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齊國和燕國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五國合縱伐秦的那一年(前318年),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引起了以太子平為首的燕國貴族的不滿。周慎靚王六年(前315年),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聯(lián)手進攻子之。齊宣王聞訊,派人對太子平表示支持。但到第二年,太子平與將軍市被被子之的軍隊所殺。燕國的這次內(nèi)亂,延續(xù)了幾個月,死難者數(shù)萬人,燕國百姓怨聲載道。此時,秦、韓正在進行岸門之戰(zhàn)。齊與韓有聯(lián)盟關(guān)系,齊宣王準備出兵救韓。齊臣田忌卻不同意救韓。他認為:此時秦軍伐韓,楚、趙兩國必會救韓,韓國成為各國注目的焦點;燕王噲傳國給子之,內(nèi)失百姓之心,外遭諸侯的非難,這是齊國滅燕的天賜良機。他勸齊宣王立即舉兵伐燕。這時正在齊國的孟子也向齊宣王建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饼R宣王采納二人之言,命匡章率“五都之兵”,會同征發(fā)來的“北地之眾”進攻燕國。燕國軍隊和人民出于對統(tǒng)治者的怨恨,“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毫不抵抗。齊軍出師僅50 日便奪取了燕國全境,殺死了燕王噲和子之。
齊國輕而易舉地取得了燕國,使齊國一舉兼有兩個大國的土地,實力大大增強,這無疑對其他大國構(gòu)成巨大的威脅,自然就會遭到趙、楚、魏等國的反對。尤其是趙國,在東面與東北面兩個方向上與齊、燕相鄰,所以齊并燕對趙國的壓力最大。趙武靈王圖謀救燕,恢復(fù)燕國。樂毅看到齊滅燕對國際關(guān)系的影響,主張聯(lián)合其他諸侯一同伐齊復(fù)燕。他對趙武靈王說:趙如果獨力攻齊救燕,必會招來齊的仇視,于趙不利。不如向齊請求以趙河東之地交換齊國取得的燕國河北故地。這樣,趙、齊兩國沒有土地上的糾紛,就會使兩國關(guān)系更加親密。其他各國看到齊得到燕國,又將與趙親近,必然害怕齊國的強大,會主動來聯(lián)合趙國,救燕伐齊,這樣,趙國就能借天下之力達到目的。趙武靈王采納樂毅之策,與齊國交換土地,楚、魏兩國果然派淖滑、惠施使趙,請與趙共謀伐齊存燕。又加上齊軍入燕后,濫施暴行,也引起了燕國人民的反抗。齊軍受到內(nèi)外的壓力,不得不撤出燕國。趙武靈王乃從韓國迎還燕公子職,派樂池護送公子職歸燕,燕人立為王,是為燕昭王。
這時,中山國的軍隊在相邦司馬用的率領(lǐng)下,也乘燕國內(nèi)亂,大敗燕國軍隊,拓疆數(shù)百里。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的齊破燕之戰(zhàn),對燕國來說可謂是奇恥大辱。所以燕昭王在趙國的幫助下即位之后,便“卑身厚幣以招賢者”,一心要報仇雪恥。他采納郭隗的建議,尊郭隗為師, 并“筑黃金臺,延天下之士”。燕昭王此舉很快便收到成效,三年之內(nèi),蘇秦、鄒衍、樂毅、屈景等人先后來到燕國,一時人才濟濟。燕昭王又勵精圖治,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共苦。經(jīng)過一番治理,原先破敗的燕國有所恢復(fù)。此時燕、秦是與國,燕昭王曾娶秦惠文王之女為后,兩國有姻親關(guān)系。秦昭王即位前曾在燕國作人質(zhì),他之所以能夠返國即位,與燕國的幫助很有關(guān)系,這使得兩國關(guān)系愈發(fā)親近。秦、燕交善,各有所圖:秦國的意圖是通過聯(lián)燕以制齊,燕國則為了對付齊國的威脅和向齊國報仇雪恨,欲拉秦國作靠山。沒有想到,燕國卻因此招來了禍事,這就是權(quán)之戰(zhàn)。
