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劉伯溫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張良是劉邦手下頭號謀臣,為劉邦的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建國之后,先后殺掉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有人說劉邦弒殺,事實卻并非如此。韓信的功勞很大,幫劉邦擊敗項羽之后,韓信的野心得不到滿足,之后生出異心,劉邦才殺掉了韓信。
假如韓信能安安分分做他的淮陰侯,劉邦也不會殺他,彭越、英布同樣如此,或許劉邦有意鏟除異姓王,但彭越、英布也是反叛在先,所以劉邦不得不殺掉他們。張良的功勞那么大,為何劉邦沒有殺他呢,可見劉邦并非無選擇地濫殺。
劉伯溫的死就不同了,朱元璋殺氣太重,而且總是懷疑這個、猜忌那個,一旦被朱元璋惦記上,那幾乎是必死無疑。比如藍(lán)玉、傅友德、馮勝、王弼等人,都是被朱元璋的疑心病所殺,而并非犯下什么不可饒恕的大罪。
對于劉伯溫,在很早之前,朱元璋就忌恨上了,劉伯溫能力太強(qiáng),而且深通權(quán)謀,這種人在己方陣營中是一大利器,而如果變成敵人,那是極其可怕的。為了防止變數(shù)發(fā)生,朱元璋有意無意間,讓劉伯溫死于非命。
史料記載“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y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節(jié)首惟庸逆謀,并謂其毒基致死云。”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派人護(hù)送劉伯溫回鄉(xiāng),回到家僅僅一個月,劉伯溫就去世了。在此之前,胡惟庸曾派人看望劉伯溫,并給劉伯溫帶了藥,劉伯溫吃過藥,感覺肚子里有石頭般硬物。
史書上只是說懷疑是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我們只能大致推測出劉伯溫的死跟胡惟庸有關(guān)。胡惟庸本就和劉伯溫不合,也就是說胡惟庸有理由殺劉伯溫。其次,胡惟庸毒殺劉伯溫可能是朱元璋授意的。
在劉伯溫腹中積下硬物后,曾向朱元璋請示希望能回家,但朱元璋沒有即刻予以回應(yīng),等到劉伯溫已經(jīng)起不來床了,朱元璋才下令讓其回家。雖然不能肯定,但這其中多多少少還是跟朱元璋有關(guān)系的。那么為何劉邦放過了張良,而朱元璋沒有放過劉伯溫?
一、劉邦和朱元璋性格不同
在白手起家皇帝中,人們經(jīng)常拿劉邦和朱元璋做類比,劉邦殺功臣,朱元璋也殺功臣,劉邦出身卑微,朱元璋也是出身布衣。然而,事實上,劉邦和朱元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劉邦雖然比較窮,但好歹還能混個泗水亭長,還算是個小吏。
除此之外,劉邦經(jīng)常帶著兄弟朋友到處蹭吃蹭喝,基本上還沒有餓著過,在窮困的時候,呂公還把呂雉嫁給了一窮二白的劉邦,可見劉邦才出身比朱元璋好上不少。
史料記載“高祖嘗告歸之田。呂后與兩子居田中”。
劉邦父親劉太公活到了八十多歲,劉邦的也曾過著普通百姓田園生活,呂雉在田中操勞,兩個孩子在田間玩耍,劉邦則在外鬼混,哪怕過得不富裕,也算是安貧樂道。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極為深遠(yuǎn),劉邦或許生活貧苦,但家庭健全,這使得劉邦的心智不至于那么極端。就好比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成長在五代亂世,而在他的父親趙弘殷的努力下,家中吃喝不愁,也算是小康家庭。
在正常環(huán)境下的成長的趙匡胤,做事情大多深思熟慮,很少用極端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所以他才能用他的仁德,阻止了五代亂世的繼續(xù)。
史料記載“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p>
我們再反觀朱元璋,不僅家庭條件極端貧困,父母兄弟還相繼去世。要論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如果說他排在第二,估計沒有人敢說排第一。朱元璋十七歲的時候,由于大饑荒,父母相繼餓死,而朱元璋兄弟幾人連給父母安葬的地方都沒有,好心人劉繼祖看到幾個孩子可憐,才給他們找了地方安葬了父母。
