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漢武帝和朝鮮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漢朝的時候,東北方向,也就是遼東、吉林西南方向,生活著朝鮮、高句麗,穢貘等等,一些古朝鮮部落,想一想,那時候就連河北地區(qū),都是流放犯人的偏遠地區(qū),這些地區(qū)自然都是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哪怕是存在一些部落,也是極為落后的。
雖然說這些地方,早在商朝末年的時候,箕子給帶去了中原文化,尤其是戰(zhàn)國時期,燕國對這些地方也是影響很大,但是部落終究是部落,代表著愚昧與野蠻,直到秦朝末年之后,這些地方受到了趙國、燕國的流民的沖擊,在某種意義上說,文化逐漸的豐富了起來。
衛(wèi)滿朝鮮的崛起之路
直到漢朝初年,劉邦開始對異姓王清算,他的好兄弟盧綰本是劉邦拿下天下后,封封到燕地的異姓王,但是被呂后誣陷后,逃到了匈奴,坐實了自己的罪證,燕國群龍無首,面對強大的漢帝國,開始混亂起來,燕國一些心智不堅定的人,在燕人衛(wèi)滿的蠱惑下,逃奔朝鮮。
這衛(wèi)滿是個有心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開始排斥漢文化,卻又借著隨他一起來的遺民的力量,壯大自己的實力,滅掉了原來的朝鮮王朝,自己做了老大,定都平壤,當時的漢朝經(jīng)歷了秦末戰(zhàn)爭、楚漢之爭及一些平叛的戰(zhàn)爭,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所以也無暇東顧,只是仗著自己強大,只是給了衛(wèi)滿朝鮮一個藩屬國的身份,對衛(wèi)滿朝鮮干一些扎眼的事情,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唉?這衛(wèi)滿朝鮮可就憑此開始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本來藩屬國是負責聯(lián)合保衛(wèi)大漢帝國邊疆安定的,但是這衛(wèi)滿朝鮮會干事兒,降服數(shù)個強大的部落及游牧民族之后,領土一度達到了數(shù)千里的模樣。
衛(wèi)滿朝鮮如何開始威脅到漢帝國的
在古代的時候,人口是最基本的資源,一個國家的強大,人口的多少,幾乎都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主要因素,而在漢武帝初年,衛(wèi)滿的孫子衛(wèi)右渠(好有個性的名字),開始用各種手法,引誘邊民到衛(wèi)滿朝鮮生活,然后干擾和阻止周邊小國和部落去漢帝國朝拜,甚至還將出使這些小國和部落的使臣劫殺,漢武帝下詔,讓衛(wèi)右渠乖乖的,不要太過分,沒想到衛(wèi)右渠不但不奉詔,而且更加變本加厲。
漢武帝派當時富有殺將兇名的涉何,去駐守漢帝國與衛(wèi)滿朝鮮的邊境,是為遼東東部都尉,準備對朝鮮用兵,結果被朝鮮偷襲攻殺,這次事件讓漢武帝暴怒,想想漢武帝何許人也,讓自己的藩屬國一來二去的欺辱,怎能咽下這口氣?
漢武帝暴怒,水陸大軍出擊
涉何事件后,漢武帝面子可是掛不住了,讓藩屬國給這么搞了一下,以后還怎么混?怎么威懾天下?同年秋天,漢武帝一甩桌子,釋放了一批亡命囚徒,組成了大軍,命樓船將軍楊樸從山東齊地渡海出擊,同時又命左將軍荀彘率五萬大軍出征遼東,水路夾擊朝鮮。
公元前108年,漢軍攻入朝鮮境內(nèi),朝鮮王衛(wèi)右渠大駭,才認識到漢武帝動真格的了,急忙派兵占據(jù)險要地段,抵抗?jié)h軍,一開始這朝鮮軍戰(zhàn)斗力不錯,多次擊敗漢軍,不過漢武帝又下詔,讓衛(wèi)右渠歸順。
雖然衛(wèi)右渠打了勝仗,但是這持久戰(zhàn),自己小小的地盤,根本扛不過大漢帝國,再加上漢武帝恩威并施,最終選擇了低頭,答應了派長子去中原拜見漢武帝,拜見漢武帝倒也罷了,這貨還帶著一萬兵甲,此時的漢使和左將軍見這陣勢,總覺得有詐,想想這些大軍走到漢朝大軍后方,突然有變的話,那遼東漢軍可就被包餃子了,所以質(zhì)疑朝鮮太子為何帶這么多兵,結果這朝鮮太子也在懷疑,這遼東左將軍會不會是想殺他,不讓他帶這么多兵,所以走在半路又縮了回去,談判破裂。
起初楊樸的軍隊因為是行徒拼湊,雖兇悍,但是戰(zhàn)斗力不行,被朝鮮軍打散躲到了山里。楊樸等待的是漢武帝的威嚴,對朝鮮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在戰(zhàn)爭當中,有點怠慢,致使兩軍一直缺乏默契,一直沒有拿下朝鮮,而左將軍又懷疑楊樸有叛敵的想法,借使臣公孫隧之手,拿下了楊樸的指揮權,兩軍兵合一處,加大了對朝鮮的進攻,朝鮮眼看支撐不住了,貴族們將始作俑者朝鮮王衛(wèi)右渠給砍了,納了投名狀,至此朝鮮投降。
漢武帝明知道想要徹底拿下朝鮮,沒有那么簡單,干脆將衛(wèi)滿朝鮮拆成了可幾塊,封分了幾個諸侯,讓他們互相牽制,至此衛(wèi)滿朝鮮不再存在。
小結:有時候,不得不說,漢軍的強大,漢武帝手段,在漢朝的歷史上,都是很耀眼的一筆,值得我們?nèi)ド钏肌?/p>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
公元前109年,針對朝鮮的欺上瞞下作風,漢武帝派出使者涉何去責問右渠,希望他能經(jīng)常來見見主人,另外也不要阻攔其他國家來朝拜漢朝??捎仪皇撬麪敔斝l(wèi)滿,他從來就沒有見識過一個強大國家的厲害,他是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反正就是不肯聽漢朝的。
