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慈禧和清朝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清朝末期,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沖擊下所進行了一場,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zhì)的全盤西化與現(xiàn)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jīng)濟上推行“殖產(chǎn)興業(yè)”,學習歐美技術(shù),進行工業(yè)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fā)展教育等。最終,這次改革,使得日本成為了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yè)化道路的國家,更使其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
自此,中國與西方的差距,也讓國人有了學習的對象及動機,于是,民眾紛紛呼吁:要對舊制度進行改革。這其中,呼聲最高的改革就是“立憲”,后人,將這些主張推行改革的大臣也稱為“立憲派”。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立憲派”的臣民有很多,不單單包括留洋的學生及新式學堂的學生,還包括當?shù)氐氖考?、富甲?/p>
光緒二十七年,當慈禧老佛爺帶著光緒帝還在西安避難之時,改革就已經(jīng)悄悄的開始了。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應(yīng)該是改革應(yīng)付外國事務(wù)的部門,這個部門后來被改名為“外務(wù)部”。由于,國內(nèi)的義和團運動,西方人急切需要清政府建立一個對接部門來處理西方人的需求,外務(wù)部就是在這種壓力下成立起來的。
可是,之后的改革停滯不前,最大的變化就是改變官員制度,或者宣貫一下當年戊戌變法的內(nèi)容。有了這股學習變法的浪潮,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異常興奮,立即鼓吹變革,在社會上制造輿論,讓大家都參與到這場變革中來。在全民都被調(diào)動起來的時候,朝廷單單改一下官員制度已經(jīng)不能讓大家滿意了,所有,必須大力推動改革。
立憲派人士要求:改革要徹底,必須完全跟西方接壤。
1904年,日本和俄國在我們境內(nèi)打仗,這次是日本贏了,贏得很是徹底。在現(xiàn)在看來,這是中國的恥辱,竟然有其它國家為了中國的土地而在中國本土打仗,中國卻無動于衷。但是,在當時,很多人愿意去給日本人做密探,或者給俄國人做密探,一些運氣差的密探,就被砍頭了,甚至,后來還被拍成紀錄片。
那時候,魯迅正好在日本留學,看到了國人甘愿為日本人犧牲的情形,憤怒的放棄了醫(yī)學,轉(zhuǎn)而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另一部分國人還是以看熱鬧的心情看待這次日俄大戰(zhàn),尤其是日本獲勝后,那些渴望變革的人都異常興奮。在這次戰(zhàn)爭之前,保守的人覺得俄國會打贏,而支持變革的人希望日本能夠打贏?,F(xiàn)在,日本打贏了,在立憲派看來,這是一種激勵。
那么,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這是亞洲人首次打破歐洲人的神話,也讓他們知道:只要國家進行變革,自己則遲早可以像日本一樣戰(zhàn)勝這些侵略國。這次戰(zhàn)爭給很多國人帶來了希望,至于戰(zhàn)爭的性質(zhì),他們就不那么關(guān)心了。當然,這次的事件也驚動到深居皇宮的西太后。自從日俄戰(zhàn)罷,簽訂調(diào)解合約后,皇宮內(nèi)外就沒有以前那么安靜了,蠢蠢欲動的大臣越來越多。
