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唐朝宰相張九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張九齡的名望很高,喜歡歷史的,知道他是唐玄宗時期的一代名相,喜歡詩詞的,知道他是一代文學大家。他一生三入朝堂,可謂是仕途曲折跌宕。他曾經(jīng)勸誡唐玄宗,此人狼子野心,必須提前殺到,以除后患,可是唐玄宗不以為然,十年后果然應驗。
開元盛世年間,唐玄宗身邊,出現(xiàn)了幾個名垂前世的宰相,而張九齡則以清廉、務實聞名。在當宰相期間,他不畏強權,敢于直諫。
有一年,唐玄宗過生日,所有的官員都獻上珍奇,為由張九齡進獻了《金鏡錄》,提醒唐玄宗要多看書,了解千古興廢之道。他可不管皇帝高興不高興,在家認真的查閱古籍,奮筆疾書,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文章,一半是勸說,一半是警戒。
在文壇上,也是極具盛名,盡管地位可能趕不上眾多的好友,比如王維、杜甫、孟浩然、王昌齡等人,可是只要他振臂一呼,也可以震動唐朝的文壇。
張九齡從官20多年,自然會遭受奸佞小人的嫉妒。
唐玄宗晚年,他在位的時間太長了,已經(jīng)失去了意氣風發(fā)的心態(tài),經(jīng)常疏于朝政、沉迷于奢華的享樂之中。年齡大了,耳根子也開始變軟,喜歡奉承話。
與時俱進之下,一個重要的人物登場了,他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仗著是皇室的身份,一直扮演一個不學無術的角色,他功于心計,四處打探消息,曲意奉承,極盡諂媚之事,逐漸的受到唐玄宗的寵幸。
李林甫的性格,自然十分痛恨讀書人的剛正不阿,張九齡就成為他的眼中釘。
有一次,李林甫主持選拔,最后竟然一個都沒有錄取,還一本正經(jīng)地向唐玄宗稟報:大唐有才能的人,都用進入朝堂,野無遺賢。
還有一次,唐玄宗向廢掉太子,張九齡不識時務,直接搖頭反對,甚至引經(jīng)據(jù)典用隋文帝的事例,教育皇帝。李林甫直接看不下去了,直接懟到:皇家之事,和你也個外人有什么關系。
這一句話,真的說到唐玄宗的心坎中去了。武惠妃暗中派人,找張九齡協(xié)商,只要支持他兒子做太子,可以保他做一輩子的丞相??墒怯望}不進的張九齡,直接將人給呵斥走了。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很多人都想把張九齡趕出朝堂,于是陰謀就開始了。
張九齡舉薦周子涼為監(jiān)察御史,誰知這個家伙口不擇言,竟讓說牛仙客是一個無才之人,怎么能當上宰相,皇室宗親也不管一管。
這件事情,被李林甫添油加醋的稟告了唐玄宗,結果周子涼被流放,張九齡解除宰相之職位。
唐玄宗雖然不喜歡張九齡,什么事情都管,可是也很器重他,很多事情都征求他的意見、比如他想讓李林甫當宰相,張九齡有話直說“李林甫若為宰相,社稷堪憂”,可是唐玄宗根本不在意,果不其然,培養(yǎng)除了一個大禍害,一個曠世奸臣。
還有一件事情,安祿山吃了敗仗之后,張九齡就建議唐玄宗,此人有狼子野心,必須盡快除掉。可是唐玄宗,還是耳根子軟,不僅赦免了安祿山,還一路的晉升,最后叛亂,兵指長安,70多歲的唐玄宗,只能逃往蜀中避難。
而這個時候,張九齡已經(jīng)深埋黃土。
張九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悲情的人物,從京城到地方,人生得意之巔峰,黯然傷神之低估。也許正是政治上的失意,內(nèi)心苦悶無從宣泄,反而留下了眾多的千古詩文。
張九齡
張九齡當宰相的時候,盡心盡力輔佐,以正直著稱。然而,有兩件事使玄宗對不能容忍,再加上的挑撥,玄宗最終罷免了張九齡的宰相職務,并貶出朝廷。 這就是牛仙客事件和嚴挺之事件。
牛仙客擔任河西節(jié)度使時,政績顯著。玄宗很賞識,想給牛仙客加官為尚書。張九齡不同意,他說:“尚書是古代負責向皇帝提建議的大臣,牛仙客出身河湟小吏,一下子提拔為朝廷要職,會影響朝廷的聲譽。”玄宗又問:“只給牛仙客加個爵位可以嗎?”張九齡仍然反對,說:“爵位是對立功者的鼓勵,作為邊將使倉庫充實,器械修整,都是分內(nèi)事,不算立功。如果陛下認為他工作勤勞,可以賞賜金帛,而分封土地,賜給爵位,極不合適?!毙谛睦锸植皇娣?。李林甫跟玄宗說:“牛仙客有宰相之才,給他個尚書稱號有何不可!張九齡所說全是書生之見。”玄宗覺得李林甫說得對。 第二天,玄宗又提起封牛仙客爵位,張九齡仍然極力反對。玄宗說:“你嫌牛仙客出身寒微,你的門第也不高??!”張九齡說:“我家在嶺南,出身低賤。但是我出入朝廷,職掌誥命已經(jīng)多年。牛仙客出身邊境小吏,大字不識,如果一下子提拔為高官,眾人會輕視朝廷?!崩盍指τ指谡f:“只要有才能見識,要什么學問才華!天子用人,什么樣的人不能用!”有了李林甫的贊同,玄宗不顧張九齡的反對,賜給牛仙客隴西縣公的爵位。
張九齡與嚴挺之關系好,想舉薦嚴挺之為宰相,曾經(jīng)告訴嚴挺之,跟李林甫搞好關系。嚴挺之為人清高任性,從不到李林甫門上去。這些都使李林甫懷恨在心。 嚴挺之前妻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犯了貪污罪,朝廷交刑部、御史臺和大理寺會審。嚴挺之看在前妻的情分上,為王元琰托人說情,希望能寬大處理。李林甫抓住了把柄,讓手下的人告發(fā)此事。
