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劉伯溫保護日本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明朝是由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的最后一個由漢族統(tǒng)治的封建王朝。明朝建立初期雖然國力昌盛,但是并未真正做到大統(tǒng)一。朱元璋派使者去往鄰國,表示與鄰國和平友好,獲得了鄰國國君大力支持,他們表示愿意對明朝俯首稱臣。此后鄰國紛紛來明朝見,唯獨日本是個列外。朱元璋可謂是絞盡腦汁與日本搞好關(guān)系,派使者去往日本交涉,卻慘遭殺害,朱元璋一氣之下準備發(fā)兵討伐日本,卻被劉伯溫攔截,那么劉伯溫為何要這樣做呢?
(朱元璋劇照)
日本在地理位置上面來看與中國相依相存,早在唐朝時期,唐軍就與日軍大戰(zhàn)于白江口,日軍慘敗,從此以后日本幾百年不敢入侵中國。到了元朝,元軍曾兩次東征日本,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也想征服日本。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使臣帶著國書去通知日本、高麗、安南、占城等四國,告知他們元朝已經(jīng)滅亡,現(xiàn)在統(tǒng)治中國的是大明王朝,希望他們來朝貢,四國中只有日本沒有反應(yīng)。日本不但不來朝貢,趁大明根基不穩(wěn)之時,還派人侵犯掠奪東南沿海地區(qū)。同時被朱元璋打敗的農(nóng)名起義軍領(lǐng)袖逃亡海上與倭寇(海盜)勾結(jié),在東南沿海地區(qū)肆意掠奪財富。
沿海地區(qū)常常受到倭寇(海盜)騷擾,朱元璋便派兵鎮(zhèn)守沿海地區(qū)。與此同時,發(fā)國書給日本希望與日本建立友好鄰邦,一起消滅倭寇。此時日本處于南北分裂時期,日本以不知道為借口推辭。
(明代倭寇示意圖)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了七位使者尋訪日本,嚴厲指責倭寇侵犯沿海地區(qū),下令要求日本嚴肅對待此事,并要求日本速來朝貢,并以此要挾對方,倘若不遵守,兩國即將開戰(zhàn)。
此時朱元璋對日本國內(nèi)的形勢并不是很了解,日本處于南北分裂時期。明朝的使者誤將國書送到南朝九州懷良親王手中,沒有送到京都天皇的手中,懷良親王只是地方的首腦,不是日本國王。懷良親王見到國書怒發(fā)沖冠,以為明朝要對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隨后立刻斬殺五位來使,將其中兩位放了回去。朱元璋見到兩位使者回國,怒發(fā)沖冠,決定討伐日本,劉伯溫卻極力阻攔,劉伯溫反對征討日本的主要原因如下:
(劉伯溫畫像)
其一、元朝建國初期兩次東征日本都慘遭失敗。元世祖忽必烈為了讓日本朝貢,前后兩次遠征日本,每次都敗給了臺風,臺風將大部分戰(zhàn)艦損壞。加之征討遠在千里之位的國家,而且還是跨海征討,導致戰(zhàn)士們疲勞不堪,元軍只能撤軍。自此元朝元氣大傷,開始走下坡路。如果是元軍在陸地上作戰(zhàn),元軍不至于損失慘重。劉伯溫熟知天文地理,他深知,跨海作戰(zhàn),勝負難料,會給剛剛建國不久的大明帶來無法估量的傷害。
其二、北方元軍的殘余勢力仍虎視眈眈。元朝滅亡時,元順帝帶著一些殘留勢力退守關(guān)外。這一股殘留勢力尚未屈服于明朝,他們一直想反明復元,直接威脅到明朝的存亡。此時朱元璋應(yīng)該把重心放在對抗元朝殘留勢力,而不是勞師動眾跨海伐戰(zhàn)。
其三、需要給老百姓喘氣的時間。元朝末年各地農(nóng)民起義紛紛爆發(fā),戰(zhàn)火連綿,還發(fā)生過不少的自然災害,我們知道朱元璋的幾個哥哥大多死于饑荒。常年不斷的徭役,造成大量土地荒蕪,百姓苦不堪言,流離失所。朱元璋建國初期,需要籠絡(luò)民心,集聚力量,盡快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只有自己國家強大了,內(nèi)無憂患,才能外無強敵。
(明朝與北元局部疆域圖)
