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后,諸葛亮成為了蜀國的主心骨。五出祁山雖有效果,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諸葛亮死后,姜維又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xù)著北伐之路,不過依舊還是被司馬家族所率領的部隊所滅。蜀國滅亡后,東吳也跟隨著滅亡。魏國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司馬家族早就奪取了魏國的政權,當天下一定就取而代之,建立了晉王朝。
從這里來看司馬家族似乎是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但其實并非如此。三國最大的贏家不是司馬家族,而是諸葛家族。為何如此說,因為他們將雞蛋放到了三個籃子中,不論誰勝利諸葛家族都不會滅亡。
諸葛家族的人在魏蜀吳三國中都有著很高的地位,首先說一說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他雖然在《三國演義》并沒有太大的亮眼表現(xiàn),但是他的的確確是東吳的大將軍。在吳國的地位和身份都很高,他的兒子諸葛恪同樣受到東吳的重用。
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更不用說,他在蜀國的地位幾乎可以和劉備相提并論了,如果他要有想要取而代之的想法,將蜀國從劉改為諸葛也不是不可能,他的兒子雖然無才無能,但是依舊還是在蜀國占有重要位置。
諸葛誕是諸葛亮的堂兄,他應該是諸葛家族中最大的贏家。他在魏國的職位是大將軍,地位非常的顯赫。并且更為重要的是,他和晉朝的開國皇帝有著非常深的關系——司馬睿就是他的孫子。有了這樣一關系,他的家族在晉朝的地位非常高。因此從上面來看,三國時期最大的勝利者應該是諸葛家族,而不是司馬家族。
三國演義的大結局是什么
算是魏贏了吧。
是。
曹氏被司馬氏奪權。
三國的結果是,魏滅了蜀漢,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又過了不少年,才滅吳完成統(tǒng)一。
晉或者說是西晉政權雖然算不上中國優(yōu)秀的政權,但是對漢吳魏三國的后人,包括漢獻帝劉協(xié)的后人,都做了寬大處理,也博得了歷史的好評。他們在晉國都享有公爵的位置。后來由于改五爵制(公侯伯子男),四國的后代例降(按照慣例,前朝包括前一個皇帝的兄弟后裔,在后一朝或者后一個皇帝登基時,都要降級憨這個沒有懲罰性質(zhì),所以只是例降)為侯爵。五爵制失敗以后,又例降為三爵制最低的伯爵。西晉滅亡,他們也沒有了爵位。
參考資料:zhidao.baidu/question/424058945
三國最后的結局是怎么樣的
東漢分裂
184年東漢爆發(fā)黃巾之亂。漢靈帝為解決黃巾之亂而成立州牧制度,該制度導致地方割據(jù),天下分裂。189年,漢靈帝駕崩,劉辯繼位被立為少帝。執(zhí)政的何太后之兄何進聯(lián)絡袁紹,殺宦官蹇碩。紹、進等密謀盡殺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陽為援。當宦官殺何進,而紹又殺盡宦官之時,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xié)為帝,即漢獻帝。卓之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guī)模的內(nèi)戰(zhàn)。卓入洛陽后,紹出奔冀州,橋瑁假借朝廷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紹為盟主,相機進攻卓。190年,卓避關東兵鋒,挾持獻帝西遷長安,東漢朝廷已經(jīng)崩潰。關東聯(lián)軍彼此欺詐并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193年長安兵變,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經(jīng)過激烈的混戰(zhàn)以后,到196年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jù)區(qū)域:袁紹占據(jù)冀、青、并三州,操占據(jù)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jù)涼州,公孫瓚氏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后占據(jù)徐州,袁術占據(jù)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jù)荊州,劉璋占據(jù)益州,孫策占據(jù)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jù)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jù)漢中地區(qū),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jù)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卓入洛陽后,曹操逃至陳留,聚兵反抗,成為關東聯(lián)軍的一支。他在濟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又陸續(xù)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獻帝遷到許縣,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屯田續(xù)資。200年,曹、袁兩軍進行官渡之戰(zhàn),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紹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鄴城,相繼占領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統(tǒng)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軍出盧龍塞,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
三分雛型