玄宗覺得既然嚴挺之為王元琰說情是事實,那么張九齡明顯是袒護嚴挺之??紤]到張九齡、裴耀卿和嚴挺之常?;ハ嗦曉?,認定他們結成了朋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玄宗罷免了裴耀卿和張九齡的宰相職位。張九齡曾推薦周子諒任監(jiān)察御史。張九齡罷相后,周子諒彈劾牛仙客不勝任宰相,但理由荒唐。玄宗親自審問,把他流放。張九齡也因用人不當而受到牽連。于是,張九齡被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他的政治生命基本結束。
如果玄宗當時聽了張九齡的話,后來就不會有安祿山Z反之事。如果張九齡能夠繼續(xù)為相的話,對安史之亂的發(fā)生,朝廷也可能會有更多的防范。
張九齡曾有可能成為安祿山的克星,但這顆克星過早地殞落了。
對于唐朝的邊防政策,張九齡有自己的卓識,他也向玄宗提出過合理的建議,甚至在如何對待安祿山這樣的邊將問題上,特別是對安祿山,他都表示過憂慮,但玄宗沒有能夠聽取他的意見。那么,這樣一位頗受玄宗器重的宰相,他的建議為什么卻沒有被采納呢?除了各種客觀原因,除了玄宗本人的原因,也有張九齡個人方面的原因。他不太善于處理與玄宗的關系,不善于讓玄宗理解他的思想和原意。
張九齡,韶州曲江人,所以后人稱他為張曲江。這人幼年聰明異常,善于寫文章。后來考中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級別雖低,卻是文士們踏上仕途的最佳起點,歷來是文士們孜孜以求的官職,特別是進士及第者,一開始往往先任這種文職。
唐玄宗為太子時,讓天下推舉富有文采的人到長安,玄宗親自進行面試。這時玄宗已實際執(zhí)政。已經(jīng)擔任了校書郎的張九齡參加了這次選拔,在回答玄宗提出的有關解決國家政治中存在問題的對策中,他的答卷特別令玄宗滿意,被打了高分,他也立刻被任命為右拾遺。拾遺是諫官,從八品上,品位雖低,職責卻很重要。關于其職掌,《舊唐書?職官志》是這樣說的:
補闕、拾遺之職,掌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凡發(fā)令舉事,有不便于時,不合于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于下,忠孝之不聞于上,則條舉其事狀而薦言之。
在這個職位上,唐朝不少人做出了成績,如先前的陳子昂和后來的白居易。張九齡的才能和明識,尤其表現(xiàn)在他多次參與對吏部選人的考評工作上,他和另一位右拾遺趙冬曦能做到擇優(yōu)錄用,公平明允,受到普遍的好評。因此,開元十年(722年),一年內(nèi)連續(xù)提拔三次,至吏部司勛員外郎。按照唐代官制,尚書省吏部司勛員外郎二員,從六品上,可能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處級吧。其職責是“掌邦國官人之勛級”,對于那些立功的人,根據(jù)功勞大小授予不同級別的勛官。
當時宰相張說任中書令,因為與張九齡同姓,查對家譜,原來出于一門,所以特別信任和器重他。張說是當時有名的文豪,他經(jīng)常對人稱賞張九齡,說張九齡今后必然取代自己的地位,成為文壇領袖。張九齡也感到遇到了知己,投靠和依附張說。第二年,升任中書舍人。中書舍人是朝廷要職,正五品上,相當于今之正局級,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進入了高G的行列。這一年他四十五歲。一顆政壇名星在盛唐官場上升起。
張說雖是長輩,但有幾件事說明張九齡比他更有頭腦。
張九齡以正直著稱,雖然他得到張說的器重,被提拔到高位,但對張說也不斷進行批評。開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到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在這個重大的活動中,張說確定的隨玄宗登山的人選,有不少品位很低的人,甚至是低級胥吏,另外就是經(jīng)自己親手提拔的官員。封禪活動結束后,這些人都被破格提拔為五品官,其中包括他的女婿。張九齡提醒他:“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勸他加以糾正。但張說不聽,后來張說受到輿論的批評,“泰山之力”的典故和稱岳父為“泰山”,由此而來。據(jù)說玄宗問及張說的女婿為什么升遷得如此之快時,有人含蓄地說他借助了“泰山之力”,顯然這典故包含著對張說的諷刺。