最終朱元璋聽取劉伯溫之建議,放棄遠征日本的念頭,將日本列為“不征之國”。劉伯溫之建議不無道理,一個國家內(nèi)政不修,對外用兵很難取得成功。戰(zhàn)爭的勝敗取決于國家政治、經(jīng)濟情況。國家剛剛穩(wěn)定下來,就消耗國力,恐怕會步元朝的后塵,此時恢復國力,凝聚民心才是明智的選擇。
朱元璋要攻打日本,然而遭到了劉伯溫的拼死阻止,這是因為劉伯溫認為明朝攻打日本不僅百害而無一利,而且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派了使者送信去高麗、安南和日本,希望他們繼續(xù)臣服于中原的新朝廷,高麗王和安南王都表示會繼續(xù)依附新王朝,日本的懷良親王卻十分不屑,還把送信的使者全都殺了,怒不可遏的朱元璋便決定攻打日本,不料被劉伯溫拼死阻止。
劉伯溫之所以要阻止朱元璋攻打日本,就是認為明朝攻打日本太過冒險,即便勝利也是得不償失。
第一,明朝攻打日本,必然要出動水軍,然而明朝的水軍實力并不強,要想征服日本并非易事。朱元璋的建立的明朝雖然強大,但是也是傳統(tǒng)的中原王朝,朝廷的士兵都是擅長陸戰(zhàn),水戰(zhàn)則是軟肋,因此若是要攻打日本,明朝的軍隊并不能發(fā)揮本來的實力,貿(mào)然進宮實在冒險。
第二,元朝曾經(jīng)集中兵力攻打日本,結(jié)果卻慘敗而歸,有了元朝的慘痛教訓,劉伯溫也不希望朱元璋重蹈覆轍。元朝時期,統(tǒng)治者曾經(jīng)發(fā)兵攻打日本,然而在海上遇到了狂風,導致軍隊損失慘重,到了日本以后還沒上岸就遭到了日本軍隊的猛烈進攻,最終慘敗而歸。而明朝雖然比元朝實力強盛,但是水軍實力卻不比元朝厲害多少,況且海洋上的天氣變化莫測,很容易出現(xiàn)事故,所以劉伯溫不希望士兵們?nèi)ッ半U。
第三,劉伯溫認為日本本就是一塊荒蠻之地,費盡力氣去爭奪一塊毫無用處的地盤,實在是得不償失。況且,明朝當時剛剛建立,在社會尚未穩(wěn)固的情況下出戰(zhàn),實在是萬萬不可,因此劉伯溫拼死也要阻止朱元璋出戰(zhàn)。
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當了皇帝,這個時候朱元璋覺得自己已經(jīng)是天下之主了,那么就必須要讓周邊的小國也知道這件事,中國是大明,已經(jīng)不是蒙古人了。于是派出了很多使者就去周邊的小國去告訴他們這件事,也讓他們臣服于大明。其余的小國家知道也惹不起大明朝,都表示臣服了,但是日本這個島國就不答應(yīng)了,直接把朱元璋派去的使者給殺了。
這下子老朱就不干了,說是一定要滅了日本,但是劉伯溫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后就馬上來阻攔,劉伯溫就給朱元璋說日本現(xiàn)在還不知道是大明的天下了,以為還是蒙古人,因為元朝的時候曾經(jīng)幾次去打日本結(jié)果都失敗了,所以也是和日本結(jié)下了仇恨。朱元璋一聽可能是真的。
后來又一次朱元璋再派去使者去日本,但是還是被殺了,這下老朱就忍不住了,一定要派兵去打小日本,一個小小的倭國竟然幾次殺我大明的使者,讓我大明何以立足。劉伯溫又跑來勸朱元璋了。
劉伯溫把當時大明的局勢一分析,朱元璋就放棄了。
明朝初定之時,北元還在蹦噠,相對日本而言,幾乎大明所有的人都認為北元是最大的威脅,如果派大軍去攻打日本,拋卻海上的風險不說,如果戰(zhàn)事出現(xiàn)膠著,北元再卷土重來,面臨多線攻擊,大明就非常不好受了。
為了安全著想,集中精力先把主要的對手整趴下,這才是正道。勞師遠征,如果順利則好,不順利則可能讓大明陷入被動之地。
另外,多年戰(zhàn)亂,老百姓也是受盡戰(zhàn)爭之苦,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是劉伯溫等人所看重的。
日本是個大海中的島國,當時的資源一般,日本浪人們經(jīng)常跑大明沿海一帶去搶飯吃。
面對這么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勞師動眾,前去遠征,實在不劃算,就算打下來,治理也是一個難題。
朱元璋還是比較現(xiàn)實的,遠一點的西藏、新疆統(tǒng)統(tǒng)都不去征戰(zhàn),那么風險重重的日本,又怎么會去遠征呢?
