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龐統(tǒng)的事跡有哪些
龐統(tǒng),可能稱呼他的名號會讓大家更熟悉一些,那就是在三國時期跟諸葛亮臥龍稱號并齊的鳳雛了,龐統(tǒng)之所以能被稱為鳳雛,也是因為龐統(tǒng)有著很好的軍事謀略,那么龐統(tǒng)的事跡都有什么呢。
首先,龐統(tǒng)先是被張魯推薦給了周瑜,在周瑜的手下,龐統(tǒng)獻出了連環(huán)計,這才是讓周瑜火攻的戰(zhàn)術得以成功,之后,周瑜病逝,原來張魯是要把龐統(tǒng)推薦給孫權的,但誰知孫權竟然是因為龐統(tǒng)的外貌丑陋不愿意任用他,所以后來的諸葛亮拉攏,龐統(tǒng)便是跟隨了劉備。
在劉備的手下,龐統(tǒng)跟隨劉備取蜀,并且設計斬殺了很多的將領,拿下了涪水關,之后又似是為了跟諸葛亮諸葛亮爭功,所以導致自己在落鳳坡被張任殺害。
說到龐統(tǒng),很多人認為他并不能跟諸葛亮相提并論,而他被稱為是鳳雛,跟諸葛亮的臥龍起名,也是有很大的水分的,原因就是因為龐統(tǒng)的事跡相比于諸葛亮確實是差了很多。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龐統(tǒng)的事跡(并不是很多)
劉備(161-223),蜀漢昭烈帝,蜀漢開國皇帝,西漢中山靖王之后,亂世梟雄。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時認識關羽、張飛二人,三人親如兄弟(正史中無結義之事)。鎮(zhèn)壓黃巾后,劉備被封為安西縣令,后因不滿督郵對自己的百般刁難,鞭打督郵后棄官出走。后又投奔公孫瓚,被封為平原縣令。
其后,曹操攻打徐州,陶謙向劉備求救,劉備遂從公孫瓚處借來數千兵馬,當時公孫瓚手下的趙云也奉命隨軍。往徐州救援。此時呂布偷襲曹操的根據地濮陽,曹操不得已而退兵。劉備則進駐徐州。陶謙將小沛城交與劉備。 之后,陶謙病故,將徐州城交與劉備,劉備遂自領為徐州牧。此后被曹操所敗的呂布前來投奔,劉備讓其居小沛。后來,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迎擊,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這時,呂布偷襲了徐州,劉備戰(zhàn)敗,轉軍海西。途中擊殺在徐州、揚州為寇的楊奉、韓暹,并向呂布求和,呂布讓劉備駐軍小沛。其后袁術派紀靈帶大軍攻小沛,呂布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用“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但其后,劉備再度召集萬余人的軍隊,呂布于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zhàn)敗,只能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至此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其后袁術稱帝,曹操動員劉備、呂布、孫策三路人馬攻打,占壽春后劉備前往小沛。其后曹操欲討伐呂布,便派夏侯敦聯(lián)合劉備一起討伐呂布。呂布得知后派高順攻破小沛,劉備只得逃回曹操營寨。下邳城破,白門樓上,呂布意欲投降,曹操也想要收服之意,詢問于劉備,劉備厭惡呂布,深知其乃無義之人,勸曹操殺之,于是呂布遂死。其后,劉備隨曹操一起回許都,而曹操此時野心膨脹,心生不臣,劉備感到惴惴不安,不愿久居人下,“青梅煮酒”后,劉備更是擔心,以韜晦之計騙過曹操,以打袁術為借口,向曹操借兵,曹操允之。未至,袁術病死,劉備殺死徐州刺史車胄,攻占徐州。曹操聞訊后率大軍攻城,劉備認為袁紹大軍壓境,曹操不可能進攻自己,因此遭受奇襲而大敗,劉備單騎逃往河北投青州袁紹之子袁譚,袁紹得知后以禮相待,出鄴城200里迎接劉備。后被袁紹派往汝南,策反依附曹操的黃巾余黨劉辟,騷擾曹操后方的許昌。曹仁率軍反擊,劉備戰(zhàn)敗逃回袁紹處。劉備察覺袁紹不能成器,想要離開袁紹,于是說服袁紹再度來到汝南,并聯(lián)合龔都,曹操派蔡陽進攻,戰(zhàn)敗被殺。(劉辟、龔都與演義中不同,未死,戰(zhàn)后不知所蹤)
擊敗袁紹后,曹操率軍攻打汝南,劉備深知不敵,向南撤退,派孫乾、糜竺前往荊州游說劉表,劉表出郊相迎,待之以上賓之禮。但劉表為人外寬內忌,嫉妒劉備的才能,劉備到荊州后,荊州士人仰慕劉備之名,與之交好,劉表更是因此不信任劉備,暗地里堤防他,劉備幾次獻計襲擊許昌,劉表都不采納。一次酒會上,劉備看到自己推上長了肥肉,感嘆老年將至而無法建功立業(yè),劉表愈加猜忌劉備,讓劉備駐軍新野。202年,夏侯敦、于禁、李典率軍南侵。劉備偽退,設下伏兵,李典識破計策,勸諫夏侯敦,夏侯敦不聽,遂敗,幸好李典及時趕來,劉備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軍。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208年,劉表病死,曹操此時親率大軍南下,次子劉琮投降曹操,長子劉琦聯(lián)合劉備。劉備從新野撤往江夏,路經襄陽時,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有人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但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諸葛亮只身前往東吳游說抗曹,孫權以周瑜為將軍率軍三萬,聯(lián)合劉備軍兩萬,在赤壁大破曹軍,曹兵撤回江陵。劉備迅速奪取荊南四郡,孫權感到懼怕此,將其妹嫁給劉備,以促成孫劉聯(lián)盟,并在周瑜主持下將江陵借與劉備。之后劉備采納謀士殷觀的計策,允許孫權伐蜀但自己按兵不動,使孫權不敢窺視益州,東吳伐蜀的計劃也不了了之。
