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這個詞是由日本人創(chuàng)造的。
唐朝時,日本政府為了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遣唐使因為是外交使節(jié),不能在中國停留時間過長,所以,日本政府從第二次派遣唐使時,同時派遣“留學生”和“還學生”。所謂“留學生”,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斑€學生”則在遣唐使回國時一起回國。
后來,“留學生”這個詞便被一直沿用了下來,凡留居外國學習的學生,都稱“留學生”。
伴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和教育的提高,現(xiàn)今的很多學生都會選擇到海外留學,甚至,中學時期就已經(jīng)在國外學習了。早在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初之際,中國社會也曾發(fā)生過一股留學浪潮。但是,跟我們現(xiàn)在的留學不同,當時的留學主要是以留學日本為主。
千年前,日本人爭相留學中國,千年后,中國人爭相留學日本。
為什么會是日本呢?
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
一、了解了日本在經(jīng)歷了明治維新后,突然強大起來的原因;
二、留學日本所耗費的金錢,相較于歐美比較少。
因此,在清末至民國這幾十年的時間里,中國共派出了上萬名學子到日本留學,更是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分析一下,清末學子喜歡扎堆留學日本的具體原因。
經(jīng)歷了甲午戰(zhàn)爭以后,中國人前往日本不再需要簽證等一系列繁瑣的手續(xù),使得中國人去日本像去北京、上海一樣方便。此外,到日本的船票也非常便宜,頭等艙最高不過五十四銀元,最低的六銀元。另外,張之洞等大臣大力支持國內學子前往日本留學。
所以,中國每年有數(shù)萬學子前往往日本的福岡、長崎和東京進修??吹竭@里,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日本有足夠多的學校支撐中國眾多學子前去留學嗎?很多中國留學生根本沒有學習過日語,怕是很難在日本生活吧?如果,這些留學生真的去了日本,是不是應該先上語言學校呢?
雖然,這些問題可能會對中國留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對于日本商人來說,只要有錢,什么都不是問題。如果,中國留學生要上語言學校,那么,他們就開設一個語言班,將中國學生的名單記錄下來,其余事項則與他們毫無關系了。
因為,在這些商人看來,中國留學生大多是因為父命難違或追趕社會潮流,才來日本留學混日子的。即使這些學生在日本什么都沒學,他們日后回到老家,也會受人尊崇,前途無量的。所以,日本商人只需管收錢就行了,其它的則與自己無關。
然而,當中國青年一窩蜂地扎堆日本留學之時,端方則向朝廷上奏了一封奏折,他說道:“中國人在了解日本經(jīng)歷了明治維新,突然強大起來的緣故后,紛紛選擇去日本留學。但是,日本的學術卻是從歐美學來的,歐美國家的教育體系嚴謹,教師認真負責,容易培養(yǎng)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墒?,國人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看不到長遠利益,這樣很容易造成繼往無人的局面,學不到西方的精髓。”
1902年,端方接任了張之洞的職位。任職不久后,端方斥巨資送二十多名兩湖學子前去歐美國家留學。不久后,清政府下令命各省選出一些優(yōu)秀學子,統(tǒng)一送到西洋學習。這個時候,清政府已經(jīng)不同以往,其無論做什么事,都必須立章程,就連官府出資派遣學生留學都不例外。
在章程中,官府規(guī)定:如果,留學生不懂西方語言,那就選十四五歲、聰明伶俐、通曉文理的學子;如果,懂英文或者法語,那十五到二十五歲的學子都可以入選。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教管過留學生的各國使臣一致認為:人過了二十歲以后,舌根就基本形成了,很難再學習其它語言,并且,年長之人喜歡討論時事,經(jīng)常欺負年齡小的人,難以管教。
那么,清政府為什么不直接挑選那些通曉西方語言的學子呢?
對此,章程這樣解釋道:邊境地區(qū)和中部地區(qū)民風淳樸,百姓的思想沒有跟上時代的發(fā)展,很難選出精通西方語言的人。因此,想學習西方語言,就要選擇年幼者。同時,為了防止留學者忘記了自己的母語,清政府還規(guī)定這些人的中文水平一定要好。此外,政府選出留學者后,將以省為單位進行分類。
各個省必須派一名熟悉當?shù)卣Z言的“幫教習”(即領隊)帶領留學者出國、租屋和辦理入學手續(xù)等。如果實在找不到幫教習,那德國留學用英文翻譯,俄國留學用法文翻譯。在這些留學幼童中,如果有不聽話、無心向學、有損國家顏面的人,就要被強制送回,并向他們追討留學費用以作懲罰。
那么,問題來了,當時留學歐美國家的費用是多少呢?
在遣送留學幼童之初,留洋學生由各省自行遣送,最低的一年七八百兩銀子,最高的上千兩。如此一來,百姓不僅有喜有憂,還有失公允。于是,在調查以后,朝廷決定留洋學生每人每年享受一千二百兩銀子,即每月一百兩銀子。其中,二十兩交學費,八十兩是學生在外食宿的開銷。
然而,各個學校的情況不同,留學費用的發(fā)放方式也有所差異:若是學校提供住宿和用餐,由使臣統(tǒng)一交費,然后每月定時給留學生十兩銀子作為零用錢。如果學生家里比較貧困,他們可以申請政府每月補貼十兩銀子給家里。當時,湖北是第一個實施這個政策的省份,以此免去留學人員的后顧之憂。
那么,當時的一兩銀子大概是多少錢呢?
