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韓信和劉邦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句話:“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毙牛词琼n信,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
韓信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羽,后經(jīng)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于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采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關中。在楚漢戰(zhàn)爭中,韓信發(fā)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zhàn)擊敗代、趙。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于是,劉邦遣張良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劉邦評價韓信:"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被后人奉為"兵仙"、"戰(zhàn)神"。
然而在劉邦建立漢朝后,功勛卓著的韓信很快就被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fā)謀反貶為淮陰侯,后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借口韓信謀反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于鐘室,夷其三族,成為漢初三杰中下場最慘的。
韓信為什么會以悲劇結(jié)局?韓信究竟哪些行為導致了其悲劇結(jié)局?
第一,邀功殺酈。漢高帝三年,韓信領兵準備攻打齊國的時候,尚未從平原渡口渡過黃河,就聽說酈食其已經(jīng)勸說得齊國歸降了,便想停止前進。辯士蒯徹勸韓信乘勝追擊,邀功請賞。韓信覺得蒯徹的話言之有理,當即率軍渡過黃河突襲齊國的歷下軍。結(jié)果齊王田廣和相國田橫惱羞成怒,把酈食其烹殺了。韓信的行動直接導致了酈食其的慘死。究其根本,都是因為韓信動了貪功之念。
第二,請封齊王。平定齊國后,韓信向劉邦寫信要求代理齊王鎮(zhèn)撫齊國。劉邦知道后大罵韓信,道:我被困在這里,朝思暮想地盼你來協(xié)助我,你卻想要自立為王!張良、陳平連忙暗踩劉邦的腳,接著就湊到他的耳邊低聲說:漢軍目前正處在不利的形勢中,難道還能禁止韓信自立為王嗎?還不如趁勢立他為齊王,好好地對待他,讓他自行鎮(zhèn)守齊國。不然的話,就可能會發(fā)生兵變。劉邦這時也醒悟過來,乘機又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國,就是真正的諸侯王,何必要當個代理國王呢!韓信自請立為假齊王,很不明智,已種下被殺的禍根。
第三,消極觀戰(zhàn)。劉邦曾與彭越、韓信約定一起乘勝追擊攻打項羽,但當劉邦率部追擊項羽時,彭越和韓信都沒有按照約定前來,結(jié)果導致劉邦戰(zhàn)敗。直到劉邦按照張良的意思分封了彭越和韓信,并專門按照韓信的意圖把楚地分封給他,才換得這倆人出戰(zhàn),最終打敗了項羽。對于韓信大敵當前消極觀戰(zhàn)、邀功要賞之事,劉邦已經(jīng)有了殺韓信之心,只不過是力不能及罷了。
第四,言行不檢。韓信被剝奪兵權回到楚國任楚王,然而他卻不懂得韜光養(yǎng)晦,言行不檢點,授人口實。在封國,他巡視所轄縣邑出入都要調(diào)動軍隊作為自己的護衛(wèi)儀仗隊。而按照漢律,諸侯國的軍隊歸中央直接管轄,諸侯國的國君是無權調(diào)動軍隊的。被改封淮陰侯后,韓信多次聲稱有病,不參加朝見和隨侍出行。平日在家總是怏怏不樂,并且恥于和曾經(jīng)的部下絳侯周勃、將軍灌嬰這樣的人處于同等地位。
陳豨是韓信的老部下,被任命統(tǒng)領趙國和代國的軍隊之后,他前去面見韓信辭行。韓信握著他的手,屏退左右隨從,與他在庭院中散步,忽然仰天嘆息道:能和你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嗎?陳豨說:將軍您就下指示吧,我都聽從。韓信說:你所處的地位,集中了天下精兵;而你,又是陛下寵幸的大臣。如果有人說你反叛,陛下肯定不信;然而再有人說,陛下就會起疑心;等到第三次有人說,陛下必定會憤怒地親自率軍來攻打你。若將來有一天你被逼謀反,請讓我為你做個內(nèi)應,那么天下就可以謀取了。
陳豨叛亂之后,韓信假稱有病,沒有隨從劉邦出兵。結(jié)果韓信手下舍人的弟弟上書舉報韓信打算謀反。呂后得到消息之后便與相國蕭何商議,假稱陳豨叛亂已經(jīng)平定,按照規(guī)定,太子要召見列侯及群臣朝中舉行賀禮。蕭何又欺騙韓信說:你雖然病了,也應當強挺著來道賀。韓信來到朝廷,呂后便派武士將他捆綁起來,在長樂宮鐘室里斬首了。韓信在斬首之前,嘆息說:我真后悔沒用蒯徹的計策,竟上了小孩子、婦人的當,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呂后隨后下令將韓信三族都連坐殺死。
韓信死后,劉邦的態(tài)度是什么?劉邦聽說韓信的死訊之后,“且喜且憐之”。高興的原因在于,韓信的存在對劉邦而言始終是一個威脅,劉邦時時有如芒在背的被逼迫感覺,現(xiàn)在終于不用擔心了;可憐的是,韓信功勞確實太大,是難得的軍事奇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0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