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碚l才是唐朝真正的開國皇后?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幾千年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人對于子孫后代的最大的期盼。然而如果不是本就出生在皇家,那當皇帝也就太難了些。相比之下,讓女兒成為一國之母就要容易得多。且若是這一國之母還是開國君主之妻,那地位又更加不一般。
有時候成為了開國皇帝的正妻,也不意味著這皇后就是王朝的第一位皇后。
當初竇毅將自己的女兒竇氏嫁給李淵的時候,他也沒想到自己居然誤打誤撞地幫了女兒一把,讓女兒竇氏活成了別的女性艷羨一生的模樣。
竇氏的父母皆出自名門。其父竇毅是東漢名臣竇章的后代,也是北周遠近聞名的大將。其母宇文氏是北周的公主,是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北周明帝宇文毓、北周武帝宇文邕和西魏皇后宇文氏的姊妹。
竇氏因為這個皇親國戚的身份,自幼便被接進宮中撫養(yǎng)。武帝宇文邕對這個聰明伶俐的外甥女也是非常看重。當時名門長孫家也覺得竇氏如此聰慧,將來一定不是池中之物,所以還曾想在其幼時就讓竇氏與長孫晟定下婚約。不過所幸婚約未成,不然竇氏將來就不是皇后,而只是皇后的母親了。
在楊廣篡位建立隋朝的時候,長孫家也許還慶幸過還好沒和竇家結為姻親。因為在楊廣逼迫北周靜帝禪讓以后,與北周皇室感情深厚的竇氏非常氣憤,表示若不是自己是個女兒身,那一定不會放過篡位的賊子楊廣。
自家女兒如此不同于尋常女子,竇毅這個做父親的也不得不提高他招女婿的標準,"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可是這"賢夫",上哪去找?
竇毅夫婦思來想去,想出一個類似"比武招親"的辦法。為什么說是類似呢?因為竇家并不想要一個單純的莽夫做女婿。所以他們想出一個考核未來女婿的方法:擺出一面繪有孔雀的屏風,有意來求親的男子皆可用兩支箭射向屏風。
竇毅夫婦并未告訴這些年輕人,這兩支箭要射中屏風的哪里才能有資格做竇家的女婿。不過他們心里很清楚,只有猜中了這面孔雀屏風的寓意,最終射中孔雀眼睛的,才配迎娶才華橫溢的女兒。而這個有資格的青年才俊,很快就出現(xiàn)了。
年輕的唐國公李淵,用僅有的兩支箭,命中了屏風上的孔雀的兩只眼。此時的他正得隋文帝器重,是朝中不可多得的才權兼?zhèn)渲?。所以不僅竇毅對這個年輕人挺滿意,竇氏自己也覺得李淵是能和自己聊到一起去的良配。這樁喜事便這么定了下來。
竇毅原本以為,自家女兒能有個與她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好丈夫,就已經(jīng)是女兒這一生最大的幸運。所以他大抵才會在隋開皇二年(582)就放心的駕鶴西歸??衫顪Y這個女婿優(yōu)秀地超出了竇毅夫妻倆的預想,不僅給了竇氏一段美滿的婚姻,還給了竇氏其他女子終其一生也無法擁有的榮光——成為一國之母。
若細究起來,幸運的還不止竇氏一家。北魏涼州張氏、北魏武威賈氏、西魏安定梁氏和北周名臣獨孤信也沒想到,當初給自家女兒擇以良配,居然擇到了未來的皇家。
李淵在稱帝之后不僅追封早已在隋大業(yè)九年(613)就逝世的妻子竇氏為皇后,還將自己的母親獨孤氏追贈為元貞皇后。后來他的祖母安定梁氏被追贈為景烈皇后,曾祖母武威賈氏被追贈為光懿皇后,高祖母涼州張氏被追贈為宣獻皇后。
雖然這五位皇后,沒有一位真正見過大唐的江山,真正親自接受過朝廷的冊封,但她們都是李家的皇帝親自下令,按照禮制進行追封的正兒八經(jīng)的李唐皇后。
