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關羽斬顏良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有道是“亂世出英雄”,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期便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期,除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軍師們,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三國時期的猛將們了。比如說呂布、趙云、張飛、馬超、關羽都是戰(zhàn)場上以一當百的猛將,其中關羽在歷史上更是有“武圣”之稱。
關羽的出身很低,他原本是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因為早些年在家鄉(xiāng)失手殺了人,為了避難關羽流落到了幽州涿郡,以賣棗為生,日子過得很是清苦。
到了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了,關羽結識了劉備和張飛,三人的性格極為相投,又同有救國之志,自然是一拍即合,三人的感情好到了在一張床上同寢的地步。
后來因為撲滅黃巾軍的戰(zhàn)爭有功,劉備被敕封了平原相,便任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不過黃巾起義之后伴隨而來的又是董卓亂政,注定了兄弟三人要投身到亂世當中。
在關羽跟隨劉備東征西討的過程中,可謂是打敗了不計其數的名將。但是要說關羽最為著名的戰(zhàn)績還是在投身曹操帳下時,斬顏良誅文丑的事跡。劉備和關羽在戰(zhàn)爭中被沖散后,關羽暫投到了曹操帳下。
曹操對關羽極為的欣賞,食肉先盛關羽,連赤兔寶馬都毫吝嗇的賜給關羽。關羽是一個極重情義的人,一心掛念著大哥劉備的安危,一面又想在戰(zhàn)場上立功報答曹操,在公元200年2月袁紹進軍黎陽,派大將顏良進圍白馬,關羽迎來了建功的機會。
顏良是袁紹部下的武將,與文丑一起作為袁紹軍隊的勇將而聞名。曹操麾下的戰(zhàn)將上前應戰(zhàn)皆不敵,最后只能讓關羽出馬,這段歷史在小說《三國演義》和正史《三國志》中皆有記載。
《三國演義》中是這么寫的:“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羽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云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
《三國演義》中寫的是關羽仗著自己的赤兔馬跑的快,所以在顏良還沒有說完話,關羽就到了跟前,最后一刀就結果了顏良,多少有“偷襲”的成分在其中。
都說《三國演義》夸張了關羽的武藝,但是在斬顏良這段歷史中,《三國志》記載的要可怕的多?!度龂尽肪砣?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p>
這是什么概念呢?關羽遠遠望見了顏良的旗幟和車蓋,然后于“萬眾”之中刺殺了顏良,并且將顏良的首級都給割了下來帶回了營中,最后袁紹的諸多將領沒有一個人可以抵擋的,此情此情不正是“千軍萬馬之中取敵將首級”嗎?
正因為有了《三國志》這段記載,人們對于關羽的武藝才有了更清楚的認識。關羽既然能被稱之為“武圣”自然是有一定根據的。對此你怎么看呢?
在真實的歷史上,演義里關羽的故事只有斬顏良和水淹七軍兩個是真實的。關羽是《三國演義》里的一個重要角色,其中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都為人們所知。但是實際上,華雄不過是胡軫手下一個部將,是被孫堅所殺,而文丑是在延津之戰(zhàn)時中了曹操的計,被曹軍擊敗,亂軍之中戰(zhàn)死,過五關斬六將更是虛構,關羽和張飛古城相會是所殺的蔡陽,實際上是被劉備擊敗以后斬殺。
《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羅貫中為了豐滿一個人物形象,進行一定的夸大和藝術加工其實也挺正常的。不過關羽雖然只有斬顏良和水淹七軍兩個故事是真的,但是這兩戰(zhàn)的含金量很高,可以說正史上關羽的形象一點不比演義中遜色。
正史中的斬顏良和演義上不同,關羽并非是靠馬快突襲對方,而是直接沖陣,擊破袁軍眾將的阻攔,將顏良刺死,然后斬首而回。這是《三國志》里唯一一個以對方主將為目標發(fā)起攻擊,并成功將對方殺死的戰(zhàn)例。
而水淹七軍關羽更是先后擊敗了曹仁、于禁兩個曹操主力軍團,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差點遷都。曹仁和于禁都是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將,曹仁曾經在江陵和周瑜激戰(zhàn)差不多一年,互有勝負,后來因為后路被劉備、關羽切斷才不得不撤軍。而于禁是曹操手下外姓大將的第一人,五子良將之首。關羽能擊敗他們兩人并不簡單。
關羽能沖陣殺死顏良顯示了他的武藝出眾,而水淹七軍則表明他的統帥能力也很強。所以正史上雖然關羽沒有演義里那么多的故事,但是能力還是很強的。
