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解縉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自幼穎敏絕倫,有“神童”之稱,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八歲的解縉參加江西鄉(xiāng)試,名列榜首(解元)。次年,中了進士的解縉授庶吉士,官至翰林學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邊。一天,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對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年青氣盛的解縉立即上《萬言書》和《太平十策》,主張應當簡明律法、賞褒善政,朱元璋讀后稱贊其才。但解縉的恃才而傲、仗義執(zhí)言很快得罪了朝中不少的顯官,朱元璋也覺得他鋒芒太露,必須修身養(yǎng)性才不至于召來大禍。對其父親說道:“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后十年來,大用未晚也。“于是解縉就隨父親回了老家。建文帝即位后的第四年,解縉才被召回京師復職,任翰林待詔。成祖朱棣即位后,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后朱棣建立文淵閣,解縉與黃淮、楊士奇等等進文淵閣參預機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
永樂二年(1404年),解縉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又是《永樂大典》的總纂修,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時。朱棣先后賜其五品官服、金綺衣,說道:“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足見其受寵們之盛。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這件大事也成為了解縉命運的轉折點。朱棣選立太子之時,有兩個候選人,一是長子朱高熾,二是次子朱高煦,朱棣本人則傾向于朱高煦,因為他和自己最為相似,但解縉堅決反對,并且直言:“為長,古來如此?;侍尤市?,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鑒?!苯饪N為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圣孫(朱瞻基)!”最后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并詔告天下。與嫡位失之交臂的朱高煦自此深恨解縉,他需要找一個機會除掉這個心頭之恨。
解縉一生自命不凡,卻一直沒弄清楚自己的位置,在朱棣手下的時候,自己其實一直充當文人的角色,而他自己卻一直高調做事,與朝中官員不睦,后來又因一直力挺太子而令朱棣對其厭惡,皇帝在世,首輔大臣卻與太子過從甚密,這無疑觸動了朱棣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經。之后發(fā)生的幾件事徹底將解縉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淇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朱高煦卻嫁禍說是解縉所為(泄露國家機密其罪當死),朝中與解縉有怨的朝臣此時更是墻倒眾人推,解縉被降職并貶往交趾(今越南)。為了置解縉于死地,漢王朱高煦在解縉入京奏事之際,又誣陷“解縉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從漠北回到京城的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之罪將解縉下錦衣衛(wèi)詔獄。解縉在獄中受盡嚴刑拷打,并株連朝中多人被殺。
在被關了五年之后,錦衣衛(wèi)都指揮僉事紀綱呈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解縉為什么還沒死?)”紀綱會意,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后拖到積雪中埋起來,就這樣活活凍死了解縉,時年四十七歲。解縉死后,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兒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極邊之地,一代才子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正統(tǒng)元年(1436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下詔赦還所抄解縉家產。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6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