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李鴻章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作為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員,他曾代表大清與外國列強們簽訂了很多不平等的條約。不過,今天我們聊得不是這些,而是他的個人財富。
一直以來,外界都猜測,李鴻章的家產(chǎn)應該有千萬兩以上。
那么,李鴻章到底有多少錢呢?
曾給李鴻章做過傳記的梁啟超,對于李鴻章家的內(nèi)部情況是有所了解的。他曾經(jīng)給李鴻章算過一筆賬,在李鴻章死的時候,他的個人資產(chǎn)已經(jīng)超過了千萬了,而他親戚們的私人財產(chǎn)也都超了千萬。此外,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美博士,容閎估計:李鴻章死后應該給他的后代留下了四千萬的遺產(chǎn)。
不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容閎口中的“四千萬”與梁啟超的“逾千萬”,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梁啟超說的是動產(chǎn),容閎說的是動產(chǎn)與不動產(chǎn)的總和。比如:李鴻章開設的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銀行、當鋪等經(jīng)營場所,都是動產(chǎn)。
此外,李家不僅擁有數(shù)千頃的土地,還在國內(nèi)多個地方擁有多套房產(chǎn)。所以,要是把這些不動產(chǎn)也算入其中,那么,梁啟超和容閎說的資產(chǎn)數(shù)量基本上差不多,沒有什么大問題。然而,在清朝末年,還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說清代中興的功臣中,數(shù)合肥的李姓家族最為殷實,已經(jīng)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
這里說的李姓家族,大家就不言而喻了。那么,李鴻章家族的財富真的有這么多嗎?能不能富可敵國,我們暫且不論。單從地產(chǎn)這一塊來看,李家就占據(jù)了半個安徽,上海華山路上有半條街都是李家的。
一直以來,對于李鴻章貪污受賄的傳聞不絕于耳,但始終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jù)。有人懷疑,李鴻章在1896年代表大清帝國在跟沙皇俄國在簽署《中俄密約》的時候,收受了俄方300萬盧布的賄賂款。也有人說,1898年,李鴻章在跟俄方談判《中俄旅大租地條約》的時候,還得到過俄方50萬盧布的賄賂。
但是,這些說法一直都沒有得到證實,而李鴻章是否真的收受賄賂,是否真的為了個人利益出賣了國家利益,還需要更多的證據(jù)加以佐證。即便這些罪名成立,他在與國外交涉的過程中收受了賄賂,可是,這與他家中擁有的巨額財富還是不成正比的。
所以,如果非要在錢財方面給李鴻章定一個罪名,那應該是“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
因為,對于李鴻章的財富來源,的確充滿了令人不解的謎團。作為一個官員,如果沒有收受賄賂,依靠他那有限的工資,如何能擁有這么多的個人財富呢?
都知道,“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這個詞在現(xiàn)今很多落馬官員的法院判決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不免引起了人們的好奇。通常情況下,普通人的收入一定是有根可尋的,為什么這些官員會有不明來源的收入呢?其實,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主要在于官場中的權力運作,產(chǎn)生了收入的灰色地帶。
以李鴻章為例:他從組建淮軍開始,手中就擁有了非常大的權力。之后,他又在朝廷內(nèi)擔任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朝中要臣,讓他的權力變得越來越大。此外,李鴻章還大搞“洋務運動”,并以官方名義建立起輪船廠、采煤廠、招商局等實體業(yè)務。這其中,李鴻章掌握了大量股份,有的是“干股”,有的是“虛股”,基本上不用他實際出資,也根本用不著他費心經(jīng)營,只是坐享其成。
其實,在中國的封建帝制中,手中有權,就意味著“身后有錢”。作為具有奇特的財富吸附能力的權力,李鴻章自然可以從中吸金。雖然有人說:李鴻章之所以被人一直詬病,主要是受到了長子李經(jīng)方和門徒盛宣懷的牽連。當時,兩人仗著李鴻章手中的權力,大興損公肥私之事。當然,有可能李鴻章的這些財富,是這兩個人“運作”而來的。
但是,如果沒有李鴻章的權力庇護,他們兩個人怎么可能如此囂張,屢屢得手呢?