作為一個大國使者,涉何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在離開朝鮮來到界河的時候,他就派人把朝鮮派來護送自己回國的一個將軍給殺了,而后快馬加鞭的跑了。
回到京城以后,涉何很得意的向漢武帝報告,朝鮮人不懂規(guī)矩,我殺了他們的一個將軍。這漢武帝覺得涉何夠勇猛,非但沒有責怪他,還封他為都尉。可不知道漢武帝是怎么想的,涉何這個都尉的上任地點,就是在遼東郡離朝鮮不遠的地方。
聽說仇人來身邊工作了,右渠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他就調(diào)遣一支精兵前去偷襲,就殺掉了涉何。
這回朝鮮算是提供了一個挨揍的理由了,漢武帝下令,派樓船將軍楊仆率領五萬人馬,乘船過渤海奔朝鮮,左將軍荀彘率軍出遼東郡,二人同心去攻打朝鮮。
聽到漢軍要來,右渠并沒有太害怕,他馬上調(diào)兵遣將駐守在險要位置以逸待勞。要說這漢軍也是不太爭氣,先是左將軍荀彘的手下進攻被擊潰,而后樓船將軍楊仆帶著七千先頭部隊又被人家打花了,甚至樓船將軍本人都險些喪命。
聽到這個消息以后,漢武帝非常生氣,他也陷入了沉思??磥碛行┦虑檫€不能光用武力啊,也許不該這么對待朝鮮,他就派使者衛(wèi)山去面見右渠,希望他能看清形勢,做出正確的選擇。
那右渠也不是糊涂人,雖然打了兩場小勝仗,可他也知道,那是趁著人家沒有防備?,F(xiàn)在好了,這勝仗也算為自己贏得了一些談判資本,他就開始裝可憐了。貴使啊,我哪敢和大漢對抗啊,我是想投降,可就怕你們那二位將軍不饒我啊。如今大漢皇帝同意我們投降了,我們愿意歸順。而后右渠就派太子去漢朝謝罪,還帶上了五千匹馬,外加一些軍糧。
這也算是皆大歡喜了,可中間又出岔頭了,為了送馬送糧,朝鮮派出了一萬多人隨行,這些人按照習慣,隨身帶上了兵器。這衛(wèi)山和左將軍就警覺了,他們就讓朝鮮人放下武器,本來右渠的太子就不愿意去漢朝,現(xiàn)在看漢朝使者又這樣的態(tài)度,覺得他們是有陰謀的,就扭頭又回去了。
這下子可把漢武帝給氣壞了,震怒之下他殺掉了使者衛(wèi)山,而后下令給左將軍和樓船將軍,把朝鮮給我拿下。
在皇帝的催促下,在衛(wèi)山人頭的注視下,左將軍打起了精神,一鼓作氣沖到了朝鮮的都城王險城下,包圍了王險城的西北方。而后樓船將軍的五萬人馬也到齊了,他就帶人駐守在王險城的南側。
右渠現(xiàn)在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只好下令堅守王險城,雙方就這么僵持了幾個月。
此時守城的人煎熬,攻城的人也不太好過,不過攻城的兩位主帥心情并不相同。那左將軍是漢武帝的愛將,這次雖然開始受到點小挫折,可后來是一路凱歌打到城下的,現(xiàn)在他們就等著破城慶功,所以打的非常的猛。
樓船將軍就不一樣了,這次和對手交戰(zhàn),一開始他們就吃了大虧,自己身為主帥更是把臉丟光了,所以他是一心想跟朝鮮人議和,進攻也沒有那么積極。
城外的攻擊猛烈程度,城里人是心知肚明,有些朝鮮大臣就暗地里和樓船將軍聯(lián)系上了,約定好要投降,就是具體時間還沒有敲定。這頭左將軍求勝心切,一直想和樓船將軍約定個時間發(fā)動總攻,可樓船將軍有自己的心思,一直不配合。左將軍又想問問朝鮮人是不是肯投降,可朝鮮人一心想找樓船將軍,也不搭理他。
慢慢的左將軍就起了疑心,他認為樓船將軍之前打過敗仗,前幾天還聽說他在和朝鮮大臣有往來,現(xiàn)在朝鮮人又不想投降自己,莫非是樓船將軍想投靠朝鮮。
就在左將軍猜疑的時候,漢武帝也著急了,他派出濟南太守公孫遂去前方協(xié)調(diào)兩支軍隊,希望早日拿下朝鮮。左將軍一見公孫遂,就把自己的顧慮講了,公孫遂一琢磨,是這么個道理啊,就招來了樓船將軍,而后把他抓了起來,把樓船將軍的手下都歸左將軍統(tǒng)領。然后把這個事情報告了漢武帝。
漢武帝知道以后這肺都要氣炸了,飯桶、廢物,就下令殺了公孫遂,讓左將軍快點把戰(zhàn)爭結束。
雖然也受到了責罰,可左將軍現(xiàn)在能指揮全部人馬了,他就對王險城發(fā)動了猛攻。那王險城眼看就要守不住了,之前和樓船將軍協(xié)商的人也沒有了投降對象,只好重新找東家,投降了左將軍。
右渠依舊在堅持,可他也不用堅持太久了,因為手下很快就拿下了他的人頭,向漢軍投降了??赡菚蹼U城仍然沒有被拿下,因為右渠手下有一個叫成已的大臣造反了,除了堅守城池以外,他還大肆殺害不聽的官員,其實我覺得啊,他應該是瘋了。
左將軍就派右渠的兒子去告訴朝鮮人,不要再做無謂犧牲了,然后,成已被人砍死,朝鮮正式被漢軍拿下。
朝鮮已經(jīng)是漢朝的土地了,漢武帝下令,在朝鮮設置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個郡,從那以后,朝鮮半島的北部就正式歸漢朝了。
1.高三年級上冊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1.先秦:從夏朝到春秋,選官主要按爵位;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等地主階級改革才重視按軍功授爵。(標準從爵位到軍功)
2.秦漢:西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分察舉(自下向上推薦)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備,到東漢時注重門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標準從才能到門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評品級決定官員獎懲,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壟斷地位。(標準為門第)
