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卻只封侯?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一一揭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最終魏蜀吳三國諸侯脫穎而出,只是結果相信出乎了當時不少人的意料,還是司馬家的晉朝笑到了最后,有意思的是,三個國家的末代國君,倒全部得到了善終。而他們的封號,也頗為讓人玩味。其中魏國的末代國君曹奐,被封為了陳留王,蜀國劉禪封為了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只獲得了一個歸命侯的職位。
按照魏晉時期的爵位制度,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xiāng)候、亭候、關內侯是十個等級,很顯然孫皓的地位是最低的,司馬家這么封的原由是什么?不妨讓我們好好來說明一下。
首先來看看最先滅亡的蜀國,公元263年,此時的司馬氏尚未奪權,而權臣司馬昭派遣鐘會鄧艾等人討伐蜀國,僅僅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魏軍兵臨成都,劉禪開城門投降,最后劉禪被移居到了魏國都城洛陽,受封世人皆知的安樂公。
在歷史上,安樂公這個頭銜只有劉禪一人獲得,司馬昭自然也有著自己的考慮,他無非也是在告誡著另外一個對手東吳,只要你能夠投降,自然后半生享受富貴,安樂不已。
為什么給劉禪“公”的頭銜呢?從禮節(jié)出發(fā),這是司馬昭能夠給予劉禪最大的稱號,畢竟此時的司馬昭,也不過是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錫,假斧鉞,他總不可能給阿斗封一個王的頭銜在上面。因此安樂公最合適不過。
我們再來說說曹奐,正所謂風水輪流轉,曹魏和漢末的歷史可以說是如出一轍,265年,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了曹魏的政權,但是在明面上,依然是假惺惺的逼迫曹奐禪位,正如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一樣。而漢獻帝繼承大統(tǒng)以前,和曹奐的封號一模一樣,都是陳留王。
因為是和平的政權交接,因此司馬家對于曹奐面子上的禮儀,還是要做足的,265年11月,禪位的曹奐被封為了陳留王,食邑萬戶,宮室安排在鄴城。
除此之外,曹奐還被特許能夠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都仿效魏國初期的制度,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這些都是漢獻帝不曾有的待遇,而在中國古代千年歷史上,曹奐的地位也是亡國之君中最好的。他在302年,于陳留封國去世,享年58歲,并且晉朝廷還保留了他皇帝的尊號,謚號元皇帝。
至于吳國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了,但是也可以理解,孫皓的級別之所以比劉禪低一層,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孫吳曾經(jīng)做過“反水仔”,221年的時候,吳國國主孫權就主動向北方稱臣,受封了吳王的稱號,結果后來卻再次反叛。這自然也讓晉朝心懷芥蒂。
至于第二點,就是孫皓自身的本錢了,他也算是古代著名的昏君,不但比起劉禪還要享樂,自身也更加的殘暴,導致吳國君臣離心離德。
在劉禪投降的時候,成都依然還有兵可守備,蜀國主力尚在劍閣,未曾損失元氣,有著一戰(zhàn)之力,而東吳也正在起兵響應,在戰(zhàn)況焦灼的情況下,阿斗主動下達了放棄抵抗的命令。
相比之下,孫皓上書投降,是在晉朝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兵臨石頭城的情況下,不管孫皓肯不肯降,吳國都已經(jīng)注定了滅亡的結局,從這點上,孫皓降書的含金量,自然也比起劉禪遜色不少,歸命侯就是“順應天命”的意思,多少也帶有一些諷刺的味道,歷史上只有兩個歸命侯,一個孫皓,還有一個就是南陳的末代皇帝陳叔寶。因此三個不同皇帝遭遇的環(huán)境,也就決定了他們不同的結局。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東漢末年是一個戰(zhàn)亂紛爭的亂世,這種亂世到什么情況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以人口為例:東漢王朝在漢桓帝時期,人口擁有5000多萬,而到三國末期人口不足3000萬。通過人口減少約一半的情況也可以看到東漢末年混亂的程度,而為何會造成這種天下大亂的局面呢?