御史中丞宇文融受到玄宗的信重,負責戶口田賦工作,每次上奏朝廷,張說大多提出反對的意見,宇文融對張說極為不滿。張九齡又勸張說加以防備,張說也不聽。果然,不久宇文融就向玄宗彈劾張說,玄宗罷免了張說的宰相職務。張九齡因為是張說的親信而受牽連,貶為太常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注意,四品官比原來的中書舍人品級要高,為什么還說“貶”呢?這是因為唐代的官員還有“清要”與“閑散”之分,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都是些祭祀禮儀方面的工作,是閑職,遠離政事樞要。不久又被任命為冀州刺史,讓他離開了朝廷。不過,玄宗對張九齡很照顧,為了讓他能離家近一些,經(jīng)常了解到老母的消息,把他改為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還讓他的兩個弟弟張九章、張九皋也到嶺南任刺史,使他們逢年過節(jié)能回家省親,家人團圓。這算是對他官場失意的一種補償。
起初,張說主持集賢院事務,曾經(jīng)向玄宗推薦張九齡,認為張九齡可以進集賢院任學士,他的才學勝任皇帝的顧問。張說去世后,玄宗想起張說的話,召張九齡進京,任命他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副院長),又提拔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是中書省的副長官,地位僅次于中書令,已經(jīng)是副宰相了。其時張九齡多次向玄宗發(fā)表意見,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很多被玄宗采納。但張九齡不愿意炫耀自己,從不向別人自夸,那些取得良好效果的舉措,別人都以為出于玄宗的圣斷,實際上出于張九齡的建議。
正當張九齡政治事業(yè)如日中天時,他的母親病故,他需丁憂還鄉(xiāng)。古時候官員因父母去世而離職守喪,稱為“丁憂”,根據(jù)禮制要求,一般以二十七個月為期。但玄宗覺得朝廷里離不了張九齡,沒有等到期滿,就召他返京任職。開元二十一年(733 年)十二月,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那時在官名后加一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此人就列名宰相。第二年正月,玄宗至東都,張九齡從韶州趕到洛陽,見到玄宗,他又提出讓他盡自己的孝心,還鄉(xiāng)丁憂,等期滿再返朝任職,但玄宗沒有答應。這一年又提拔他為中書令,兼修國史。兼修國史,對當宰相的人來說,是一項很光榮的工作。
人的性格中有一種潛在的難以改變的方面,我們通常稱之為本性,而且大家都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張九齡屬于急切性格的人,對自己要求甚高,對別人的期望值也不低;他感覺敏銳,有先見之明,而對私人關系間的微妙復雜卻表現(xiàn)遲鈍;他太過于正直,太過于投入,對待人生全力以赴;他有膽量,又具有出類拔萃的活動能力,但由于抱著正直、主觀的態(tài)度與對方交往,偶爾會嘗到苦頭,人際關系緊張。這決定了他與日益走向腐化的玄宗,和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不可能有長久的默契與合作。
當他與玄宗意見不和時,他沒有像李林甫那樣隨聲附和,而是據(jù)理力爭。唐朝東北地區(qū)的奚、契丹,時叛時和,成為朝廷東北邊患。張守珪任幽州節(jié)度使,多次擊破奚、契丹的侵犯,玄宗對張守珪很賞識,想提拔他任宰相。張九齡勸玄宗說:“宰相是代天子治理天下的重要職務,不是用來獎賞戰(zhàn)功的官職?!毙谡f:“只給他宰相的稱號,并不讓他實際擔任宰相,可以嗎?”張九齡說:“不可以??鬃诱f過,官稱和權力是不能借給別人的,因為它是君王的工具,具有嚴肅性。而且張守珪不過是打敗了契丹,陛下就任命他為宰相;如果他把奚、契丹和突厥都消滅了,陛下用什么官職獎賞他呢?”玄宗只好打消了起初的念頭。
如前所述,擔任張守珪手下平盧討擊使的安祿山討擊奚、契丹時,由于恃勇輕進,打了大敗仗,即潢水之敗。張守珪、唐玄宗都愛惜安祿山的將才,不忍心殺他。張九齡卻堅持依法處斬。結果玄宗不僅赦免了安祿山,還引起玄宗對張九齡的老大不高興。據(jù)說張九齡認為:“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后患。”所謂據(jù)其相貌而預言將來必反,可能是后世傳說附加之辭。我們認為張九齡之所以堅持要殺安祿山,恐怕主要是從抑制邊功的動機出發(fā),這與他反對任命張守珪為宰相是一致的。唐玄宗好大喜功,這一點與張九齡相反,在這方面張九齡沒有去討好玄宗,當然引起玄宗不高興。
值得推敲的是,安祿山萌發(fā)覬覦天下之心是天寶初年,在十多年前張九齡怎么在他還沒有產(chǎn)生叛變野心時,就預知他會“亂天下”呢?這并不是不能解釋。按照歷史唯物Z義的觀點,存在決定意識,先有了可能出現(xiàn)天下大亂的社會環(huán)境和客觀條件,然后才有人產(chǎn)生發(fā)動叛亂謀反的野心。雖然當時包括安祿山在內(nèi)的所有人或許都尚無叛亂之心,張九齡卻注意到了產(chǎn)生天下大亂的環(huán)境和條件出現(xiàn)了萌芽,這是他的敏銳高明之處。