所以要認真給李唐的皇后排序,竇氏雖貴為開國皇帝李淵的皇后,卻要在諸位皇后之中按輩分排在第五位。
這幾位被追封的皇后,她們的謚號到底是何時被追贈的,《舊唐書》、《新唐書》和《唐會要》的記載則有些出入。
《舊唐書》和《新唐書》均未記載有關元貞皇后、景烈皇后、光懿皇后和宣獻皇后的生平細節(jié),也并未在《后妃傳》中提及她們被追贈的時間。
對于太穆皇后竇氏,《舊唐書》記載"初葬壽安陵,后祔葬獻陵。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太穆順圣皇后",《新唐書》則稱"帝有天下,詔即所葬園為壽安陵,謚曰穆。及祔獻陵,尊為太穆皇后"。
可見,僅是在《新唐書》和《舊唐書》,我們雖足以確定竇氏在李淵稱帝之后便被追封竇氏為皇后,但她到底是何時被尊為"太穆皇后"和"太穆順圣皇后"的,我們卻難以得出定論。
而在《唐會要》中,五位皇后倒是被列得清清楚楚。竇氏在武德元年(618)被追謚為"穆皇后",在貞觀九年(635)被追謚為"太穆神皇后",在天寶八年(749)被追謚為"太穆圣皇后"。而元貞皇后是在武德元年(618)被追謚,景烈皇后、光懿皇后和宣獻皇后皆是在咸亨五年(674)被追謚。
所以若是主要參考《唐會要》,那么竇氏作為李淵的正妻,從李淵追謚自己為皇后的那一天起,她都從未成為李唐的第一位皇后。但她作為李淵有且僅有的一位皇后,也足以讓竇家為她感到驕傲了。
1.古代皇后長什么樣圖片 圖片:在中國的歷代典籍中,說到帝王長相,不外都會有這樣一些描述:日角龍顏;天日之表,龍風之姿;龍行虎步;龍睛風目;奇骨貫頂;河目??诘鹊?最后大抵都有一句"雄姿杰貌"做個籠統(tǒng)的概括.總之,帝王之相貌,在于突出兩個字:一個"奇"字,一個"雄"字.所謂"奇",就是與常人不同,如劉備兩耳垂肩,雙手長過膝蓋,算是一種奇相;劉邦股生七十二紅痣,也是一種奇相.但這些奇相,都不能說是帝王之品,雖然劉備,劉邦都稱了帝,不過從相術角度來看,決不僅僅是因為有這些特征,就能當皇帝的.從相術角度看,真正與帝王身份相稱的奇相,大抵有這樣一些:1.重瞳與并瞳:傳說舜帝有重瞳,項羽也有重瞳,都是奇相,所謂重瞳,就是眼珠內(nèi)有兩個瞳人,,相書認為,重瞳為奇貴,主圣德勤能,英明神武,為帝王之品.并瞳也為奇貴,主剛勇任勞,志大矜驕,為割據(jù)霸業(yè),為僭號(冒用帝王之尊號)之品,重瞳與并瞳都為兩個瞳人,只不過重瞳為上下兩個,并瞳為左右兩個瞳人.無論是重瞳還是并瞳,遠看都只有一個瞳人,近看則有兩個.這些奇品,大抵為天地之神奇造化,千年難出一人.由于缺乏實證,加上現(xiàn)代解剖學的觀點不同,一些反對傳統(tǒng)相術的文人,干脆說,重瞳和并瞳都只不過是早期白內(nèi)障患者而已.這樣批駁傳統(tǒng)相術的方法,真是既顯很簡潔干練,又顯得很懂科學!呵呵.2.日角隆準,帝王之相.>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子."上面說到劉邦股生七十二紅痣,為奇相之一.但這種奇相難于與帝王之尊相稱.真正與他成為開國之君身份相稱的,是他的"日角隆準"相.>載,劉邦在泗水當亭長時,相士呂公看了劉邦的相貌后說:"臣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劉邦字季)相,愿季自愛,臣有息女,愿為箕帚妾"呂公的做法,引起了他老婆的反對,她說:公始嘗欲奇此女與貴人配,今何妄許劉季?"而呂公堅持認為劉邦日后必能發(fā)達,而且是"貴人"級別的,貴人者,天子之謂也,因此一句話將他老婆擋?。?此非兒女子之所知也!".呂公的話,無疑也增強了身份低微的劉邦的野心.呂公的這個女兒,叫呂稚,就成了后來的呂后.