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贊,關注小編,每日分享歷史知識,歷史趣事,歷史見聞。
了解三國歷史的朋友們想必都知道,關羽的實際戰(zhàn)力一直是備受爭議的,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關羽一回合斬殺顏良這一戰(zhàn)。為什么說有爭議呢。我們可以通過武將之間的對比來說明。
我們先看一下三位與關羽戰(zhàn)斗過的猛將,以衡量關羽的實際戰(zhàn)斗力。首先看紀靈:紀靈是一位山東大漢,擅使一把50多斤重的三尖刀。從這個重量我們就可以看出紀靈是一個力量巨大的猛將。在劉備和關羽去討袁術的時候,紀靈帶兵抵抗。于是,關羽和紀靈發(fā)生了大戰(zhàn),而且結果非常出人意料:兩人大戰(zhàn)三十回合,竟然打成了平手,誰也沒能斬殺對方。要知道關羽擅長速戰(zhàn)速決,但是三十回合下來竟然沒有將紀靈打敗,這說明紀靈還是很厲害的。
第二位是龐德。根據綜合戰(zhàn)績來看,龐德的戰(zhàn)斗力是在紀靈之上的。龐德這一生最著名的戰(zhàn)績就是與關羽發(fā)生的大戰(zhàn)。當時關羽圍困樊城,龐德領兵來救。雙方交戰(zhàn),大戰(zhàn)一百回合后,龐德不僅能和關羽戰(zhàn)平,而且絲毫沒有敗像。于是雙方約定再戰(zhàn),又戰(zhàn)五十個回合之后,還是沒有分出勝負。這時龐德做了一件非常聰明的事,可以說這件事就是關羽失敗命運的開始。大家都知道,關羽擅使拖刀計,即拖著刀假裝敗走引對手來追,等對手追近的時候,回身一刀將對方斬殺。這頗有點像回馬槍。但是這次,龐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起了關羽的拖刀計,假裝敗走,而拖刀計專家關羽竟然沒有防備,興沖沖的去追龐德,導致龐德得到機會,拉弓射箭,射中關羽的左臂。這對關羽來講實在是一次恥辱的失敗,而手臂的負傷也間接導致了他最后的兵敗被俘。
第三位是大器晚成的黃忠。黃將軍與關羽戰(zhàn)于長沙,兩人先后大戰(zhàn)了三場。第一場一百回合,最終平手;第二場打到五十回合的時候,關羽想用拖刀計,假裝敗走。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黃忠在要追擊的時候馬失前蹄摔落馬下,關羽的計謀未成。這也可以認為是一次平手。第三場較量了三十回合以后,黃忠也開動腦筋使詐,假裝敗逃,而關羽追擊時被黃忠冷箭射中頭盔,險些受傷。三場下來,雙方苦戰(zhàn)一百八十回合,還都使出了詐敗誘敵的計謀,但最終還是打成平手。
這樣我們可以看到,關羽和以上三人分別大戰(zhàn)幾十回合甚至一百多回合都沒能斬殺對方,但是為什么他卻能一個回合就把顏良給斬了呢?難道是因為顏良戰(zhàn)斗力很弱?事實并非如此。顏良其實是一個戰(zhàn)斗力很強的大將,曾經在一兩個回合之內就斬殺了呂布麾下的猛將宋憲和魏續(xù)等。當然最能說明顏良戰(zhàn)斗力的還是徐晃。徐晃是曹操的愛將之一,被曹操認作當世之周亞夫。但是徐晃和顏良交手的時候僅僅二十個回合,就被顏良打敗。而在后來的樊城之戰(zhàn)時,徐晃也曾和關羽交戰(zhàn)過。雙方大戰(zhàn)八十回合,最終左臂受傷的關羽戰(zhàn)敗。雖然徐晃的這次取勝和關羽受傷有很大的關系,但是能和關羽戰(zhàn)八十回合并取勝,這怎么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戰(zhàn)績。這樣一對比我們就可以發(fā)現,顏良既然能夠在二十回合內打敗能與關羽一戰(zhàn)的的徐晃,那么他就算是打不過關羽,也不至于完全沒有招架之力,一回合就被斬殺。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要破解這個謎團需要靠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當關羽沖向顏良的時候,顏良并沒有舉刀迎戰(zhàn),而是想與關羽搭話,似乎是想問他什么東西。而關羽則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沖上來一刀把顏良給斬了。那么,顏良為什么不舉刀應戰(zhàn)呢?他想問關羽什么呢?
在原本《三國演義》中沒有交代,但是在嘉靖版本的《三國演義》中卻提到了兩個關鍵的細節(jié):一是在開戰(zhàn)之前,當時身在袁紹大營的劉備曾偷偷見過顏良,并向他描述了關羽的相貌特征,希望他見到關羽以后,讓關羽來找自己。所以當顏良看到關羽過來時,肯定是想問一下他是不是劉備二弟;再者,在關羽死后普凈曾經念叨,說在白馬的時候顏回根本就沒把你關羽當敵人,沒打算跟你打,但你卻二話不說將他斬殺,顏良的冤魂定會恨你!
綜合以上細節(jié)可以看到,作為當時河北地區(qū)的第一猛將,顏良是不可能一回合就被關羽斬殺的。顏良之所以那么輕易地死在關羽的手里,是因為他沒有把關羽當敵人,甚至是把他當成朋友。而關羽對顏良的所作所為,實在是令人不恥。好好的一個猛將,就這樣曇花一現,著實叫人惋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5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