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和民族,其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勢必會非常之強。因此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代代相傳的歷史,自然也就成為了所有國民理應(yīng)熟悉和掌握的一大知識板塊。
就拿擁有著5000多年歷史文化的我國來說,時至今日我們從小學(xué)一直到高中所學(xué)習(xí)的課本當(dāng)中,關(guān)于歷朝歷代的典故可謂是隨處可見。譬如,表現(xiàn)智慧的田忌賽馬;表現(xiàn)勇氣的破釜沉舟;以及表現(xiàn)謙讓的退避三舍等。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兩位歷史人物,他們之間同樣也發(fā)生過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負(fù)荊請罪。
眾所周知,“負(fù)荊請罪”這一典故發(fā)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時本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秦國,自打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成功改革之后,其實力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了7國中首屈一指的存在。直到公元前279年的時候,秦昭襄王便有了攻伐楚國繼而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
不過,其余6國自然也是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這才有了蘇秦和張儀先后主張的合縱連橫局面。因此,秦昭襄王為了解決自己在出兵攻伐楚國之時的后顧之憂(主要是怕趙國趁機出兵援助,避免秦軍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險境)。于是,他便主動在澠池邀約趙惠文王一起對此事進(jìn)行了一次洽談(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澠池之會”)。
而此次洽談的過程中,秦昭襄王對趙惠文王可謂是咄咄相逼(提出了諸多無理要求來為難趙王)。不過,好在有藺相如挺身而出據(jù)理力爭。最終,藺相如不僅沒有讓秦王沒有占到半點兒便宜,同時也保住了趙王的顏面。
而趙惠文王對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中的表現(xiàn),自然也是十分滿意。于是,沒過多久便將藺相如擢升為上卿,官階甚至比趙國名將廉頗還要高出一些??蛇@卻讓廉頗心中十分不快,畢竟自己的官位那可是在戰(zhàn)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而反觀藺相如這一介書生卻僅憑著一張嘴,便能夠身居高位。因此,對此極為不滿的廉頗便總想著找個機會給藺相如一點顏色看看。
藺相如聽聞廉頗有此想法之后,不僅沒有與廉頗針鋒相對,反倒是處處避讓于他。直到藺相如身邊的人忍不住向他詢問時,他才解釋道:“秦國畏懼趙國,皆因他與廉頗將相無爭軍政穩(wěn)定,反之若是他們勢同水火,則必會損害到趙國利益。”
不久之后,廉頗得知了藺相如處處避讓之際的原因,心中自然是羞愧難當(dāng)。于是,他便赤膊背上荊條專程去找藺相如請罪。而藺相如也熱情款待了廉頗,此后二人“將相和”的故事更是流芳百世傳為美談。
正如藺相如所說,他和廉頗確實是趙國的肱骨之臣。簡單來說,只要有他二人在秦國就無法吞并趙國。然而,自打趙國新主趙孝成王繼位之后,廉頗和藺相的仕途卻是大不如前。尤其是在最關(guān)鍵的長平之戰(zhàn)中,趙孝成王更是聽信讒言讓趙括頂替了廉頗的指揮大權(quán)。
雖說,藺相如當(dāng)時對此事堅決反對。但是,趙孝成王卻對他的意見置若罔聞。最終,趙軍在長平之戰(zhàn)中慘敗(40萬趙軍士兵被白起活活坑殺)。而趙國在此戰(zhàn)之后也是元氣大傷,再難恢復(fù)昔日的雄風(fēng)。