4.隋唐: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產(chǎn)生了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太宗時以進士明經(jīng)為主,武則天時設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XX主持考試??婆e制意義:打擊門閥勢力;擴大官吏來源;提高文化素質(zhì);加強中央集權。(積極作用為主)
5.宋元:北宋科舉制進一步發(fā)展,分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大增;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不考詩賦,考經(jīng)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試成績好的可直接授官。(特點:更嚴密;人數(shù)增;更實用)
6.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有嚴格限制,為君主XX培養(yǎng)了忠順奴才,但嚴重制約了中國科技、思想的發(fā)展。
2.高三年級上冊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姓氏起源
對于考究其來歷,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的時候,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xiàn)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0多種類別。
?、僖試麨槭?。如齊、魯、晉、鄭、衛(wèi)、陳、蔡、曹、許等。
?、谝苑獾?采邑)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蘇,岔生后代便姓蘇;晉國大夫畢萬于魏,其后世子孫以魏為氏。展禽(魯孝公兒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
?、垡怨倜麨槭?。晉國的荀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里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為氏;宋國執(zhí)政卿樂喜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以司城為氏。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也是此類。
④以職業(yè)(技藝)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
?、菀猿錾?、居住地為氏。這類姓氏中,一般都帶邱、郭、門、鄉(xiāng)、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點。
?、抟酝芡趸蛑T侯血緣關系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稱公子喜,其孫舍之稱公孫舍之。
?、咭宰孑叺淖譃槭?。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祖父之字為其氏。如鄭國公子發(fā)字子國,其孫國參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游。周平王有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以林為姓。
?、嘀苯映幸u姓為氏;
?、崽熳淤n氏;
⑩以次第為氏;古代少數(shù)民族帶來的姓氏;以謚號為氏;⒀因賜姓、避諱而改氏等。
3.高三年級上冊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朝鮮
漢高祖時,衛(wèi)滿朝鮮XX箕子朝鮮后,定都于王險,惠帝呂后時,為漢藩臣,雙方平安無事數(shù)十。漢武帝時,衛(wèi)滿的孫子右渠在位,對漢的態(tài)度轉(zhuǎn)為強勢,武帝派楊仆、荀彘率軍討伐,費時一年方能平定,漢在其地設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其中以樂浪為最重要。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漢朝撤除臨屯、真番二郡,以其地合并到樂浪、玄菟。半島上的民族,非常復雜。半島北部,除了來自中國的朝鮮人外,尚有濊貉、沃沮等族。半島南部,尚有辰韓、馬韓、弁韓并立,通稱三韓。
西漢末年朝鮮半島的形勢,大致是西北部是漢樂浪郡轄區(qū),東北大部為高句驪所據(jù);新羅據(jù)東南部地,百濟據(jù)西南部地。百濟、新羅因居半島南部,與漢朝沒有什么關系,惟高句驪與漢接近,關系較密。它自建國后,對漢一直是稱臣的。后來東漢之后,高句驪時叛時降,成為漢帝國的東北大患。
日本
漢代日本地區(qū)的國家,共有一百多個,皆是倭人建立的,漢人統(tǒng)稱為倭國。自漢武帝于朝鮮設四郡后,中國文化開始影響諸倭,諸倭通使于漢者達三十余國,倭奴也于此時開始對漢作歲時的貢獻,納貢的地點大概在樂浪郡。
