革新的詔令都是通過內(nèi)侍太監(jiān)和后妃向外臣傳達,然后再頒發(fā)。這樣,就為俱文珍等權(quán)閹提供了反攻的借口。
當(dāng)年八月,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聯(lián)合朝廷守舊派官員陰謀策動宮廷政變,打算擁立太子,廢黜李誦,以打擊革新派。與此同時,不少節(jié)度使也紛紛上表朝廷攻擊王叔文等人,與俱文珍等宦官內(nèi)外呼應(yīng),陰謀廢立。
在一片反對聲中,李誦不得不讓太子李純監(jiān)國,不久又被迫禪位太子,自稱太上皇帝。元和元年(806)正月,李誦被李純尊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成為第一個初次加七字尊號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誦病死,享年四十六歲。
李誦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快熬出頭時偏偏得了病,當(dāng)皇帝不足八個月就被搞下臺,可謂人生悲催,命運多舛。然而,李誦卻是一個既有雄心又有才干的皇帝,在短短的八個月中,他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并試圖收回宦官兵權(quán),對唐朝影響巨大,其政績可圈可點,其膽略可歌可泣。韓愈稱贊他“性寬仁有斷,……寢疾踐祚,……而能傳政元良,克昌運祚”,并用一個“賢”概括了其短暫而偉大的執(zhí)政生涯。
皇帝太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9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