208年,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率大軍南下,向荊州進攻,而劉表也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接位并向操投降,劉備見此,決定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備也派諸葛亮出使到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lián)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于赤壁,迫使曹軍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備向荊南施壓,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權部將瑜也向荊州南郡發(fā)兵,用了很長時間,最終攻克南郡。權為向備示好,將其妹嫁給備。而權為拓展勢力,占據(jù)了交州。其后,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魯肅接替其位,并將南郡借給備。而操在南方戰(zhàn)爭失敗,轉移向西發(fā)展,操欲進攻漢中張魯,西涼諸軍閥疑其將攻擊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馬超、韓遂為首領,操率軍鎮(zhèn)壓,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三國鼎立
劉備受到益州之主劉璋邀請,入蜀幫助璋防守張魯、曹操的入侵,備口頭答應,但入蜀后不斷收買人心,雙方最終在212年決裂,備調(diào)兵直指成都的璋,雖然其間軍師龐統(tǒng)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璋投降,備成功入主益州,留下關羽防衛(wèi)荊州。同時,操曾南下攻擊孫權,最后雙方撤退。215年,操快速地得到漢中,而同時孫劉兩家開始雞奪荊州擁有權而發(fā)生戰(zhàn)斗,兩軍對壘。但備得悉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權平分荊州,回師益州,但雙方關系經(jīng)已惡化。216年操就任魏王,一年后,備進攻漢中,而操內(nèi)部有守將叛亂,權也偷襲合肥,漢中成功落入備之手,操雖曾揮軍要奪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備自封漢中王。同年,羽率荊州軍北上攻魏,但主戰(zhàn)、剛接魯肅之位的呂蒙突襲荊州,并擒殺羽。220年, *** ,曹丕登位,并逼漢獻帝禪讓,建國號魏;而于221年,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權向魏稱臣,而丕封權為吳王,加九錫。同年,備以報羽之仇為名東征權,權派出接替呂蒙的陸遜迎戰(zhàn)。結果備慘敗,不久病死于白帝。......>>
小說《三國演義》最后大結局是什么????
魏蜀都敗啦 最后讓司馬家奪了天下 而劉姓 曹 孫姓的后代則有的被殺 有的得到朝廷用吧 你看像劉禪 被司馬昭問道想不想蜀國啊 結果劉禪說他都快樂得不想回去了 這就是樂不思蜀啊 最后還被封為安樂公啊 所以劉姓孫與曹姓后人沒被殺了 何況 一般奪了天下的人 第一件事就是安撫人民 因為孫家 劉家 曹家都在人民心中有一定的分量 朝廷是不能一下子將他們都殺了 再者 通常情況下 朝廷是會大赦天下 所以工殺的可能也就更小啦
三國演義的結局
三國歸晉,天下統(tǒng)一
在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地廣人多,經(jīng)濟發(fā)展快,實力最強,但大權逐漸落入司馬氏家族手里。
曹丕建立魏國時,得到大將司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專權時,篡位野心日益顯露,魏帝曹髦曾氣憤地對大臣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來奪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劃除掉司馬昭,結果事情敗露,反被司馬昭殺死。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從此,在曹魏政權中,再也沒有人敢公開反對司馬氏的統(tǒng)治啊了。
263年,魏國滅蜀。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帝,自稱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大舉進攻吳國,吳國投降。西晉統(tǒng)一南北,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
三國演義里最后曹操,孫權,劉備誰得到天下了?他們?nèi)俗詈蟮慕Y局都是什么?
劉備,先死了關羽,又死了張飛,自己又兵敗,被陸遜火燒連營,心力憔悴而死,孫權,受驚嚇,染上傷寒病死。曹操,暴斃而忘。司馬家耗死三代明君(曹操,曹丕,曹睿),得了天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
三國演義最后結局是什么?
三家歸晉,司馬炎廢曹奐而自稱為帝,國號大晉,三分天下,合歸一統(tǒng)。
三國演義最終結局?
司馬氏滅曹魏創(chuàng)晉,劉禪投降,蜀國滅亡,姜維鐘會欲復興蜀國卻遭到埋伏被殺,晉攻孫吳,吳國家荒亂,節(jié)節(jié)敗退,吳主孫皓投降,三分歸晉
三國演義中大喬和小喬最后的結局是什么?
陳壽的《三國志》在《吳書周瑜傳》只有這樣一句:
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裴松之注此傳時引用了《江表傳》,也只有一句:
(孫)策從容戲(周)瑜日:“橋公二女雖流離(按:流離,光彩煥發(fā)貌),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br>
這兩句話告訴我們:第一,二喬的姓本作“橋”,至于她倆的芳名,史書失載,只好以“大喬”、“小喬”來區(qū)別?,F(xiàn)代人對此會覺得奇怪,但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這種現(xiàn)象卻是見慣不驚的。歷史上許多皇后都沒有留下名字,就是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妹妹孫夫人,不也同樣不知其名嗎?
