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朱元璋和劉邦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手下都有戰(zhàn)將,為何朱元璋可以坐鎮(zhèn)后方指揮,劉邦卻得親自帶兵?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從底層起家,劉邦最早是個泗水小亭長,朱元璋則只是個平民百姓。開創(chuàng)霸業(yè)的路上有無數(shù)艱難險阻,因為劉邦和朱元璋沒有背景,沒有資源,所有的一切都要親自來做。
在統(tǒng)一的路上,他們必須親自帶兵,或許他們身負主角光環(huán),但他們自身并不清楚。只是劉邦在稱帝后也經(jīng)常需要御駕親征,而朱元璋在稱帝后,基本都在京城坐鎮(zhèn),出征則交給了將領,這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一、劉邦的統(tǒng)一之路借力較多
項羽、劉邦滅秦之后,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劉邦是為漢王,英布為九江王、田都為齊王等等。雖說當時項羽實力最強,但如果能聯(lián)合眾諸侯王的的力量,劉邦的勝算更大。
公元前205年,劉邦以項羽殺害楚懷王為借口,號召天下諸侯王征討之。隨即很多諸侯響應了劉邦,準備一同征討項羽,這其中就有韓王信、魏王豹、常山王張耳等諸侯王。這次彭城之戰(zhàn)劉邦輸?shù)煤軕K,但如果沒有這些諸侯王的配合,劉邦或許會更慘。
公元前203年,劉邦采納陳平、張良的計策,撕毀和項羽的盟約,同韓信、彭越一起合圍項羽,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圍。韓信本就是在劉邦處起家,彭越也是劉邦盟友,而此次韓信和彭越并未按照約定出兵。
史料記載:
“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p>
韓信的事業(yè)主要依靠劉邦的平臺,不過以當時的韓信的實力,完全有可能獨自為戰(zhàn),而彭越雖說已經(jīng)投靠了劉邦,但還是有些搖擺不定。于是劉邦只得提前說好戰(zhàn)后分成,換言之,事成之后韓信、彭越都將獲得大量封地,這才打動了韓信和彭越,同劉邦一起出兵。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大家出來混也就是圖個富貴,沒有好處誰愿意給你冒風險。由于彭越、韓信等諸侯的加入,才把項羽圍死在垓下,以劉邦本部的實力,很難完全覆滅項羽。所以說劉邦和朱元璋還是有所不同的,劉邦經(jīng)常要借助盟友的力量,然而朱元璋基本上全是靠他自己。
劉邦終歸還是登上了皇位,但那些異姓諸侯王便成了國家的隱患和威脅,這回幫手成了敵人,那么劉邦只得御駕親征。
二、劉邦忌憚韓信的才能
韓信是劉邦手下頭號戰(zhàn)將,韓信曾經(jīng)投靠項羽,并沒有得到重用,才投奔了劉邦,在蕭何的幫助下,成為大將軍,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正是有韓信的幫助,劉邦才能成就大業(yè),在劉邦統(tǒng)一的道路上,韓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項羽把劉邦封到了蜀地,對此劉邦頗為不滿,畢竟當時約定的是誰先入咸陽誰稱王。只是項羽并沒有落實,奈何技不如人,劉邦只能忍了。蜀地有天險做屏障,安全系數(shù)挺高,但劉邦的志向是征伐天下,就在這個時候上天給劉邦送來了韓信。
史料記載: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p>
這位史上最強的軍事奇才,不僅成功把漢軍帶了出來,還用計策平定了三秦地區(qū),那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韓信命樊噲修補入蜀棧道,暗地中令部隊從陳倉道出兵,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占據(jù)關中大部分地區(qū)。
從此之后韓信的戰(zhàn)力愈發(fā)強悍,平滅魏國、攻取趙國,攻必取戰(zhàn)必克,天下已無人是他韓信的對手。劉邦起初是非常興奮的,韓信這種人才可遇而不求,但隨著韓信戰(zhàn)功的積累,劉邦對其忌憚也越發(fā)深刻。
韓信為人野心很大,并且極其擅于帶兵,如果韓信自立為王,他劉邦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劉邦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史料記載: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nèi)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p>
公元前204年,劉邦直接跑到了趙國軍營,自稱漢王使者。當時張耳、韓信還沒有起來,劉邦就直接進去奪走了韓信的兵符,由此可見,劉邦對韓信已經(jīng)不再信任。如果劉邦對韓信絕對信任,而韓信也能真心實意幫劉邦統(tǒng)帥三軍,那之后的戰(zhàn)事劉邦大可不必親臨戰(zhàn)陣。
事實上,韓信也有不小的野心,而劉邦疑心也很重,命中注定這兩人早晚會分道揚鑣。
三、朱元璋有大元帥徐達
劉邦擁有韓信,但劉邦不信任韓信,朱元璋則不同,徐達、常遇春是當時最杰出的軍事將領,而他們都全心全意地幫朱元璋做事。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尤其是像徐達這種帥才,更是百年難遇,偏偏好運的朱元璋的就碰到了。
韓信投奔劉邦的時候,劉邦已經(jīng)是漢王了,而徐達投奔朱元璋時,朱元璋還在郭子興軍中牽馬,一切才剛剛起步,從感情層面上,徐達和朱元璋要深得多。徐達剛毅勇武,擅于帶兵,為人寬厚豁達,在軍中威信甚高,朱元璋更是委以重任。