此后,藺相如也因年邁體弱的緣故在失意中病逝。而廉頗雖再度得到了趙孝成王的重用,可直到趙悼襄王繼位之后,廉頗的兵權(quán)卻再度被奪。最終,廉頗一怒之下打跑了趙悼襄王派來接替自己的官員,自己則被迫逃亡于魏國境內(nèi)。
趙悼襄王后來雖說也曾派人去魏國慰問廉頗,想請他回國繼續(xù)為將??捎捎谮w國大臣郭開賄賂了使臣從中作梗,以至于使臣并沒有如實告知趙王廉頗的心愿和近況。最后,廉頗也因此而抑郁而終。
總得來說,趙國從“將相和”到“亡國恨”一整段曲折的歷史之中,并非國中沒有一位能夠抗秦的賢臣良將。至于趙國終究難逃被秦所滅的厄運,事實上皆是因為兩代君王的無能所致。
而反觀藺相如和廉頗這兩位賢臣良將晚年的悲慘境遇,其背后所暗藏的真諦可謂是再明顯不過,那便是封建君主專制這一制度無法避免的弊端和缺陷。畢竟,這種世襲繼承統(tǒng)治下的封建王朝,根本不可能做到歷經(jīng)數(shù)代而無一昏君。
廉頗、藺相如兩人雖說重歸于好了,但是事實上趙國并沒有因此而變得強大起來,最終藺相如病死于國家危亡之際,而廉頗則被流放,最終客死他鄉(xiāng)。《將相和》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課本中便已經(jīng)有所提及,從?將相爭?再到?將相和?,無不體現(xiàn)著兩人的博大胸襟。
讀過這篇文章的人應(yīng)該都直到,藺相如是一個賢相,而廉頗則是一個良將,在兩人重歸于好之后,劇情理應(yīng)有個美好的結(jié)局才對,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兩人的和好雖說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代表著趙國一定會強大起來,雖說趙惠文王十分信任他們,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從趙孝成王開始,廉頗和藺相如便開始不再那么重要了。
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的記載,在趙孝成王繼位以后,秦國再次起兵討伐趙國,但是這個時候卻是趙國最困難的時候,新王剛登基,名將剛?cè)ナ?,就連藺相如也久病在床,整個趙國只剩下廉頗一人在苦苦支撐,但是昏庸的趙孝成王卻選擇將廉頗換下,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上了戰(zhàn)場。
藺相如聽說了這個消息以后,急忙拖著病重的身體去勸誡趙王,但是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趙王怎么可能會將藺相如的話聽下去呢,于是就這樣,趙國40萬的軍隊全部慘死,要不是有其他國家的幫助,或許這個時候趙國就已經(jīng)滅亡了,藺相如得知這個消息以后,更是被直接氣死了,自此整個朝堂可用之人就只剩下了廉頗。
無奈的趙孝成王只好再次啟用廉頗,但是當(dāng)趙孝成王死后,他的兒子趙悼襄王就更是不堪了,廉頗最終還是被趙王給逼走,游走他鄉(xiāng),直到晚年都不曾回過趙國,最終客死異鄉(xiāng),不由讓人感到可惜。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藺相如的謙讓讓廉頗非常感動,兩人也上演了一出將相和的千古佳話,只是最后,他倆的結(jié)局都不好。藺相如的結(jié)局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藺相如陪太子做人質(zhì)的時候,太子病故,藺相如被處死,還有一種是趙國長平之戰(zhàn)失敗后,他憂憤而死;廉頗的結(jié)局也好不到哪里去,趙王聽了小人的話,廉頗受到排擠被解除了軍職,他跑去投奔魏國,最后在魏國郁郁不得志而死。
藺相如的結(jié)局有兩種說法,一是陪太子到秦國,藺相如有守護(hù)太子安全的責(zé)任,只是太子到了秦國之后身體不適,最后變成了嚴(yán)重的疾病,無法醫(yī)好就去世了。趙王認(rèn)為藺相如沒有照顧好太子,于是就讓人處死藺相如;二是趙國在和秦國在長平作戰(zhàn),本來廉頗對陣秦國,秦國也沒有得到好處,但是趙王聽信別人的話,用趙括取代了廉頗,最后趙國慘敗。藺相如也因為這件事情,整天不開心,后來就生病去世了。
廉頗受到小人的排擠,被迫投奔魏國。245年,新上任的趙王聽了小人的讒言,免除了廉頗的職務(wù),廉頗非常不滿。于是,他離開了趙國,跑到魏國去了。由于之前,廉頗經(jīng)常帶兵攻打魏國,廉頗在魏國的處境也不好,得不到魏王的任用。廉頗在魏國過著憂憤的日子,最后死在了異國他鄉(xiāng)。
