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身份證”叫“符”
,是一種用木頭或金屬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時期,中國出現(xiàn)最早的“身份證”—魚符,其狀如魚,分左右兩片,上面有孔,用來系掛。魚符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
,普通百姓還沒這份待遇。魚符上刻有姓名、官職、衙門等,材質(zhì)因官職高低而有所不同:親王、三品以上高官用金質(zhì)魚符,五品以上官員用銀質(zhì)魚符,六品以下官員用銅質(zhì)魚符。朝廷還為官員定做了裝魚符的“魚袋”,要求“符不離袋,袋不離符”。武則天當政時
到了明朝
,大概嫌金屬符攜帶不便,官員統(tǒng)統(tǒng)拿起“牙牌”—材質(zhì)有象牙、獸骨、木材等,如笏板般細長,所載信息的詳細程度類似如今的超大號名片。牙牌常掛在腰間,所以也稱“腰牌”。從明代起,“身份證”已由官場向社會推廣
,一些富戶也開始持腰牌。清朝的腰牌信息量更大
,有些甚至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征,以防被冒用。而且,此時官員除腰牌外又多了一個證明身份的東西—頂子,也稱帽珠。當然,這與清朝的服飾制度也有關系。帽珠的材質(zhì)有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9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