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和珅官職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和珅,鈕祜祿氏,出身滿洲正紅旗一個落魄的武職世家,憑借著自身的特殊才能和乾隆皇帝令人費解的恩寵,迅速成為朝廷最具權勢的大臣。巔峰時期的和珅,“權傾一世,威福由己;內而公卿,外而藩閫,皆出其門”。嘉慶二年,老臣阿桂病逝,和珅便成為正兒八經(jīng)的朝廷一把手,權勢一度凌駕于嘉慶皇帝之上,乃系名副其實的“二皇帝”。
因為對外戚擅權、宦官干政的有效防控,清朝朝堂上真正能稱得上位極人臣、權傾朝野的權臣并不多,除了被順治皇帝以“皇父攝政王”稱呼的多爾袞,被后世戲稱為“常務副皇帝”的怡親王胤祥外,也就和珅真正能配得上“二皇帝”的稱呼。
和珅一直都于朝堂任職,從未出任過地方官員,歷任數(shù)十個重要官職。我們從中選取11個主要官職,用以說明和珅的滔天權勢。
總管內務府大臣
乾隆四十一年,進入仕途不滿4年,年僅26歲的和珅出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品秩正二品,成為乾隆皇帝及整個皇宮的大管家。所謂“外朝有吏部,內廷有內務府”,除了執(zhí)掌內廷供應、刑罰、禮樂、基建、畜牧外,內務府大臣還執(zhí)掌上三旗包衣所有官員的升調補放、功過賞罰,甚至手下還有一支特殊的武裝力量——親軍營。
就具體職務而言,基本相當于現(xiàn)今的中央辦廳主任,但權力更大、職權范圍更廣;就行政級別而言,基本等同于國家級副職。
步軍統(tǒng)領衙門都統(tǒng)
乾隆四十二年,和珅出任步軍統(tǒng)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九門提督”,品秩正二品(嘉慶四年,升為從一品)?!熬砰T提督”,執(zhí)掌京城九門門禁、戍衛(wèi);執(zhí)掌京城警備、巡防、緝捕、斷獄;基本掌控著整個京師的安危。九門提督統(tǒng)帥的武裝力量,長期保持在3萬左右,而且人員精干、裝備精良,幾乎能夠直接影響朝局穩(wěn)定和皇權穩(wěn)固。
就具體職務而言,基本相當于現(xiàn)今的北京衛(wèi)戍區(qū)司令、北京市公安局長;就行政級別而言,基本等同于國家級副職。
戶部尚書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升任戶部尚書,品秩從一品,手握國家財政大權,但同時也正式開啟了和珅“貪黷日甚”的罪惡生涯。所謂“人狠話不多,官大不必多說”,《清史稿·職官志》對“戶部尚書”的職權介紹極為簡單——“掌軍國支計,以足邦用”。此時的和珅,內掌內務府、外掌戶部,手握內廷、外朝的財政大權。
戶部對應的國務院職能部門較多,但更偏于民政部和財政部,再加上戶部尚書的品秩較高,基本相當于現(xiàn)今的副總理兼民政部部長、財政部部長,行政級別為國家級副職+。
領侍衛(wèi)內大臣
乾隆四十五年六月,和珅兼任領侍衛(wèi)內大臣,“掌侍衛(wèi)親軍,偕內大臣、散秩大臣翊衛(wèi)扈從”,成為乾隆皇帝的侍衛(wèi)長,成為名副其實的正一品官員。領侍衛(wèi)內大臣,定額6人,共同負責皇帝貼身警衛(wèi)的指揮、調度,非絕對信任的皇室宗親、滿洲勛貴不能出任。
就具體職務而言,基本相當于中央警備局局長,但行政級別極高,乃系國家級正職。
乾隆皇帝和其侍衛(wèi)親軍
理藩院尚書
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和珅兼任理藩院尚書,品秩從一品,“掌內外藩蒙古、回部及諸番部”,基本相當于現(xiàn)今的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但因為清朝乃系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回等部乃系維系皇權穩(wěn)固的中堅力量,蒙古部盟更是和清朝統(tǒng)治階層“聯(lián)姻聯(lián)親、休戚與共”的政治、軍事聯(lián)盟,所以理藩院尚書的地位非常高,擁有議政之權。
兵部尚書
乾隆四十六年,蘇四十三起義被順利平定,和珅又署理了兵部尚書一職,品秩從一品,具體管轄全國各地駐軍糧草、軍隊調動、武官任免。
就具體職務而言,清朝的兵部尚書乃系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和后勤部長的總稱,行政級別為國家級副職+。
吏部尚書
乾隆四十九年,和珅出任吏部尚書,品秩從一品,再加上其內務府大臣所掌內廷人事大權,此時的和珅已然手握整個大清王朝的人事權。這個類似于現(xiàn)今中組部部長的官職,掌管官員檔案和人事任免,能夠直接影響乃至決定很多官員的仕途,乃系絕對的“六部之首”。