朱元璋曾經(jīng)流離失所,要過飯、當(dāng)過和尚,全天下的苦楚他幾乎全部嘗了個遍,一方面這些痛苦的經(jīng)歷讓朱元璋的內(nèi)心變得極其強(qiáng)大,另一方面,也讓朱元璋的性格變得多疑且極端。朱元璋的悲慘經(jīng)歷很多源自元朝官員的腐敗、暴虐,所以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官員。
劉邦基本做到知人善任,在成就大業(yè)后對待功臣也算不薄。朱元璋則將其暴虐之心隱藏的很深,在統(tǒng)一之前,朱元璋很擅于收買人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而在立國之后,朱元璋便開始大肆殺戮功臣。
劉伯溫之所以死于非命,并他做了什么太過火的事,而是朱元璋對其早有忌憚之心。劉伯溫水平太高,以朱元璋的秉性,他是不允許這種人存在的,于是劉伯溫?zé)o法得以善終。
二、張良更懂明哲保身,劉伯溫比較極端
除了皇帝的態(tài)度,剩下的就是臣子的表現(xiàn),朱元璋殺了很多人,也留下了幾個人,比如湯和、耿炳文等等。湯和、耿炳文能留存下來,主要源自他們的低調(diào)和謹(jǐn)慎。
張良作為西漢頂級謀臣,自然對“狡兔死,走狗烹”理解得極其深刻。在國家安定之時,張良就退居幕后,盡量遠(yuǎn)離權(quán)力中心。劉邦曾想改立太子,呂后找張良出主意,張良當(dāng)然是不想再趟這攤渾水,但礙于呂后的威勢,迫不得已張良才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位。
張良曾對旁人說:“我以三寸舌為國家出謀劃策,如今受萬戶侯,已經(jīng)是平民能達(dá)到的極限了,對此我已經(jīng)很滿足了,我只愿拋開人間俗世,修習(xí)仙道!”可見張良早已頓悟,放棄了俗世的一切。
劉伯溫在朱元璋即位后并沒有即刻退隱歸鄉(xiāng),而是繼續(xù)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由于劉伯溫的特立獨(dú)行,將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一并得罪。朱元璋曾問丞相人選,劉伯溫將胡惟庸、楊憲、汪廣洋一一品評一番,得罪了太多人,那么就可能遭到他人的報復(fù)。
就算劉伯溫退隱還鄉(xiāng),也無法安度晚年,劉伯溫必定能看透這一切的,但由于其剛烈的性格,他無法做到沉默不語,所以落得個凄慘的下場。
?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說的就是那些陪著皇帝奔前走后,出生入死,辛苦打下江山的功臣,卻往往沒有好下場,而劉伯溫正式其中的代表人物。
劉伯溫是元末青田縣南鄉(xiāng)人,從小就機(jī)智過人,非常有謀略,當(dāng)時的人甚至把他和三國時候分諸葛亮作比較。朱元璋起義之后,急需能人賢士,聽說了劉伯溫的才干后,便請求他出山幫自己,劉伯溫常常能在千里之外運(yùn)籌帷幄,朱元璋經(jīng)常稱劉伯溫是自己的張良。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開始論功行賞時,劉伯溫只得了一個次一等的爵位,而且俸祿還是所有伯爵中最少的,甚至這樣都不能打消朱元璋對劉伯溫的猜忌,朱元璋經(jīng)常把劉伯溫叫到書房去進(jìn)行看似閑聊,實則試探的一些談話,最后劉伯溫實在受不了了,干脆辭官回鄉(xiāng),即使是這樣,朱元璋還是沒有放過劉伯溫,最后把他給殺害了。
我們知道朱元璋這個人原本是個農(nóng)民,他當(dāng)上皇帝之后對自己曾經(jīng)的農(nóng)民出身非常介懷,進(jìn)而對過去所有知道自己的農(nóng)民身份的人都比較介意,而且他自己并沒有什么容人之量,對待像劉伯溫這樣的,既知道他過去的農(nóng)民背景,又有比他高的才干的人,他是又嫉恨又忌憚的,這也就導(dǎo)致了劉伯溫最后的悲劇發(fā)生。
相比之下,劉邦雖然對張良也有忌憚,但是劉邦自己也是心中有溝壑,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所以他雖然忌憚張良,但卻不會嫉恨他的才能。所以,劉伯溫的悲劇更多的是由朱元璋對心胸狹隘造成的。?