在中央政權的安危方面,與唐玄宗目光一直盯著皇室內(nèi)部不同,張九齡感受到的是來自邊境地區(qū)的威脅。朝廷寵厚邊將,邊將擁有重兵,軍事格局外重內(nèi)輕,一旦發(fā)生邊將舉兵向闕,中原就無相應的軍事力量抗衡。一位有識之士對這種形勢產(chǎn)生某種敏感或隱憂,應該屬于正?,F(xiàn)象和順理成章的。因此當他看到安祿山這樣一位出身胡族的將軍因為戰(zhàn)功甚至可以免除死罪時,可能一種不祥的念頭和預感便產(chǎn)生了。如果這樣一位沒有忠君愛國之心的人手握重兵時,他可能會做的事情是什么?一種令人心悸的念頭便在他腦海里掠過。
但張九齡政治上的這種敏感不僅沒有引起玄宗的警惕,反而引起了玄宗的反感,關鍵就是他正道直行,對人際關系的微妙處不加留意。避免唐帝國嚴重動亂的第一個機會,便這樣輕易錯過了。
與張九齡同朝為相的李林甫,與張九齡正好相反,他“柔佞多狡數(shù)”,靠逢迎巴結爬上高位。當他擔任吏部侍郎時,就注意結交宮中的宦官和妃嬪,通過他(她)們了解玄宗的活動。玄宗的一舉一動和思想、心理,都被他掌握,因此每次跟玄宗講話,都能說到玄宗心里,很快就討得了玄宗的歡心。當時玄宗最寵幸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生壽王李瑁,所有的兒子中,玄宗最疼愛的就是壽王。李林甫通過宦官告訴武惠妃,愿意盡力保護壽王;武惠妃很感激他,在玄宗跟前說他的好話,因此他被提拔為黃門侍郎,即門下省的副長官,地位僅次于侍中,相當于副宰相了。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又與裴耀卿、張九齡等同為宰相。與裴耀卿、張九齡相比,李林甫特別善于迎合玄宗,贏取玄宗的歡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玄宗在東都洛陽。原來的計劃是明年二月返西京,可是因為洛陽宮中發(fā)生怪異之事,玄宗召宰相商議,打算立刻動身,離開東都。裴耀卿和張九齡都認為,眼下正是秋收季節(jié),車駕西行,沿途各地必然安排食宿迎送,給各地造成許多麻煩和負擔,等到十一月最好。李林甫已經(jīng)了解到玄宗的心意,等到裴耀卿和張九齡離開,李林甫找個借口留下來,向玄宗說:“長安、洛陽,就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隨時可以往來行幸,還選擇什么時日啊!即便妨礙一點兒秋收,免收沿途各地的租稅不就得了。讓我通知百官,今天就動身?!毙诤芨吲d,立刻讓李林甫安排啟程。第二天,車駕啟程還西京。李林甫的表現(xiàn)讓玄宗自然感到很順心,同時也就感到張九齡有點別扭。
李林甫處處與張九齡等人唱反調,贏得了玄宗的好感,卻讓玄宗一天比一天地討厭張九齡。朔方節(jié)度使牛仙客起初在河西時,節(jié)省用度,勤于職守,使河西鎮(zhèn)倉庫充實,器械精良。這件事反映到朝廷,玄宗很欣賞他,想給牛仙客加官為尚書省某部尚書,可能相當于現(xiàn)在國務院某部部長,或許地位還更重要一些。張九齡說:“不行。尚書是古代負責向皇帝提建議的大臣,我們唐朝建立以來,只有退職的宰相或者在朝廷內(nèi)外有聲望的人才能擔任。牛仙客出身河湟小吏,現(xiàn)在一下子提拔到朝廷要職,會影響朝廷的聲譽?!?br>
玄宗獎賞邊將,一心要對牛仙客有所表示,又問:“那么,只給牛仙客加個爵位可以嗎?”張九齡回答說:“也不行!爵位是對立功者的鼓勵,作為邊將使倉庫充實,器械修整,都是分內(nèi)事務,不算立功。如果陛下認為他工作勤勞,可以賞賜給他金帛,而分封土地賜給爵位,恐怕不合適。”對張九齡的堅持原則,玄宗心里覺得不舒服。李林甫跟玄宗談起牛仙客,說:“牛仙客有宰相的才干,任命他做尚書有什么不好呢!張九齡所說全是書生之見,不識大體。”在玄宗聽來當然還是李林甫的話順耳。
第二天,見到張九齡,玄宗又提起封牛仙客爵位,張九齡像原先一樣極力反對。玄宗臉色大變,一下子惱火了,說:“難道事情都由你說了算嗎?”一看玄宗動怒,張九齡撲通就跪下了,叩頭謝罪,說:“陛下不認為我愚蠢,讓我擔任宰相,我覺得事有不妥,不敢不直言。”玄宗說:“你嫌牛仙客出身寒微,你的門第也不高??!”張九齡說:“我家在嶺南,出身低賤,不如牛仙客生于中原地區(qū)。但是我出入朝廷,職掌朝廷誥命已經(jīng)多年。牛仙客是邊境地區(qū)的小吏,大字不識,如果一下子任命為高官,我擔心眾人會看不起他。”李林甫背后又跟玄宗說:“只要有才能見識,不一定要什么學問和文章才華!天子任用人,什么樣的人不能用!”有了李林甫的贊同,玄宗不顧張九齡的反對,賜給牛仙客隴西縣公的爵位,食實封三百戶,也就是把三百戶農(nóng)家的租賦作為牛仙客的收入。
當初,玄宗想讓李林甫做宰相時,曾征求過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回答說:“宰相的任命關乎國家安危。陛下要讓李林甫做宰相,我擔心將來會成為朝廷的禍患?!毙趯埦琵g的意見不以為然,還是任命了李林甫。那時張九齡因為富于才學而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雖然忌恨,仍然奉迎巴結張九齡。侍中裴耀卿與張九齡關系很好,李林甫也嫉恨他。現(xiàn)在,玄宗在位幾十年,越來越放縱自己的欲望,追求奢侈享受,對政務越來越懶得管。張九齡一看到玄宗有什么不好,不管大小事都極力論爭。李林甫則巧妙地揣摩玄宗的心意,每天都在尋找機會,在玄宗面前中傷他。