呂稚嫁劉邦后,先為農(nóng)婦,生育了一兒一女,一次,有一老父,在田邊路過時,向在田地里干活的呂夫人要水喝,呂夫人給他喝后,老父觀看了他的相貌說:"夫人天下貴人",又看了身邊兩個小孩的相說:"夫人所以貴,乃此男.",此女"亦皆貴".老父走后,劉邦來田中,聽到此事后追上老者,老者說:"夫人兒子皆以君相貴不可言."劉邦連連道謝說:"城如父言,不敢忘德."兩次的相面活動,使劉邦的心理有了極大的信心,也增加了呂稚母儀天下的野心.那么,劉邦到底是什么相貌,使得呂公愿意把自己認為該當皇后的女兒下嫁劉邦這個近乎于無賴的家伙呢?當然不是他大腿上的那七十二紅痣,因為那是看不見的.而且那也不足以稱王稱霸.能夠使他成為"貴不可言"的相貌,當然只能是"隆準龍顏"所謂"隆準龍顏",乃為帝王之品,隆準指的是鼻子豐窿,準頭肥大,鼻梁挺直,最好是直上印堂,兩眼之間山根部分沒有凹陷.這種鼻子,相法上稱為伏羲鼻.主大貴.所謂龍顏,顏當然是頭面,龍顏就是龍頭的意思了,什么是龍頭呢?我們看>,你看那龍王,他們的額頭都是方的,而不是圓的,而且在額頭中見有一塊隆起的骨頭,那叫尺骨,據(jù)說龍只有長成了尺骨,才能呼風喚雨,騰云駕霧,隱身藏行常人的額頭,大多是圓的,不是方的,額頭方則貴.開國帝王為所謂"真龍?zhí)熳?,則頭面自然與常人不同,額頭不但是方的,而且在天庭上有一塊方正的突起的骨頭.猶如龍王的頭骨,相法上叫做伏羲骨,也叫日角,這塊骨頭越是方大越貴,圓形為次.這就是所謂的"日角龍顏",為帝王之品.很多開國帝王都有這種相貌的.劉邦如此,光武帝劉秀也有此相,據(jù)史書記載,漢光武帝"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之象,此天命也"光武帝劉秀畫像那么,呂稚又是什么樣的長相,使得她老爹堅信她能母儀天下呢?呂后畫像在五行文化和相術中,男子屬陽,女子屬于陰,男子寓龍,女子寓風,真龍?zhí)熳酉啾扔鼾堫^,那么,母儀天下的皇后相,則以風頭比喻.鳳凰頭小,上有鳳冠,項長,兩眼細長,眼尾上翹,內(nèi)有真光.如果得此長相,則成為"風頭",貴不可言.也就是要求頸項要細長,這種細長的頸項一般要求配瓜子臉,額頭上也要有想日角一樣的骨頭,象征鳳冠.但在女子頭上,就不叫"日角",而叫做"月角"了,古時候相術稱后妃有"日角堰月相",就是說的這意思.而對皇后來講,最重要的是,要有風目.所謂風目,就是眼型細長,眼角要尖小,眼珠之烏蛛圓大有光彩,稱為真光,也叫龍睛.眼尾細長,收斂上翹,猶如鳳凰的尾巴,整個眼睛形狀猶如鳳凰的身子.這種龍睛風目,長在一張瓜子臉上,風頸支撐,配上修長清秀,略為上豎的眉毛,自然威嚴畢現(xiàn).故相書有云:女子龍頭風頭,必配君王.呂后是也!這種風目相的女人,野心十足,威嚴畢現(xiàn),魄力有余,才能超群,但心地卻也是十分毒辣的,從她殺韓信之果斷,迫害戚夫人的手段之殘忍看,呂后為人之歹毒,也和她的才干一樣,留名史。
2.宋朝歷代皇后畫像是誰畫的 現(xiàn)在很大一部分時清代根據(jù)以前復原的,古代的畫師還是很嚴謹?shù)?,基本上可以展現(xiàn)帝王的風貌 清代,乾隆帝在檢閱庫中藏畫時發(fā)現(xiàn)所藏畫像多斑駁脫落,于是命工部將所藏歷代帝王后妃、圣賢名臣像重新裝裱并改藏于南熏殿中,這批圖像也因此被稱作《南熏殿圖像》。
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熏殿圖像》中以宋代帝后像較為完備。宋代帝后像自宣祖起至度宗止。
這些畫像在中國人物畫史上較少被人提及,或許在一些文人畫家眼中,它們過于謹細,不足以重。但是,由于宋代著名肖像畫家的作品今天已難得一見,因此,《宋代帝后像》就成為探討宋代肖像畫的重要數(shù)據(jù)。