宮廷外的張謇和湯壽潛開始鼓動百姓,要求朝廷盡快立憲。宮廷內(nèi)也不得安寧,很多達官貴人都坐不住了,總想做些什么。朝廷上袁世凱和瞿鴻禨是相互敵對的,總是相互攻擊,但是,在立憲問題上,他們卻出奇得一致,要求大清應(yīng)該建立新的憲法了。甚至,平常名聲不好、受到太后器重的慶親王,也站出來要求要改革。
不但如此,地方總督張之洞和周馥也表現(xiàn)出對立憲的熱情,地方大員的奏折,一封封得遞到西太后的面前,就堆在她的桌面上。經(jīng)歷過逃難的西太后,似乎也變得開明了起來,現(xiàn)在,整天和西方的公使夫人混在一起,可能還是有些看不慣,但是,太后還是得忍著,有時候,高興了還會給這些夫人一些賞賜。
西方的文化傳播到中國,太后老太太還是比較擔心的,她擔心皇族的地位會不保,擔心國家局勢會動蕩?,F(xiàn)在,大家要求的立憲,到底是能夠發(fā)展清政府的實力呢,還是會動搖清政府的地位?老太太自己的心里也沒有底。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現(xiàn)在了老太太的面前,他就是從日本學成歸來的曹汝霖。后來,此人在五四運動中是賣國求榮的漢奸,但是,現(xiàn)在他還不是。
那個時候,曹汝霖的地位還很一般,但是,他懂得日本,是少數(shù)知道日本的專家之一。曹汝霖被定義為著名賣國賊的淵源之一,可以追溯到1905年。這年的11月17日,中日兩國全權(quán)大使奕劻、小村壽太郎等在北京就東三省條約事宜展開談判,袁世凱作為中方代表之一參與其中,而“日本通”曹汝霖,是作為袁世凱助手身份出現(xiàn)的。所以,后來被指責賣國。
西太后特旨召見了曹汝霖,在此之前,曹汝霖得到了袁世凱的提示,知道西太后的詢問,肯定與日本的立憲運動有關(guān)。果然,西太后開門見山,一上來就詢問關(guān)于日本變革的情況,包括:日本何時完成立憲、立憲之前到過哪些國家進行考察、究竟以哪個國家的憲法作為借鑒的基礎(chǔ)、議會上下的兩院是什么情況、議員是如何選舉的等等問題。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西太后在召見曹汝霖之前,在西方立憲這一塊也補習了一下,她也想弄懂這到底是些什么東西,怎么就比中國的制度要優(yōu)越呢?
除此之外,西太后還特別想知道,日本開議會時,不同黨派會不會相互攻擊。之后,曹汝霖針對太后特別關(guān)心的問題回答道:開會總是免不了爭吵,但是,一旦形成決議,兩黨肯定會團結(jié)一致,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就像這次日俄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前,日本內(nèi)部有不同的聲音,但是,到了天皇決定應(yīng)戰(zhàn)的那一刻,大家都會齊心協(xié)力,為日本能夠打贏戰(zhàn)爭而出謀劃策。
聽到這里,西太后回了一句:“中國人壞就壞在不能團結(jié)一致?!辈苋炅匾庾R到自己之前的話語還沒有消除老太后對立憲運動的顧忌,于是,連忙說道:“如果朝廷有了國會,一旦大家能夠坐下來開會,肯定會團結(jié)的?!崩咸笤儐栐?,曹汝霖回答道:“團結(jié)是需要中心的,而憲法就是這個中心?!?/p>
對此,老太太還是有些不解,曹汝霖又說道:“議員是人民選出來的,是人民的代表;內(nèi)閣總理大臣是皇上欽命的,擁有行政權(quán)。兩個中心都是為憲法做事,如果,兩個中心沒有辦法統(tǒng)一,內(nèi)閣總理大臣可以解散議會,重新選舉議員。只要選擇了合適的議員,是可以達到和諧共處,君臣一心的?!蔽魈舐犃诉@番話,陷入了沉思之中。
曹汝霖的道理,不知道能不能說服西太后。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清廷的改革明顯加快了,立憲的步伐也加快了。1905年,朝廷派出五位大臣出去考察關(guān)于立憲的事情。第二年,清政府宣布立憲,由各省選出代表組成咨議局,中央的資政院也組建起來了。1908年,朝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確認了立憲時間。1916年,國會成立。
