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西漢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漢朝(分東西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tǒng)王朝,而西漢則是從公元前202年開始,到公元8年結束,共歷十二帝 ,存亡有二百一十年。
在西漢時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西漢幾乎所有的丞相,被封的都是侯爵,除了呂后當政時,呂雉大封呂氏宗親,因此呂后的侄子呂產(chǎn)曾被封為王之外。
為什么西漢的丞相,幾乎沒有被封過王的?也很少有被封侯以下的爵位的呢?
1、漢承秦制
漢朝初期,漢朝的朝堂上很多官職,都是基本照搬秦朝的。而秦朝時的丞相權力很大,丞相是輔佐皇帝處理朝廷政事的幫手,相當于現(xiàn)代的總理一職,是“百官之首”。也就是說,國家大事并非皇帝一個人來管理和決策,皇帝要與文武百官商議,讓丞相最大程度參與管理和決策,再讓丞相協(xié)調(diào)各級下屬讓官員去執(zhí)行。
所以,丞相的地位就顯得舉足輕重,他需要經(jīng)常協(xié)調(diào)百官決策和管理國家大事,并聯(lián)結皇帝。然而,丞相在與百官商議的時候,也不能總在皇宮里商議,畢竟皇宮是皇帝的私人大院,所以丞相就需要重新尋找一個和百官商量事情的地方。
這個時候,丞相的府邸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那不光是丞相居住的房子,更是他辦公開會的地方。這也就形成了皇帝在皇宮里上朝開會,而丞相就得在丞相府辦公開會的局面了。然而,在漢朝制度中,丞相無權開設府邸,只有獲封侯爵爵位的人,才可以開府。
所以,漢朝初期的一些丞相,都是從侯爵里面挑選出來的。漸漸地,后來也就形成了丞相必封侯的傳統(tǒng)。
2、時間的洗禮
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已有百年歷史,一個國家的風貌已經(jīng)成型,此時的開國功臣們以及世家侯爵就沒有什么用處了。尤其是開國功臣的后代們,在這些人又不是多么出色的情況下,朝廷肯定是不愿意耗費更多資源養(yǎng)“閑人”,不能讓這些人一直帶著“開國功臣”的名號享受太多國家資源。
而漢武帝時,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且他重用的人才也多是儒家大師,又或者用一些外戚來做丞相。說白了,自此之后的丞相,就是皇帝憑個人意愿,想讓誰做丞相,丞相就是誰。
這么一來,那些侯爵世家的人,隨著朝廷開始采用“皇帝意愿外聘”的方法任命丞相,不再從那群功勛之后里面挑選。他們就會不服氣:我們是世襲的,我們祖祖輩輩都給皇帝打工,在朝堂之上也站了多少代人,為侯為相,即侯爵也就是丞相,憑什么現(xiàn)在不再從侯爵里面選丞相了?
那么,這些侯爵世家要如何管理呢?換句話說,現(xiàn)在以皇帝個人意志選出來的丞相要怎么才能服眾?所以,國家就有必要提高丞相的爵位和政治地位,于是就給丞相開創(chuàng)了封侯的慣例。
3、丞相必封侯制度的定型
漢朝初期時,大多功臣都是有能之士,而能封侯的人,除了有功,還要十分忠誠才行。所以,即便是權力給得很大,他們也會專心治理好國家,不會有犯上作亂的問題。
但到了漢武帝時,這些侯爵功勛的后代經(jīng)過近百年時間的洗禮,質(zhì)量就下降了好多。換句話說,他們經(jīng)過幾代人的延續(xù),早就不是跟劉邦征戰(zhàn)四方時的熱血兄弟了。經(jīng)過這么多年,他們也都深諳“為官之道”,成了玩弄權術的老狐貍。
因此,繼續(xù)在侯爵之中來選丞相就不再合適,這么做難免會選出一大堆庸才。而且,若是侯爵世家再給丞相這種高官大位,而相權又過大,其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足以和皇帝對抗,甚至平起平坐,這對維護皇權獨尊也太危險了。
于是,問題就出現(xiàn)了:如果采用職位變換,把某位侯爵削除爵位換成丞相是否可行?答案是:這一定是不太可行的。因為侯爵是世家,皇帝如果突然摘了世家侯爵的頭銜,讓他去當一個不能世襲的丞相,只要是有點智商的人,肯定不愿意。但既要保留侯爵世家,又要給這些侯爵丞相大位,這又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舉措。這時,讓一個背景不夠強大的非侯爵之人,令他在當上丞相后順便封侯的辦法,就顯得更為妥當一些。
于是,西漢就逐漸形成了丞相必封侯的慣例,但總的來說,丞相封侯制度,其實是西漢時期的統(tǒng)治者在左右為難之下不得已實行的的無奈之策罷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4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