建安十六年,劉備借口幫助劉璋討伐張魯,以法正、張松為內應進入益州。劉備北進至葭萌便停軍,收買人心。后來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于是與劉璋反目。劉璋派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在涪阻擊劉備,全部敗于劉備,張任逃亡,其余皆死。劉備進軍雒城,龐統(tǒng)在攻城時中箭身亡,于是法正繼承龐統(tǒng)謀士之職。一年后,雒城被攻破,張任不愿投降,劉備殺之。包圍成都時,劉備讓諸葛亮、張飛、趙云等進入益州。成都城前,馬超加入,簡雍勸降了劉璋,劉備遂自領為益州牧。建安二十年,張郃入侵蜀中,被張飛擊敗。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因兵馬整齊,便起兵攻漢中,欲收東川。劉備采納法正的計謀,夜襲夏侯淵,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劉備獲得主動權,待曹操親自到來后壁壘不戰(zhàn),曹操退軍。劉備獲得漢中,自立為漢中王。
其后,關羽起兵攻樊城,水淹七軍,收服于禁,但曹、孫聯(lián)合,在徐晃、曹仁、滿寵以及呂蒙從背后奇襲荊州,關羽走投無路,最后在麥城被俘遭受殺害。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任魏王之位,其后廢漢獻帝,建立了魏國。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立國號為漢,史稱蜀漢,蜀國政權正式建立。
次年,為奪回荊州,出兵攻打東吳(兵力不詳,通常認為在5~10萬之間)。其先,蜀軍士氣旺盛,勢如破竹,先后擊破李異、劉阿等。孫權以陸遜為將軍,陸遜堅守不戰(zhàn)。時過一年,蜀軍士氣低落。陸遜趁蜀軍戰(zhàn)意已無之時用火攻,蜀軍大敗,劉備只能狼狽逃走。劉備逃至白帝城,孫權得知十分懼怕,立即遣使求和。
次年,劉備病情惡化,從成都招來蜀相諸葛亮,以后事、孤兒托之。言訖即逝,終年63歲
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鄉(xiāng)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御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tǒng)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奔榷|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边|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乃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br>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chuàng)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y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chuàng),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庇鸨闵毂哿钺t(y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jié)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愿也??汕踩藙駲嘬b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于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追謚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jiān)軍,數歲卒。子統(tǒng)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xù)封。
張飛,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zhàn)呂布。長坂坡當陽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入川義釋嚴顏,分定州縣,率精兵萬多人,敗張郃大軍,劉備稱王后,拜為右將軍,稱帝后,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xiāng)侯。公元221年為替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三國演義中有詩嘆道:
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郃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
桃園三結義