在攻伐陳友諒、張士誠的戰(zhàn)爭中,徐達也立下大功。朱元璋稱帝后,依舊是依仗著徐達,幾乎每次北伐,徐達都是以元帥之任出征。至正二十七年,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僅用一年時間,收復了燕云十六州,攻克大都,元朝滅亡。
洪武三年,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副將軍,出征北元,大敗擴廓帖木兒、太尉蠻子。徐達戎馬一生,為大明帝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大明第一功臣非徐達莫屬。
正是有徐達這種統(tǒng)帥形人才,并且君臣互相信任,朱元璋才敢于坐鎮(zhèn)后方,把軍事大權(quán)交出去,如若不然,他也必定會御駕親征。當然,明初的名將也實在太多,馮勝、傅友德、藍玉這種不可多得的人才都在朱元璋左右。
反觀漢初,韓信、英布、彭越,他們能力雖強,但無法和劉邦同心同德,這其中劉邦也要負一定責任。
當然,劉邦最大的特點是能治人,滅秦之戰(zhàn)他就是打醬油的,大仗都是項羽打的。但他能把一些專業(yè)人士籠絡到自己身邊,從而干掉了項羽。因為自己鎮(zhèn)不住下面的大將,所以建立漢朝之后,又挨個殺掉了這些功臣。最后各地方再造反,或者匈奴進犯,他已無大將可用,只得御駕親征。
朱元璋其實一開始也是親自帶兵打仗的,他可是從一個牽馬的一路打到大元帥,在這個過程中,收了一群小弟。因為他鎮(zhèn)得住這些小弟,而且在滅掉陳友諒之前,都是他親自指揮戰(zhàn)斗。后來的戰(zhàn)斗,出于其他方面的考慮,朱元璋也就不再出頭了。
兩者也有不同,同樣建立了漢朝和明朝后,劉邦是真的逼下面人造反了,朱元璋是故意說下面人造反了,目的也是為了殺掉這些對自家王朝構(gòu)成威脅的大將。
只是沒想到,真正對自家王朝構(gòu)成威脅的并不是那些異姓王,而是自家子孫!
劉邦、朱元璋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僅有兩個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
劉邦據(jù)說祖上來自魏國,是晉國大夫士會的后代,但最起碼到劉邦父親這一代已經(jīng)淪為平民。從劉太公給劉邦兄弟當初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劉邦父輩已經(jīng)毫無半點士族基因傳承,因為劉邦的名字叫劉季,劉邦兩個兄長的名字分別是劉伯、劉仲。換成現(xiàn)在的話就是,劉邦弟兄三人名字分別是劉老大、劉老二、劉老三。
雖然劉邦是平民出身,但是不得不承認劉邦的家庭情況在當時社會還不是處在最底層。證據(jù)有四:
一是劉邦家庭還是小有產(chǎn)業(yè)的,從劉邦曾讓自己父親劉太公評價自己和二哥劉仲將來誰基業(yè)大,看了劉氏家族還是有一定產(chǎn)業(yè)基礎的。
二是劉邦除了劉老大、劉老二、劉老三弟兄三人,還有一個弟弟劉交來看,劉家日子還是很小康的;因為劉交是劉太公第二個老婆生的孩子,在古代家庭情況稍差一點,是很難再娶到第二個老婆的。
三是劉邦最起碼混了個亭長在干,估計有許多人認為亭長是個不起眼的小官,這要是放在現(xiàn)在最起碼是個鄉(xiāng)鎮(zhèn)長,國家公務員吧。
四是劉邦的交際圈很厲害。蕭何是沛縣縣令面前的大紅人,而蕭何對劉邦的影響很不錯。沛縣縣令開Patty,招待從外地前來投奔呂公。換成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相當于沛縣縣令在開招商引資大會。劉邦盡然大言不慚的蹭了進去,大聲喊“賀萬錢”,辛虧蕭何打圓場。
總體來說,劉邦是平民出身,但絕對不是處在社會的最底層。當然,劉邦能夠最終爬到社會的最頂層,也絕對算得上逆襲了。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相比劉邦而言,絕對是更加草根了。朱元璋在家中排行老四,在宗族中排行老八,所以朱元璋最初的名字就叫朱重八,換成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朱元璋的最初名字就是朱老八的意思。直到后來參加紅巾軍起義,才改名朱興宗、朱元璋的。
朱元璋與劉邦相比,劉邦好歹也是有產(chǎn)階級,朱元璋是徹底的無產(chǎn)階級出身。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與老婆陳氏共生育生有四子兩女,其中四個兒子分別叫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兩個女兒的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在發(fā)生旱災那一年,同時發(fā)生嚴重的蝗災和瘟疫,朱元璋的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最后弟兄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尸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讓后活著的人,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做了和尚。
一個新王朝的建立,總會伴有對前王朝的反思。因此要替前面王朝修史,做一個蓋棺定論。表示:我取代你,那是天經(jīng)地義。而開國皇帝們,也就由此都增加了許多匪夷所思的神奇事,暗示,這是老天爺?shù)陌才拧?/p>
但朱元璋卻顯然是個另類,非但拒絕神化自己,反而還強調(diào),我們朱家沒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自根上起就是“服勤農(nóng)業(yè)”,即:就是種地的出身(出自《御制皇陵碑》)。
所以至今一提朱元璋,即無“三尺劍斬蛇”,也沒出生前后的“天降祥瑞”,就一苦孩子,討過飯、出過家,實在活不下去了這才加入紅巾軍,最終逆襲當了開國帝王。啥叫自信?似乎這就是自信!
