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辛棄疾,探索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在開禧北伐發(fā)動之前,辛棄疾在一種既憧憬但又悲觀的的心情中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其中有一句寫道: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元嘉,指的是南北朝劉宋皇帝劉義隆草率發(fā)動元嘉北伐,不僅徒勞無功,而且導(dǎo)致劉宋國力大損。"贏得倉皇北顧"是對劉義隆的一種嘲諷。辛棄疾寫這首詞正值宋寧宗開禧元年,這位君主頗有一番雄心壯志想要收復(fù)北方,他通過追貶秦檜的方式向朝臣透露自己的心意,此外又啟用主戰(zhàn)派韓侂胄(tuō zhòu)為宰相,北伐戰(zhàn)爭已經(jīng)勢在必行。
對于一生旨在收復(fù)北方失地的辛棄疾來說,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為何他會如此的悲觀呢?
一場為了打而打的政治戰(zhàn)爭
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句話拿來形容開禧北伐倒也合適。開禧北伐是在一種十分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中被決策的,這是由于韓侂胄(tuō zhòu)掌權(quán)以后實施慶元黨禁,將以朱熹為代表的一群理學(xué)官員全數(shù)禁錮,由此導(dǎo)致南宋朝廷上分歧巨大的政治環(huán)境。
這就導(dǎo)致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情況:
在開禧北伐即將發(fā)動之前,韓侂胄為了緩和由于黨禁導(dǎo)致的政治分裂開始籠絡(luò)一些理學(xué)派官員。他打算派薛叔似統(tǒng)率淮西官兵,但對方辭不就任。啟用知樞密院事許及之去駐防金陵,對方也以借口推脫,派四川安撫制置使丘崈?yōu)榻葱麚崾?,對方也不接受。在出征之前,韓侂胄想讓權(quán)工部侍郎葉適起草一份宣戰(zhàn)詔書,對方也委以拒絕。
因此,開禧北伐在出征之前于政治上就面臨著巨大的阻力,這種阻力既來自于理學(xué)派官員的不合作,也來自于一部分官員認為北伐時機不妥。如葉適上書宋寧宗表示反對,而開禧北伐之所以被敲定,實際上是宋寧宗和韓侂胄為主要決策者敲定的。
于宋寧宗看來北伐的必要并非是收復(fù)失地,完成國家統(tǒng)一,而是為了提高南宋的政治地位。宋高宗時代簽訂的“紹興和議”中,南宋和金朝的政治關(guān)系為南宋對金朝稱臣,宋高宗的帝位還需要得到金朝皇帝的冊封,在國書中南宋皇帝自然也是稱臣了。
到了宋孝宗時南宋發(fā)動“隆興北伐”,雙方重新簽訂條約,也就是“隆興和議”,這一次南宋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被提升為“叔侄關(guān)系”,而不是君臣了。但到了宋寧宗時,他對這種政治地位十分不滿,因為金朝皇帝一向把他稱呼為侄皇帝,這才導(dǎo)致宋寧宗有了北伐的念頭。
之于韓侂胄,他確實有收復(fù)失地的想法,但另一方面,由于掌權(quán)期間他實施“慶元黨禁”,將理學(xué)定作偽學(xué),因此在朝廷了得罪了很多官員。他雖然處于一人之下的權(quán)勢地位,但形勢十分不妙,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啟用了辛棄疾這些主戰(zhàn)派,以及像張釜、張巖和程松這些依靠攻擊理學(xué)而起家的人。
但韓侂胄的主戰(zhàn)想法并不是那么堅定,首先在任用人事上,他起初是希望緩和自己和理學(xué)派的關(guān)系,因此啟用了對方的一些官員。但由于對方的不合作,韓侂胄只好提拔程松和吳曦這樣的小人,而在開禧北伐之中,由于吳曦的叛變,導(dǎo)致北伐全線失利,程松則直接逃出了四川。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侂胄依然不啟用辛棄疾這些主戰(zhàn)派,辛棄疾是開禧北伐的主要倡導(dǎo)人,但韓侂胄知而不用,頗有幾分故意冷落辛棄疾的意思。開禧北伐確定后,辛棄疾僅被授予知鎮(zhèn)江府的官銜,這讓辛棄疾十分消沉,同時也十分悲觀。
因為對于朝廷上的政治斗爭他是看的一清二楚的,沒有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僅僅只是為了迎合宋寧宗的政治想法,以及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在開禧北伐之前,辛棄疾就已悲觀的預(yù)見到開禧北伐可能的失敗。同時由于自己被棄而不用,消沉的辛棄疾因此寫“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以此抨擊南宋朝廷用人不善,人才凋零的弊病,此外他又寫: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借用元嘉北伐來影射開禧北伐的草率,恐怕最終只會落得個“倉皇北顧”的結(jié)局。同時又借用廉頗的典故來宣泄自己無法得到重用的落寞和悲憤。因此,開禧北伐實際上是一場為了政治正確而打的戰(zhàn)爭,不管有多少主和派官員反對北伐,但收復(fù)失地始終是政治正確,當最高統(tǒng)治者宋寧宗和權(quán)臣韓侂胄達成這樣一種共識的時候,開禧北伐就在一片反對聲以及草率的計劃中宣戰(zhàn)了。
用人不善和無人可用的尷尬處境
開禧北伐時期的金朝正值金章宗在位期間,這是一位文治皇帝,金朝在他的統(tǒng)治下文化十分繁盛,因此被稱為"明昌之治"。但是金章宗后期政風逐漸糜爛,軍事防備也日漸荒廢,北方蒙古也由此興起。因此,對于韓侂胄來說,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發(fā)動北伐的時機。
然而由于黨爭嚴重,迫使韓侂胄不得不啟用一些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官員。如吳曦和程松,兩人被派往四川主政西部戰(zhàn)線,然而實際情況是開禧北伐還沒有正式發(fā)動,吳曦就已經(jīng)派人到金朝秘密通知金章宗,并和對方達成協(xié)議,自己割據(jù)四川以后希望金朝冊封自己為蜀王,此外吳曦還答應(yīng)將階、成、和、鳳四州割讓給金朝,這活脫脫就是一個石敬瑭。
而作為四川宣撫使的程松為了活命,在吳曦的暗示下一溜煙的逃出了四川。
丁丑,吳曦遣其客姚淮源獻關(guān)外四州于金,求封蜀王——《宋史》
