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四月十一日,在北宋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
包拯是個孝子
,為何包拯的故事卻那么受追捧.png" />
直到父母去世,包拯才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京城等待官員候補職位
有一個農(nóng)民到縣衙告狀
在知縣任滿三年后
包拯卸任端州知州時沒有帶走一塊端硯
端州知州任滿后,包拯到京城為官
既然皇帝都敢頂撞
由于秉公辦事
、鐵面無私,包拯先后擔任過三司戶部判官、京東轉(zhuǎn)運使、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侍制、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等職,最著名的還是在嘉祐二年(1057)三月,權(quán)知開封府,他的任職實際只有一年零三個月,但他執(zhí)法嚴峻,不畏權(quán)貴,為世人稱頌。在擔任開封知府期間
,包拯的名聲可謂是“家喻戶曉隨后,包拯又升為諫議大夫
、權(quán)御史中丞、三司使、給事中、樞密副使、禮部侍郎(推辭未受)等職。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四日,包拯逝世,享年64歲,贈授禮部尚書,謚號為“孝肅”。包拯死前雖然身居高位,但是他生性節(jié)儉
,衣服、飲食、器具跟他沒當官前一樣簡樸。包拯對家人的臨終遺言是“后世子孫中有當官貪贓枉法的,死后不得將靈柩運送回家,更不得葬于祖墳山中,如果不繼承包拯志向的,就不是包拯的子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關(guān)于包拯的故事
,其實在宋仁宗時期就開始流傳了,民間故事中將包拯描述成正義的化身。在安徽合肥流傳著一個故事,說包拯破了“貍貓換太子”一案后,李娘娘要將整個廬州(合肥市)賞賜給包拯,包拯拒絕了,他只接受了廬州市的一條河,將這條河改名叫“包河”。包拯告訴子孫包拯的故事之所以流傳了一千多年
,而且越傳越神奇,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客觀方面:
一是從宋仁宗統(tǒng)治時期開始
,一種新的文體——小說開始出現(xiàn),這為包拯故事的傳播提供了途徑;二是宋仁宗以自己的仁愛之心
,培養(yǎng)了好官誕生的環(huán)境。主觀原因:
一是中國的官場環(huán)境一直不好,難得出了這么一個清官
,世人希望對他大書特書,以此來弘揚世間正氣;二是中國人喜歡人情而不是法制,喜歡俠義而不是規(guī)則
,既然皇帝不作為,那就讓一個擁有近乎皇帝的特權(quán)人士來“替天行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傳統(tǒng)戲曲把他說成被父母遺棄
,由嫂子(包拯系獨子)帶大成人,用于鋪墊包拯的身世和他對百姓疾苦的熟識,此種演繹可以理解,但這不符合歷史事實包拯為官三十年
他的一生對清廉極為重視
此篇內(nèi)容
△包拯剪紙畫
——端州知州包拯“不持一硯歸” 包拯的廉潔在當時是有名的,史書上記載了他不少這方面的事跡
端州(今天的廣東省肇慶市)
制作端硯的石料顏色漆黑發(fā)亮
△端硯
關(guān)于端硯還有一個頗有趣味的傳說:
說是在唐朝的時候
可是,當他用完石硯中的墨汁時,文章還沒有寫完
。他就想再倒一些水來研墨,可發(fā)現(xiàn)水壺里的水也結(jié)了冰倒不出來。梁舉人十分著急,用兩手捧著祖?zhèn)鞯膶毘庉p聲呼喚:“硯啊硯,家里人說你是祖?zhèn)鞯膶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沒想到話音剛落,只見硯池中就掛上了一層小水珠
。梁舉人見此情景,心中一動,趕忙拼命的向硯池中呵氣這場考試下來
后來
到了北宋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