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碲w匡胤之死,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位文才武略的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能成為這四位著名皇帝的其中一位,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不一般。然而,就是一位這樣對歷史有著重大貢獻(xiàn)的著名皇帝,卻在公元976年10月的一個夜晚,不明不白的死去,成為了歷史上解不開的“懸案”。
影視劇中趙匡胤劇照
咱們大家看看《宋史紀(jì)事本末》是如何記載的: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后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
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奔滓瑫x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說實話小編對《宋史紀(jì)事本末》這樣的記載讀的是朦朦朧朧。趙匡胤突然病危了,叫來晉王趙光義來交代后事,讓旁人都退下,突然屋內(nèi)燭光晃動,晉王趙光義好像離席躲避。
緊接著趙匡胤用斧子戳地說到:“好好干吧”。然后趙匡胤死了。這時宋皇后趕緊讓人召喚四個皇子過來??烧蛇@時候晉王趙光義出來了。于是宋皇后對晉王趙光義哭泣道:“我們母子的命就托付給你啦”。
晉王趙光義哭著說:“我一定會保證你們的榮華富貴,不用擔(dān)憂啊!”第二天,晉王趙光義就繼承了皇位,并改名趙炅。
斧聲燭影
哈哈!是不是感覺這中間有點撲朔迷離啊??墒窌_實是這樣記載的,很多的疑點小編是讀不懂,看不明白,悟不透。既然交代后事為什么屋內(nèi)好像發(fā)生打斗的聲音呢?趙匡胤對趙光義到底說了些什么,為什么在沒有旁人的情況下就突然死了呢?為什么偏要用斧子戳地說了句:“好好干吧”呢?很顯然這樣的歷史記載在當(dāng)時是經(jīng)過了人為的修改,是不真實的。除了兩個當(dāng)事人,誰也不知道那一天晚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趙匡胤和趙光義
那么趙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咱先看看趙匡胤的個人愛好,當(dāng)然了,江山美人就不用說了(哈哈,俺當(dāng)了皇帝,也愛這兩樣)。趙匡胤酷愛喝酒,打仗的時候喝,不打仗的時候還喝,這高興了喝,發(fā)愁了還要喝。用四個字來形容“嗜酒如命”一點也不為過。那么有人該說了,你咋知道趙匡胤愛喝酒呢?著名的歷史事件“杯酒釋兵權(quán)”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咱們這位宋太祖趙匡胤酒桌上就完成了一項重大的政治運(yùn)動。根據(jù)記載趙匡胤生平很多重要的事件都與酒有關(guān)系。而且他還經(jīng)常和大臣們喝酒聊天,比如趙普、王彥等,動不動就徹夜喝酒,直到喝得酩酊大醉。
嗜酒如命的趙匡胤
當(dāng)了皇帝的趙匡胤身體明顯發(fā)福,而且還極愛喝酒。那么這就能多少分析出來點什么了,就拿當(dāng)下的人來說吧。身體胖,酷愛喝酒,還經(jīng)常喝得大醉。久而久之,身體會怎么樣呢?答案就是腦梗、腦溢血。
趙匡胤劇照
除了皇帝的角色外,宋太祖趙匡胤也是一個人,是一個愛動腦筋,好喝酒縱欲的胖人。而易得腦梗和腦溢血的高危人群正是這樣的人。腦溢血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神智障礙、昏迷、暴斃,從這方面分析答案好像就出來了。根據(jù)分析,歷史上這位結(jié)束割裂局勢,重文輕武加強(qiáng)皇權(quán)施行的著名皇帝趙匡胤極有可能是突發(fā)腦溢血暴斃而亡。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五十歲。謚號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鄭州鞏義)。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謚為啟運(yùn)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關(guān)于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于世,認(rèn)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
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說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后將帝位傳給光義。
擴(kuò)展資料 五十歲的趙匡胤于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深夜突然在萬歲殿撒手歸天。消息一傳出,便引起了全國范圍的騷動,百姓之間更是議論紛紛。
其實按照古代的壽命來計算,五十歲也不能算作英年早逝,更何況像趙匡胤這等日理萬機(jī)的帝王耗費(fèi)了大量的腦力,突然暴斃也在情理之中,那為什么趙匡胤之死會成為一樁千古疑案呢?想必是因為正史與野史完全不同的記載,而令后人爭相去研究。