在那個時候,“當十錢”(也就是二十文錢)可以買到一個雞蛋,而一兩銀子可以買到七八十個雞蛋,人們上酒館吃飯才二十枚銅元(大概是七分之一兩銀子)。如果換算成人民幣,一兩銀子大概是2009年的三百塊。這樣算的話,一個留洋學生一年可以享受一千二百兩政府補貼,也就是三十六萬。
當時,國內對于西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各省每年至少派出十名留洋學生。因此,地方在教育上的支出很大。于是,為了節(jié)儉開支,出使過比利時的大臣提議:“比利時的學制與歐美相當,它的路礦制造技術十分高超,且學費和住宿費都比留學歐美國家便宜了三分之二的費用,一年只需一千六百佛郎。與其在法德美俄花重金培養(yǎng)一個人才,為什么不用同樣的錢在比利時培養(yǎng)三個人才呢?”
一時間,許多大臣都被這個奏折打動了。
此后,清政府多次調整派學生去留學的政策,留學比利時的學生數(shù)量逐漸增加。根據(jù)記載,兩湖在1903年和1904年里派去美國十一名學子,德國二十四名,俄國四名,法國十一名人,而比利時則有四十八名。以上這些,都是官府統(tǒng)一派送的留學生。
那么,一些沒有被官府選上的學生呢?
如果他們想出國留學,就要自己出錢。而自費留學,日本的費用是最低的。
比如:日本最著名的私立大學早稻田大學,其專門為中國人設的“留學生部”,一年學費不過三十六元銀元,本科四十八銀元。如果,學生想繼續(xù)攻讀“大學高等預科”和“大學部”,就要交與日本學生相同的學費——高等預科三十七元五日銀,大學部三十三元日銀。
在當時,一元華銀等于兩元日銀,相當于七錢白銀。也就是說,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的學費每年才十七兩銀子而已,如果在歐美留學,那一個月就要二十兩。相比之下,日本留學顯得經(jīng)濟實惠多了。更加重要的是,日本留學生不比歐美差。
根據(jù)張之洞1903年制定的章程,凡是留學生學成歸國,都可以被授予進士和舉人。1905年,朝廷第一次舉行回國留學生考試。因為,當時的歐美留學生還沒有回國,所以,參加考試的都是日本留學生??荚噧热荽笾路譃槲孱悾簢H公法、法律訴訟、商業(yè)財政、機械學和化學五類。
考完筆試后,就要進行“殿試”,這一關最讓留學生頭疼,考的是國學:
一、楚莊王每日訓申儆的軍實論;
二、漢武帝舉薦人才出相入將論。
其實,對于國人來說,這是從小必須學的知識,非常容易。可是,對于那些十四五歲就已經(jīng)出國留學,六七年才回到國內的學子們來說,這些題目十分有難度。但幸好的是,考試只是走個過場,成績和評職稱并無關系。另外,無論是公費生還是自費生,都可以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
比如:陸宗輿就是早稻田大學的自費生,回國參加考試后,他考了一等第二名,被授予舉人。
從1905年開始,朝廷對留學生進行考試和任用逐漸成為常態(tài),直到1911年,朝廷共舉辦了七次留學生考試。其中,參加考試的歐美留學生一共有一百三十六人,留日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二人,且在每次考試中,排名靠前的幾乎都是歐美留學生。
但可惜的是,留洋生剛剛畢業(yè)回國,端方就去世了,而清政府也即將走到盡頭。
最后,我們來說一說留學女學生。
隨著留學熱的發(fā)展,一些女性也積極投身于留學事業(yè)。不過,由于學費和語言等原因,留日女學生的數(shù)量比留洋女學生的多出很多倍。起初,到日本留學的女性都是“陪讀”。她們被封建禮教束縛,漫無目的地追隨自己的父親、兄長和丈夫到日本學習,再一同回國。
后來,赴日留學的逐漸增多,陪讀女性數(shù)量也漸漸增加,給日本發(fā)展留學女學生帶來了商機。1899年,下田歌子創(chuàng)立實踐女校,當時許多中國留日女學生就讀于此。比如:1904年,秋瑾賣掉自己的妝嫁湊學費,獨自前往日本進修,她讀的就是實踐女校,直到現(xiàn)在學校還保存著秋瑾親手摘抄過的詩集。
注意,以上所說的都是自己出資留學的。如果,要問政府從什么時候開始出資選派女學生留學,那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那年,湖南省率先派二十名女子前去日本。同年,奉天省派熊希齡去日本公干,并與下田歌子約定:從1905年開始,奉天省每年將選送十五名女子到實踐女校學習。
可見,以政府為主導遣送女學生出國進修,使得清朝末期女學生留學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1907年,中國有上百名女留學生在東京學習;
1908年,留日女學生共有一百二十六名;
1909年,留日女學生已有一百四十九名。
此外,在女性留學日本發(fā)展起來后,留學歐美也逐漸興起。
但起初,女性留學歐美仍以自費為主。這些女留學生大多出身于官紳富豪或買辦家庭,并在出國前已經(jīng)接受了正規(guī)的初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1907年,江蘇省通過考試選了三名女學生前去美國留學,由此,便開啟了官費支持女性留學歐美的新篇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7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