所以,還是李鴻章手中的權力,為其積累了巨大的灰色收入,打開了方便之門。在晚清時期,李鴻章身系國運,對于他的功與過,后世也是褒貶不一。在當時,有一副對聯(lián)非常有名:“宰相合肥天下瘦”。這句話說得非常巧妙,一語雙關,意味深長。既說出了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又將其手中權力巨大,肥了自己腰包的事情委婉道來。
在相同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一個官員的經(jīng)濟收入,自然也會受到品德操行水平的極大影響。曾國藩和左宗棠都受提倡經(jīng)世致用、艱苦奮斗的湖湘學風影響極大,身上皆有一種胸襟全國、不以個人得失為念的大氣。曾左二人終身,都很少以物質(zhì)生活為念,精力專心于大事。不過,在封建的帝制下,李鴻章手中有如此大的權力,那么,他自肥腰包的事,基本上就是一個必然趨勢了。
所以,“宰相合肥”的情況,在中國帝制的官場上,那就是一個定論。
眾所周知,因為太平天起義,清朝政府開始重用漢人中的能人異士為將。李鴻章便是其中的一位很牛的名臣,他鎮(zhèn)壓太平有功,而且為人又頗有心機,深諦政治之道,因此深受慈禧太后的寵愛和器重。
李鴻章是安徽省合肥人,24歲中進士入了翰林院,后拜曾國藩為師。太平天國起義后,曾國藩奉旨設立團練,打造出一支“湘軍”。期間,36歲的李鴻章在曾國藩身邊擔任幕僚。
到了太平天國中期時,李鴻章開始“一展頭腳”,他“脫離”了曾國藩,組建了淮軍進入江蘇,收復了不少城市,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太平天國被滅后,李鴻章進一步晉升,隨后又圍剿捻軍之亂,仕途進一步青云直上。
再后來,李鴻章以高強的眼光和超級手段開啟了洋務運動,想通過“武力革命”來讓國家維新。但甲午戰(zhàn)爭的爆發(fā),因為清軍的慘敗,清政府被迫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代表清廷簽字畫押的卻是大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
弱國無外交,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定,讓李鴻章背上了賣國求榮的罵名。李鴻章因此心力交瘁,也無法釋懷。
1901年,李鴻章又受慈禧太后之托,簽下了《辛丑條約》。簽字回來后,79歲的李鴻章突然吐血而亡。
慈禧驟聞李鴻章去世,流著淚說了15個字:“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人分擔了?!?/p>
隨后一邊追封李鴻章為一等侯爵——太傅,謚號文忠,另一邊賞賜白銀五千兩為李鴻章辦喪事。
李鴻章的老家是安徽廬州府(也就是合肥),他死后擇了落葉歸根——魂歸故土。但令人不解的是,他沒有埋在自己李家的祖墳之中,而是選擇了在一個叫大興集的地方成為自己的“歸處”。
李鴻章選擇大興集當然是有原因的。因這里天下聞名的包青天包拯的老家,以及死后埋葬地,。而李鴻章是包拯的“超級發(fā)燒友”,他剛赴入仕途時,曾一度把包拯當榜樣,試圖做包拯這樣的清官,被后人稱之為“李青天”。
然而,事與愿違。李鴻章所面被逼的所作所為,顯然離“李青天”有十萬八千里了。
從1882年開始,李鴻章就多次修繕包公祠,而自己的墓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動工。因為慈禧太后的器重,再加上李鴻章的遺愿,直到李鴻章于1901年死后,才在慈禧的親自督導下開始動工,2年后,其墓才過多成。停尸長達近2年的李鴻章這才得已風風光光的葬進了陵園。