民間俗傳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兄弟。《三國演義》第一回:“飛曰:‘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xié)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云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焙笏鞛榻Y拜兄弟,共同謀事的典故。
生平
[編輯本段]
184年,黃巾起義,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zhàn)爭,張飛初戰(zhàn)就殺死敵方大將鄧茂,嶄露頭腳..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劉備坐下時,二人常不辭辛勞隨身守護,有時一站就是大半天。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劉備被封為平原相,時關羽、張飛任別部司馬,分統(tǒng)部曲。
197年6月,曹操擊敗呂布,被任命為中郎將。后來劉備再依袁紹、劉表 ,最后屯兵于新野。幾年后,劉表死,曹操南下,劉備棄新野行陸路南逃,曹操派五千精騎兵追了一日一夜,在當陽橋上,劉備棄妻先逃,張飛帶領二十騎拒后,張飛斷橋、立于河邊,大叫:“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奪下荊州,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后轉到南郡。
后來劉備入益州,不久與劉璋反目。213年,張飛、諸葛亮、趙云等領荊州兵入蜀增援。到達江州,遇上劉璋大將嚴顏,嚴顏被張飛生擒,嚴顏拒降的豪氣感動了張飛,被張飛引為上賓。大軍繼續(xù)分定諸郡縣,后推進至成都,與劉備會合。劉備成為蜀主,賜張飛黃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緞千匹。
218年,曹操擊敗張魯后,曹營名將張郃率軍進入益州東北部,此地雖屬益州但向來為張魯的領地。劉備遂任張飛為巴西太守,出兵爭奪,兩軍對持五十多日。后來,張飛率精兵萬多人,邀張郃軍交戰(zhàn),因山道狹窄,前后不能相救,張郃大敗,棄馬與十余人爬山退還南鄭。此戰(zhàn)不僅拓增劉備方領土,更使保住蜀地門戶,使益州轉危為安。張飛隨即參與攻打漢中的戰(zhàn)事。219年,劉備據有漢中,稱漢中王,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jié)。不久,關羽被孫權所殺。
221年,劉備稱帝,張飛遷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xiāng)侯。同年,劉備稱為關羽報仇,東征東吳,張飛在閬中準備出兵會師江州。臨近出發(fā)時,被其麾下將領張達、范強(演義中寫作范疆)謀殺,更帶同其首級奔赴孫權,劉備聞得張飛都督有表,大叫:“噫!飛死矣。”后主劉禪時追謚為桓侯。
其尸體軀干被埋葬在閬中,頭顱埋葬在云陽,并分別建有張桓侯祠和張桓侯廟。
(一)難得的奇才?
龐統(tǒng)形象的審美意趣,首先源于其性格中奇的特征。奇者:一曰罕見,二曰杰出、超凡。本文稱龐統(tǒng)為奇才,二者兼而有之。龐統(tǒng)的奇才大智享譽荊襄,盛傳江東。孫權早聞大名,周瑜多用其計;劉備久聞芳名,孔明深服其智;魯肅稱其謀略不減于管樂,樞機可并于孫吳。然而卻遭遇坎坷。或埋沒于襄陽,或屈沉于江東;或遭孫權冷落,或受劉備屈待;甚而公瑾屢用其謀,竟未授其職;為東吳建奇功,卻不被吳主所認可。龐統(tǒng)之屈可謂奇也。正是龐統(tǒng)之奇才被屈待構成了其獨特的審美意趣。?
1.名士交口贊奇才?
稱龐統(tǒng)為奇才,首先在于龐統(tǒng)頗得當時天下名士賢才的贊賞,盛名布于海內。劉備為躲避蔡氏兄妹所謀殺身之禍,馬躍檀溪,逃難至南漳水鏡先生莊上,水鏡指點道:“天下奇才,盡在于此,公當往求之。”“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見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73年12月第3版308頁)小說作者在此通過著名隱士司馬德操之口將龐統(tǒng)作為天下奇才推薦給劉備。龐統(tǒng)不僅享譽襄,而且名播江東。據小說介紹,龐統(tǒng)因避難寓居江東期間,周瑜通過魯肅多次請教龐統(tǒng),并多用其謀。魯肅因深知龐統(tǒng)之大智奇才,在剛繼任督都之職時,就向孫權舉薦了龐統(tǒng)。肅稱統(tǒng):“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于管樂,樞機可關于孫吳;往日公謹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同上488頁)可見,龐統(tǒng)之奇才大略深得當時天下名士贊賞推崇。孫權以貌相人,以偏愛取才而冷落龐統(tǒng)。魯肅深感惋惜,稱贊關安慰龐統(tǒng)道:“公抱匡濟之才,何往而不利?”(同上489頁)當肅得知統(tǒng)欲投劉備時,支持并囑咐道:“無使孫、劉互伐,同力破曹?!苯y(tǒng)答曰:“此某平生之素志?!?同上)
可見統(tǒng)之見解高遠,樞機超凡。倘孫、劉長期聯(lián)盟,同力破曹,便會無往而不勝。可惜孫劉兩方眾多文臣武將持此見解者僅魯肅、龐統(tǒng)、孔明等寥寥數人。甚至連被稱為世之梟雄的劉備也能認識到孫劉聯(lián)明的極端重要性。否則,豈有夷陵之敗?乃至孫劉兩大集團最終被魏方所滅?象龐統(tǒng)這樣才智過人,機謀深遠之士也被孫權所冷待,只能證明孫權也是一個目不識珠之輩。三國之爭從根本上講是人才之爭。在小說中作者對龐統(tǒng)之才極為賞識推崇,對其才智被埋沒,被屈待深感惋惜。?
