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薛居正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薛居正是一位傳奇。他一生勵志,憑借守正不橈,堅韌不拔的信念取得了官宦生涯的高位。歷任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四朝。主持監(jiān)修《舊五代史》,是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薛居正在北宋趙匡胤登基之后開始受到重用。公元973年,開寶六年,薛居正被提拔為宰相。在這個位置上,一干就是八九年。這期間還經(jīng)歷了趙匡胤暴病身亡、趙光義登上皇位、趙普被罷相。北宋朝政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薛居正卻一直屹立不倒,由此可見此人的厲害。
那么,薛居正如何做到穩(wěn)如泰山呢?
一是風度瑰偉,長得帥。根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的史料記載,薛居正是個典型的高富帥,他身材魁梧,儀表堂堂,“風度瑰偉”,又高又帥。薛居正的父親是后周太子賓客,官宦之家,所以,家庭條件不錯。
二是人品好。薛居正為人處世光明磊落,正直無私。史書上還說他酒量很大,能飲好幾斗,反正就是好幾斤酒。薛居正喝完酒后很有酒品。正所謂,酒品看人品,一個人的人品如何,一拉上酒桌就一覽無余。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薛居正能夠做到酒后不亂,的確是一個典范。
除此之外,薛居正為人也很樸素,雖然他不缺錢,但從不奢侈浪費,能做到這一點,實在難能可貴。
三是文化程度高。薛居正非常喜歡讀書,愛學習,很有學問,后唐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進士了,入宋后還主持過科舉考試,監(jiān)修過史書。不僅學問做得好,薛居正文章也寫得好,他的文章洋洋灑灑,下筆有神。據(jù)說薛居正要么不動筆,一動筆就停不下來,寫個不停。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不開看,不愛鉆研的人,心中肯定沒有墨水,寫不出東西。能寫即說明薛居正的確讀書多,有知識,有文化。
四是為官謙和。薛居正雖然是個高富帥,而且身居高位,但為人溫文爾雅,性情寬和,從不斤斤計較,當官也是一樣。這樣的人自然很多人喜歡。
薛居正外貌好、人品好、學問高,所以,他贏得了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位皇帝的青睞,被委以重任。
不過薛居正并非十全十美,他有人生有兩個不足之處。第一個不足就是害怕老婆。其實,歷史上很多人都怕老婆,最著名的就是河東獅吼,這個故事也發(fā)生在宋朝。
薛居正的老婆十分潑辣霸道,以至于他的老婆不生生育,沒辦法傳宗接代,他都不敢說納妾的事情。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么大的不孝,他都不敢吱一聲,搞得最后薛居正只好領(lǐng)養(yǎng)一個兒子。
薛居正第二個不足就是喜歡服用丹藥。身體稍微有一點不如意,就找道士服用丹藥。眾所周知,丹砂就是一些天然礦物質(zhì),本身有毒,長期服用,自然地身體傷害很大。而薛居正也正是死于丹藥上面,死得非常慘。
時間是公元981年,太平興國六年六月,這一天,薛居正跟往常一樣去上朝,據(jù)說剛剛走到宮殿的門口,薛居正就開始感覺胸腹之間發(fā)熱、口舌干燥,大呼要喝水。守衛(wèi)見此情況,立刻給他送水過來。
薛居正抱著水壺就喝,一直喝了一升多,喝完之后,薛居正開始不行了,走路都走不穩(wěn),之后倒在地上起不來了,只說要喝水。侍衛(wèi)們又拿來水,可惜薛居正已經(jīng)沒辦法喝了。嘴里吐出煙霧,甚至還有火焰。
把在場的人都嚇得不輕,最后被人抬回家。據(jù)說一到家,就一命嗚呼了,臨死之前,還噴著煙火。由此可見,薛居正死相很慘,簡直就是活活燒死的一樣。
薛居正這個死法極有可能跟他長期服用丹藥有關(guān),丹藥極有可能是一種含有遇水即燃的化合物。薛居正服下丹藥之后,外面包裹的其他藥材在胃里融化,這種化合物直接接觸了胃里的水分,結(jié)果就開始發(fā)熱、灼燒了,直至死亡。
薛居正之死背后的真相必須值得深思。為什么歷史上那么人甚至是皇帝、學問高的人都要服用丹藥,最后作繭自縛呢?原因恐怕就是怕死。
宋太祖建國后,不斷加強皇權(quán),分化、削弱相權(quán)。宰相并不是一個官名,實際上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lǐng)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quán)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jīng)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閑職。實際權(quán)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gòu),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quán)。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gòu),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tǒng)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gòu)成最高輔政機關(guān)。
北宋時期:
1、太祖朝
宰相六人 范質(zhì) 王溥 魏仁浦 趙普 薛居正 沈義倫
2、太宗朝
宰相九人 趙普 薛居正 沈義倫 盧多遜 宋琪 李昉
呂蒙正 張齊賢 呂端
3、真宗朝
宰相十二人 呂蒙正 張齊賢 呂端 李沆 向敏中 畢士安 寇準 王旦 王欽若 丁謂 李迪 馮拯
4、仁宗朝
宰相二十三人 王欽若 丁謂 馮拯 王曾 李迪
張知白 張士遜 呂夷簡 王隨 陳堯佐 章得象 晏殊 杜衍 賈昌朝
陳執(zhí)中 文彥博 宋庠 龐籍 梁適 劉沆 富弼 韓琦 曾公亮
5、英宗朝
宰相二人 韓琦 曾公亮
6、神宗朝
宰相九人 富弼 韓琦 曾公亮 陳旭 王安石
韓絳 吳充 王圭 蔡確
7、哲宗朝
宰相十一人 司馬光 文彥博 王圭 蔡確 韓縝
呂公著 呂大防 范純?nèi)?劉摯 蘇頌 章惇
8、徽宗朝
宰相十二人 章惇 韓忠彥 曾布 蔡京 趙挺之 何執(zhí)中 張商英 劉正夫 余深 王黼 李邦彥
白時中
9、欽宗朝
宰相七人 李邦彥 白時中 張邦昌
吳敏 徐處仁 唐恪 何?
