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明清總督和巡撫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眾所周知,清承明制。清王朝的很多政體制度都繼承與效仿明王朝,其中官僚系統(tǒng)亦是如此。尤其是這地方官僚系統(tǒng),幾乎與明王朝配置相同。但是就在這看似類似的官僚結(jié)構(gòu),對于同為地方高級行政長官的總督與巡撫,明清兩朝卻有著一個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這個區(qū)別就是:在明王朝總督與巡撫隸屬于京官,也就是中央官員,而在清王朝,這兩個官職可是名正言順的地方大員。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不同呢?這就要從明清兩朝,巡撫與總督兩個官職,在明王朝的起源說起了。
上圖_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乾隆御制本
朱元璋在一統(tǒng)天下之后,對于如何統(tǒng)治這個國家也是費盡腦汁。起初,他建立明王朝的官僚體系,多少也是效仿元王朝,保留中書省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但是,最讓老朱皇帝忌諱的,也是最不放心的就是權(quán)力集中到別人的手里。
因此,在建國之初,在元王朝的基礎上對全國行政區(qū)域簡單重新劃分之后,將地方行政事務一分為三,由三個平行的部門機構(gòu)分別管理,俗稱為“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下文簡稱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司(下文簡稱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司。
其中,布政使負責地方民事,按察使負責地方法律訴訟以及對地方官員有紀檢權(quán),都指揮使就掌管地方軍事了。當然,這樣的“三權(quán)分立”并非老朱皇帝的發(fā)明,早在秦王朝時期,秦始皇就已經(jīng)施行,朱元璋繼而用之而已。而這“三司”又以布政使官品階最高,為理論上地方行政最高長官。
上圖_明朝布政司分布
如此進行權(quán)力分割之后,確實是對地方政務集權(quán)起到了“無與倫比”的防微杜漸的效果,但由于三司之間缺乏統(tǒng)一領導,在事務處理過程中,往往是本位主義,導致各司部之間,相互掣肘、推諉之例屢見不鮮。而且就算是本司部之內(nèi),最高長官又存在左、右各一人,權(quán)力的游戲迷人之處就是沒有幾人能看得開,換句話說,左、右長官之間政見不一是很正常,互相詆毀與拆臺更是常見。
在這種情況之下,地方行政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這還沒到最壞的時候,最壞的情況發(fā)生在洪武十三年之后。
洪武十三年,發(fā)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丞相胡惟庸因為謀反而遭到朱元璋無情地清洗,而因此無緣無故受到牽連之人,更是不計其數(shù)。在胡被清洗之后沒幾天,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廢除了中書省,也就是丞相之職,由他老人家直接統(tǒng)領六部,而地方行政長官也直接向六部匯報。
上圖_明代官制簡表
如此一來,地方行政長官對應的頂頭上司也發(fā)生了變化,布政使、按察使以及都指揮使分別向不同部門匯報工作。這讓原本就“尿不到一個壺里”的地方行政官僚更加離心離德。長此以往,地方政務不說廢弛,也基本上是半癱瘓。
迫于無奈,洪武二十四年,老朱皇帝派中央官員到地方整頓與管理地方事務,名曰“巡撫”。
“巡撫”隸屬于中央編制,只是到地方工作。既然是中央委任,權(quán)力自然凌駕于地方官員之上。此外,朝廷對于巡撫更是委派了一個核心任務,督辦地方稅收。連封建王朝之根本——稅收,都到了需要中央委派官員督辦的程度,此時明王朝地方政務的廢弛之深,可見一斑。
上圖_朱元璋墨跡
既然是中央外派,朝廷的初衷是整頓地方與督辦稅收工作結(jié)束之后就可以召回,但是實際結(jié)果是地方政務根本很難離開這個人。很多事例證明,此人前腳剛走,后腳地方行政之間的推諉與低效就顯現(xiàn)。于是乎,巡撫率先成為中央委派地方的“釘子戶”。
既然有了“釘子戶”巡撫,是否所有地方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呢?當然不是。那么還有什么難題呢?