當然,在此期間也有諸多諍諫者,試圖以對抗中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忠貞,比如:內(nèi)閣學士文海,文海在一紙奏折中指出立憲有六大錯:
第一,五大臣以考察政治之名始,卻以建議立憲終,屬于偷梁換柱;
第二,立憲者建議裁撤軍機大臣,設(shè)置內(nèi)閣總理,有回歸日本立憲前藩鎮(zhèn)割據(jù)之嫌;
第三,中國法制紛繁詳盡,立憲者動輒評議,屬于劍走偏鋒;
第四,中國與西洋各國風土人情各異,不能照搬法度;
第五,變法求速成,違背了立法宜緩不宜急的客觀規(guī)律;
第六,預(yù)備立憲一起,原先已有起色之籌餉、練兵之舉全部廢弛,造成浪費。
西太后過世后,繼承人開始拒絕變革,要把權(quán)利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在1911年組成的皇族內(nèi)閣中,幾乎是清一色的滿族人,沒有人數(shù)眾多的漢族人身影?;首宓倪@個動作讓大家寒心,于是,革命無情的開始了,皇族被趕下了臺,小皇帝還沒懂事,就從皇位上跌下來了。
其實,清朝末期的皇族,大多屬于保守派。清朝的立憲運動是向日本學習的,顯得十分保守,大部分權(quán)利還是掌握在滿人手里,只有少部分權(quán)利分給了實力強勁的漢人。所以,當初決定朝廷開展立憲運動的西太后,是知道需要提高漢人的地位,讓他們有更多的行政權(quán)的。
可是,老太后的后人卻不知道這個道理,還是固執(zhí)得墨守陳規(guī),抓住自己的權(quán)利不放,拒絕改革。由于,權(quán)利沒有分散,皇族還是掌握大部分的權(quán)利,這次的運動也是一場“假立憲”運動?;首宓膱髴?yīng)很快到來了,短短幾個月,他們就被擁有廣大群眾基礎(chǔ)的改革派給推翻了。
為此,清政府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參考資料:
【《清史稿》、《明治維新》、《立憲運動》、《欽定憲法大綱》】
慈禧太后死于1908年,三年后的1911年清朝就滅亡了。為什么呢?
一、慈禧太后超強的政治把控能力慈禧太后自1860年聯(lián)合小叔子發(fā)動政變開始,到1908年去世,是清朝實際的統(tǒng)治者,掌握中國命運將近50年。而清朝后期,國門已經(jīng)打開,民心思變,舊的思想和體制無法適應(yīng)新時代的要求,中國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慈禧太后有著超越常人的政治手腕,能夠左右逢源,長袖善舞,玩弄權(quán)術(shù),從而牢牢掌握政權(quán)。最重要的是不因循守舊,敢于適時變革。
為了應(yīng)對太平天國,大膽啟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族官僚,支持洋務(wù)運動,廢除科舉制度,舉辦新學,編練新軍,甚至明定理立憲,這些都是開時代先河的。
但慈禧太后的見識、謀略還是很普通,也無法超越時代。她對老祖宗的東西理解的透徹,但對西方和世界大勢全然不了解。曾國藩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見后,在日記中評價慈禧才學見地都很平常,說話無一要語。慈禧竟然能夠昏聵到要與列強宣戰(zhàn),攻擊外國使領(lǐng)館,以至于兵敗城陷,被迫帶著光緒皇帝逃到西安,狼狽不堪,還差點殉國。
但慈禧太后的應(yīng)變能力超強,吃了洋人大虧后,竟然主動接見洋人,在頤和園宴請洋夫人,學習西方禮儀、飲食等,開辦學堂,警察局、郵政、鐵路、銀行等機構(gòu),甚至考察西方政治,預(yù)備立憲。
應(yīng)該說清朝后幾年,經(jīng)濟發(fā)展非常迅速,工商業(yè)一片繁榮,財政收入也大幅增長。但就在這個時候,卻一夜變天了!
