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看樣子是要保住韓信的,因為他將韓信先從熟悉的齊國調(diào)往陌生的楚國,隨后又將他貶為淮陰侯。
我們都知道,劉邦是要剿滅異姓王的,所有異姓王里就韓信的實力最強大,所以要對付異姓王就必須要先把韓信給辦了。但是劉邦舍不得殺韓信,因為他對自己有莫大的功勞。
殺一個普通的功臣,或許歷史還不會銘記,要是殺了漢初三杰之一,那歷史該如何評價?不到萬不得已,劉邦不愿下手。將韓信貶為淮陰侯,或許就是為了饒他一命。
可是韓信搞得清楚狀況么?當然搞不清楚。他只知道自己為大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到了最后自己的王爵居然被削了,這還有天理么?所以韓信后來造反了。
劉邦那個時候日子很不好過,跟項羽對峙期間,占據(jù)了下風。他壓根就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手里的3萬騎兵就可以滅了劉邦56萬大軍,可見戰(zhàn)斗力強弱。但是項羽偏偏滅不了劉邦,因為那幫打不過項羽的諸侯王都投奔了劉邦,團結(jié)力量還是不小的。
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都向北方的韓信拋出了橄欖枝。為什么呢?因為當時的韓信是實力相當雄厚的第三方,只要韓信倒向其中任何一方,那么另一方就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史記》
項羽派遣龍且前去與韓信決戰(zhàn),結(jié)果龍且兵敗被殺。項羽立刻意識到了韓信的重要性,所以希望韓信叛漢歸楚,到時候可以讓他做齊王。
這邊韓信也收到了劉邦的封賞,韓信本打算跟劉邦要個代理齊王做做,沒想到劉邦直接給了他一個齊王,韓信心里已經(jīng)很知足了。
一個是項羽許諾的不切實際的王位,一個是劉邦封賞的已成事實的王位,韓信當然是更加傾向于劉邦。
再說了劉邦對韓信的確有恩情,韓信在回絕項羽的時候,也說得比較決絕,因為漢王劉邦對他恩重如山,他如果背叛了劉邦,一定沒有好下場。反而過去韓信在項羽帳下,卻始終只能是一個執(zhí)戟郎,得不到任何重用。
很顯然韓信這是想到了劉邦對他的好處,同時也想到了項羽對他的鄙視。所以他才會下定了決心要跟隨劉邦混。
韓信這齊王做得很舒服,他在本地也培養(yǎng)起了一幫自己的親信,逐漸開始真正成為了齊王??删驮谶@個時候,劉邦的一道詔令下達,將韓信改封為楚王。
這一招比較有意思,因為韓信在齊國逐漸根深蒂固,可是到了楚國,就變得孤立無援了。劉邦這是為了把韓信的王爵除掉,做出了第一步。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史記》
到了楚國以后,韓信雖然沒有降級,可是去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這使得韓信根本就沒機會培養(yǎng)自己的力量。
這個時候劉邦又來找麻煩了,他以巡游為名,把韓信叫了過去。本來韓信就對劉邦有所提防了,現(xiàn)在就更懷疑了。不過韓信還是去了,因為韓信覺得自己沒有犯什么罪,而且他將鐘離眜的腦袋送到了劉邦跟前,以顯示自己的忠誠。
可這個時候劉邦卻把韓信給抓了,隨后便將韓信貶斥為淮陰侯。其實這個時候劉邦完全可以殺掉韓信,但是他并沒有這么做。而這次放虎歸山,其實已經(jīng)在韓信心底埋下了背叛的種子。韓信知道什么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了,所以對劉邦往日的恩情也都付之一炬了。
這就是為什么后來韓信選擇背叛劉邦的原因,劉邦露出了爪牙,卻沒有置韓信于死地。韓信的背叛也只是茍延殘喘罷了。
韓信明明可以擁兵自立,為何最后卻放棄了
韓信最早投靠項羽,但是并非得到項羽的重用。韓信命不是太好,即使是成年后生活得也很凄慘。他母親去世,他窮得無法把母親下葬,還是當時在鄰居的幫助下,才能夠解決這個棘手問題。
之后他依靠著別人的救濟才能夠生活下去,但是寄人籬下總是生活的不順利。
甚至遭受過胯下之辱,這對一個正值青少年的男孩而言,能夠忍受的原因不過是為了活下去。陳勝、吳廣起義后,就有很多人揭竿而起,他自己了無牽掛,只身一人投奔了項梁,但在項梁手下,韓信也是一直默默無聞地做一個兵,沒有受到重用。
在項梁死后,他便成為了項羽的士兵,韓信曾經(jīng)多次給項羽出謀劃策,但是項羽一直剛愎自用,覺得自己的所有決定都是對的,不肯聽韓信的策略。?