上個世紀50年代,當?shù)剞r(nóng)民因為“生產(chǎn)”需要開始發(fā)掘李鴻章的墓。由于當時的技術和能力落后,結果農(nóng)民們用鐵錘砸、炸藥哄,都打不開墓室。還是請來一位有盜墓經(jīng)驗的老江湖想出了一辦法,從幾十米外挖地道,從墓室下面打洞上去,才進入墓室,拖出來李鴻章的棺槨。
打開以后,發(fā)現(xiàn)李鴻章他的墓葬“寒酸”的令人驚呆:里面只有一個懷表,一副眼鏡,一副拐杖和七枚金幣。大家不甘心地接著往下面挖,終于有神奇發(fā)現(xiàn),因為他們挖到了兩塊重達30公斤的金塊。
大家樂瘋了,以為發(fā)橫財了,于是趕緊拿給專家去鑒定。專家仔細看后,問他們是不是拿錯了東西。隨后搖頭說:這并不是金子,而是鍍了一層金的黃銅。
世人很奇怪,作為晚清重臣的李鴻章為什么陪葬品如此“拿不出手”呢?原來,李鴻章薄葬在當時并不是一個秘密。也許是出防盜墓的需要,也是許是生前盡是屈辱,并未對大清朝做過多少利在社稷的事,李鴻章死前立下遺詔,要求其墓中一切從簡。因此,盡管慈禧一再提議厚葬,但李鴻章家屬一再強調(diào)李生前遺囑乃一切從簡方才作罷。也正是因為這樣,李鴻章的墓擺在那里50多年來從來沒有盜墓賊光顧過。
其實,李鴻章生前的確留有大量的資產(chǎn),據(jù)梁啟超保守估計,李鴻章的家產(chǎn)不少于1000萬兩白銀,其中還不包括田宅和地契。
當然,李鴻章的巨額財產(chǎn)并沒有被他帶進墳墓,而是留給了他的子孫,因為他認為放進墓中難逃被盜的劫難。
而李鴻章一共有3個兒子,2個女兒,他的財產(chǎn)主要是分給了兒女們。
據(jù)悉一代才女張愛玲就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她曾長期在外流洋,后得已發(fā)跡,顯然離不開李鴻章巨額財產(chǎn)的“庇佑”。
陳了張愛玲,據(jù)說在李鴻章的后代中還走出了3位億萬富翁,他們?nèi)艘恢本幼≡诤M?,有著自己龐大的家族產(chǎn)業(yè)。當然,他們雖然是李鴻章的后代,但全部是靠白手起家,奮斗幾十年才有了龐大的家族基業(yè),躋身于富豪之列。
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已經(jīng)78歲高齡、重病纏身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慶慶王奕劻代表清政府與英、法、德、意、奧、俄、日、美等十一國外交代表,最終在北京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辛丑條約》。
而這次簽訂的《辛丑條約》為最終版本,在這個最終版本后面,是已經(jīng)重病纏身、處于生命最后彌留之際的李鴻章,長達數(shù)月的奔波換來的最輕代價了。
在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初,慈禧太后早就帶著光緒皇帝快速的逃往西安,紫禁城也已經(jīng)被八國聯(lián)軍占領。而此時的李鴻章早已被慈禧太后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外加對外談判的全權大臣,具有便宜行事之權。只要八國聯(lián)軍同意退兵,所有的聯(lián)軍要求的條件,看著給就行,就不必樣樣請示匯報了。
在與十一國聯(lián)軍代表的談判過程中,重病纏身的全權大臣李鴻章拖著厚重年老的病體,據(jù)理力爭的與他們進行艱苦卓絕的談判,期間更是常??妊?。終于還是在他生前再替老佛爺簽訂了這最后一份不平等條約。
等到《辛丑條約》正式簽訂后的兩個月,1901年11月7日,已經(jīng)78歲高齡、重病纏身的的晚清重臣李鴻章最終在北京逝世。當李鴻章病逝的消息傳到正在起駕回宮途中的慈禧太后耳中時,慈禧太后頓時?震悼失策?,為其悲傷落淚;慈禧身邊人等更是大為驚駭,悲傷不已。
晚清重臣李鴻章逝世了,屬于權傾朝野、顯赫全國的李家傲視群雄的時代似乎也在漸漸的落下帷幕。那么,李鴻章逝世后,他的子孫后代命運如何?現(xiàn)在都過得怎么樣呢?