所以,朱元璋準備派兵滅?倭寇?,但劉伯溫出來一阻攔,幾個理由一說,朱元璋就放棄了。
朱元璋放棄了攻打日本,但誰能想到日本會在后期不斷地騷擾我大中華呢?在甲午戰(zhàn)爭期間,在二戰(zhàn)期間,日本倭寇更是給我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地危害。
如果劉伯溫能知道幾百年后的事情,能知道我華夏百姓慘受屠戮,說啥也都會建議把?攻打倭國?當成戰(zhàn)略國策的。
可惜,前方和未來迷霧一片,縱然強如劉伯溫,也一樣看不清。
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各位,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tǒng)治后,便四處派遣使臣,其中日本就是使臣到訪國之一,但明朝使臣竟然有去無回,這可氣壞了王霸之主朱元璋,因為明朝在初年國力強盛,北進蒙古,南征安南,可以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對外非常強勢的封建王朝,明朝使者被殺,圣怒之下,焉有完卵?朱元璋大手一揮,剛要發(fā)作卻被劉伯溫的一席話攔下來,究竟是為什么?其實,在明朝剛剛建立時,并不了解日本國內(nèi)的形勢,當時的日本國內(nèi)正處在“南北朝”時期,有南北兩個天皇。
明朝的使者到了日本,兩眼一抹黑,哪個天皇也沒見到,硬是迷迷糊糊地把詔書送到了南朝的懷良親王手中,這才導致五個使者被殺其他人被拘禁。朱元璋可不管詔書送給誰,反正是送到了日本人手里,但這時劉伯溫極力勸阻朱元璋發(fā)兵,他的本意也不是替日本人考慮,而是替大明朝的江山社稷考慮,才陳述利害勸阻發(fā)兵。
劉伯溫熟讀史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必然知道歷史上征討日本的戰(zhàn)爭:元朝統(tǒng)一后,忽必烈野心勃勃,打算統(tǒng)一全世界,當他聽說東瀛小國對大元朝誓死不降后,就下定了征伐日本的決心,于是忽必烈派遣江南水軍和朝鮮水軍從朝鮮半島南端出發(fā)征討日本,但戲劇性的是,每次快要剿滅東瀛時,突然就來了一陣狂風,連續(xù)三次都是“神風”救日本,元朝艦隊折戟沉沙,導致國家元氣大傷。
朱元璋聽完劉伯溫的解釋以后冷靜下來,決定再派遣使者說明情況,告訴日本元朝已經(jīng)被明朝滅了,現(xiàn)在是明朝邀你們來進貢,可沒曾想日本依然硬氣回應(yīng)到:“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亡,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弈,有何懼哉”。而面對這次日本的“打就打誰怕誰”的回應(yīng),朱元璋真坐不住了,說什么也要教訓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劉伯溫覺得朱元璋下定決心剿滅日本,再用什么言辭勸說都沒用了,第二天劉伯溫只是默默地呈上了一份關(guān)于難民的奏折。
朱元璋看到后長嘆一口氣:“如今天下初定,百姓依舊饑寒交迫,民不聊生,應(yīng)當休養(yǎng)生息,不應(yīng)再添戰(zhàn)事了”。朱元璋最后放棄了平定日本的打算,還告誡子孫后代,切不可意氣用事,必須時刻防范東瀛小國,并且杜絕貿(mào)易往來。在中國封建社會王朝歷史上,如果皇帝想做一件事,大臣要想阻攔,那就是冒著生命危險勸諫,劉伯溫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他擔心的是明朝的千秋基業(yè),擔心的是明朝的江山社稷,并不是在乎日本的生死存亡,而歷史證明,明朝采取的政策是正確的,彈丸之地的國家再折騰,它最終也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后代人一定會比現(xiàn)代人更聰明,所有問題就留給后人去解決吧。
日本是古代倭奴國,在唐代才改名為日本,該國四面環(huán)海,只有東北地區(qū)有部分山脈。宋代之前,日本一直和中國有所交往,也有稱臣朝貢的記錄。朱元璋開創(chuàng)大明之后,恢復華夏正朔,同樣也向周邊小國派出使者,以示友好。在朱元璋東征西討的過程中,很多強盜匪徒卻糾集日本倭寇,在山東沿海地區(qū)侵擾破壞。在朱元璋立國之前,必定是無暇過問這些瑣事,但明王朝建立之后,就要著手解決這一惱人的問題。明朝是大邦之地,在立國之初兵強馬壯,自然不會畏懼邊陲小國,但在禮節(jié)上還是先派出了使者。一方面問責日本國王,一方面希望日本能直接歸附稱臣,這樣也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煩,能和平解決當然最好。
日本對大明既嫉妒又羨慕,在長時間的外交博弈中,日本也曾臣服過。公元1370年,明廷派萊州府同知趙秩出使日本,目的仍是想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迫使日本臣服。只不過日本并不安分,他們在朝貢的同時,依舊在劫掠、騷擾大明的沿海地區(qū)。而且日本在朝貢的禮儀和國書上多有無禮行為,這令朱元璋很惱火,但好歹日本也有臣服之意,權(quán)衡之下,朱元璋選擇不開戰(zhàn)。大明建立初期,百廢待興,而當時日本對大明的影響微乎其微,化干戈為玉帛才是最佳方案。
雖然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稱帝,但北元仍有著不容小覷的實力,消滅北元殘余勢力才是朱元璋的第一要務(wù)。洪武五年,朱元璋發(fā)動第二次北伐,東路軍主帥李文忠,西路軍主帥馮勝,中軍徐達指揮。中軍徐達對外宣稱進攻和林,實際則是拖拖拉拉,為了的就是讓元軍南下決戰(zhàn)。東路軍李文忠出居庸關(guān),目的是抄元軍后路,令其腹背受敵。朱元璋在建國后發(fā)動了八次北伐,他必須全力以赴對付北元,鞏固剛剛興起的大明王朝。如果朱元璋貿(mào)然發(fā)動對日戰(zhàn)爭,可能會丟了西瓜撿芝麻,或許還會兩盤皆空,所以對日本的挑釁,朱元璋選擇了理性和克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3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