關(guān)于趙匡胤的死,在《宋史·太祖本紀(jì)》中記載道:“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受命于杜太后,傳位于太宗。”可謂是惜字如金,根本無法看出一點蛛絲馬跡,這反而引起了后世無數(shù)的稗官野史、學(xué)者史家的大肆懷疑,不斷用一些細(xì)枝末節(jié)去重新審視這樁早就蓋棺定論的疑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趙匡胤
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正值天命之年的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于宮中溘然去世。不久,其弟趙光義即宋太宗承其大業(yè)。
而關(guān)于趙匡胤是因何而死的,在正史上僅僅是一句“癸丑夕, 帝崩于萬歲殿, 年五十,殯于殿西階”帶過,并未過多詳解。這便使得后世對于趙匡胤之死與趙光義接替帝位之間的聯(lián)系產(chǎn)生了疑問和爭論。這種爭論無非兩點:
第一,趙匡胤之死與趙光義無關(guān),乃奉太后和太祖本人遺命,屬于兄終弟及的合法繼位。
第二,基于趙光義在即位之后的種種舉措表明趙匡胤非正常死亡,乃是因趙光義覬覦帝位而謀殺其兄趙匡胤(即著名的斧聲燭影事件)
倘若我們僅從史料中原原本本地記載來看,趙匡胤之死的確與趙光義無關(guān)。畢竟史書總是活人所寫,身居帝位的趙光義未默認(rèn),史官也沒有這個膽量去揣測。
但是,如若我們對現(xiàn)有史料進(jìn)行梳理分析,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趙匡胤正常死亡趙光義合法繼位的結(jié)論存在著諸多漏洞。
首先來看看正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篇》中關(guān)于公元961年太后榻前遺命之說的記載:
后問上曰:“汝可知所以得天下乎?”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余慶也?!?/strong>后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狗當(dāng)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strong>普(趙普)即就榻前為誓書,于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jǐn)密宮人掌之。
▲(趙普畫像)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杜太后保趙氏江山,避免重滔后周陳橋兵變覆轍,令其子即宋太祖趙匡胤立趙光義為皇位繼承人,而趙匡胤則顧全大局以社稷為重,爽快地答應(yīng)了太后的要求??梢哉f是一幅母子三人共筑社稷、可歌可泣的理想局面。
那么,事實真是描繪的如此嗎?顯然不是!
根據(jù)史料上所記載,杜太后去世之時,趙匡胤才35歲,趙光義年僅23歲,一個正值壯年,一個正值青年,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與趙德芳分別為11歲和3歲,從年齡上來看趙光義的確更符合太后所說的“長君”標(biāo)準(zhǔn)。
但是,這當(dāng)中忽略了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現(xiàn)實問題:難道宋太祖趙匡胤現(xiàn)在就會大行而去嗎?誰也不能確定年僅35歲的趙匡胤到底能活到什么時候,一向健康,沒有疾病的他再活個一二十年應(yīng)該問題不大,而屆時他的兩個兒子也都到了二三十歲,完全符合“長君”的要求。
顯然,在正值壯年的趙匡胤面前談立儲之事,而且是立趙光義,這無疑會使此二人產(chǎn)生間隙甚至矛盾,有害趙宋江山社稷。杜太后并非糊涂之輩,我們有理由相信她不會提出如此荒唐的要求。
▲(趙匡胤畫像)
再者,更為重要的一個細(xì)節(jié)是,所謂“金匱之盟”趙匡胤答應(yīng)立趙光義為儲君這一政壇重大事件并未記錄在《太祖實錄》中,只是在趙光義即位之后才將此記錄史書《宋史》當(dāng)中,并且在趙光義即位五年之后才公布于世,這顯然不合常理。、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所謂“金匱之盟”無非是宋太宗為證明其繼位的合法性而制造的一起政治輿論。
再來看看宋太祖遺命傳位趙光義之說
根據(jù)記載宋太祖生前的史料《建隆遺事》中所寫,宋太祖趙匡胤在駕崩前一天曾召見宰相趙普及盧多遜等人,以“朕患此疾,必然不起”為由,向他們安排了需要辦理的政務(wù)。趙、盧等人言表涕零、一一答應(yīng),并向趙匡胤問及儲君人選,趙匡胤則回答:“朕倘有不諱,可立晉王(趙光義)”。
而趙、盧二人提出異議:“陛下自有圣子可立為儲君,豈可立昆弟為嗣君?!壁w匡胤則表示:“朕意已決,卿等善為朕輔佐晉王,不可再說立儲之事”。次日,趙匡胤駕崩,晉王趙光義即位,之后趙、盧二人也因勸諫趙匡胤立儲之事被太宗趙光義貶職。
然而,這段記載太祖皇帝遺事的史料也是漏洞百出,與其它正史相矛盾:
首先,根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天寶六年(公元973年),趙普曾因庇護(hù)貪官污吏而被趙匡胤罷黜相位,出任河陽三城節(jié)度,不在京都之內(nèi),并且在趙匡胤駕崩之時他也未在朝中,何來勸諫立儲之說?