以至于這種自信,在《遵聞錄》中,也體現(xiàn)得非常強烈:朱元璋開國后,在南京建了一個歷代帝王廟。每年他都要來祭奠這些先朝的帝王。對別的帝王,朱元璋只敬一杯酒,唯獨給漢高祖劉邦卻敬了三杯,并說道:“劉老大,在所有開國帝王里,就咱哥倆是草根,你提三尺劍開國,所有特意多敬酒兩杯,唯你的大漢和我的大明,得國最正!”
《遵聞錄》中的這句話,后來也出現(xiàn)在了宋濂所寫的《大明日歷》中:較之于古如漢高帝,其得國之正,二也!
現(xiàn)在疑問也就來了:為啥朱元璋非要把自己跟劉邦相提并論?并言稱,只有他倆得國最正?卻把李淵、趙匡胤等舍掉了?
有一句話是:越強調(diào)什么,也就越證明心虛什么!道理很簡單,誰沒事總是強調(diào),我是父母生出來的?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就遇到了這種問題——他的大明王朝,并非如后世我們認為的那般,被普遍認可。
須知在古代時,話語權(quán)一直掌控在士大夫階層。而朱元璋的阻力,正是來自于此。以至于在《大誥》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句:朕知伯啟心懷憤怒,將以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
伯啟,就是夏伯啟,拒絕朱元璋的任用,不惜自殘雙手!氣得朱元璋,就命人把他給帶到京城,親自問他咋回事?哪料夏伯啟當著朱元璋的面,卻還堅稱紅巾軍為“紅寇”。
這下朱元璋急眼了,喝道:“你想學伯夷、叔齊是嗎?好,那我告訴你,現(xiàn)在你之所以能吃著火鍋唱著歌,就在家鄉(xiāng)里教書,就是靠我朱元璋平定了天下??晌蚁胱屇愠鰜硇Я?,你卻自殘抗拒,你到底想干啥?你教書,真是在教化我的子民嗎。”
從這個記載中就能看出來,當時士大夫階層,對明朝和朱元璋的否認態(tài)度了。至于理由,正是由于朱元璋的草根出身,被士大夫階層看不起!哪怕朱元璋身邊的劉伯溫,也是存在這種態(tài)度的。
比如在劉伯溫的《送高則誠南征》這首詩中,就表達出了這種看法,其中有兩句是:牧羊必除狼,種谷當去草!高則誠,即高明,他是劉伯溫的好友。在元末時期曾隨元軍征討紅巾軍!
顯然這除狼和去草,就是指向了紅巾軍。明白了這些,其實也就明白了為啥,朱元璋最初請劉伯溫出山時,為何劉伯溫推三阻四,甚至還送寶劍明志!故而,朱元璋最終只給了劉伯溫一個“誠意伯”,也就完全怪不得朱元璋了。
所以,朱元璋之所以把自己跟劉邦相提并論,其實挺讓人心酸的。在他的意識中,明明是我朱元璋恢復了中原王朝,結(jié)果你們士大夫階層,卻還是如此鄙視和不認可我。
那么最后,朱元璋得國最正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雖心酸,可解鈴還須系鈴人,朱元璋還是要依靠士大夫階層。所以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大儒宋濂肩頭。
宋濂最終是這樣解釋朱元璋開國的:奮起于民間以圖自全,初無黃屋左纛之念,繼憫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輯之。
即,就是為了活命,最初沒有當皇上的想法。隨著勢力壯大后,開始意識到了百姓之苦,最終這才滅群雄,開國大明,讓老百姓都安居樂業(yè)。
隨著宋濂的這個解釋一出,算是暫時壓制住了士大夫階層的對朱元璋的鄙視和質(zhì)疑。由此朱元璋言稱:就我大明和大漢,得國最正,才被漸漸接受??赡牧想S著時間推移,到了后來,士大夫階層,卻又集體一腳踢開劉邦,言稱:得國之正,惟我明而已。
好玩的是,當清朝建立后,這個“得國正否”,卻又成為了清朝的一個大問題,以至于最終在康熙五十六年時,康熙大聲疾呼: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其實,看完前面朱元璋的心酸,就能明白,這無非又是一個輪回開始了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8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