一、長子李經(jīng)方及其后代李鴻章的這個長子李經(jīng)方身份比較特殊,他本來是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的兒子,李家看到李鴻章近四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把六弟李昭慶其中的一個兒子過繼給李鴻章了。
1882年,年僅17歲的李經(jīng)方就在當年的鄉(xiāng)試中一舉中第,成為了一名舉人,留在北洋大臣衙門任職,追隨父親李鴻章辦理外交事宜,正式開啟了其一生的外交生涯。之后,李經(jīng)方歷任英國參贊、日本大臣、駐日欽使等。
1901年,父親李鴻章逝世后會老家守喪,并且護送其棺槨會老家安葬。1907年,出任英國大臣,1911年,調(diào)任郵傳部左侍郎、郵政總局局長。
1912年,中國民國建立后,李經(jīng)方被免除一切官職。此事后二十多年間,居住于上海、大連兩地,1934年逝世,享年79歲。
作為權傾一時的李鴻章的長子,李經(jīng)方的原配夫人為晚清重臣四川總督劉秉璋之女。此外還擁有無房側室和兩房外國太太,一位英國人,一位是法國人,都是他在擔任外國公使的秘書。
李經(jīng)方的妻妾一共為他生下了三子三女,其中,法國妻子生的兒子為長子,名叫李國燾,曾留學于英國劍橋大學,學成回國后在郵電部門工作。英國妻子生的兒子為三子,名叫李國烋,從小嬌生慣養(yǎng),不務正業(yè)。二子早逝,沒有留下具體事跡。
隨著北伐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先后勝利,經(jīng)過兩輪的權力重組,李經(jīng)方的孫子輩、曾孫輩基本上就散居于世界各地,留在大陸的子孫后代,也是泯然眾人矣,晚清權傾天下的李氏家族早已黯然無光了。
二、次子李經(jīng)述及其后代李經(jīng)述出生于1864年,當時的李鴻章已經(jīng)41歲了,此前過繼來了一個兒子李經(jīng)方,所以他親生的大兒子只能屈居于次子的位置了。
因為出生于當時權傾天下的李氏家族,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年僅21歲的李經(jīng)述就考中舉人,隨后跟著李鴻章出使歐美各國,順帶也成為了一名外交官。李鴻章逝世后,李經(jīng)述繼承了父親一等侯爵的爵位。
1901年11月7日,老父親李鴻章逝世,幾個月后,悲痛欲絕的李經(jīng)述也隨之逝世,年僅38歲。李經(jīng)述有李國杰等四個兒子,年僅21歲的李經(jīng)述的長子李國杰繼承了祖父李鴻章一等侯爵的爵位,在清朝末年,李國杰曾任散軼大臣、農(nóng)工商部左丞、駐比利時國公使等職。
中華民國建立后,曾經(jīng)深受李鴻章賞識袁世凱已經(jīng)搖身一變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鑒于李國杰是李鴻章長孫的緣故,袁世凱讓他繼續(xù)留任比利時,1914年回國后,李國杰任參政院參政、安福國會參議院議員。
1930年任輪船招商局董事長,因負債累累,主持出賣招商局碼頭給美商公司。1933年4月在上海地方法院以盜賣國家土地罪判處八年徒刑(監(jiān)外執(zhí)行),后獲得段祺瑞幫助,才免受牢獄之災。
不過,李國杰的命運終究是不幸的,1939年,李國杰因與日本侵略者的種種關系,最終被軍統(tǒng)特工暗殺身亡。
作為李鴻章的嫡出兒子李經(jīng)述,其孫輩、曾孫輩隨著時局的幾番變化,也是基本散落于世界各地。不過,不論是留在大陸的也好,還是留在海外的也罷,李經(jīng)述的這一支后代,時至今日也沒有特別出名的人物。
三、小兒子李經(jīng)邁及其后代李經(jīng)邁是李鴻章側室所生,也是他最小的一個兒子,出生于1876年。1905年,29歲的李經(jīng)邁被清政府任命為奧地利大臣,為當時最年輕的駐外大臣,次年授光祿寺卿。