魯肅在寫給劉備的薦書中推崇道:“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展其驥足。”并特別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負所學,終為他人所用,實可惜也!”(同上490頁)孔明在東吳吊喪期間,曾面晤龐統(tǒng),并寫有薦書給劉備,推薦龐統(tǒng)。當孔明從東吳回,問及龐統(tǒng)時,劉備稱統(tǒng)“近治耒陽縣,好酒廢事?!笨酌髀勓孕Φ溃骸笆吭前倮镏?。胸中所學,勝亮十倍。”并指出:“大賢若處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視事?!?同上)劉備方根據張飛、孫乾考察的情況和魯肅、孔明的舉薦,糾正屈待大才的過失,拜龐統(tǒng)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選方略。小說在描寫龐統(tǒng)曹冷遇被屈待的情節(jié)時,充滿贊賞而惋惜的審美情調。這情調是作者對人才被屈待的深深遺憾,對健全人才環(huán)境的熱切呼喚。它撞擊著讀者的心靈,感染著讀者的情緒,啟示后世善待賢才。? 鳳雛先生龐統(tǒng)死于征西川路上,據說那個地方的名字叫做落鳳坡。也就是說,他的死是上天早就規(guī)劃好的。案發(fā)的時候,龐先生騎著劉備的坐騎。這馬可是大大的有名,喚作“的盧”。有人對劉備說,你沒有聽說過“的盧的盧,騎必妨主”嗎?劉備不信,估計也是舍不得名駒。英雄一般都有這毛病。
龐統(tǒng)的性格:
首先龐統(tǒng)敢于冒險,與諸葛亮的謹慎成為鮮明對比。從西川之戰(zhàn)就可以看出,龐統(tǒng)為劉備獻的都是險計,即有風險的計策。如劉璋下令要楊懷、高沛二人監(jiān)住劉備時,龐統(tǒng)獻“上中下”三計,他把“選精兵偷襲成都”稱為上計,而把逃跑稱為下計,這與“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所提倡的理念恰恰相反,可見龐統(tǒng)善走“險棋”。多不累述,摟主可以自己查找原文。
其次龐統(tǒng)有些自負、倔強,但是又相當自信、沉著。摟主可以看看張飛質問龐統(tǒng)一回:龐統(tǒng)由魯肅和諸葛亮介紹投奔劉備,見了劉備卻不肯拿出介紹信,劉備因龐統(tǒng)相貌丑陋小看了他,打發(fā)他到耒陽縣去當縣令。龐統(tǒng)擔任后“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一應錢糧詞訟,并不理會”。劉備得知此事大怒:“豎儒焉敢亂吾法度!”便派張飛孫干前去質問。張飛等到了地方卻聽說龐統(tǒng)宿醉未醒,張飛是什么人,氣得要馬上把龐統(tǒng)捉拿歸案。等到龐統(tǒng)醒來,面對張飛的質問絲毫不以為然,還說:“量百里小縣,些小公事,何難決斷?將軍少坐,待我發(fā)落?!苯Y果不到半日,便將百余日之事,全部處理完畢。張飛目瞪口呆,佩服得五體投地。龐統(tǒng)不屑旁人推薦,非要自己證明給劉備看自己的實力,可見他是一個倔脾氣。劉備派人前來質問,我想他也是早就料到的。不過他能那么自信,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還有一點,我覺得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但是我認為非常重要。我先把三國演義的原文摘抄一些:第一二十三回“龐統(tǒng)獻策取西川”寫到這么一段話:劉備大軍刀不血刃得了涪城。劉備次日設宴于涪城公廳。玄德帶酒,顧龐統(tǒng)曰:“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龐統(tǒng)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毙麓笈唬骸拔崧勎羧瘴渫醴ゼq,前歌后舞,此亦非仁者之歟?吾視汝言,不合道理,可速退!”龐統(tǒng)聞之,全無懼色,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堂。睡至四更酒醒,左右以逐龐統(tǒng)之言告于玄德。玄德懊悔無及,急穿衣升堂,請龐統(tǒng)曰:“昨因酒醉,有觸于公,幸勿掛懷?!饼嫿y(tǒng)談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tǒng)曰:“君臣皆失,何獨主公乎?”玄德大笑,共樂如初。