也就是說,此時的和珅已然成為第一副總理兼任中組部部長,行政級別為國家級副職+。
翰林院掌院學士
乾隆五十七年,和珅出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品秩從二品。所謂“古之四民,士農(nóng)工商”,士人居于首位,乃系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群體,翰林院就是天下最優(yōu)秀士人的集中地。掌院學士,就是這幫引導天下輿論、代表正統(tǒng)聲音之士人群體的最高領導。
就具體職務而言,基本等同于社科院院長,行政級別為省部級正職。
刑部尚書
嘉慶二年,和珅出任刑部尚書,品秩從一品,執(zhí)掌全國司法和刑獄。清朝時期的刑部尚書,基本相當于現(xiàn)今的中央政法委書記、公安部部長、司法部部長和最高檢副檢察長、最高法副院長,行政級別為國家級副職+。
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
嘉慶二年十月,一代名臣阿桂病逝,和珅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內閣的首席大學士,軍機處的領班大臣。
內閣,清朝時期的權力中樞,基本類似于現(xiàn)今的國務院;軍機處,雍正朝以后,清廷實際上的最高權力機構,基本相似于現(xiàn)今的中央政治局。
清朝不設宰相,但同時出任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的官員,卻有“宰相”之實,皇帝和朝臣也大多以“某某相”相稱。也就是說,此時同時領銜內閣和軍機處的和珅,已經(jīng)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基本等同于總理,兼任政治局常委,乃系朝廷的一把手。
后記
嘉慶二年,和珅的仕途走向頂點,成為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乃系朝廷名副其實的一把手。也就是說,大清王朝是乾隆皇帝的,但朝廷卻在和珅的直接掌控下。
位極人臣、權傾朝野,權勢凌駕于嘉慶皇帝之上,天下人甚至“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皇帝”。如此地位、如此權勢,也難怪乾隆太上皇駕崩10日以后,嘉慶皇帝便急切的公布和珅二十款大罪,命其自盡獄中。
參考文獻:《清史稿·和珅傳》、《清史稿·職官志》、《清實錄·高宗實錄》、《嘯亭雜錄》
和珅早年的時候深得乾隆帝的信任和喜愛,乾隆覺得這個人既有才又會說話,還有眼力勁兒,自然就非常喜歡他,然后他的出身雖然不是上三級,那也是滿洲正紅旗,就基本上出身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不是皇家子弟而已,然后乾隆覺得他特別有才,又特別和他的心意,自然就愿意提拔這樣的一個人,而且人家的才學確實擺在那,朝文武沒有對人家有太大意見的,基本上都是承認人家能力的。
單論最高官職,和珅和劉墉都擔任過大學士,和珅是文華殿大學士,劉墉是體仁閣大學士,而紀昀任職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官職要比和珅和劉墉低一些,而論地位,和珅被封為一等忠襄公,劉墉有太子太保的虛銜,紀昀是太子少保虛銜,在地位上也是和珅最高,劉墉次之,最后才是紀昀。
其實從他們在皇帝面前的自稱,也可以看出來差距,可能在我們今天看來,“奴才”這個稱謂不是啥好詞,是蔑稱。但是在滿清統(tǒng)治時期,一般的大臣還沒資格自稱奴才。在滿清入關之初,只有上三旗和皇帝的包衣奴才,見到皇帝時才會以“奴才”自稱,而這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較為親近的稱謂。
在雍正皇帝執(zhí)政時期,雍正皇帝十分器重的漢族大臣楊宗仁,他一次在上的奏折中,落款寫到“奴才楊宗仁”,雍正皇帝就刻意把“奴才”給劃了,寫了一個“臣”字在旁邊,特別提醒到:稱臣得體。這些看似并不重要的稱謂,其實一直在暗示清朝統(tǒng)治者眼中,滿漢是有明顯區(qū)分的。
和珅是滿洲正紅旗,自幼受過良好教育,后來靠承襲輕車都尉步入仕途,和珅頗有才學,得到乾隆皇帝賞識,因為工作認真逐漸被提拔起來,三年時間就從布庫升到了軍機大臣,這種升遷速度讓人嘆為觀止。