光武初年,遼東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國家聞聲朝獻。建武中元二年(57年),當時正是日本的垂仁天皇時代,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金印證明倭國是漢朝附屬。該金印曾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九州北部發(fā)現(xiàn),是日本的國寶,但其真贗當無法確定。此時倭奴又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和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兩度來朝。到三國時代,雙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西域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辟絲綢之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張騫曾經(jīng)到達大宛(今錫爾河上游)、大月氏(阿姆河中流)、康居(錫爾河下游)等國。張騫的副使還到達過大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等國。之后的漢使還到達奄蔡(黑海以北)、條支(今敘利亞),最遠越過羅馬帝國,到達犁軒(今埃及亞歷山大城),這是漢朝到達的最遠國家,亞歐諸國也派遣使者到西漢訪問和通商。東漢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經(jīng)條支、安息等國,到大秦西界望海而還。永寧元年(120年)撣(在今緬甸北部一帶)國王遣使朝賀并獻上樂工與幻人(即魔術師),幻人自詡來自海西大秦(即羅馬)。延熹九年(166年),羅馬皇帝安敦遣使造訪中國。
4.高三年級上冊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科舉制的“利”和弊
科舉制度的“利”
1、政治上: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質(zhì)的文官隊伍。
2、教育上:促進了教育發(fā)展,尤其是文學的發(fā)展
3、社會風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作為一種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科舉制度的“弊”
1、學科結構看:以儒教思想為核心、為重點,實際上這等同讓一個民族“偏科”近千年?!翱婆e”偏文舍理,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假如沒有科舉制度設置的獨木橋,或許中國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會一樣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終發(fā)展出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導致了近代科學落后于西方。
2、考試內(nèi)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
學生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意識,選拔出來的多是死讀書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壟斷XX的局面,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zhì)和他們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進教育發(fā)展,社會重學風氣形成。
3、社會風尚:促成社會上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考試選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對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時期,八股取士,被選舉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讀書人成了統(tǒng)治者的奴仆。
2、阻礙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學而優(yōu)則仕的人生觀和偏重社會科學,忽視自然科學的考試制度)
5.高三年級上冊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1、秦統(tǒng)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nèi)容,作用*。
7、自春秋、戰(zhàn)國經(jīng)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shù)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xiàn)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xià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9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