《南熏殿圖像.宋代帝后像》中的尺寸、章法、畫法以及人物姿態(tài)、表情、服飾體現(xiàn)了一定范式。就服飾而言,皇帝均身穿紅色朝服,頭帶長翅官帽,樸素大方。
皇后們則均服飾華麗,頭戴九龍花釵冠。在審美上,帝王像偏于樸素,皇后像偏于華麗,這種對比在他們的坐具上也明顯存在。
畫像在為我們展現(xiàn)宋代帝后的性格特征的同時,也描繪了20多套家具(椅子與足承),揭示了宋代皇室家具的某些特征。 畫中坐具分為三類:寶座(寬大華麗的扶手椅)、較華麗的靠背椅、較樸素的靠背椅。
宣祖、太祖、真宗后、英宗的坐具為寶座,宣祖后、仁宗后、高宗、孝宗、光宗、光宗后、寧宗、理宗、度宗的靠背椅較華麗,真宗、仁宗、英宗后、神宗、神宗后、哲宗、徽宗、徽宗后、欽宗、欽宗后、高宗后、寧宗后的靠背椅較樸素。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最為荒淫奢華的皇帝——宋徽宗趙佶的坐具即使在后一種類型中仍顯得樸素。
徽宗坐椅是在其父(神宗)、兄(哲宗)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搭腦出頭,半圓形末端設計成三段弧形云紋,座屜下牙條兩端也飾以云紋。足承為四柱足式框架結構,兩側和前后面飾有鏤空靈芝紋。
坐椅與足承均髹紅漆,與趙佶官袍十分統(tǒng)一。另外,徽宗坐椅四足有側腳,特別是兩只后足的斜度略顯夸張。
從畫家的造型能力來看,不太可能是由于畫家對透視的運用不當而造成的錯覺,應是實際情況。 對于這種前后足側腳不一致的椅子造型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因為即使在明清家具中,如此實例也屬罕見,這種獨特設計與這位藝術素養(yǎng)過人的畫家皇帝的審美觀不無關聯(lián)。
3.歷史上有名皇后的情況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賢后
1、竇漪,從地位低下的侍女躍為漢文帝皇后,又親歷“文景之治”,身為漢景帝母和漢武帝祖母得享高壽,史稱竇太后,為歷史上最幸運的女人之一。
2、陰麗華,管仲之后,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劉秀愛陰氏,然聽陰氏之見先立郭氏為后,終于還是廢了同樣患難以共的郭氏,匡扶陰氏為皇后。
3、獨孤氏,隋文帝楊堅開國之后,封為文獻皇后,常與文帝討論時政,時稱“二圣”。
4、竇皇后,與唐高祖李淵生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無霸及平陽公主五位子女,皆為大唐天下的奠基者。
5、長孫皇后,北魏拓跋氏的后代,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史上著名的賢后,生性節(jié)儉、深明大義,唐太宗開創(chuàng)李唐江山和“貞觀之治”,與長孫皇后的賢淑是分不開的。
6、唐憲宗李純郭貴妃氏。,郭子儀之孫女,唐朝中后期影響最大的賢后。
7、孟皇后,孟氏宋哲宗趙煦的皇后孟氏,賢淑溫婉。
8、孛兒貼,為鐵木真先后生下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四個兒子,都是剽悍善戰(zhàn)的武士,成為成吉思汗征戰(zhàn)四方的得力助手,自己也為蒙古帝國的興起起到了關鍵作用。
9、馬皇后,史稱馬大腳,是明太祖朱元璋患難與共的皇后。
10、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徐達之女,先于朱棣葬于長陵,明十三陵之第一陵。
歡迎補充,希望能幫到你!