第二,二喬的籍貫是廬江郡皖縣(今安徽潛山)。
第三,二喬長得很美,有傾國之色,顧盼生姿,明艷照人,堪稱絕代佳麗。
第四,孫策、周瑜得到二喬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縣之后,當時,孫、周二人都是25歲(周瑜僅比孫策小一個月),因此,估計二喬的年齡不過20上下。
第五,孫策、周瑜對能娶二喬為妻感到非常滿意。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杰,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按照傳統(tǒng)觀點,堪稱郎才女貌,姻緣美滿了。
然而,二喬是否真的鄲幸福呢?史書上沒有說。不過,從有關資料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她嫁給孫策之后,孫策忙于開基創(chuàng)業(yè),東征西討,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時甚少。僅僅過了一年,孫策就因被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客刺成重傷而死(《三國演義》第29回寫到此事),年僅26歲。當時,大喬充其量20出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凄惶!從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
小喬的處境比姐姐好一些,她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11年。
在這11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tǒng)兵大將,江夏擊黃祖,赤壁破曹操,南郡敗曹仁,功勛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年壽不永,建安十五年(210年)在準備攻取益州時病死于巴丘,年僅36歲。這時,小喬也不過30歲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可以想見。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皆為小喬所生,史無明文,但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她終歸是這二子一女的嫡母。由于周瑜的特殊功勛,孫權待其后人也特別優(yōu)厚:其女(又是一個不知名字的!)嫁給孫權的太子孫登,若不是孫登死得早了一點(赤烏四年病卒,年僅33歲),當皇后是沒有問題的;長子周循,“尚公主,拜騎都尉”,頗有周瑜弘雅瀟灑的遺風,可惜“早殤”;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后封都鄉(xiāng)侯,但因“酗淫自恣”,屢次得罪,廢爵遷徙,不過最終仍被孫權赦免。盡管如此,小喬本人卻是琴瑟已斷,歡娛難再,只好和姐姐一樣,在無邊寂寞、無窮追憶之中消磨余生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自古紅顏多薄命”,死于非命者何止萬千;相對而言,二喬算不得太不幸,但她們同樣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
作為艷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素材?,F(xiàn)存最早而且最著名的作品當推唐代詩人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赤壁》詩:
折戟沉沙鐵未消,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嚴格地說,杜牧這首詩并非詠二喬,詩人只是即景抒情,因赤壁而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zhàn),并進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如果周瑜不是借助東風發(fā)動火攻而打敗了曹操,東吳很有可能戰(zhàn)敗,那樣的話,江東二喬也會被擄到銅雀臺充當曹操的玩偶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在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中,戰(zhàn)勝者把被征服者的妻室姐妹女兒掠為已有,似乎是天經(jīng)地義。曹操滅袁紹之后,便......>>
三國演義最后的結局是什么?
三分歸一。
三國演義最后“分久必合”的結局指的是哪一個歷史事件?
三國歸晉。公元263年鄧艾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后鄧艾率先進入成都,滅亡蜀漢。
公元265年(魏咸熙二年)司馬炎為相國、晉王 ,同年十二月代魏稱帝 ,建立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晉六路并進,滅亡東吳,三國歸晉,統(tǒng)一全國。
最終結局:
概述:
諸葛亮六出祁山雖取得局部勝利,但功虧一簣.姜維九伐中原,慘敗.由于蜀漢的內(nèi)部矛盾,最終亡國.