我覺得張良的計謀不僅正而且有遠(yuǎn)見,同時還是劉邦的良師益友,但劉伯溫和朱元璋的關(guān)系就沒有張良和劉邦那么鐵啦。更何況,張良出身是世家大族,并且早已看破權(quán)利,而且還很識趣一不沾權(quán)力,二功成身退。所以,劉邦不僅不可能殺他,而且還要好好的謝謝他。
雖然,朱元璋稱贊劉伯溫是吾之子房,而且還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好評價,但在朱元璋的心中,吾之子房并不只有劉伯溫一個人,也可以說朱元璋并沒有真正的子房,他自己才是最頂尖的子房。朱元璋看起來好像是很需要劉伯溫的計謀和策略,其實他根本就是借鑒一下而已,用朱元璋的話來說就是“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也就是說,劉伯溫的建議朱元璋還是要思考一下是否能用的。
關(guān)于劉伯溫的死大約有兩種猜想:一說是胡惟庸毒死的,朱元璋并不知情;二說毒死劉伯溫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干的。但我認(rèn)為這兩種觀點(diǎn)成立的可能性都很小,當(dāng)時涂節(jié)揭發(fā)說他毒死劉伯溫,朱元璋還專門審理了此事,之后并無下文,應(yīng)該不是胡惟庸的主意。而朱元璋殺功臣從來沒有玩過陰的,都是光明正大的,所以指使胡惟庸殺死劉伯溫沒必要。
我倒是覺得,劉伯溫一心想在朝政上有所建樹,其實就是有權(quán)力欲,然其仕途不順,在他覺得不可能拜相的胡惟庸做了丞相后,他就抑郁成疾,而且已經(jīng)是65歲的人了,在古代應(yīng)該算長命的了,所以,因疾病而死也是很正常的。
張良和劉伯溫都作為比較受歡迎而且很有能力的謀臣,雖然說各為其主而且成為了后代有名的人。但是他們在各自的命運(yùn)上卻有著很大程度的差別。
劉邦本來對于張良就是特別的信任而且一直都是用人不疑,而朱元璋對劉伯溫從開始就心里存在芥蒂,即使是劉伯溫在為他的王朝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但是結(jié)局仍然比較悲慘。
當(dāng)然,?一個好漢三個幫?,開國皇帝能成事,身邊人的本事也很重要。比如漢高祖劉邦有?蕭何、韓信、張良?這三大臂膀,也正因為這三大人才的鼎力相助,劉邦才能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打敗強(qiáng)大的項羽,開創(chuàng)西漢的百年基業(yè)。同是草根皇帝,為什么劉邦能放走張良,朱元璋卻不能放走劉伯溫?
以至于四海升平后,有人問劉邦取天下的秘訣,劉邦說: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不絕于糧道,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zhàn)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由此可見,西漢三杰對劉邦、乃至漢朝的重要性。
劉邦當(dāng)了皇帝之后,張良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趕緊和劉邦劃清界限,不在朝廷擔(dān)任任何職務(wù),最好不讓劉邦找到自己了。當(dāng)然了張良這樣做不是不想當(dāng)官,淡泊名利而是他發(fā)現(xiàn)劉邦這個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
功成名就之后,最后能夠遠(yuǎn)離廟堂之上,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劉邦盡管說一再挽留張良當(dāng)官,但,張良都不為所動。
讓劉邦最放心的還是張良對于權(quán)力這方面的淡然,在漢朝建立以后,張良便放棄了自己位高權(quán)重的地位,回到自己的老家,這才讓張良能夠有一個很不錯的結(jié)局。
劉伯溫則是不同的,即使他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也是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為朱元璋打下了天下,但是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會猜忌別人的人,尤其是在后來明朝建立以后,劉伯溫三番兩次的對朱元璋提出很多的建議,而且有當(dāng)宰相的心思。
這對于朱元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雖然說劉伯溫后來辭官回鄉(xiāng),但是還是一個隱患。在重大的壓力之下,劉伯溫終于重病纏身不久就去世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1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