玄宗當年做臨淄王時,王宮里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等人都受到他的寵幸,趙麗妃生太子李瑛,皇甫德儀生鄂王李瑤,劉才人生光王李琚。后來玄宗即位,寵幸武惠妃,趙麗妃等人都被冷落。武惠妃所生壽王李瑁,最受玄宗疼愛。太子李瑛和李瑤、李琚幾個小孩子在內(nèi)第見面,都因為母親被冷落而說了些不滿的話。咸宜公主的丈夫、駙馬都尉楊洄經(jīng)常尋找三個孩子的過失,密告武惠妃。咸宜公主是武惠妃的女兒,所以楊洄站在武惠妃一邊。武惠妃就在玄宗面前又哭又叫,說:“太子私結朋黨,想害我們母子,而且還指斥皇上?!毙诖笈?,把這話告訴宰相,想把太子和鄂王、光王廢掉。張九齡不同意,他認為三個皇子都沒有大過,不應該聽信沒有根據(jù)的話,一氣之下全都廢黜。太子是天下之本,不可動搖,廢太子可能會引起政治上的不穩(wěn)定。他舉了歷史上許多由于廢除太子而導致的內(nèi)亂,因此勸玄宗慎重其事。而且他說:“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薄韵轮猓@件事我是要跟陛下對著干了。張九齡的正直敢言又一次引起玄宗不高興。
李林甫當眾什么都不說,退朝后私下告訴受玄宗寵幸的宦官說:“這是皇上的家事,皇上自己做主就可以了,何必問外人呢?”這話當然會傳到玄宗耳朵里,玄宗猶豫不決。武惠妃暗中指派在朝廷里打雜的牛貴兒,私下對張九齡說:“廢太子李瑛,一定會立壽王李瑁。您只要肯幫忙,就可以一直做宰相?!睆埦琵g喝斥這小官奴妄說是非,并把這話告訴玄宗。玄宗發(fā)現(xiàn)在太子問題上,實際是武惠妃在挑撥離間,臉色氣得發(fā)白。因此直到張九齡后來被罷免宰相,太子的地位一直沒有受到威脅。但是李林甫一天到晚都在玄宗面前說張九齡的不是,玄宗越來越疏遠張九齡。
經(jīng)李林甫推薦,朝廷任命蕭炅為戶部侍郎。蕭炅沒有學問,有一次跟中書侍郎嚴挺之讀一個材料,里面有“伏臘”兩字,他竟讀成了“伏獵”。嚴挺之向張九齡抱怨說:“尚書省這樣的中樞機構,怎么能任命一個‘伏獵侍郎’!”張九齡告訴玄宗,玄宗只好讓蕭炅出京做了岐州刺史,李林甫開始怨恨嚴挺之。張九齡與嚴挺之關系好,想舉薦嚴挺之為宰相,曾經(jīng)告訴嚴挺之,說:“李尚書正受皇上恩寵,足下有機會時應該去拜訪他,跟他搞好關系。”當時李林甫以禮部尚書任宰相。嚴挺之這個人清高任性,平常就看不起李林甫的為人,始終不去巴結他,從不到李林甫門上去。李林甫更加忌恨他。
嚴挺之前妻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犯了貪污罪,朝廷交三司審判。唐代負責共同審理重大案件的三個官署刑部、御史臺和大理寺,合稱三司。嚴挺之看在前妻的情分上,為王元琰托人說情,希望能給寬大處理。李林甫讓手下的人向玄宗告發(fā)此事。玄宗告訴宰相說:“嚴挺之竟然為罪人說情,拉關系。”張九齡說: “王元琰的妻子是嚴挺之休掉的妻子,不應該有私情?!毙谡f:“他們雖然已經(jīng)離婚,卻仍然有私情?!备矣诟实厶Ц?,只有張九齡才這樣做。
玄宗覺得既然嚴挺之為王元琰說情是事實,那么張九齡明顯是袒護嚴挺之??紤]到過去張九齡、裴耀卿常?;ハ嗦曉舜撕魬?,因此認定張九齡、裴耀卿和嚴挺之等已經(jīng)結成了朋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玄宗罷免了裴耀卿和張九齡的宰相職位,而讓李林甫兼中書令,牛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仍領朔方節(jié)度使?!巴袝T下三品”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含義相同,列名宰相。同時,把嚴挺之貶出朝廷,任洺州刺史;王元琰則流放嶺南。
在這場政治斗爭中,張九齡并不是完全沒有失誤,他的失誤被李林甫很好地利用,因此失勢下臺。這次宰相的調整,使張九齡、裴耀卿、嚴挺之幾位正直而富于才學的大臣被疏遠;而由于牛仙客的入相,則使李林甫的勢力在朝廷里占了絕對優(yōu)勢。李林甫處心積慮的努力,終于達到了目的。以正直聞名的張九齡獲罪降職,失掉相位,則向其他朝廷大臣發(fā)出一個信號。從此朝廷官員都明哲保身,遇事先想一想,怎么做才能保住自己的職位,至于原則是可以放棄的,所以大家都不敢搞什么“直言進諫”了。李林甫執(zhí)政后決策上的失誤和政治上的黑暗局面,是后來安史之亂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官場上向來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張九齡曾推薦周子諒任監(jiān)察御史。張九齡罷相后,周子諒彈劾牛仙客不是宰相的料,可是卻引用迷信的說法,說牛仙客任相不吉利。玄宗親自審問查驗,命人在朝堂上杖打周子諒,把他流放瀼州(今廣西上思縣)。周子諒行至藍田縣,因傷勢過重而一命嗚呼。張九齡也因用人不當而受到牽連,被貶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后來張九齡請求歸鄉(xiāng)拜謁父母的墳墓,在家病死。周子諒事件其實只是一個由頭,張九齡被貶當然與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傾陷有關。