吳主暴政,雖占據(jù)江南沃土,終為晉國所滅.三國一統(tǒng)于晉。
下面這個是復雜點的:
公元263年,魏滅蜀之戰(zhàn)開始,年冬滅漢。蜀漢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魏亡。
公元279年冬,晉滅吳之戰(zhàn)開始,280年三月攻下建業(yè),孫皓降,吳亡。
至此三國統(tǒng)一于西晉。晉武帝司馬炎(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昭的兒子)。
關羽:死于公元219年(建安24年),關羽在全力攻打魏之樊城時,孫權與曹操暗合,使呂蒙于后偷襲關羽,致關羽腹背受敵,進退兩難,后敗走麥城,為潘璋、馬忠所獲,與其子關興一起被殺,死時年約58歲。
張飛:死于221年(章武元年),張飛脾氣暴燥,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喜歡酒后鞭踏士足,多有至死者.他在閬中鎮(zhèn)守,聞知關公被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為急于報仇,限范疆、張達三日內(nèi)制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完不成就殺頭.范疆、張達明知無法完成,便于夜間乘張飛酒醉熟睡之時,將其殺害,時年55歲。
劉備:死于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為保關羽之仇,與東吳爭奪荊州,御駕親征,被吳軍火燒連營,殺的大敗。劉備感到無顏回首府成都,只好在白帝城居住,將館驛改名為“永安宮”。住處雖名“安”,人卻未得“安”,就在這永安宮內(nèi),劉備染病不起,漸漸加重,至章武三年四月駕崩。時年63歲。
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的死因簡單說有三:一是外因,當時蜀中已無能人,諸葛亮缺乏有效輔助他的人;二是內(nèi)因,由于無人輔佐,導致他不得不事必躬親,結果勞累過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是一個有著非常傳統(tǒng)的正統(tǒng)觀念的知識分子,受先主之托,必須盡所托之事,因此將完成光復漢室的事業(yè)視為自己的事業(yè),雖不能為,亦勉力而為之,大凡如此者,皆短壽者.其病逝于五丈原軍營之中,出師未捷而身先死,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終年54歲。
曹操:死于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患有腦疾,時有發(fā)作。時近晚年,腦疾發(fā)作異常頻繁,經(jīng)常痛得通宵難以入睡。當時的神醫(yī)華佗就給曹操出過治療的建議,曹操生性多疑,聽說華佗要在他腦袋里面動手術,他所思考的不是治療方案的可行性,而是懷疑華佗的動機,天生多疑的性格決定了他要把救命當成要命。終年66歲。
孫權:死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孫權統(tǒng)治江東長達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chuàng)業(yè)的黃金時代。但至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子孫們?yōu)榱送跷幻鳡幇刀穮堑脑獨獯髠?。公?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
公元265年,司馬炎以禪讓的方式取代了曹魏的統(tǒng)治,建立起了史稱西晉的王朝。經(jīng)過數(shù)年間的征戰(zhàn),滅蜀、吳,一統(tǒng)天下。但是這天下一統(tǒng)的局面,卻僅僅維持了不到30年,當西晉的王朝土崩瓦截之際,中華進入了痛苦的三百年的南北分裂。統(tǒng)一的西晉王朝旋生旋滅,其實是大一統(tǒng)帝制文化階段性走到頭的結果。西晉滅亡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亂”。其實象這種事情早在漢景帝時期就有過“七王之亂”的先例了。但是結果卻向去甚遠。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兩者發(fā)生天壤之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東漢末年,曹魏皇權建立的不合法的后果。既然有曹丕篡漢、司馬篡魏的“外篡”,那么自然會有父兄之間的“內(nèi)篡”,政權交替處于極度無“體統(tǒng)”的狀態(tài)。當年劉邦建漢,立下“打天下,坐天下”的規(guī)矩,曹操位高權重,到死也不敢稱帝,怕自己一開此先河,帶來后患無窮??墒谴死€是有人開了,而且反復開。你篡就允許別人篡,大家都來篡,搞得道德淪喪,任何一種制度都需要相應的精神原則作為支持,而南北朝三百多年走馬燈的政權交替,實在有悖繼統(tǒng)道德。
當然這些不過是西晉滅亡的一個天下道德問題,其實在這斷分裂時期里,北方民族大舉內(nèi)侵,南方大規(guī)模開發(fā),佛教傳入,三教鼎立,動蕩和混亂的局面,使得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變得無所作為、精神腐朽,到了西晉時期,已經(jīng)無力肩負起國家一統(tǒng)的重任了。天下合久必分在這個時代,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
也就是這三百多年的混亂,成就了北方的剛健、質(zhì)樸和南方的細致、靈秀,民族的大融合反復曲折,終于將整個中華凝聚在一起。沒有這三百年的動亂,也就不可能有后五朝的長久一統(tǒng),也不會有如今的天下一家。
公元263年蜀漢被魏國滅亡,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晉,公元280年東吳被晉朝滅亡,至此魏蜀吳三國盡歸司馬氏,280年晉朝統(tǒng)一全國。
擴展資料: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延續(xù)漢祚,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在家裝病,韜光養(yǎng)晦多時的司馬懿,突然發(fā)動高平陵之變,取代了曹爽把持朝政的地位,并逐漸架空了魏室。
公元263年,司馬昭命鄧艾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后鄧艾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公元280年,晉王睿攻入東吳,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西晉統(tǒng)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2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