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張昭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一、張昭的臭脾氣歷史上張昭為人剛直不阿,寧折不彎,常常犯顏直諫,跟孫權意見不合,常使孫權下了臺。
有次,孫權設酒席,喝著喝著,孫權狂態(tài)發(fā)作,命人用水澆灑那些東倒西歪的大臣們。孫權對群臣說,今天要喝個痛快,一定要大家都醉得掉進魚池中才行!張昭見孫權如此胡鬧,一言不發(fā),隨即離席出宮。
孫權攔住他說,大家同歡共樂,公為何發(fā)怒?張昭立即回答:想當年,紂王酒池肉林宴飲狂歡,他也認為這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孫權無言以對,立即結束了酒宴。
還有一次,孫權因遼東公孫淵遺使說要叛魏歸吳,非常高興,決定派使臣率領一萬人與金銀珠寶前去支援。不過張昭認為公孫淵必敗,反對孫吳支持公孫淵。但孫權不顧張昭再三勸阻,執(zhí)意如此。
后來公孫淵果然出賣東吳,殺了孫權派到遼東去的使者,吞并孫權的兵員、財物。張昭為此稱病不朝,孫權親自到門口呼喚,張昭也不出來。孫權一怒之下,命令士兵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來表示張昭永遠不必出門了。
張昭也不甘示弱的將內門堵住,強硬表示他也不打算出去。眼見無效的孫權更進一步下令放火燒門,想逼張昭出門,沒想到張昭反而把門關的更緊,表示寧死不出,孫權見狀急忙下令將火撲熄。最后孫權在張昭家門前久站不去示軟認錯,但張昭還是不愿出門。
張昭兒子們怕事情鬧得太僵,認為再不出門給皇帝面子將反變張昭理虧,共同把張昭攙扶出門與孫權和解。孫權把張昭載回宮,深刻的批判了自己一頓,倆人這才和解。
從這兩個故事來看,張昭每每和孫權硬頂,正如孫權所說,張昭的脾氣是又臭又硬,完全不懂得變通。但這樣的人,真的不適合當孫吳的丞相嗎?
二、孫權的輕狂
筆者個人認為先不談脾氣,不讓張昭擔任丞相一職,卻將這個位置給孫邵、顧雍,這是對張昭的大不敬。
想當初,張昭在孫策時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孫策臨死前,更將孫權托付給張昭,并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此時孫氏基業(yè)未穩(wěn),強敵在側,主少國疑,周瑜又在外地,真的是孫氏危急存亡的關頭。
然而,孫策一死張昭當機立斷,率領百官擁立孫權為主,同時上奏東漢朝廷,又嚴令各地將校不得擅離職守,迅速穩(wěn)定了局勢,張昭并沒有辜負孫策的信任。他侍奉孫氏兩代,一直忠心耿耿,不曾懈怠,為東吳政權犧牲奉獻數十年,論功勞,這丞相的位置應該給他。
再者,要當賢君,就要敢于納諫。張昭論眼力、膽識、威望,都是東吳群臣之首;并且他忠心為國,剛直不阿,是最佳的丞相人選。更何況孫權在晉升吳王以后,隨著地盤的擴大,權位的穩(wěn)固,驕縱之心日益滋長,輕狂不當舉止、文過是非之行時有發(fā)生。對于這些,文武大臣雖有勸諫,但都不敢直言。獨張昭無所顧忌,正直敢言,每次都直言頂撞孫權。
就是有張昭這種不怕死,讓孫權也敬畏的人在,吳國才沒有衰敗如此之快。晚年孫權逼死陸遜,讓吳國陷入長期內亂,不就是因為張昭已經死了,再也沒人管得住孫權了。所以孫權說了這么多張昭的壞話,不過就是不想有人管他罷了。
因為張昭的性格太過直接,而丞相的人選必須是有能力的同時還要會圓滑的處理國家大事和人際關系,所以張昭并不適合。張昭從小便非常的聰明,在二十歲的時候被鄉(xiāng)里舉薦為孝廉,不要小看這份稱呼,這不光要求要有過硬的學問還要有優(yōu)秀的品德,只有得到所有鄉(xiāng)親的認可才會被舉薦。
但是張昭卻是一個性格非常強硬和清高的人,他拒絕了這份官職,由此得罪了當地的刺史。刺史以張昭藐視朝廷為由將他抓了起來,后來經過朋友的幫助張昭才能重見天日,但是在老家也沒有立腳之地了,所以張昭湊了點盤纏去了江東,在那里得到了孫策的賞識,孫策將他封為長史。
張昭感激孫策對自己的信任,兩個人的關系雖然是君臣但也是無話不說的好友,張昭對江東和孫策可以說是忠心耿耿。每次孫策外出征戰(zhàn)的時候,都會將國家大事托付給張昭全權負責,后來孫策因為遇到刺客而去世,在去世前也是將繼承人孫權鄭重的托付給了張昭,希望他們君臣二人能夠繼續(xù)相輔相成,共成江東大業(yè)。
但即使張昭為江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一直都沒有被封為宰相,只因為在孫權的心中非常清楚的知道,張昭在處理朝政的時候做法太絕對,有時候不會留一點緩和的余地。而宰相不僅僅是幫助君王處理朝政,更重要的是約束和管理百官,可是張昭凡事太過于較真,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人。有的時候甚至會不分時間場合的和孫權爭辯,多次掃了孫權的顏面,所以張昭一直沒有成為宰相。
在他南下的時候很快就占據了江東。然而不幸的是孫策就在自己創(chuàng)立江東基業(yè)后不久便被仇敵行刺,當是孫策剛占據江東而且自己的兒子尚且年幼,于是就將江東之主的位置讓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孫權這時候也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少年,為了保住江東基業(yè)孫策在臨死的時候將孫權托付給了兩個人,這兩個人分別是周瑜和張昭。周瑜后來成了東吳的大都督掌握著江東的兵權,張昭則負責處理東吳內政,兩人可以說是一將一相成了支撐江東的兩大支柱。然而和周瑜不用的是張昭到了后來逐漸被孫權疏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沒被孫權重用,那么張昭為什么會被孫權孫權疏遠呢?