廉頗和藺相如都是為國效忠的大臣,只是他們最后的結(jié)局都非常遺憾,可以說兩人都有點時運不濟吧!不過,他倆顧全大局,握手言和的故事一直被后世流傳,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廉頗和藺相如經(jīng)過負(fù)荊請罪之后,兩個人是成為了生死之交的,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和睦相處。畢竟廉頗僅僅是因為對藺相如不服氣才處處和廉頗作對,他為人還是非常地正直坦蕩的。但是兩個人在歷史上面的結(jié)局卻不是很好。
廉頗是一名武將,他擅長行軍打仗,所以他為趙國建立了很多的軍功,他被趙王封為上卿,同時在朝中上下德高望重。地位很高,很多臣子都很尊重廉頗。但是廉頗因為這樣變得有一點心高氣傲,他看不起藺相如,他覺得藺相如只不過因為口舌之交才得以有一個提升。他并沒有意識到藺相如的好口才怎么把趙國解救于危難之中。他一直不滿藺相如比他的地位還要高。
在朝廷中一直對藺相如冷言冷語,后來才知道藺相如是為了國家的大局發(fā)展才沒有和廉頗計較,廉頗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及自己的心胸狹隘,就脫光了衣服背負(fù)著荊條去藺相如家的門前跪下和藺相如道歉。
藺相如也能理解廉頗為什么會這樣,兩個人后來就成為了生死之交。但是后來因為一些變故藺相如淪為了別國的人質(zhì),所以他后來的下場一點都不好,兩個人也中了別人的離間計,而廉頗也因為這件事情被趙王冷落了,盡管藺相如向趙王近言過,趙王還是任用其他人做將軍,藺相如也因為這樣被氣得生病了。而且藺相如因為進(jìn)諫被處以極刑。
他們兩個人的下場都是很凄慘的,對照國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只知道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語,而傷了這些對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老臣的心。藺相如活活是被氣死了,然后廉頗則是因為生懷壯志而不得報郁郁而終。曾經(jīng)為國家舍身入死的。忠臣,良臣最后卻落得如此下場,也難怪趙國會被秦國打敗。
負(fù)荊請罪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在趙國最強盛的時期,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這一文一武將趙國治理的是井井有條,兵強馬壯。但是他們兩個人曾經(jīng)卻有矛盾,十分的不合,廉頗一次又一次的挑釁藺相如,但是藺相如以大局為重,根本不和他計較。廉頗在明白藺相如的良苦用心之后,深感自己的錯誤,到光著身子背上金條,用自己的誠意來說明自己的歉意。并且十分誠懇的下藺相如道歉。從此這一文一武和睦相處,趙國無人敢欺,無人可欺。
隨著統(tǒng)治者的更替,再加上藺相如和廉頗也是漸漸老去,實力有所下滑,沒有了當(dāng)年那么重的威望。有廉頗和藺相如這兩位大臣守護(hù)著趙國。趙國的君主本來大可享受榮華富貴高枕無憂的,但是他卻偏偏聽信小人的讒言。居然懷疑廉頗有造反之心,硬生生地將其架空,收回了廉頗的權(quán)力。
將整整40萬的趙國大軍交給了趙括這個無名小卒。這個趙括本來就只會紙上談兵,根本就沒有什么實戰(zhàn)經(jīng)驗。而他面對戰(zhàn)神白起,自然是送經(jīng)驗的小怪。40萬趙國的軍隊被白起輕輕松松的拿下。40萬的軍隊不論是放在什么年代,都是需要耗費無比多的資源才能夠培養(yǎng)出來的。而就這么白給掉了,對于趙國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這也為趙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相如為國事操勞,卻得不到統(tǒng)治者應(yīng)有的支持,郁郁而終。廉頗在趙國滅亡之后,奔波流落于其他國家,最后也是含恨離開了人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5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