而所謂“朕患此疾”是何疾病,堂堂一國之君,如若身體確為不適,必然有大臣問安和御醫(yī)問診,至于因何病而死,史書上更加會有記載。但是,很遺憾,我翻遍《正史》《實錄》等史料,并未有關(guān)于趙匡胤駕崩之日前后的詳細(xì)記載,所見只有《宋史》中“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的粗略記載。
這樣看來,關(guān)于趙匡胤遺命傳位趙光義之說也很難成立,我們甚至有理由相信趙光義在繼位之后對記載趙匡胤生前之事的《實錄》做了手腳,以掩蓋其弒兄奪位的罪行。
除去以上兩點之外,當(dāng)我們翻開有關(guān)宋太宗趙光義的生平記載時,也能夠發(fā)現(xiàn)趙匡胤之死與他有著莫大的關(guān)聯(lián):
《宋史》中記載,趙光義曾任晉王之職時,私養(yǎng)力士、結(jié)交武臣,廣納亡命之徒。這些行為在歷朝歷代來講都算得上是大逆不道、有謀反之嫌。
同時,在他繼位之后的種種舉動也能尋端倪:如迅速更改年號。一般來講,先帝去世后,新君應(yīng)繼續(xù)沿用舊年號直至第二年才能更用新年號,而趙光義在繼位之后便立即先帝所用的“天寶九年”年號改為“太平興國元年”。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證明,提高自身統(tǒng)治的影響力。
再者,繼位之后,他的兩個本有可能登臨帝位的侄子一個被逼自盡,一個暴斃而亡皆屬于英年早逝且非正常死亡,這也是趙光義被認(rèn)定非法奪位的最重要因素。
▲(趙光義畫像)
總而言之,史書雖然對于趙匡胤之死沒有明確記載,所謂“斧聲燭影”也成了一樁疑案。但是,當(dāng)我們翻開史書仔細(xì)觀量,在“皇權(quán)”的巨大吸引之下,“兄終弟及”簡直就是無稽之談。趙匡胤之死必然是皇權(quán)斗爭之下的犧牲品。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趙匡胤病逝,次日其弟趙光義即位。自周朝伊始,歷朝歷代的傳位都秉承嫡長子宗法繼承制。彼時,趙匡胤尚有二子在世,次子趙德昭(時年26歲),四子趙德芳(時年18歲)。趙匡胤這一做法有悖常理,世人都認(rèn)為其死因存疑,數(shù)千年來為之爭論不休。
其中,坊間流傳的斧聲燭影之傳說,有蓋過正史之勢。
斧聲燭影的兩個版本
一、《宋史紀(jì)事本末》
此版本中,趙匡胤有疾病在身。在一個大雪之夜,召見趙光義,囑咐后事。沒有人知道細(xì)節(jié),只看見趙光義時不時離席,好像在躲避什么。然后,又聽見趙匡胤用柱斧敲地,并且大聲說道:“好好做!”沒多久,趙匡胤便駕崩了。宋皇后看見趙光義十分驚奇,但是馬上連聲說:“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您了?!壁w光義承諾共享富貴,次日即位。
二、《續(xù)湘山野錄》
此書為北宋僧人文瑩所撰寫的,較上一種說法更為神秘。趙匡胤問壽于一位神僧,神僧告訴他天晴則還有一年之壽,反之就趕緊安排后事。那日,天氣本來晴好,趙匡胤十分欣慰。不曾想,突然風(fēng)云大變,大雪冰雹驟降。趙匡胤知天命已定,趕緊找來趙光義交代后事。趙匡胤屏退眾人,與趙光義對飲。遠(yuǎn)遠(yuǎn)望去,趙光義時常離席,貌似不勝酒力。三鼓時分,趙匡胤用柱斧戳雪,回頭對趙光義說道:“好好做!”然后就寬衣就寢,是夜,趙光義也留宿宮中。將近五鼓之時,趙匡胤駕崩,趙光義即位。
三、斧聲燭影之后人解讀
無論哪個版本,都陳述了趙匡胤臨終之前主動召見趙光義的事實,然而世人卻視若無睹,而熱衷于分析那斧聲燭影。下面我來試著還原他們心中的作案現(xiàn)場。
隆冬雪夜,趙匡胤兄弟倆圍爐飲酒,趙光義突然提到想要繼承帝位。趙匡胤大發(fā)雷霆,隨手拿起身邊的柱斧就打響趙光義,趙光義趕緊離席躲避。趙匡胤有病在身,不能追趕,只能氣得用柱斧連連敲打地面,大聲呵斥:“好自為之!”