從張九齡幾次觸怒玄宗的事例來看,他與玄宗的重要分歧之一表現(xiàn)在邊防政策上。玄宗采取擴張政策,獎勵邊功,寵厚邊將;張九齡則主張抑制邊功,反對重用那些靠打仗有軍功而進身的邊將。這幾乎是張九齡惹玄宗不高興的主要原因。如果玄宗聽取了張九齡的意見,對邊將稍加裁抑的話,哪怕是提高一點兒警惕,可能安祿山也不會蘊蓄十年,坐大東北,造成“祿山一呼,四海震蕩”的局面?,F(xiàn)在看來,張九齡可能是惟一一位有可能以自己的努力阻止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宰相,可惜他過早地被拔除了。張九齡與玄宗、李林甫君相間從心理上的齟齬,到言語間的磨擦,終于相違相棄,代表了帝國政治大廈的一道裂縫,這道裂縫不能彌合,給安祿山坐大創(chuàng)造了時機和條件。
以張九齡為代表的一批富有才學的官員,政治上比較有遠見,李林甫等人雖有吏干,但缺少深謀遠慮——這里指國家發(fā)展的大計,不包括個人固權保位的心計。這些人掌控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難以把握好大的方向,容易造成重大漏洞。后來,安史之亂發(fā)生,玄宗逃至蜀中,念及當年張九齡有先見之明,后悔沒有聽從張九齡的建議,傷心流涕。他派一名宦官到張九齡的家鄉(xiāng)韶州曲江,祭奠張九齡,并對他的家人厚加賞賜。
2、口蜜腹劍:李林甫誤國
雖然安祿山發(fā)動叛亂時,李林甫已經(jīng)死去三年,但人們都認為安史之亂的發(fā)生,與他的執(zhí)政有密切關系,認為安祿山這個叛亂的種子,是由李林甫的培育才生根發(fā)芽的。這絕對不是沒有道理的,正是李林甫為相期間所造成的政治局面,為安祿山叛亂創(chuàng)造了條件。
李林甫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兄弟長平王李叔良的曾孫,但到李林甫時,這一支與皇室的關系已經(jīng)相當疏遠,他的父親李思誨只做過揚州大都督府的參軍。李林甫因善于鉆營而逐漸爬上高位,靠巴結武惠妃而升任宰相。這個人陰險毒辣,任宰相十九年,可以說壞事做盡。
中國人習慣上從道德品質上評價歷史人物,李林甫成為史書中的花臉奸臣。西方史學家曾極力想撥開歷史記載的迷霧,恢復李林甫的名譽。他們認為李林甫任宰相期間,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取得了成功,如編訂法律、兵制改革和財政的發(fā)展等等(《劍橋中國隋唐史》)。的確,對李林甫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強調他在歷史上的作用。李林甫是以吏干精明而著稱的,精熟于官府運作和官僚事務,他在任期內(nèi)極力使各項事務都井井有條,規(guī)定格限,的確表現(xiàn)出章法分明的氣象,說他是一位精明的行政官員,或者說是一個政客,可能不是過度溢美,但如果說他是一位政治家可能并不夠格。政治家應有的天下為公、犧牲精神和任人唯賢等優(yōu)秀素質,他都沒有。實際上天寶時期唐王朝在經(jīng)濟上面臨的危機沒有從根本上化解,兵制的改革也為后來邊防軍舉兵作亂埋下伏筆,至于《唐律疏議》的編定和法制建設方面的成就,那是從唐太宗時起幾代人努力的結果,不能歸功于李林甫一個人。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多是有法不依,在專制社會法律的效力常常被人治的因素所抵消,李林甫的許多行為與法律運作正好相反。尤其是他喜歡搞權術,把天寶時期政壇搞得充滿恐怖,人人自危,在一定程度上又重現(xiàn)了武后時期政治天空中的陰霾。唐王朝由盛轉衰,讓他承擔一部分責任并不委屈他。
我們看到,李林甫為相期間,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如何鞏固玄宗對自己的恩寵和自己的相位上。張九齡等被罷相,李林甫想獨攬朝政,擔心那些諫官動不動就把問題反映給玄宗,破壞自己在玄宗心目中的形象。他公開召集諫官們開會,說:“當今天子圣明,大臣們順從皇上的命令都來不及,不需要諫官們對朝廷事務說三道四?!彼钢赃呌鶐矧姺鼠w壯的馬,說:“大家看到這些儀仗隊里的馬了吧,平時享受三品馬的飼料,可是只要在儀仗隊里亂叫一聲,立刻就被開除。那時候后悔都來不及!”補闕杜琎不識時務,上書朝廷,發(fā)表意見,第二天就被當做亂叫的儀仗馬調出長安,讓他去下邽縣當縣令了。
王皇后被廢以后,武惠妃特受玄宗寵幸,李林甫覺得這是他上爬的階梯。武惠妃的女婿楊洄向朝廷上奏,說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與太子妃的哥哥、駙馬都尉薛銹暗中有密謀,要害壽王李瑁。玄宗召宰相商議這件事,提出廢黜太子,處罰幾位小王,遭到張九齡的反對。李林甫對壽王之母武惠妃有過承諾和默契,想扶持壽王為太子。他看玄宗傾愛壽王,便迎合玄宗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不是我們做臣子的該管的。”李林甫的這種態(tài)度,使玄宗最終下定決心,處罰了這幾位不幸的親王和太子妃的哥哥,造成開元年間一大冤案。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二十一日,玄宗派宦官宣布制命,廢太子和二王為庶人,把薛銹流放到瀼州;接著又把太子和二王賜死于城東驛,把薛銹賜死于藍田縣。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都好學有才識,無辜被殺,人們都替他們惋惜。第二天,李瑛舅家趙氏、太子妃家薛氏、李瑤舅家皇甫氏三家,因受此案牽連,幾十個人被流放貶官。只有李瑤的王妃家韋氏,因為王妃以賢惠著稱,才沒有人受到株連 ——所謂“賢惠”,即不過問政治,這樣在險惡莫測的宮廷和政壇較安全一點兒。