張昭劇照
據裴松之注引《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中記載在孫策臨終之前曾對張昭有一句囑咐,原文為“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孫策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張昭如果孫權不能勝任江東之主那么張昭就可以取代孫權自為江東之主,如果這個記載屬實的話,那么孫策托孤張昭足可以后來劉備在永安托孤于諸葛亮了。也由此可見張昭在孫策心中的地位甚至要比周瑜還要高。在孫策去世之后張昭也沒有辜負孫策對他的期望,張昭和周瑜等人按照孫策的遺命擁護孫權為江東之主,之后張昭幫助孫權安撫百姓討伐叛軍為江東的穩(wěn)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張昭在江東最有影響力的時候,直到赤壁之戰(zhàn)爆發(fā)前后張昭在江東的地位才一落千丈。
赤壁之戰(zhàn)東吳水軍劇照
赤壁之戰(zhàn)的結果我們知道是孫權和劉備的聯(lián)軍大勝了曹操,然而在沒有決定勝負之前孫權和劉備這邊的勝算是很小的。曹操不僅善于用兵而且當時又擁有絕對優(yōu)勢的兵力,所以江東這邊以張昭為代表的主和派覺得和曹操動武的勝算不大最好的策略就是向曹操投降。但孫權這時候得到了周瑜魯肅等人的支持再加上劉備取得了和劉備的同盟,所以它決定孤注一擲和曹操一戰(zhàn)到底。事后證明孫權的決策是對的,曹操被孫劉聯(lián)軍擊敗退回了北方,孫權保住了江東基業(yè)成為了獨立一方的霸主。赤壁之戰(zhàn)爆發(fā)時張昭力主孫權投降曹操,這是張昭一生中犯的重大錯誤,后來在孫權稱帝的時候張昭準備曾向其褒贊功德,但還沒等張昭開口孫權就對張昭說道,當初如果聽從你的意見投降曹操的話我怎么會有今天呢?孫權此話一出張昭跪伏在地羞愧無比。
孫權劇照
張昭后來逐漸被孫權冷落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他直言納諫性格。孫權經常喜歡出行獵虎有幾次打獵的時候險些被老虎所傷,張昭得知之后就以為君者應該學會自我保護不宜以身犯險對孫權經行勸諫,孫權表面上答應張昭不會再出行狩獵了但事后依然我行我素,后來張昭再勸諫孫權的時候孫權的表現(xiàn)就是笑而不答。孫權稱吳王的時候當時群臣力主讓張昭當丞相,但是孫權卻任命資歷遠比張昭低的孫邵為丞相,孫邵因病去世之后孫權又讓顧雍出任丞相之職。終張昭一生始終無緣丞相之位,張昭晚年一度請辭了自己的職務賦閑在家徹底遠離了東吳的政壇。
孫權自己有個解釋,?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主要有兩層意思:第一,丞相的工作太繁忙了,而張昭年紀大了,這不是優(yōu)待老臣的行為;第二,張昭性情剛烈,非常固執(zhí),如果不聽他的,就會產生矛盾。
其實,孫權所說的并不完全,張昭之所以不被封為丞相,還與一件事有著直接關系!這就是208年,赤壁之戰(zhàn)前夕,面對曹操的大軍時,張昭主張放棄抵抗,?愚謂大計不如迎之?。最終,孫權否決了張昭的意見,自此之后,張昭在東吳的政治地位就開始下降,逐漸退出了政治核心。此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張昭并非江東士族,他來自徐州,孫權重用江東士族,才能贏得支持,所以他選擇了顧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0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