秦國受趙國的挑撥,拘留了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孟嘗君逃離秦國后,便組織齊、魏、韓三國聯(lián)軍發(fā)動了長達三年(前298年~前296年)的攻秦戰(zhàn)爭,終于在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攻入函谷關(guān),取得了勝利。而燕與秦是與國,燕國離齊國近,又同齊國是世仇。孟嘗君感到如芒在背,于是就在打敗秦國的同一年, 三國聯(lián)軍又挾勝秦之余威北上攻燕,在權(quán)與燕軍發(fā)生大戰(zhàn),燕軍大敗,二將被俘,10萬大軍覆滅,東胡又乘機襲破燕國數(shù)縣,搶掠其牛馬。
燕國戰(zhàn)敗,秦國不能坐視,就派魏冉出使趙國,請求趙國出兵助燕抗齊。孟嘗君聞訊,也派魏處來到趙國,向趙國重臣李兌陳說利害,勸其不要救燕。魏處對李兌說:趙若助燕抗齊,齊見形勢危急,定將割地與燕以媾和,轉(zhuǎn)而全力與趙作戰(zhàn)。這樣等于趙國為燕國引禍上身,又為燕國取地。趙國不如按兵不動,待機而行。如此則齊必復(fù)與燕戰(zhàn),戰(zhàn)而勝之,齊疲燕敗,趙可乘機攻取燕國唐和曲逆;戰(zhàn)而不勝,齊之命運系于趙國。所以,趙國保持中立便可“割窮齊與疲燕也,兩國之權(quán)歸于君矣”。趙國此時正全力攻打中山,齊燕相斗,對趙有利,故趙不救燕。燕國屢戰(zhàn)屢敗,趙國又不出兵救援, 形勢十分不妙。為了扭轉(zhuǎn)局勢,燕昭王遂采納郭任的計策,佯作要割地與齊議和。趙國看到這種情況后,頗為不安,因為它不愿燕國依附于齊,于是只得出兵救燕。這時燕國的太子也從楚國搬來了援兵。楚將景陽率楚兵先攻取了魏國的雕丘,又把雕丘送給了宋國。齊、魏、韓三國聯(lián)軍腹背受敵,乃從燕撤軍,立即回過頭來,對付楚軍。魏軍插到楚軍之西,齊軍插到楚軍之東,楚軍被夾在中間,進退兩難。楚將景陽使用離間計,下令打開軍營的西門,日夜與魏營通使。齊軍見而生疑,擔心楚與燕、魏合兵擊齊,遂引兵而去。魏軍失去盟軍的協(xié)助,也只好“夜遁”,楚軍得以全師而還。
權(quán)之戰(zhàn)的慘敗,對于正在恢復(fù)中的燕國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燕國的力量再一次遭到嚴重的削弱,燕昭王雖舊仇新恨加于一身,卻深感無力伐齊雪恥。當此之際,蘇秦向燕昭王獻上了以弱燕破強齊之策。蘇秦認為:齊國“南破楚,西屈秦,用韓、魏之兵,燕、趙之眾,猶鞭策也。使齊北面伐燕,即雖五燕不能當?!毖唷R實力的確十分懸殊,燕不能獨力抗齊。所以蘇秦建議燕昭王“陰出使,散游士,頓齊兵,弊其眾”。其策略要點是:1、燕國屈身事齊,送昭王之寵子或親弟到齊國做人質(zhì),以珠寶玉帛賄賂收買齊王的左右,使齊國解除對燕國的戒備并與燕國結(jié)成盟國。2、因勢利導,鼓勵齊國伐宋。一來齊專力南下攻宋便可分散其對北面燕國的注意力;二來可使齊進一步消耗實力;三來挑起齊與其他國家的矛盾。3、派出秘密使者到各國去進行活動,策動各國聯(lián)合反齊。蘇秦自己則親身前往齊國,設(shè)法取得齊王的信任,并在暗中進行活動,其目的一是使齊不進攻燕國,二是破壞齊趙邦交,以孤立齊國。燕昭王采納了蘇秦這一系列以弱燕破強齊的策略,與蘇秦共同謀劃、制定了韜光養(yǎng)晦,以屈求伸,誤齊、敝齊,然后借助他國力量共同破齊的長遠戰(zhàn)略計劃。不久,蘇秦便奉昭王之命,去了齊國,委質(zhì)為臣,并很快取得了齊湣王的信任,開始了自己的活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0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