氣候變化,寒冷氣候影響糧食產量;氣候直接影響糧食,根據(jù)竺可楨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國歷史上大亂世背后總有氣候變冷的影響。因為氣候變冷之后,會直接導致糧食減產,影響了農民的收成,造成大多數(shù)人民生計成為問題。
東漢末年恰巧就在這樣一個氣候變冷的循環(huán)周期內,從而導致東漢末年廣大農民生存成為問題,給了一些宗教發(fā)展的土壤,張角等人就借此機會發(fā)展壯大,最終演變成為了黃巾起義。
兼并土地嚴重,下層人民生活成為直接問題;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土地兼并的循環(huán),東漢末年政治固化,世家大族開始走向歷史的舞臺,世家大族的背后就是土地兼并的過程。尤其是東漢末年政治混亂,對豪強及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的情況沒有制止,這些都加劇了貧富差距。
農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耐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在東漢末年有大量的流民,他們四處為家,最終的結果就是加劇了東漢末年的混亂。
地方州牧化,加劇軍閥割據(jù)。東漢末年,天下農民起義頻繁,劉焉為了保全自己,所以向皇帝建議“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借以鎮(zhèn)守安定天下。”劉焉這個自私的建議,最終成為了壓垮東漢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地方州牧逐步坐大,軍閥割據(jù)的局面形成,如袁紹、袁術、劉表、曹操等等,他們相互攻擊,增加了東漢末年大亂的局面,也使天下人民生活更加艱難。
改朝換代是 歷史 上必然發(fā)生的事情。不少封建帝國不是因為末代萬歲爺?shù)? 昏聵 懦弱而破產的,反倒是在強盛時期宣告倒閉。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時期的曹魏,六任天子沒有一個是庸主,然而最后的結局也是以破產而告終。歸根結底還是和一個人有關,他就是晉國的創(chuàng)始人司馬懿。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通過東征西討,曹操安定了中原。這時的東漢帝國已經(jīng)名存實亡,天下已經(jīng)走向三足鼎立的形勢。公元215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加九錫,鄴城是他的封地。這時的魏國看上去只是集團旗下的一個分公司而已,然而其實獨立權非同一般。
公元220年,曹丕正式成為了魏國的皇帝,曹丕也就是有名的魏文帝。曹丕和他的繼承人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間始終都沒能讓吳蜀兩國的計劃得逞,曹魏江山才能更好的穩(wěn)固下來,魏國也逐漸走向了全盛。然而也就在這時,司馬懿的實力開始慢慢加強,這也讓曹魏破產留下了禍根。
公元238年,年紀輕輕的魏明帝就駕崩了,臨終前讓曹爽和司馬懿當攝政王,輔佐自己的小兒子曹芳繼位。曹爽這個人殘暴不仁且就只知道貪圖享樂,不管是個人水平還是在帝國中的影響力和司馬懿相比是不值得一提的。司馬懿在公元249年發(fā)動了高平陵之變,這樣魏國的最高權力才掌握在他的手中。
之后魏國天子曹芳、曹髦曾想發(fā)動兵變,好解決司馬昭弟兄倆從而奪回大權,然而計劃全都沒有成功。因此,司馬家族在魏國中樞的影響力不光沒有受到損失,反倒是越來越穩(wěn)固了。公元265年,司馬炎強行讓魏元帝帝曹奐扒掉龍袍,讓曹魏退出了 歷史 舞臺。
曹魏歷代的天子中壓根沒有 昏聵 懦弱的天子,那為何曹魏會破產呢?從根本上找原因,其實就和以下兩點有關。首先就是曹魏內部的謀臣猛將都已經(jīng)故去,其次就是司馬家族在朝堂上的影響力。在曹操走后的十幾年中,不少以前為他服務的文臣大將都圓寂了,于是對曹魏集團而言,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而之后取他們而代之的人,幾乎都是司馬家族的老部下了。由此就導致了魏國中樞的力量此消彼長,司馬家族的實力就逐漸增強了。司馬懿本來就是貴族的后人,在民間有非常高的威望,目前也掌握了朝廷的很多權力,因此他才能有機會在高平陵事變中取得勝利。
歷史 總是充滿戲劇性的,曹操統(tǒng)一了中原,曹丕奠基了魏國的基業(yè)并成為真正的另有,而最后統(tǒng)一三界的就是司馬炎。由此人們只能嘆息:人生的確是世事無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6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