在一連串滅了魏、趙、燕、齊四國后,韓信實力大增,此時也正是劉邦與項羽楚漢戰(zhàn)爭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基本上是誰得到韓信的支持,誰就能得到天下,甚至韓信的謀士也勸韓信自立,將來奪取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即使是一向看不起韓信的項羽也派人前去拉攏韓信,希望韓信能夠聯(lián)楚反漢。
但是韓信卻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翻譯過來就是,我能夠有今天的地位,是劉邦給予的,他能夠給我權(quán)利,讓我能夠自由支配士兵,這是信任我,將自己的身價交給了我,所以我韓信當然要知恩圖報,不能夠忘恩負義。
韓信跟項羽的使臣說出這段話,一方面是發(fā)自肺腑的感激劉邦的提攜子恩,另一方面也是在對項羽表達不滿,估計韓信投靠項羽時,項羽沒少給韓信臉色。
韓信不被項梁、項羽賞識,劉邦給了韓信一個機會。韓信覺得項羽不能賞識自己,不是他能夠服侍、追隨的大王,所以在劉邦進入蜀地之后,他進入了劉邦的帳下。
劉邦一開始也不太待見他,沒有發(fā)現(xiàn)他的軍事才能。
直到有一次韓信犯了紀律,要對他進行處罰的時候,他大聲說道:“漢王不打算得到天下么?為什么要殺掉壯士”。
當時劉邦的大將夏侯嬰聽到,仔細和他交談后,發(fā)覺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便向劉邦進言,想要他對韓信委以重任。但是劉邦也沒發(fā)現(xiàn)他有什么不同,就拿一個隨便的官職搪塞過去了。
天無絕人之路,當時的蕭何很是看中韓信,他覺得韓信天生就是一個將才,也曾經(jīng)多次向劉邦推薦過韓信,只是反響平平。后來韓信覺得自己這樣一匹千里馬,卻遇不到一個賞識自己的伯樂君主,漸漸地他有點灰心喪氣。
一氣之下就從劉邦的軍營逃走了,當蕭何知道后,就趕緊騎馬去追韓信了,劉邦知道后,很是不解為什么蕭何這樣的人會看重韓信。
蕭何追回韓信后,劉邦和韓信進行了長談,韓信對劉邦講解當時的局勢,分析楚、漢的優(yōu)勢劣勢,這讓劉邦對韓信刮目相看。
那一次的長談韓信給劉邦的對策,也被叫做“漢中對策”。從這一次長談之后,韓信直接彰顯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政治素養(yǎng),劉邦也對韓信刮目相看,直接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而韓信也是不負所望,在對抗魏國、代國、齊國等諸侯國的戰(zhàn)役中,毫不遜色,彰顯了一國大將該有的風范和氣魄,成功幫助劉邦解決掉幾個心腹大患。?