和珅很受乾隆皇帝寵信,在和珅權勢最鼎盛之時,同時身兼數(shù)十個重要職務,和珅在乾隆五十一年被升任為文華殿大學士,乾隆五十三年封三等忠襄伯,嘉慶三年,乾隆皇帝退位,但實際掌控著朝政,和珅因為擒獲白蓮教領袖王三槐晉升公爵,要知道,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也不過才封為侯爵。
劉墉出生名門相府,他的父親劉統(tǒng)勛曾任職內閣大學士,官職宰相,劉墉是科舉入仕的,和大多數(shù)科舉入仕的人一樣,他也是從編修干起的,劉墉和和珅不同,乾隆二十一年起,開始到地方任職,最初是在江蘇當學政,這類似于省教育廳廳長。
先后又在太原,江寧等地任職知府,乾隆三十七年升任陜西按察使,乾隆四十一年才被調回京城,任職內閣學士,劉墉在地方干了二十年才被調回中央,對比一下就知道和珅升官有多快了。
但一年后劉墉就再次被外派為官,和二十年前一樣,擔任江蘇學政,不過沒過多久,劉墉就被提拔為湖南巡撫,勉強混到封疆大吏的位置,劉墉并不像一些影視劇里演的,敢和和珅對著干,面對和珅大多數(shù)時候是委曲求全的狀態(tài)。
乾隆四十八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這也是劉墉在乾隆朝仕途的頂峰了,一直到了嘉慶二年,劉墉才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嘉靖三年加封太子少保,嘉靖九年,劉墉病逝追憎太子太保。
紀昀按現(xiàn)在的話說,那是個神通,小時候就很出名了,十一歲時跟隨父親入京學習,但是在成年后,紀昀的科舉之路卻不太順利,鄉(xiāng)試考了兩次,會試考了兩次,在乾隆十九年才入仕。
紀昀的學問非常好,入仕后一直擔任纂修,總纂等職務,乾隆皇帝很喜歡紀昀,一般的官員入仕后,在京城待幾年就會外放地方去歷練,但乾隆三十三年,乾隆皇帝卻以紀昀在地方做官不能施展才華為由,把紀昀留在身邊升任為侍讀學士,不過這一年,紀昀卻因為親家犯罪被牽連,流放至烏魯木齊。
紀昀挺幸運的,乾隆皇帝也很器重他,估計就是要警示下紀昀,紀昀才到烏魯木齊就被召回京師,乾隆皇帝讓他和劉墉等人編纂四庫全書,紀昀在仕途中,主要的職務都以編纂書籍有關,是乾隆皇帝文治的重要功臣。
乾隆四十四年,紀昀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嘉慶元年升兵部尚書,任左都御史,很顯然紀昀并不適合兵部的職務,不久后就調任為禮部尚書。嘉慶四年,紀昀被升為協(xié)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此時的紀昀已經(jīng)八十一歲了,沒過多久就病逝了。
結語
這三人一步步從基層干起來的就劉墉一個人,其他兩人的升遷之路,受皇帝寵信,器重的成分更高,而和珅是官職,權勢最大的,甚至一度還被稱為了“二皇帝”,不過他也是三人中唯一沒有善終的人。
早年的時候和珅確實是一個清官,和珅之所以會發(fā)生改變就是因為李侍堯貪腐案 ,實際上和珅在小時候經(jīng)歷也算是比較的坎坷,在3歲的時候就死了,母親在9歲的時候則是死的父親,所以和珅從小就發(fā)奮圖強,學會了滿語、漢語、西藏語以及蒙古語言,由于他辦事特別的精明,而且特別的會計算,所以后來也是慢慢得到了乾隆的賞識。
最初的時候,和珅確實是立志報效國家,和珅以文生生員的身份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 ,后來由于和珅這個人特別的能干,所以成為了儀仗隊的一員。這個職位聽上去可能并沒有什么特殊,但由于能夠經(jīng)常在帝王面前露臉,所以和珅也是倍感珍惜。在26歲的時候,和珅就已經(jīng)成為了布庫的管理,而且通過這個職位也讓和珅自己學會了如何去理財,在得到了乾隆的賞識以后,和珅在官職上更加是如魚得水,平步青云。
一直到出現(xiàn)了李侍堯貪腐案以后才算是徹底的改變了和珅的一生,當時和珅作為清拆去調查此次案件,但是沒有想到涉及到案件的官員竟然給和珅行賄,而且金額巨大。和珅第一次面對如此大金額的銀兩顯然是有些蒙圈的,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和珅第一次覺得原來權力能夠給自己帶來這么多的好處,從此以后和珅就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在此次案件以后,和珅就變得越來越貪,甚至當時整個朝廷當中,如果想要有人做官,那么就必須要買通和珅才行。也有人說乾隆本身是知道和珅貪污的,但無奈和珅這個人辦事確實是比較的利索,而且乾隆使得也是非常的順手,所以一直以來才沒有動和珅,而是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6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