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朱元璋和劉伯溫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張良是劉邦手下頭號謀臣,為劉邦的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建國之后,先后殺掉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有人說劉邦弒殺,事實卻并非如此。韓信的功勞很大,幫劉邦擊敗項羽之后,韓信的野心得不到滿足,之后生出異心,劉邦才殺掉了韓信。
假如韓信能安安分分做他的淮陰侯,劉邦也不會殺他,彭越、英布同樣如此,或許劉邦有意鏟除異姓王,但彭越、英布也是反叛在先,所以劉邦不得不殺掉他們。張良的功勞那么大,為何劉邦沒有殺他呢,可見劉邦并非無選擇地濫殺。
劉伯溫的死就不同了,朱元璋殺氣太重,而且總是懷疑這個、猜忌那個,一旦被朱元璋惦記上,那幾乎是必死無疑。比如藍玉、傅友德、馮勝、王弼等人,都是被朱元璋的疑心病所殺,而并非犯下什么不可饒恕的大罪。
對于劉伯溫,在很早之前,朱元璋就忌恨上了,劉伯溫能力太強,而且深通權(quán)謀,這種人在己方陣營中是一大利器,而如果變成敵人,那是極其可怕的。為了防止變數(shù)發(fā)生,朱元璋有意無意間,讓劉伯溫死于非命。
史料記載“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y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節(jié)首惟庸逆謀,并謂其毒基致死云。”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派人護送劉伯溫回鄉(xiāng),回到家僅僅一個月,劉伯溫就去世了。在此之前,胡惟庸曾派人看望劉伯溫,并給劉伯溫帶了藥,劉伯溫吃過藥,感覺肚子里有石頭般硬物。
史書上只是說懷疑是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我們只能大致推測出劉伯溫的死跟胡惟庸有關(guān)。胡惟庸本就和劉伯溫不合,也就是說胡惟庸有理由殺劉伯溫。其次,胡惟庸毒殺劉伯溫可能是朱元璋授意的。
在劉伯溫腹中積下硬物后,曾向朱元璋請示希望能回家,但朱元璋沒有即刻予以回應(yīng),等到劉伯溫已經(jīng)起不來床了,朱元璋才下令讓其回家。雖然不能肯定,但這其中多多少少還是跟朱元璋有關(guān)系的。那么為何劉邦放過了張良,而朱元璋沒有放過劉伯溫?
一、劉邦和朱元璋性格不同
在白手起家皇帝中,人們經(jīng)常拿劉邦和朱元璋做類比,劉邦殺功臣,朱元璋也殺功臣,劉邦出身卑微,朱元璋也是出身布衣。然而,事實上,劉邦和朱元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劉邦雖然比較窮,但好歹還能混個泗水亭長,還算是個小吏。
除此之外,劉邦經(jīng)常帶著兄弟朋友到處蹭吃蹭喝,基本上還沒有餓著過,在窮困的時候,呂公還把呂雉嫁給了一窮二白的劉邦,可見劉邦才出身比朱元璋好上不少。
史料記載“高祖嘗告歸之田。呂后與兩子居田中”。
劉邦父親劉太公活到了八十多歲,劉邦的也曾過著普通百姓田園生活,呂雉在田中操勞,兩個孩子在田間玩耍,劉邦則在外鬼混,哪怕過得不富裕,也算是安貧樂道。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極為深遠,劉邦或許生活貧苦,但家庭健全,這使得劉邦的心智不至于那么極端。就好比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成長在五代亂世,而在他的父親趙弘殷的努力下,家中吃喝不愁,也算是小康家庭。
在正常環(huán)境下的成長的趙匡胤,做事情大多深思熟慮,很少用極端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所以他才能用他的仁德,阻止了五代亂世的繼續(xù)。
史料記載“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p>
我們再反觀朱元璋,不僅家庭條件極端貧困,父母兄弟還相繼去世。要論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如果說他排在第二,估計沒有人敢說排第一。朱元璋十七歲的時候,由于大饑荒,父母相繼餓死,而朱元璋兄弟幾人連給父母安葬的地方都沒有,好心人劉繼祖看到幾個孩子可憐,才給他們找了地方安葬了父母。
朱元璋曾經(jīng)流離失所,要過飯、當過和尚,全天下的苦楚他幾乎全部嘗了個遍,一方面這些痛苦的經(jīng)歷讓朱元璋的內(nèi)心變得極其強大,另一方面,也讓朱元璋的性格變得多疑且極端。朱元璋的悲慘經(jīng)歷很多源自元朝官員的腐敗、暴虐,所以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官員。
劉邦基本做到知人善任,在成就大業(yè)后對待功臣也算不薄。朱元璋則將其暴虐之心隱藏的很深,在統(tǒng)一之前,朱元璋很擅于收買人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而在立國之后,朱元璋便開始大肆殺戮功臣。
劉伯溫之所以死于非命,并他做了什么太過火的事,而是朱元璋對其早有忌憚之心。劉伯溫水平太高,以朱元璋的秉性,他是不允許這種人存在的,于是劉伯溫無法得以善終。
二、張良更懂明哲保身,劉伯溫比較極端
除了皇帝的態(tài)度,剩下的就是臣子的表現(xiàn),朱元璋殺了很多人,也留下了幾個人,比如湯和、耿炳文等等。湯和、耿炳文能留存下來,主要源自他們的低調(diào)和謹慎。
張良作為西漢頂級謀臣,自然對“狡兔死,走狗烹”理解得極其深刻。在國家安定之時,張良就退居幕后,盡量遠離權(quán)力中心。劉邦曾想改立太子,呂后找張良出主意,張良當然是不想再趟這攤渾水,但礙于呂后的威勢,迫不得已張良才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位。
張良曾對旁人說:“我以三寸舌為國家出謀劃策,如今受萬戶侯,已經(jīng)是平民能達到的極限了,對此我已經(jīng)很滿足了,我只愿拋開人間俗世,修習仙道!”可見張良早已頓悟,放棄了俗世的一切。
劉伯溫在朱元璋即位后并沒有即刻退隱歸鄉(xiāng),而是繼續(xù)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由于劉伯溫的特立獨行,將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一并得罪。朱元璋曾問丞相人選,劉伯溫將胡惟庸、楊憲、汪廣洋一一品評一番,得罪了太多人,那么就可能遭到他人的報復。
就算劉伯溫退隱還鄉(xiāng),也無法安度晚年,劉伯溫必定能看透這一切的,但由于其剛烈的性格,他無法做到沉默不語,所以落得個凄慘的下場。
參考資料:《漢書·高帝紀》、《明史·太祖本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9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嘉慶上位除掉和珅,當時紀曉嵐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