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宋江和武松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間的“兄弟情”是一大看點,其中最值得玩味的,當屬宋江和武松。
整部《水滸傳》,宋江和武松三聚三散,從最初的好兄弟變成了最后的陌路人,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
第一次別離:從心底認了你這個兄弟
宋江和武松最初的相遇,是在柴進的莊上。宋江誤殺閻婆惜逃亡江湖,而武松是在老家犯了事,在柴進莊上住了一年多。
那時的宋江已是名聞江湖的“及時雨”,而武松還寂寂無名,但是宋江眼光很毒,一眼看出武松是個英雄,所以極力拉攏,邀他同席飲酒,徹夜長談,還給他做了身新衣服,這讓在柴進莊上備受冷落的武松感激不已。
武松辭別回鄉(xiāng),宋江送出去很遠,兩人又一塊喝酒,臨別時結(jié)拜成了兄弟,宋江又給了武松十兩銀子,又目送武松遠去,而武松也是灑淚而別,回鄉(xiāng)途中還在想:
“江湖上只聞?wù)f及時雨宋公明,果然不虛。結(jié)識得這般弟兄,也不枉了。”
這樣的惺惺相惜,在《水滸傳》中也是難得一見。
第二次別離:隔閡已生,而一人尚無察覺
兩人的第二次相聚,是在孔家莊,宋江跟之前變化不大,只不過是換個地方做客,而武松則今非昔比,他已是聞名天下的打虎英雄,又經(jīng)歷了殺嫂祭兄、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夜走蜈蚣嶺等等許多事情,心智也成熟了很多。此時的武松,已不再是那個一身新衣、幾兩銀子就感動得稀里嘩啦的武二郎了。
兩人離開孔家莊,宋江去清風(fēng)寨找花榮,邀武松同去,武松不肯去,理由是怕連累了宋江和花榮,接著他說了一段頗耐人尋味的話:
“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p>
各位,這是《水滸傳》中第一次出現(xiàn)“招安”這個字眼,居然是出自武松之口,豈不怪哉?
要知道,武松不久前剛背負了幾十條人命,還在鴛鴦樓墻上留下了“殺人者,打虎武松”這樣決絕的話,跟主流社會也是水火不容,這種情況下他跟宋江提招安,只有一種解釋:試探宋江。
結(jié)果,宋江讓他大失所望。
宋江對“招安”之說大為贊同,在武松耳邊三番幾次說了一堆“封妻蔭子”“青史留名”之類的話,武松怎么接的呢?
原著寫了五個字:“武行者聽了”,就這么簡單。
兩人仍在酒館外分手,這一次武松“自投西去了”,也沒了上一次的不舍。而宋江渾然不覺,在上清風(fēng)寨的途中,“于路只憶武行者”。
宋江沒有意識到,他已失了武松的心。因為他完全沒有理解武松的處境,花榮是朝廷的武將,武松怎么可能去花榮那里?而且,宋江也沒有領(lǐng)悟武松提及“招安”的用意,把自己的內(nèi)心暴露無遺。
從此,“招安”就成了兩人之間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理解了這些,就能解釋為什么在“三山聚義打青州”那一段,武松對于入伙梁山的事,反倒不如楊志來得積極,到后來向宋江引薦魯智深、楊志等人,已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模樣,跟宋江私下里并無任何交流。
再接下來上了梁山,當宋江在菊花之會上第一次當眾提到招安時,武松第一個跳出來,叫道:
“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
看到這里就該明白了,孔家莊離別時,武松說的“招安”,明顯不是他的真心話。
這一次武松當眾沖撞宋江,雖未完全撕破臉,卻已是貌合神離。這時候武松心目中的大哥,已經(jīng)是和他立場一致的魯智深,而不是宋江了。
第三次別離:形同陌路,兩不相欠
此后,梁山按照宋江的規(guī)劃,招安、征大遼、征方臘,而作為宋江手下大將,武松也在征方臘之戰(zhàn)中丟了條胳膊。
以犧牲70余位兄弟為代價,宋江得勝還師,走到杭州六合寺,魯智深坐化,武松和宋江第三次離別,這段文字看起來,實在是沒有一絲的情分在了。
“當下宋江看視武松,雖然不死,已成廢人。”
當武松提出要留在六合寺出家,宋江只淡淡說了四個字:“任從你心”。
從這一刻起,兄弟恩斷義絕,兩不相欠。
好兄弟為什么會漸行漸遠?
因為各自走的路長了,走著走著,就不在一條道上了,兄弟緣分便也盡了,如此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0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