封了的 第一名 貴戚豪族英冠人杰——趙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659年),字機輔,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nèi)兄,文德順圣皇后的哥哥。 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后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仆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后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今貴州),自縊死。有詩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一子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李治(即后來唐高宗),協(xié)助他成為儲君。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于反對武則天擅權,與武氏結怨。后遭武氏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殺。 第二名 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從侄,父親是李蔚。李淵自太原起兵,負責經(jīng)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zhàn)艦,練習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624年)滅輔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沒妻、子。其后長江以南均受其統(tǒng)領。玄武門之變后,逐漸退出權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 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陜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北煌庹{(diào)出秦王府。 玄武門之變后,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 第四名 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 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后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后遷秘書監(jiān)、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余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魏徵死后,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第五名 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 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yōu)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第六名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土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義村人。唐代開國功臣。 長孫皇后的舅父,官至尚書右仆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jié),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guī)諫”,貞觀十二年(627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第七名 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恭(隋開皇五年585年—唐顯慶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qū))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兩位傳統(tǒng)門神。 第八名 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wèi)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將領,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其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著有數(shù)種兵書,惟多亡佚。 第九名 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后來歸順唐朝,擅長行政,被李淵重用。李世民登基以后和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遭到排擠。 第十名 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年),唐初齊州臨淄(今淄博市)人。其父段偃師為太原書佐。李淵起兵時,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隋大業(yè)十三年(617年),于潼關之戰(zhàn)擊敗隋將屈突通,后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中,與尉遲敬德等討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wèi)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zhèn)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莊肅”。 第十一名 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以父蔭為右勛侍。大業(yè)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jiān)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zhàn)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 第十二名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復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 第十三名 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后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第十四名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李淵女婿,少有俠名,娶平陽公主,參與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的大部分戰(zhàn)役,立下大功,曾率兵消滅最后一個反王梁師都,李世民登基后,也立下不少功勞。此人將在四十章以后出場,也是個重要人物。 第十五名 太原從龍晚節(jié)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皇后的叔叔,太原起兵時和劉弘基一起招募兵馬。攻打長安時任先鋒,抓獲屈突通。參加玄武門之變,后因貪污被貶官。 第十六名 出身寒賤外恭內(nèi)詭——勛公張亮 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fā)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于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fā)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第十七名 摧兇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爻笠蛩酵谈卟龖?zhàn)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第十八名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原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為李靖副將抵御突厥,協(xié)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第十九名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jié)[程咬金]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第二十名 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名 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公劉政會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第二十二名 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fā)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后來任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第二十三名 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績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后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后,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zhì)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滅高麗后次年病勢。 第二十四名 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tǒng)門神。濟南五龍?zhí)队衅涔示印? 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后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zhàn)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nèi)驃騎。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于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節(jié)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zhàn),每戰(zhàn)必先,常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后被封為左武衛(wèi)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zhàn)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jīng)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后出血亦數(shù)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武則天
唐高宗時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后自立為武周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tǒng)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呂雉
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為皇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又稱為漢高后、呂后、呂太后。同時呂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
大魏艷皇后蒙美姣
北魏元帝蒙德華嫡皇后,北魏皇室宗親,論輩分是皇帝的姑姑。因被宗室掌握一定的權利,魏元帝蒙德華即位后便立蒙美姣為嫡皇后,之后加尊號艷皇后。南蠻入侵,諸位皇后因為爭權導致國力漸弱,在后期滅南蠻之后,蒙美姣將諸位皇后軟禁在自己的后宮——御都宮中,解除各位皇后的權力,自此魏國軍政大權全在蒙美姣手中,但由于對自己丈夫蒙德華很忠貞,并未稱帝,只是在領地內(nèi)稱女王而不稱女皇,依然依附在大魏之下。
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祖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一、五代十國后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只有一個李皇后:即永寧公主,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又名李亶)的女兒。
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只有一個竇皇后,但另有近二十名嬪妃。
三、遼朝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只有一個淳欽皇后述律平(述律月里朵,蕭氏)。
四、明朝第九任皇帝朱祐樘,只有一個孝康敬皇后張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8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