李林甫善于弄虛作假,渲染自己的政績。這年七月七日,大理少卿徐嶠上奏:“今年全國只有五十八名罪犯被判死刑。一直以來,大理寺的監(jiān)獄被認為殺氣太盛,連鳥雀都不棲息的,現(xiàn)在有鵲鳥在院子里樹上筑巢,這是天下太平的征象?!庇谑前俟俣家蛏鐣捕ǘ蛐诒硎咀YR。玄宗則歸功于宰相治國有方,第二天就賜李林甫為晉國公、牛仙客為豳國公。
那些在才能和聲望上超過自己、有可能威脅自己相位的人,是李林甫精心提防和著重打擊的對象。李林甫為人城府極深,旁人很難透視他的內(nèi)心。他善于以甜言蜜語獲取別人的好感,可是背后傷人,不露聲色。凡是玄宗喜歡的人,或者才能、聲望或功業(yè)超過自己的人,他先是親近交結,等到那人的地位和權勢對自己稍微有點兒威脅時,就設計加以排斥。即便是久于官場老奸巨滑的人,也很難不落入他的圈套。他特別忌妒那些富有文章才華和有學問的人,表面上與之交好而背后加以陷害。所以人們評價他:“口有蜜,腹有劍?!薄翱诿鄹箘Α背蔀槿藗兂S玫某烧Z,就是李林甫式政治文化的語言積淀。在保權固位方面,有幾件事極見李林甫的心計和詭詐。
唐朝開元期間經(jīng)濟文化繁榮昌盛,到達了三百年統(tǒng)治期間的最高峰,引領著整個東亞的時代潮流。而宰相張九齡在那個時代,更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奇男子,唐玄宗李隆基平日里也特別看重張九齡,但最終張九齡還是被唐玄宗給貶出京城。只因為張九齡天天和他過不去,但每次官員推薦人才時,總要問此人和張九齡相比如何。
張九齡早年喪父,銜哀自立,本就聰明伶俐他更是發(fā)奮讀書, 九歲時就能夠撰寫文章,十三歲時更是能寫出好文章 ,附近十里八村的都知道張九齡是個才子,當時就連廣州刺史王方慶也說張九齡日后必然大有所為。
在弱冠之年,張九齡作為鄉(xiāng)貢赴京趕考,果然是一舉中第,成為了秘書省校書郎,這種整天和文章打交道的工作,正符合張九齡的心意。但幾年過去后,依舊還是個校書郎,因此便萌生了回家的想法。
適逢當時還是太子的李隆基,正在選舉天下文章寫得好的人,并且親自對策選拔。于是張九齡就去了,一番問答下來輕松獲得高第,就此升任右拾遺,負責提醒皇上的失誤,當李隆基即位皇帝后,張九齡又改任為左拾遺。
雖然張九齡的官階只是從八品, 在面對當時身居高位的姚崇時,依然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缺點,從此兩人間便結下了梁子。 但姚崇也敢于面對事實,回信說會采用他的建議,摒棄了過去優(yōu)先選拔親信的錯誤。
但很快張九齡就再一次因不合時宜的直言不諱,遭到了重臣姚崇的不滿,便決定回嶺南休養(yǎng)一段時期。這一段時間張九齡也沒閑著,剛到家里便向朝廷請求在大庾嶺梅關開路, “要想富,先修路” 一點都沒錯。
當時嶺南雖有沿海之利,但南北來往卻極其困難,朝廷便批準張九齡的請求,于是他搖身一變就成了開路工程的包工頭, 在農(nóng)閑時就征集嶺南農(nóng)民們開鑿梅關古道 ,這一工程不僅有利于國家,更造福無數(shù)子孫后代。
回家一年多以后,張九齡就被朝廷再度召回京城,這一次他因修大庚嶺路,打開南北通道有功,被提拔為左補闕,負責為朝廷選拔人才。張九齡四次奉命選拔,每一次的評價都公允服人,很快就再度升遷為禮部員外郎。
到張說成為宰相的時候,因為兩人同姓,而張說又特別看重那些文采好的人,因此十分賞識張九齡,數(shù)次提拔于他。 但張九齡也并沒有因為張說的賞識就全都附和于他,在看到不公允的事情時依舊還是直言勸說。
這是張九齡天生高風亮節(jié)的本質,在泰山封禪大典即將舉辦時,張九齡就曾勸過張說,讓他一定要選那些平時德高望重之人隨行,不然必會遭人非議嗎, 但張說明顯沒有將張九齡的好言相勸放在心上。
隨行人員大多都是一些官職低微,又親近張說的人員,而且封禪事后的進階封賞,也全都讓張說送給了那些自己人。至于其余人也就是給了個口頭表揚,沒有一點實質性的東西,因此其他官員都對張說是十分不滿。
此時張九齡又提醒張說要小心防備御史中丞宇文融,張說仗著自己身份高還是不肯放在心上。沒多久張說就丟掉了相位,被迫暫時下臺了, 而張九齡也因此受到了牽連,被貶為地方官。
不過張說好歹也算是唐玄宗的老師,李隆基也一直念及舊情,張說也因此重拜相位,這一番折騰之后,也讓張說知道張九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大力向唐玄宗推薦他來做集賢院學士。
在張說去世后不久,張九齡就被唐玄宗召回京城,擢秘書少監(jiān),平日里專門負責給玄宗寫詔書。此時五十五歲的張九齡想要回家侍奉老母,玄宗不肯放他回去,但是把張九齡的兩個弟弟安排在家鄉(xiāng)附近為官。