摟主請看這段話,劉備當初假惺惺地說什么他和劉璋是兄弟不忍相害,但是這段話中所寫劉備剛剛拿下劉璋的涪城,第二天就大擺宴席慶功,你說劉備是什么人?你再看龐統(tǒng)什么態(tài)度,明明是他一直勸劉備殺劉璋打西川,攻打涪城也是龐統(tǒng)給劉備出的計策,但是酒席之間卻頂撞劉備說他“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
劉備的作假是掩飾自己的野心,但是龐統(tǒng)酒席間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呢?我想應該是真話,他沒有必要說這樣的假話來故意得罪劉備。那既然龐統(tǒng)不贊成劉備行“非仁者之兵”,先前為什么要幫劉備出謀劃策打劉璋呢?這不是很奇怪嗎?我說一點也不奇怪,我想由此看出龐統(tǒng)是這樣的人:他是一個有著傳統(tǒng)忠義情節(jié)的儒士,他受正統(tǒng)儒家文化的熏陶,不能接受背信棄義兄弟相殘的事情,但是他又不得不為自己能夠在劉備政治集團里謀得一席之地,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幫助劉備行“非仁者之兵”。他卻只能在酒醉之時罵上幾句。由此可見龐統(tǒng)對待“信仰和現實”所產生的矛盾心理。
還有這段話最后說:“玄德大笑,共樂如初”。是否真的“共樂如初”了?我看未必,劉備和龐統(tǒng)只是互相利用,誰也離不開誰罷了。
龐統(tǒng)是劉備政權中與諸葛亮齊名的謀略家。司馬德操號稱水鏡先生,他曾說過:“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見龐統(tǒng)之才與諸葛亮孔明不相上下。
龐統(tǒng)小的時候,由于長得丑,又黑又矮,所以別人沒有發(fā)現他的才華,但當時穎川的司馬徽卻善于發(fā)現人才。一次司馬徽在樹上采摘果實,龐統(tǒng)就坐在樹下,兩人開始海闊天空地交談起來,十分投機,司馬徽很賞識龐統(tǒng),將他進行舉薦,龐統(tǒng)才慢慢有了名氣。
劉備統(tǒng)治荊州之時,龐統(tǒng)投靠了劉備,可惜當時劉備以貌取人,只讓寵統(tǒng)當了個縣令之職。
龐統(tǒng)很是不滿,整日在家中喝酒,不理政事,一日,張飛來到該縣,見公堂之上竟無一人,十分氣惱。他見許多人來告狀,可主事的縣令卻不在,于是他叫人將龐統(tǒng)找來。
但見龐統(tǒng)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幾件案子審理清晰,速度之快令張飛咋舌。
于是張飛對劉備說了這件事,希望劉備重用此人。后來,諸葛亮及魯肅也竭力推薦龐統(tǒng),劉備這時才開始重用龐統(tǒng),任他為軍師中郎,地位僅次于諸葛亮。
后來孫權與劉備聯(lián)盟,龐統(tǒng)獻出連環(huán)計,周瑜假裝把蔣干關了起來,并派軍士看管,蔣干心中極為煩悶,一天晚上他見屋外有人朗誦兵法,甚為好奇。
蔣干推開房門,問他的姓名才知是大名鼎鼎龐統(tǒng)龐士元,蔣干問:“先生才學甚廣,怎竟在此荒鄉(xiāng)僻壤之處?”
龐統(tǒng)回答說:“周瑜自視才高不能容人,所以我才隱居此處,先生又是何許人也?”
蔣干報上姓名,并對龐統(tǒng)說:“久聞曹操愛惜人才,如若歸曹必得重用啊!”
龐統(tǒng)說:“雖有歸曹之心,可惜并無人引見。”
蔣干說:“如果先生愿歸降,干定當為您引見?!?br> 于是蔣干與龐統(tǒng)連夜下山尋條小舟,飛速向曹操大營駛去。
曹操聽說大名鼎鼎的鳳雛先生前來,親自出帳迎接,曹操對龐統(tǒng)說:“操久聞先生大名,可周瑜小兒卻不用先生的良謀,實屬遺憾,如今先生來至我處還望不吝賜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