韓信是劉邦培養(yǎng)出來的,早就對韓信背叛有所防范當初韓信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因為蕭何的舉薦,他才能夠被劉邦注意到。
從此之后,他逐漸展現(xiàn)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幾次寡不敵眾的戰(zhàn)役他都能夠化險為夷,功成名就的背后自然是離不開劉邦的信任。
當然,韓信雖然雖然有自立的資本,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屬于劉邦的部下,當初沒有劉邦拜將,韓信根本就沒有發(fā)展的機會。
正因為如此,即使韓信取得一系列的軍事實力,但是韓信對整個部隊的控制力有限,韓信手上并沒有什么心腹大將,士兵也都是“新人”。
劉邦是從沛縣發(fā)家的,他的政治集團中有很多人都是他的同鄉(xiāng),其實縱觀中國古代的起義軍,其實很多參與人都是同鄉(xiāng),畢竟同鄉(xiāng)人是小農(nóng)社會的關系紐扣。
韓信的帳下,很多大將都是劉邦的的同鄉(xiāng)人,像曹參、灌嬰都是沛縣集團軍。而且劉邦為了防止韓信集權(quán),他會在韓信打了勝仗之后,將韓信原有的士兵抽調(diào)歸自己所用,將新招募的士兵給韓信帶領。
在平定齊地的戰(zhàn)役中,雖然韓信最終贏得了戰(zhàn)爭,但是卻贏得很吃力,因為他的士兵并不精于打仗,依靠的只是韓信的策略,所以韓信根本不具備和劉邦硬碰硬的資本。
很多人說一方面因為韓信對劉邦心懷感激之情,不忍辜負劉邦,另一方面就算韓信有異心,他也沒有什么機會會扳倒劉邦,因為以劉邦的老謀深算,他一定會提前做好所有的打算。?
另一方面,從韓信的人生來看,他的格局明顯沒有劉邦那么大,對于韓信來說,也許做一個諸侯王就可以了,奪取天下這樣的事情,看起來遙不可及,可以說,韓信是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家,卻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
筆者初讀《史記·淮陰侯列傳》時,也認為韓信最后身敗名裂是因為當初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但待筆者將劉邦集團奪取政權(quán)的始末弄清楚,自己開始懷疑當初的判斷,漸漸認識到這個問題沒那么簡
單。
之后,筆者遍檢《史記》與《漢書》中所有相關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推翻了當初的判斷。私以
為韓信當時應該是做不到背漢自立,與劉項三分天下的。下面,筆者將從多個方面綜合分析蒯通的謀劃不具有可行性的原因。?
許多人認同蒯通的建議,主要是受了所謂張良、陳平“開導”劉邦立韓信為齊王一事的影響,認為劉邦當時根本無力控制韓信,這種印象又隨著黥布列傳中薛公論及黥布造反的分析得到加強(薛公曰:“前年殺彭越,往年殺韓信,三人皆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 )。
進一步地,讀者又為蒯通分析政治之利害之精辟所折服,更是認定了韓信彼時有擁兵自立的條件。但是許多人都忽視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便是蒯通的“辯士”身份。《漢書·蒯通列傳》記曰: 天下既定,后信以罪廢為淮陰侯,謀反被誅,臨死嘆曰:“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高帝曰:“是
齊辯士蒯通?!蹦嗽t齊召蒯通。 我們知道秦朝末年到西漢前期,游士周游四方以求見用現(xiàn)象并不鮮見,這種現(xiàn)象明顯是戰(zhàn)國時期士人游說諸侯以求富貴傳統(tǒng)的延續(xù)。蒯通作為一個辯士,其所作所為與戰(zhàn)國縱橫家蘇秦、張儀之流實際上別無二致。
而此類人物(辯士、游士、縱橫家)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夸大其詞,聳人聽聞,因為非如此不足以打動人主。所以他們的話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性,不可輕信。其二便是韓信與彭越、黥布并非是所謂“同功一體”的同類人。韓信雖然軍事才能出眾,但他是獨身加入劉邦集團的,其權(quán)力來源于領袖劉邦的授予,因而對劉邦具有依附性;而彭越、英布二人雖然加入劉邦集團,共同對抗項羽,但各自都擁有自己的部曲,對劉邦集團兼具游離性和依附性,且以游離性為主。?