后來張九齡官至宰相,這個時候剛好安祿山犯了事情,本來應當處以死罪,張九齡就極力勸說唐玄宗不能放過此賊, 并斷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其日后必反 ,但唐玄宗還是心懷仁慈的放過了安祿山。
張九齡被唐玄宗賞識,遭到了李林甫的嫉妒,隨著他不斷以讒言媚上,專門向唐玄宗提一些張九齡不會同意的建議,從而挑撥張九齡和唐玄宗君臣之間的關系。
忠言逆耳,張九齡可以說是成也正直,敗也正直。 幾年下來,唐玄宗就覺得張九齡一直在和自己抬杠,于是煩不勝煩的他罷免了張九齡的相位。
而張九齡也在不久后回鄉(xiāng)掃墓之時不幸病逝,不久就爆發(fā)了 “安史之亂” ,此時的唐玄宗想起當時張九齡斷言安祿山日后必反,而自己卻不以為意沒聽勸阻。 自此大唐盛世一去不再走向衰落,如今悔之晚矣,只能派人前去祭祀張九齡,并追贈其為司徒。
參考文獻:
《舊唐書·張九齡傳》
《嶺南名相張九齡》
《唐朝最有風度的宰相》
-作者-
百川, 愿作一介撰史人,筆盡中華五千年。
都說了是“一代名相”,做了宰相還叫不得重用?應該問的是為什么最后被貶。那一來是得罪了更有手段的奸相李林甫,二來是他的性格太耿直不招玄宗喜歡,三來卷入玄宗繼承人之爭。
張九齡,嶺南人,出身平民,才學出眾。李隆基為太子時廣攬?zhí)煜氯瞬?,張九齡參加策問,被選中,自此獲得重用。此后張九齡在朝中聲名鵲起,被時任中書令(首席宰相)的張說看中,認為同宗,大力推薦。張說后被貶,張九齡受到牽連,外放各州郡,直到張說死后,玄宗想到張說曾多次推薦張九齡,于是將其啟用。由于當時的宰相韓休、蕭嵩互相攻擊,雙雙被貶。張九齡與裴耀卿入相。二人都品行高潔,才華橫溢,并且精誠團結。朝政一時清明,欣欣向榮。讓已經(jīng)由漸漸明轉昏的玄宗朝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
但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來了。李林甫是李唐遠支宗室,論輩分是玄宗的遠房叔叔??恐司顺ǎㄐ谠缒陮櫝迹┑奶岚巫隽诵」佟5ň砣腴_元十年廢后風波被貶后死于外地。李林甫又走宰相源乾曜的兒子的門路,卻被源乾曜抨擊品行不正。
仕途浮沉,終于靠著幫助宇文融斗倒中書令張說,得以重新獲得重用。通過巴結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和宦官高力士,并得到了宰相韓休的好感。有這三人的推薦,李林甫成功入相,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中書令張九齡、侍中裴耀卿之后的第三宰相。
首先,李林甫入相之初已與張九齡有了矛盾。玄宗準備任命李林甫為宰相時,詢問張九齡的看法。張九齡直到李林甫之前走過很多人門路,對其不屑一顧,于是說任用其為相,擔心將來會危害宗廟社稷。李隆基沒有聽,依然任用李林甫入相。所以李林甫聽說了這個評價,自然對張九齡咬牙切齒。更何況,張九齡的中書令是首席宰相,為了最高權力,李林甫也要與張九齡拼個你死我活。
此外,張九齡才華橫溢,所欣賞的人也都一個個學富五車。而李林甫家道中落,沒有好好讀書,所以難免鬧笑話,比如曾將“弄璋之喜”的“璋”寫成“獐”。被飽學之士們嘲笑為“弄獐宰相”。他推薦的戶部侍郎蕭炅又被張九齡看重的中書侍郎嚴挺之發(fā)現(xiàn)把“伏臘”念成“伏獵”,又是大肆嘲笑,張九齡乘勢罷黜蕭炅。李林甫更恨他們。
第二,張九齡性格太耿直,屢屢犯顏直諫。全不及李林甫圓滑聰明。比如李隆基準備從東都洛陽提前回長安,張九齡認為正是農(nóng)忙時節(jié),車架出行影響收割。但是李林甫卻能提出免除沿途百姓今冬賦稅,巧妙解決問題。另外,李隆基準備提拔牛仙客為尚書,遭張九齡拒絕,退一步準備給他實封,又被拒絕,君臣面折廷爭,非常難看。而李林甫又對李隆基給予了支持,牛仙客成功獲得實封。
李隆基之所以一直不罷黜張九齡,是因為他正直。最后,李林甫從此處下手,借嚴挺之為前妻的丈夫刺史王元琰走門路的事,指使手下告嚴挺之徇私,張九齡不知是沖著自己,居然為嚴挺之辯護,說嚴挺之已與前妻離婚,不算徇私。結果玄宗大怒,作為嚴挺之的推薦人,張九齡被罷為尚書右丞、裴耀卿也被牽連罷為尚書左丞。李林甫大權獨攬,連牛仙客都當了宰相。
第三,卷入玄宗繼承人爭端
張九齡雖被罷相,仍在朝中。誰知又發(fā)生了“三庶人”事件。李隆基寵幸武惠妃,武惠妃便想盡辦法陷害太子和兩個兄弟,讓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做太子。張九齡拼命保護,而李林甫則為了報武惠妃提拔之恩,一力支持。最終,玄宗聽信三皇子造反的謠言,廢三個兒子為庶人,不久賜死。張九齡也因為觸怒玄宗,被徹底罷黜出京,外放為荊州大都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4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一家出三個皇后,獨孤信到底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