燭光突然搖擺不定,之后,內(nèi)宮之中沒了聲響。大約五鼓時分,侍者入室伺候,發(fā)現(xiàn)趙匡胤已經(jīng)駕崩。宋皇后聞訊而來,看到趙光義已經(jīng)跪在地上,十分驚奇,深知大勢已去,趕緊向他求饒。趙光義次日登基。
正史之金匱之盟
世人懷疑趙光義弒君篡位,而《宋史》卻認(rèn)為趙匡胤的傳位是因為母親杜太后的臨終懿旨。
杜太后臨終之時,說道:“宋朝之所以能建立是因為前朝皇帝年幼,為了大宋的江山千秋萬代,務(wù)必將帝位傳于你的弟弟啊!”并且命令趙普記錄下來,讓趙匡胤簽字畫押,趙普也簽字“臣普書”,將此誓書藏于金匱之中,安排宮人收好。
從現(xiàn)場來看,知道金匱之盟的共有三人,杜太后、趙匡胤和趙普。而趙普就是金匱之盟的唯一知情人。
從《太祖本紀(jì)》中,可見趙匡胤素來對趙光義疼愛有加,且常對近臣說:“趙光義為太平天子。”因此,即便除趙普之外無人知曉金匱密旨,那些近臣也是知道趙匡胤欲傳位于趙光義的心思。近臣中當(dāng)然包括心腹太監(jiān),如此,才能解釋宋皇后為何瞬間便承認(rèn)了趙光義的繼位。
但是,無論怎樣,趙光義雖然沒在金匱之盟的現(xiàn)場,但是大體還是了解杜太后和趙匡胤的心思的。
三位疑似繼承者相繼離世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fù)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廷美始不自安。
不過《宋史·宗室列傳》的一段文字又讓人浮想聯(lián)翩,有人認(rèn)為杜太后和趙匡胤的本意是兄終弟及,先傳位于趙光義,接著傳于趙廷美,最后傳于趙匡胤之子趙德昭。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趙光義登基后,立刻封趙廷美為開封府尹,稱德昭為皇子。
然而好景不長,979年的幽州之役中,眾人尋不見趙光義,謀立趙德昭為帝,趙光義得知后很不高興。后來,趙德昭為功臣請功,被趙光義怒斥:“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壁w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
981年,趙匡胤僅剩的兒子趙德芳突然病逝,時年23歲。趙廷美開始坐立不安,暗生謀反之意。正當(dāng)趙光義猶豫不決之時,趙普的再度出山卻決定了趙廷美的死亡。
關(guān)鍵人趙普
趙普身為宋朝的開國功勛,深受趙匡胤兄弟的賞識,不久便官拜宰相。之后因貪腐之事被人告發(fā),趙匡胤逐漸疏遠(yuǎn)他,趙普從此郁郁寡歡。
上召問普,普對曰:"臣愿備樞軸以察奸變。"退復(fù)密奏:"臣忝舊臣,為權(quán)幸所沮。"因言昭憲太后顧命及先朝自朔之事。上于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并發(fā)金匱得誓書,遂大感悟。
趙光義即位后,為趙廷美謀反之事召見趙普,趙普立刻大表忠心,回去后遞上密奏,告知金匱誓書之事。趙光義按其提示,找到了誓書,頓時淚眼婆娑,終于可以洗去弒君篡位的嫌疑了。
趙光義因此非常感激趙普,對其過往不再追究,就揣摩密旨的意思詢問趙普之意見。趙普回答:“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于是,趙廷美不久便獲罪,被貶為涪陵縣公,后憂憤而死。
分析
從我的角度來看,與其糾結(jié)于趙光義是否弒君篡位,不如將焦點集中于決定趙光義繼承大統(tǒng)合法性的金匱誓書和唯一證人趙普。其實,我對金匱誓書的真實性也心存疑慮。
一、趙光義和趙普實則都是金匱誓書的受益人
無論趙光義弒君與否,金匱誓書的出現(xiàn)馬上就洗白了趙光義,而趙普的相位也因此失而復(fù)得。
二、趙普的操作存疑
趙普既然面見了趙光義,為何不直接說出金匱之盟的秘密,非要回去后上密奏呢?這么做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讓史官將其載入史冊。這樣,便無人再懷疑金匱誓書的真實性了。
結(jié)語
一個斧聲燭影的故事讓趙匡胤之死撲朔迷離,然而《宋史》中反復(fù)提及的金匱誓書卻證明趙光義繼承大統(tǒng)是名正言順。
但是,趙廷美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卻相繼離世,宋朝江山因此落入趙光義一脈手中,這不得不讓人再生遐想。
一般來說,受益者便是始作俑者,顯而易見,金匱誓書的受益人是趙光義和趙普。那么問題來了,金匱誓書的真實性又當(dāng)如何呢?而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就取決于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5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