1907年,李經(jīng)邁回國后歷任江蘇、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1910年,跟隨清朝皇室成員愛新覺羅?載濤等人前往日本、歐美各國考察軍事。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李經(jīng)邁舉家遷往了上海租界居住。并且憑借李氏家族積累的家產(chǎn),以經(jīng)商為業(yè),再加上善于理財?shù)木壒?,更是擁有了萬貫家財。1938年6月逝世,享年62歲。
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的來看,李經(jīng)邁有一子名叫李國超,李國超有二子二女?;蛟S是因為李鴻章逝世后分家產(chǎn)的緣故,因為李經(jīng)邁是李鴻章側室所生,所分得的家產(chǎn)遠遠少于大哥、二哥兩家族。所以,從李經(jīng)邁開始,其這一支就與李氏家族的其他成員很少聯(lián)系了。
1949年前夕,李國超變賣了自己在上海的所有的產(chǎn)業(yè),凡是能夠帶走的全部帶去了香港,其一家老小也全部遷往了香港。隨后這一支的子孫后代又陸續(xù)遷往了美國和英國,散居于世界各地。
簡單的是,李經(jīng)邁的兒子李國超這一支基本上全部遷往了香港與海外,而且與其他李氏家族聯(lián)系甚少。
四、長女李經(jīng)溥和次女李經(jīng)璹及其后代李鴻章的長女李經(jīng)溥嫁給了任德和,當時的直隸布政使任道镕之子,由于比丈夫大6歲,受到嫌棄,婚姻不太幸福。
李鴻章的次女李經(jīng)璹,又名李菊藕,生于1866年,1888年,年僅22歲李菊藕被李鴻章嫁給了他好友的兒子張佩綸。不過,當時的張佩綸已經(jīng)40歲了,比李鴻章的女兒整整小了18歲。
張佩綸23歲就考中了進士,授翰林院侍講,曾任左副都御史。中法戰(zhàn)爭期間,在福建任船政大臣,力主抗戰(zhàn)到底。中法戰(zhàn)爭后,被奪職流放,后來獲得釋放,成為了當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幕僚,期間深受李鴻章賞識。
或許是因為老友的緣故,也或許因為欣賞張佩綸才華的緣故,身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將自己未出閣的22歲李菊藕嫁給了已經(jīng)先后喪妻兩次的張佩綸。
婚后,李菊藕為張佩綸生了一個兒子張志沂(1896年1953年),而張志沂后來也有一子一女。其中,張志沂的女兒就是后來鼎鼎大名的張愛玲。換句話說,張愛玲的祖母就是李鴻章的小女兒,李鴻章就是張愛玲的曾外祖父。
總的來說,曾經(jīng)權傾天下的李鴻章逝世后,其直系子孫后代,除了兒子輩、孫子輩能夠享受到李鴻章的積累的權勢人脈財富外,第四代、第五代隨著時代權力的不斷重組,大多數(shù)已經(jīng)無法感受到昔日家族的榮光了,至于第六代以后,更是泯然眾人矣。
不過,除了李鴻章這一支外,李鴻章的兄弟的后代中,至今還是有人挺有名的。比如李鴻章三弟李鶴章(官至云貴總督)的第五代孫李道增(1930年生),他是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的弟子,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首任院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比如李鴻章六弟李昭慶(官至鹽運使、李氏家族富豪)的第四代孫: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這三人都是億萬富翁,長期居住在海外,做人做事極為低調(diào),號稱李氏家族的三艘?航空母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7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