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沓绲澴詺ⅲ信d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拂曉,城外火光燭天,走投無路的崇禎帝朱由檢上了煤山,望著昔日蔥郁秀美的山河淪陷戰(zhàn)火,悲愴高呼:“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焙髮ち丝猛岵崩匣睒?,上吊自縊而亡,光著左腳,右腳掛著一只紅鞋,一派凄涼,終年33歲。
有人說,崇禎上吊是風(fēng)骨剛烈,也有人說,是崇禎軟弱無能,因而以上吊來逃避現(xiàn)實。
縱觀時局,與其說崇禎此舉是逃避現(xiàn)實,不如說是逃不出現(xiàn)實。
自崇禎登基以來,一直勤勉奮進(jìn),為收拾殘敗的江山,可謂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書有載“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他除魏忠賢、平冤獄、頒《罪己詔》、平定叛亂,做出不少貢獻(xiàn)。然而,父輩傳下來的江山已是千瘡百孔,縱使崇禎勵精圖治,也很難拯救殘局、力挽狂瀾。
當(dāng)時北旱南澇,又起蝗災(zāi),各地饑荒、瘟疫不斷,農(nóng)民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暴亂頻發(fā),社會混亂,動蕩不安。家喻戶曉的闖王李自成便于此亂世崛起,對大明江山是個不小的威脅。又逢金兵南下,邊疆戰(zhàn)事危急,而朝中軍餉不足,只得加征稅賦、盤剝百姓,更加重了百姓負(fù)擔(dān),矛盾愈發(fā)激烈。如此內(nèi)憂外患,崇禎既無雄才大略,也不任人唯賢,自然是分身乏術(shù)。
除了局勢危急,崇禎本人也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也是導(dǎo)致他悲慘結(jié)局的一大因素。崇禎雖期盼“中興”之景,也為之勤勉上進(jìn),但他生性多疑、苛刻寡恩,狠毒起來較之于魏忠賢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崇禎先后任用楊鶴、洪承疇、曹文詔等,雖都是沖鋒陷陣、英勇無畏的猛將,然崇禎用人存疑,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將領(lǐng),以至于作戰(zhàn)方略風(fēng)格時常變換,軍心不穩(wěn),只能落得功虧一簣的下場。李自成也因而九死一生,有了多次喘息之機,得以前往河南聚眾發(fā)展,為往后攻入京師打下根基。
在打擊李自成的拉鋸戰(zhàn)中,孫傳庭是明廷的一大王牌猛將,然即便是這樣功勛赫赫的一代忠臣,卻也因崇禎的多疑寡恩而死無英名。孫傳庭曾主動請纓圍剿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最終僅以十八騎兵突圍而走,明朝軍情大好。但在崇禎十一年,由于孫傳庭極力反對楊嗣昌留用陜西軍的主張,二人矛盾頗深,崇禎便嚴(yán)禁他入宮覲見,而楊嗣昌一派的洪承疇則受到重用,引發(fā)孫傳庭憤懣不平。次年孫傳庭受調(diào)總督軍務(wù),卻因楊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能親見崇禎,一怒之下引病告休。楊嗣昌刻薄寡義,謊稱孫傳庭的“病假”乃推托之舉,激怒了崇禎。孫傳庭被貶為庶民,又鋃鐺入獄。
直至崇禎十五年,楊嗣昌在鎮(zhèn)壓起義軍的戰(zhàn)爭中連遭潰敗,闖王李自成勢力擴(kuò)大,形勢危急,崇禎只得從獄中提出孫傳庭重新重用。孫傳庭重整旗鼓,前期成功擊退李自成軍,只可惜后來軍餉耗盡,又偏逢大雨連綿,士兵又冷又餓,士氣低迷,節(jié)節(jié)敗退。崇禎十六年,孫傳庭在明廷的緊逼之下不得已倉促出師,最終兵敗汝州,明軍四萬精兵戰(zhàn)死,一代梟雄孫傳庭也就此隕落,時年51歲。自此,大明僅有的“一副家當(dāng)”也損失殆盡。而薄情寡義的崇禎卻一口認(rèn)定孫傳庭詐死潛逃,沒有給予他贈蔭。《明史》有評,“傳庭死而明亡矣”,可見孫傳庭可謂明朝軍中支柱,卻因崇禎錯用劣臣、一意孤行而戰(zhàn)死沙場,甚至枉負(fù)潛逃的罪名,令人唏噓不已。
在對外抗擊皇太極的戰(zhàn)役中,又因崇禎多疑猜忌、輕信誹謗,錯殺了抗金重臣袁崇煥。袁崇煥本是崇禎從獄中重新召用的前朝舊臣,雖擅殺東江總兵毛文龍惹來眾怒,但他于大明朝而言,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在袁崇煥的英勇作戰(zhàn)下,金兵敗退撤軍,可后來突發(fā)己巳之變,皇太極率軍越過層層防線,直逼京城。一時間,上至朝臣下至百姓,不免都對守邊重將袁崇煥產(chǎn)生懷疑。而袁崇煥得知消息,千里迢迢趕來救援,本以為能立大功,但因朝中謠言四起,誹謗他與后金暗中勾結(jié)、放清兵入關(guān),于是本就疑心重的崇禎自然輕信。崇禎不由分說,果斷將袁崇煥下獄,加之魏忠賢遺黨伺機報仇,以叛國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給袁崇煥判了死罪。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遭凌遲,終年46歲。
由此可見,崇禎因其性格缺陷,使本就根基不固的明朝江山雪上加霜,隨著護(hù)國大將接連慘死,時局每況愈下,崇禎縊亡于煤山,大明也最終走向覆滅。而事實上崇禎并不完全是因風(fēng)骨峭峻而上吊自縊而亡,他曾于李自成攻入京師后,與數(shù)十名太監(jiān)騎馬出東華門欲逃,卻被亂箭所阻,又逃至齊化門慘遭成國公閉門不納,后轉(zhuǎn)向安定門卻無法劈開門鎖,至此四面楚歌,走投無路,于是追隨大明祖訓(xùn)“君王死社稷”,自縊而亡。
無論如何,崇禎自食其果是真,剛毅赴死也是真。我們不能否認(rèn)明朝在崇禎手中覆滅,但也要看到崇禎勵精圖治、殫精竭慮的作為。
參考資料:
《明史》
《明季北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2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