關于巡撫本人素質(zhì)問題,我們暫且拋開不說。就巡撫職權(quán)本身是有局限的,他只能督辦與管理本省事務,一旦遇到跨省問題,巡撫之間又開始“頂?!?,尤其是在戰(zhàn)爭時期,需要多省協(xié)作之時,這種弊端立馬顯露無疑。
上圖_土木堡之變過程
英宗與代宗時期,應該是朱家王朝最為危險的一段時間。北元蒙古后裔南下入侵,英宗皇帝的英勇無畏,御駕親征,沒成想成了蒙古人的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在王朝統(tǒng)治岌岌可危之時,英宗之弟郕王繼位,即代宗。為了有效地調(diào)動全國軍事力量,阻止蒙古人南下,中央再次委派官員下地方督辦區(qū)域軍政事務,“總督”由此而生。
總督職權(quán)跨省,而且掌管軍政兩界,因此地位自然就在巡撫之上。但是總督這個職務并沒有很快在明王朝如同巡撫那般成為地方“釘子戶”,而是如同流水,必要時委任,事畢則委派之人返回中央,總督職務自然撤銷。但是隨著明王朝統(tǒng)治的日益腐朽,各方反動勢力崛起,帝國戰(zhàn)事不斷,總督因此也成為常任職務,換句話說,也“釘”在地方了。
上圖_明朝官員
既然巡撫與總督都已經(jīng)“釘”在地方,為什么明王朝不將這兩個職務劃為地方官呢?
總結(jié)原因有三:
一、祖制不可違,政務繁忙沒時間與精力研究這個事情。在筆者看來就是帝王懶惰不作為。
二、朝廷委派官員不斷累加,在總督之后又來了經(jīng)略、督師,這些都是中央臨時委任職務,與總督之間職責重疊嚴重,至于誰的官更大,其實也很難說得清楚。基本原則就是朝廷讓誰說了算,誰的官就大。
三、中央各方勢力爭權(quán)奪利,犬牙交錯,哪一方占上風,就有了控制地方的資本,因此不能太清楚明確。
上圖_明朝《憲宗元宵行樂圖》里的太監(jiān)
關于第三點有必要簡單說明一下。在地方除了朝廷委派官員監(jiān)督督辦之外,別忘了還有明王朝政壇的“另類”主角——太監(jiān)。在成祖得了太監(jiān)一臂之力相助成功篡位之后,成祖視太監(jiān)為可靠之家奴,太監(jiān)的地位迅速崛起。前文所述,地方軍務本隸屬于都指揮使司管轄,但是篡位者不放心啊,于是乎就委派可靠家奴監(jiān)視之,名曰監(jiān)軍。這也就是后來明王朝各類戰(zhàn)爭,總指揮旁邊總有個太監(jiān)指手畫腳,嘰嘰歪歪的由來。
這些人因為是皇帝親信,因此極其囂張跋扈,所監(jiān)視范圍自然不能夠局限于軍事,地方政務也得插上一杠子。尤其是在明末東西廠權(quán)勢熏天之時,這些人更是只手遮天,多少地方政務,大事最后都壞在了這群狗仗人勢的廢物手里。
因為太復雜,所以總督個巡撫這樣的主管地方官職,在明王朝一直都是“臨時工”。這不得不令人唏噓。
上圖_前往總督衙門的清朝官員
清王朝在逐步取得中原統(tǒng)治權(quán)力之后,在沿用明王朝地方官職體系的同時,更是認真總結(jié)了明王朝官僚體系的重大弊端。清王朝在進一步將明王朝省級地方行政區(qū)——承宣布政使司(非官職)——拆分為行省之同時,更是將巡撫與總督以地方官職常態(tài)化。
其中以巡撫為本省行政長官,而總督通常為跨省(也有只管理一省)督辦軍政兩界事務為主要職責,是名義上的地方官最高職務。盡管清王朝為了制衡這兩個官職之權(quán)力,也有意將兩個職位上下級關系模糊化,這也確實給地方行政管理帶來了諸多不便,但是沒辦法,這是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制度的嚴重弊端,制度上不改變,這種內(nèi)耗不可能憑空消失。
參考資料:
【1】《明代的錦衣衛(wèi)和東西廠》 吳晗/著 臺海出版社
【2】《簡讀中國史》 張宏杰/著 岳麓書社
【3】《明史》 (清)張廷玉/主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3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