要言之,彼時的韓信確有政治野心,然而他并不具備與劉項三分天下的條件,其指揮軍隊的權(quán)威來自于劉邦,人事任免權(quán)實際上操于劉邦之手。首先,劉邦對他多有防范,疑忌很深,一方面不斷削奪其麾下的精兵;另一方面有嚴密的人事布局(高層與中層),牢固掌控軍隊,使他處處受到掣肘,尤其是在漢軍破齊后。其次,不同于擁有獨立武裝勢力的彭越、英布,韓信是獨身加入劉邦集團的,兼之他并不在豐沛元從集團之內(nèi),故而在軍中并沒有根基,也受到該集團的排斥。另外,韓信如果割據(jù)齊地自立必將遭受張耳、彭越的制約。
韓信是楚漢爭霸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劉邦能夠在楚漢之爭中擊敗項羽,主要都是韓信的功勞。劉邦剛剛提拔韓信做大將軍的時候,漢國的領土只有巴、蜀和漢中三個郡,軍隊人數(shù)也僅僅只有數(shù)萬人。而在韓信成為劉邦的大將后,先幫助劉邦消滅了盤踞在關中地區(qū)的三秦實力,為劉邦奪取了一塊十分穩(wěn)定的根據(jù)地。之后韓信幫助劉邦攻占了項羽的都城彭城,險些一口氣滅亡了楚國。
彭城之戰(zhàn)劉邦被項羽擊敗后,韓信和劉邦兵分兩路,韓信帶領軍隊攻擊其他的諸侯,劉邦則帶領軍隊和項羽對峙。在和劉邦分兵之后,韓信先攻破了魏國、趙國又逼迫燕國投降劉邦。在韓信的幫助下,楚漢之爭的形式逐漸朝著對劉邦有利的方向發(fā)展。這時候天下的諸侯中只有楚國、漢國和齊國比較有實力,韓信在齊國北部聚集重兵,準備南下一舉攻占齊國。在韓信準備攻擊之前,劉邦派遣了使者酈食其前去齊國勸降。
韓信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齊國,趁著酈食其在齊國談判,偷襲了齊國的都。在攻占齊國之后,韓信在齊國自立為齊王,并且派遣使者找劉邦報告。劉邦聽到韓信自立為齊王的消息非常的憤怒,但是由于生米已經(jīng)煮成熟飯,劉邦也只能默許了韓信的行為。而此時的項羽在得知韓信自立為齊王后,也派遣了使者想要和韓信結(jié)盟。項羽的使者告訴韓信說:現(xiàn)在天下的局勢已經(jīng)很明朗了,如果你愿意幫助我們共同對付劉邦,那么齊國、楚國、漢國就可以形成三國的局面。
韓信手下的謀士也紛紛的勸說韓信和劉邦斷絕關系,在齊國擁兵自重,進一步一統(tǒng)天下。然而韓信卻拒絕了謀士們的建議,仍然聽命于劉邦,之后韓信和劉邦在垓下合圍項羽,最終將項羽消滅。在項羽自殺后,劉邦很快奪取了韓信的軍權(quán),將韓信從齊國調(diào)到了楚國。后來劉邦又借口韓信謀反,將韓信軟禁在了長安,韓信最終被呂后和蕭何合謀殺害。
那么韓信在有機會三分天下的情況下,為什么不選擇背叛劉邦,還要幫助劉邦共同消滅項羽呢?韓信之所以不反叛劉邦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韓信身邊的大將都是劉邦的心腹,韓信如果想要造反就必須要除掉這些將領,在軍隊中除掉大將,成功的幾率非常小。第二個原因是韓信是一個非常誠實的人,從韓信千金贈漂母,厚待欺負過自己的屠夫這兩件事就能看出,韓信是一個非常守信用的君子。
韓信感覺劉邦把自己一手提拔起來,肯定不會謀害自己,只是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劉邦是一個卸磨殺驢的小人。在劉邦一統(tǒng)天下后,韓信也就失去了作用,最終成為了劉邦鞏固皇權(quán)的犧牲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5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草船借箭時,曹操有沒有想過放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