所以當韓侂胄的北伐在東線接連失利以后,他一再命令西線的吳曦進攻金國,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吸引金朝的主力,詩人陸游也多次寫信催促吳曦。后者全然不理,由于吳曦的叛變,讓金朝得以將主力部署到東線,而東線的戰(zhàn)場上,宋軍之中也沒有善戰(zhàn)善謀的將領(lǐng),宋軍的攻勢很快就受到金兵的阻攔。
當韓侂胄得知吳曦叛變后,只好將東線部隊撤回,雙方暫時停戰(zhàn)。北伐的失利讓主和派再度得勢,無奈之下的韓侂胄只好啟用丘崈兩淮宣撫使,但后者很快就開始和金軍進行秘密談判,韓侂胄得知后很生氣,罷免了后者。但西線的叛變,東線的失利讓韓侂胄很驚慌,彼時的形勢對他來說,談判似乎已經(jīng)是最好的結(jié)果。
無奈之下,韓侂胄只好開始和金軍談判,可是派誰去呢?南宋朝廷上的主和派雖然音調(diào)很高,但是誰也不愿承擔這個任務(wù)。最后找來找去,把一個叫方信孺的蕭山縣丞推到了前面,讓他去和金兵和談。由此可見當時南宋朝廷人才凋敝,士大夫畏死到了何種地步。
韓侂胄舉恢復(fù)之謀,諸將僨軍,邊釁不已。朝廷尋悔,金人亦厭兵,乃遣韓元靚來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壯士遺敵書,然皆莫能得其要領(lǐng)。近臣薦信孺可使,自蕭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宋史·方信孺?zhèn)鳌?/p>
而在西線,由于吳曦叛變的舉動不得人心,被興州中軍正將李好義帶著一群人將其擊殺,此后他們推選隨軍轉(zhuǎn)運使安丙出來主事,韓侂胄得知消息后大喜,將他任命為四川宣撫副使。但這位安丙是個無膽無謀的投機小人,起初很多人不愿意附庸于吳曦,只有他做了吳曦的官。大家決定刺殺吳曦,他卻大哭說自己無兵無權(quán),不愿參與。
西線穩(wěn)定后,宋軍從西線出兵收復(fù)了四州之地,但這位安丙卻深怕李好義他們功勞太大,奪走自己的風頭。于是下令不準乘勝北伐,又制造內(nèi)訌,殺死了北伐將領(lǐng),令宋軍在西線的良好形勢蕩然無存。另一面,方信孺前往金營和談無果,金朝方面提出十分苛刻的條件。
被激怒的韓侂胄這時候才想起辛棄疾,于是啟用他為樞密院都承旨,到前線指揮軍事。但此時的辛棄疾已經(jīng)病重,無法赴任,同年就病逝了。而韓侂胄準備再次作戰(zhàn)的計劃也被主和派反對,在他們的策劃下,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韓侂胄在去上朝的途中被禮部侍郎史彌遠和楊皇后的策劃下將其暗殺。
其后按照金人的條件,將其首級送到金朝。開禧北伐宣告全面失敗,正如辛棄疾所寫最終"贏得個倉皇北顧",按照"嘉定和議"的約定,宋朝付出增歲幣為三十萬,犒師銀三百萬兩的代價,雙方疆域不變,唯一的變化就是"隆興和議"中的"叔侄"關(guān)系變成了"伯侄"關(guān)系。
贏得倉皇北顧的開禧北伐在宋朝那種積重難返的黨爭環(huán)境中就這樣落幕了。究其原因來說,除了過于草率、用人不當之外,令宋朝飽受困擾的黨爭也是其數(shù)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原因。因為在那樣一個和談之風盛行的朝代,再加上宋朝士大夫勢力龐大的原因,使得宋朝的軍事力量始終無法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如岳飛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郁郁不得志的辛棄疾也是這種政治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孫仲謀——懷念英雄,表達收復(fù)失地的理想。 這個典故不用說了吧,三國看看就知道。
寄奴——懷念古人,表現(xiàn)北伐決心。南朝宋武帝劉裕故事,劉裕曾兩次率晉軍北伐(時未稱帝),收復(fù)洛陽、長安等地;
佛貍祠——今昔對照,不堪回首。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貍,他曾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諷今,批歸納全詩。 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說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以至慘??;
廉頗老矣——自發(fā)感慨,不忘為國效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1、孫仲謀,孫權(quán),他有著統(tǒng)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可是如今,像孫權(quán)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寫孫權(quán)是表達收復(fù)失地的理想。
2、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曾兩次領(lǐng)兵北伐,收復(fù)洛陽、長安等地,懷念古人,表現(xiàn)北伐決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元嘉草草,劉裕子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chuàng)。
封狼居胥,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古時用這個方法慶祝勝利。
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借古諷今。
4、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并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與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對比,作者以古喻今,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的仇人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米飯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來報告趙王說廉頗雖老,但是還能吃飯,趙王以為廉頗已老,所以不同。
作者自比廉頗,自發(fā)感慨,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0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