范質(zhì)(911~964),字文素,河北威縣東人。
王溥(922~982),字齊物,山西祁縣人。
魏仁浦(911—969),字道濟,河南衛(wèi)輝人。
吳廷祚(918—971),字慶元,太原人。
趙普(922~992),字則平,北京人,
李崇矩(924-988):字守則,江蘇省宿遷縣
薛居正(912~981),字子平。開封人。
沈義倫(沈倫)(909—987)字順宜,開封人
呂馀慶(927—976),原名胤,字馀慶,河北安次西人,
劉熙古(903—976),字義淳,宋州寧陵(今屬河南)人,
盧多遜(934~985),河南沁陽人。
曹彬(931~999)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
石熙載(928—984)字凝績,洛陽人,
郭蟄(935~1010)字仲儀,河南睢縣人,
宋琪(917~996),字叔寶,北京人。
呂蒙正(946~1011),字圣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李昉(925~996)。字明遠,河北正定人.
張齊賢(943~1014),字師亮,山東曹縣人。
賈黃中(941~996),字媧民,滄州南皮人。
李沆(947~1004),字太初,
呂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屬河北)人。
蘇易簡(958~997),字太簡,四川綿陽人,
向敏中(949~1020),字常之,開封人。
趙昌言(945~1009),字仲謨,汾州孝義(今屬山西)人。
張洎(934~997),字師黯,改字偕仁,滁州全椒(今屬安徽)人。
寇準(962~1023),字平仲,陜西渭南人。
王化基(944~1010),字永圖,河北正)人。
王旦(957~1017)。字子明。山東莘縣人。
畢士安(938~1005)字仁叟,山西大同人,
王欽若(962~1025),字定國,江西新馀人。
趙安仁(958~1018),字樂道,河南洛陽人。
陳堯叟(961~1017),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
王曾(978~1038),字孝先,山東青州人。
丁謂(966~1037),字謂之,后更字公言,江蘇吳縣人。
馮拯(958~1023),字道濟,河南孟縣人。
呂夷簡(979~1044),字坦夫,安徽鳳)人。
魯宗道(966~1029),字貫之,安徽亳州人。
張士遜(964~1049),字順之,湖北老河口人。
夏竦(985~1051),字子喬,江西德安人。
陳堯佐(963~1044),字希元,號知馀子,四川閬中人。
王曙(963~1034),字晦叔,河南洛陽人。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
宋綬(991~1041),字公垂,河北趙縣人。
蔡齊(988~1039),字子思,其先洛陽(今屬河南)人,徙居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
盛度(968~1041),字公量,馀杭(今屬浙江)人。
章得象(978~1048),字希言,世居泉州(今屬福建),
杜衍(978~1057),字世昌,浙江紹興人。
賈昌朝(998~1065),字子明,開封人。
韓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蘇蘇州人。
富弼(1004~1083),字彥國,河南洛陽人。
陳執(zhí)中(990~1059),字昭譽,洪州南昌(今屬江西)人。
文彥博(1006~107),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
宋庠(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今河南杞縣人,后徙安州之安陸(今屬湖北)。
龐籍(988~1063),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屬山東)人。
劉沆(995~1060),宋吉州永新(今屬江西)人,字沖之。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晉江(今福建泉州)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
呂公弼(1007—1073)。字寶臣,安徽鳳臺人,
張方平(1007~1091),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陳升之(1011~1079),字旸叔,初名旭,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后徙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
韓絳(1021~1088),字子華,河南杞縣人,
王珪(1019~1085),字禹玉,四川成都人。
呂惠卿(1032~1111),字吉甫,晉江(今屬福建)人。
吳充(1021-1080) 字沖卿,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
蔡確(1037~1093),字持正,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
韓縝(1019~1097),字玉汝,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
章敦(1035—1105)字子厚,福建浦城人.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
呂公著(1018~1089),字晦叔,壽州(今安徽鳳臺)人。
呂大防(1027-1097),字微仲,藍田(今屬陜西)人。
范純?nèi)剩?027-1101),字堯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劉摯(1030~1097),字莘老,永靜軍東光(今屬河北)人。
蘇頌(1020~1101),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屬福建)人,
韓忠彥(1038~1109),字師樸,安陽(今屬河南)人。
曾布(1036~1107),字子宣,南豐(今屬江西)人,
蔡京(1047~1126),字元長。
趙挺之(1040-1107)字正夫,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
張商英(1042-1122年)字天覺,四川新津縣永興鎮(zhèn)人,
何執(zhí)中(1044—1117),字伯通,浙江省龍泉市人。
鄭居中(1059-1123)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字達夫,
劉正夫(1062~1119),字德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
王黼(1079~1126),初名甫,字將明,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2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