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砦鋭t天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宰”的意思為主宰,“相”的意思為相禮之人,也就是各項禮儀的主持者。我國歷來注重禮儀,所以“宰相”這個原本皇帝禮儀的主持人,逐漸成了輔佐天子管理行政事務的最高官員。
宰相掌握著國家最高行政權力,在封建王朝管理體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一個良相,可使王朝進入太平盛世;一個奸相,能讓國家墮入萬丈深淵。
所以,不論哪朝天子,對宰相的人選都要斟酌再三,盡量選擇德高望重者,德才兼?zhèn)湔?。一旦選定,甚至引為終身的良師益友,禮敬有加。
但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似乎對宰相并不感冒。因為,在她當女皇的十五年內,竟然換了七十八名宰相。加上臨朝稱制的六年,所換的宰相就更多了,沒有一點嚴肅感可言。為何會這樣呢?
首先,宰相并非一個具體的官名,而是輔佐天子管理朝中大事官員的統(tǒng)稱。秦漢時期以三公為宰相,魏晉以后,隨著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完善,三公成為僅顯示地位的虛職,三省長官逐漸掌握大權,成為宰相。
大唐立國后,太宗李世民為了避免處理朝政時的錯漏,創(chuàng)立了集體宰相制度。三省長官:尚書左、右仆射、中書令、門下侍中都是宰相;一些德高望重的人物,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也是宰相,每天下午大家到門下省召開“政事堂會議”,集體商討朝中大事。
李世民執(zhí)政二十三年,任用了二十九為宰相;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任用了四十七宰相。所以,唐朝的宰相人數(shù)本身就比其他朝代多。
武則天在位時間遠沒有李世民與李治長,然而她所任用的宰相竟比太宗高宗父子二人加起來還多,算下來每個宰相的任期只有三個月。這么大的官卻如此頻繁更換,對政策實行的連貫性,對上下級之間的配合都很不利。武則天并非昏君,肯定知道其中的弊端,那么她為何要還要這樣做呢?
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其一,李世民所創(chuàng)立的集體宰相制度,實質上是將帝王的部分權力交給了宰相,所以大唐的宰相地位很高,說話分量很重。而武則天一個女人,還要篡位,是封建士大夫堅決抵制的事情。如果宰相們仍然那么強勢,武則天的龍椅是斷然坐不穩(wěn)的。所以,她必須打破集體宰相制度。
武則天執(zhí)政后,將位高權重的尚書省左、右仆射長期空缺,只有劉仁軌等少數(shù)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臣短暫擔任過;中書令,門下侍中,也有一半時間無人擔任。朝中甚至出現(xiàn)過三省都沒有一把手的情況。
而宰相則由低級別官員,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這些頭銜擔任。比如,狄仁杰擔任宰相時只是個戶部侍郎;李昭德與魏元忠擔任宰相時都只是中書侍郎,他們可是女皇最信任的大臣。
而且,李世民時期一般有五到八名宰相,而武則天時期,一般都有十到十五人。
管事的人多了勢必造成權力分散而力量薄弱,宰相們便很難擰成一股繩來對抗皇權。
而且宰相們大都只是個侍郎,面對高高在上的皇帝,大氣都不敢喘,只有俯首帖耳,唯唯諾諾的份。造成皇帝與宰相的尊卑凸顯,帝王的威嚴與權力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史書記載,當時一個太學生請假的事情都要報給女皇。
這樣一來,宰相們集體議政,再怎么議,也議不出個子丑寅卯來,這個制度也就名存實亡,武則天便可安心當女皇。
其二,武則天立國,遭到了李唐宗室與關隴大族的一致反對。為了鞏固政權,武則天需要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強有力支持。為此,她通過兩個渠道獲取支持:
一是從民間破格提拔了大量人才;二是并大開科舉,吸收寒門子弟進入統(tǒng)治階級。這些人對女皇感恩戴德,成為支持女皇的中堅力量。
甚至有些人主動諂媚邀寵,以獲取女皇的重用。比如,侍御史傅游藝,發(fā)動群眾請愿,要求武則天自立為帝,不到一年時間就被武則天提拔為宰相。
也就是說,女皇將宰相作為一種獎勵,賞賜給那些較為突出的,忠于她,支持她的大臣們。
綜上所述,武則天之所以任用如此多的宰相,是特殊時期下采用的特殊手段,歸根到底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7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