二、幾條主線交織進行清朝末年,國界打開,各種思潮不斷涌入,各種人用各種方式生活在這個時代,也影響著這個時代。就拿求變圖強救國而言,立憲派有立憲派的主張,革命派有革命派的道理,有人主張實業(yè)救國,有人主張教育救國,有人要求驅(qū)逐韃虜,有人要求地方自治,有一腔熱血的青年人,有迂腐不堪的老學究,有手握大權(quán)的督撫大臣,有尋求出路的留洋軍官,都在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慈禧在時,還能鎮(zhèn)得住漢族官僚,并利用之間的矛盾進行打壓,維持中央的權(quán)威,即便如此漢族官僚已經(jīng)實際上掌握了地方的實權(quán)。談們對中央的忠誠更多的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
慈禧去世后,掌握大權(quán)的是攝政王載灃,以為有兵在手,天下我有。收兵權(quán)得罪了編練新兵的軍機大臣袁世凱,成立皇族內(nèi)閣得罪了立憲派,開議會和諮議局又給自己找了個天然對手,鐵路收歸國有又借洋款得罪了眾多國人。
結(jié)果四川保路運動先亂起來,調(diào)武昌新軍入川,結(jié)果剩下的武昌新軍直接起義了。各省紛紛響應(yīng),再調(diào)北洋新軍鎮(zhèn)壓時,又指揮不靈了。于是南北議和,在革命黨和袁世凱的合謀下,清朝竟然頃刻瓦解了。
究其原因,慈禧去世后,由三歲的溥儀接任皇帝,隆裕太后垂簾聽政,溥儀生父載灃擔任攝政王主持朝政,這自然是慈禧的苦心安排。但載灃年輕氣盛,資歷尚淺,急于收權(quán),特別是軍政大權(quán)。而政治就是要把自己的人做得多多的,把對手做得少少的,千萬不能孤立起來。這種事情平常看不出來,一旦有大事,各種小心思、小算盤就多了,想要改變就晚了。
真應(yīng)了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當政治成了獨角戲,自己也必將成為獨夫民賊,很快被人拋棄。
慈禧確實作為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最后一個干政的皇太后是有一定的震懾力和威嚴的,她雖然一直是為了維護清朝權(quán)貴的切身利益,但是她在一些方面還是考慮周全,并且做出了正確的決定的。
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等一些漢人大臣,并且給了他們一些軍權(quán)還有其它的非常大的權(quán)力。在慈溪之前,其實漢人是一直不被重用的,而且朝廷的人也不相信漢人,但是慈溪改變這個觀念,她開始重用李鴻章他們,歷史上可以知道,李鴻章在地方上開展了洋務(wù)運動,幫助清朝廷阻止了太平天國的叛亂,因此才有了同治中興的氣象。
慈溪還做了一些善于民族團結(jié)的事情,比如說允許滿漢通婚,禁止了婦女纏足等等一些傳統(tǒng)的規(guī)定。相對于其他的朝廷大臣,慈溪的思想觀念還算是跟得上時代發(fā)展的,她知道時代在改變,這些傳統(tǒng)的約束不能再存在了,于是開始允許默認了一些新政策的改變。
慈溪擅長于穩(wěn)定各方的清朝權(quán)貴,所以在政時期,都受到他們的尊重,也有一定的威嚴和震懾力。慈溪真的其實是個很擅長交際的人,也很擅長自保,雖然她確實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但是不得不說,她把自己和清朝的權(quán)貴保護的很好,這可能也是為何她能掌權(quán)47年的原因吧。
慈禧的死了之后,清朝廷的最高權(quán)威就沒有了,后來雖然有了繼任者攝政王載封,但是他完全沒有慈禧的那種能力,清廷的各個地方的都督都擁兵自重來明哲保身,在這個時候,其實,清朝的首都北京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空架子了,沒過幾年,清朝也就滅亡了。
對于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慈禧,她在帝王登基之后,選擇了垂簾聽政。當時的她,勢力很大,很多決策她都會參與。雖然古代君王有過,后宮不得干政,但是由于那時候君王年幼,慈禧本來是打算自己跟武則天一樣自己稱帝,然而阻礙太多,沒有實現(xiàn)。慈禧認為自己暫時做不了女帝王,先找一個傀儡,把實權(quán)把握在自己手上。所以那時候的朝政,很多大事都是慈禧決定的。
當時的慈禧,總是認為自己的國家多么厲害,總是故步自封,從來不懂的引進外面的新事物。不過大清的滅亡跟當時的慈禧死亡也是有這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由于自己的保守,使得自己的國家逐步落后于他國。對于當時的清朝末期,很多政事都是慈禧做決策,這嚴重的影響到了當時國家的進步。慈禧沒有武則天的才能,卻想成為武則天一樣的帝王,然而她的保守,使得國家慢慢走向滅亡。
雖然后期慈禧的勢力有所減少,但是慈禧前期的影響和后期的壓制,也使得國家受到了不該有的國難。當初的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的時候,他們大肆的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勢力,當初的國家無法反抗,導(dǎo)致簽了很多不平等條約。讓當時的清朝更加走入深淵。
慈禧的死亡雖然不是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但是也是在清朝毀滅時,一個最大的助力。如果當時的慈禧能夠采取吸取外物,加以利用,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結(jié)果。雖然避免不了滅亡,但是至少國家不會這么早就走向了衰弱。
慈禧太后給后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奢侈,無能,腐敗,是滿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是中國全面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負責人,幾乎在慈禧太后的身上找不到任何的閃光點。
但是我們不得不說,西太后還是一個狠角色。在她當朝的時期,清朝沒有出現(xiàn)分崩離析,而僅僅在她死了三年之后,偌大的大清帝國就成為了昨日黃花,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中??梢哉f慈禧太后還是有很大的威懾力的。
之所以慈禧太后在的時候,大清朝雖然好比一艘破船到處漏水,但是這艘船還能夠保持航行而不沉沒,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慈禧太后手中掌握了絕對的權(quán)力。
慈禧太后絕對不是一個善與之人,雖然她的內(nèi)政外交能力不行,但是這個女人抓權(quán)力的能力卻是天下一流。
其實在咸豐帝還沒有死翹翹的時候,慈禧太后就已經(jīng)介入了朝政。一路上先是干翻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緊接著又是把恭親王踢出了權(quán)力的游戲,慈禧太后掌握了大清朝的最高權(quán)力,再也沒有人以及勢力能夠和慈禧太后分庭抗禮,她就是大清帝國的主宰。
所以那些大臣們在慈禧太后絕對的權(quán)力之下,無力反抗,只能乖乖的選擇服從。這也是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夠在風雨飄搖之中勉力支撐清朝這艘破船的原因。
可是當慈禧太后去世以后,朝堂上的格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無論是攝政王載灃,還是其他的皇室成員,都沒有慈禧太后那樣巨大的威望。
母老虎慈禧太后死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鼠輩,既沒有能力又沒有實力,這就讓許多野心家心思活泛起來,原本那些對慈禧太后唯唯諾諾的人,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這種情況就造成了當大清帝國面臨危機時,那些大臣們首先想到的是個人利益,至于對大清朝的忠心這種想法,可能在他們的心中連前50都排不進。
還有一點就是滿清政府在慈禧太后死后人才凋零。慈禧太后治理天下靠的是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才,這些大臣都是合格的補鍋匠,重用他們也能夠緩解日益深化的滿漢矛盾,畢竟這些人都是漢家能臣。
可是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都死在了老太后的前頭。大清朝在最后三年竟沒有合格的頂梁柱,鋼筋混凝土的沒有,連竹筋混凝土的都沒有。而原本慈禧太后依靠自己的威望,還能夠使得帝國在巨大的慣性之下緩慢前行,慢慢的走向死亡。
可是當她死后,皇帝是個小寶寶,而朝堂上的幾位眾臣,大局觀差勁,對外政策軟弱,政治經(jīng)驗極為稀缺,再加上缺乏得力的大臣輔佐,勉力支撐都做不到,連活稀泥的水準都沒有,于是乎大清朝這間大廈很快就被這些人玩的崩塌了。
可以這么說,慈禧太后的存在,就像一劑毒藥,能夠讓大清帝國這個東方病人一時間回光返照,但是無法改變他死亡的結(jié)果。但是如果不服用這虎狼之藥,大清國就只能直挺挺的在那里等死,再也無法續(xù)命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4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