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流放寧古塔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流人”,就是被流放之人,這并非陌生詞匯。從屈原流放湖南,蘇軾流放海南,文人便以柔弱的身軀走在了彷徨的路上。寬大的袍袖遮住手無縛雞之力的手,當峨冠博帶被驅(qū)趕和折磨時,這些文人的眼淚落在了厚厚的山河之上。然而屈原和蘇軾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果在清代則將會被流放到極寒之地的黑龍江,痛苦則不僅僅是精神上的了。清代流放黑龍江最具代表的詩人吳兆騫,江蘇吳縣人,曾被稱為“江左三鳳凰”之一,因“丁酉科場案”(又稱南闈科場案)被人誣陷,流放寧古塔。他于順治十六年(1659 年)閏三月初三出京,行期4 個月,當時吳兆騫才 27 歲,待其親友籌錢將其贖回時,他已經(jīng) 50 歲,在寧古塔流放 23 年。
在清代流放區(qū)域中,黑龍江地區(qū)的流人數(shù)量最多,據(jù)統(tǒng)計被流放者達10余萬人,地點主要是在今天的牡丹江寧安附近和齊齊哈爾附近。
康熙二十一年“發(fā)寧古塔與窮披甲之人為奴”,成了被流放者的身份。到了雍正三年(1725),開始劃定充軍的具體地點。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式頒布《五軍道里表》,自此清代充軍之地有表可依。五軍共分五等,“凡五等,曰附近,發(fā)二千里;曰邊衛(wèi),發(fā)二千五百里;曰邊遠,發(fā)三千里;曰煙瘴,曰極邊煙瘴,發(fā)四千里?!逼渲幸园l(fā)配黑龍江為最遠最殘酷。寧古塔地區(qū)地處“極北”之地,“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彌望無廬舍,常行數(shù)日,不見一人?!盵2]黑龍江當時可謂,“千里荒野,人煙稀少,野獸成群,虎狼出沒。”考慮到“發(fā)往黑龍江、三姓地方之人,俱因兇惡發(fā)遣,人亦日多,若發(fā)在一起,必致生事行兇?!彼^發(fā)遣,即是將大批罪犯發(fā)配至東北、地區(qū),充當苦差或給當?shù)伛v防兵丁為奴。這種“發(fā)遣為奴”的形式成了整個清朝比處死犯人好一點的刑罰。
黑龍江的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寧古塔,滿語“六個”的意思,這里當時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shù)厝朔侄持_@里有多冷呢?作為黑龍江長大的我,對此深有體會,白天最冷時期可達到零下38度,夜晚甚至可達到零下40多度。如果沒有保暖設(shè)備,單靠避風的茅草屋是非常難熬的一件事,何況在那個物質(zhì)簡陋的流放者的生存年代里,被凍僵、凍死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四季皆若冬,“八月雪,其常也” ,這些都是寫實的。“《絕域紀略》的書中描寫了流放在那里的江南女子汲水的鏡頭: 舂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腳單衣悲號于肩擔者,不可紀,皆中華富貴家裔也。”在這些可憐的汲水的女子里,肯定有著不少崔鶯鶯、林黛玉這樣的人物,昨日的嬌貴矜持根本不敢再回想。連那點哀怨悱惻的戀愛悲劇,也全都成了奢侈?!?/p>
那些曾經(jīng)生活在江南的文人,本是沒有獨立生活的人,一下子到了這極寒地帶,頓時變得凄慘無比?!拔娜藖淼酱说?,往往白天赤腳踏冰,夜晚單衣無眠?!绷鞣盼娜?,多是來自江南世家。初到東北的他們無論是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還是艱苦的生活條件,都有著極大的不適應(yīng)。首先東北邊塞的嚴寒,與這些流人原有生活環(huán)境的氣候形成了巨大反差。流放文人的聚集地寧古塔地區(qū),更是“牛車仍雜沓,人屋半荒蕪?!眮砻枋鰱|北地區(qū)的蕭條景象。文人出身的吳兆騫初到寧古塔,飲水只能鑿冰取之,常常以水煮稗子果腹充饑。
嚴寒地帶
流放文人在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落差的同時,遭受著極端氣候的折磨。寧古塔“雪深丈余,其寒令人不能受” ,其族人常?!皸碛诖舐分裕阁w”卜魁戍所的生活條件比寧古塔更加惡劣,常?!肮跃目?,坐荊棘風雪中”,本是江東望族的方氏家族,卻也只能“掃馬通薪。
極其艱苦嚴寒的流放環(huán)境,讓這些南方文人體會到了精神以外的巨大痛處,這也成了清代流放黑龍江創(chuàng)造歷史上流放遭遇的最慘最極端的一個時期。
能夠回到江南故土是所有流放者的最大心愿,然而故鄉(xiāng)已經(jīng)物是人非。
在強大命運安排面前,有些文人只能選擇適應(yīng),不然就是只有死路一條。少部分的流放文人可自謀生路、也有一些人為適應(yīng)戰(zhàn)略需要被編入官莊、水師營中,情節(jié)嚴重重者發(fā)遣為奴,成為奴人犯。流放文人因其身份的特殊,如非特殊定罪,大多可以“各就本人所長”在當?shù)氐乇5谋O(jiān)管下,“文人富則學為賈,貧而能通滿語則代人賈,所謂掌柜者也。貧而不通滿語則為人師?!逼浼揖熳鍖偻妓囌?,也可為人幕僚、從醫(yī)為生、為商經(jīng)營、事耕種。
即使多年后歸鄉(xiāng),家族也早已敗落,過著慘淡的生活。本出身貴胄號,稱云麓老人的方拱乾晚年衰敗,在贖還后,“既老且貧,無家可歸”,只能流落揚州以賣字為生。得友人資助得以赦歸的吳兆騫,歸京后也在貧困中病逝。有的流放文人的后代為了實現(xiàn)先人能夠回到老家的夙愿,最后只能將遺骨抱回故鄉(xiāng)埋葬。
康熙時期的詩人丁介曾對此形容說:“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 這種悲情到了顧貞觀把自己的舊有吳兆騫從黑龍江救出來發(fā)揮到了極致。為了挽救朋友,顧貞觀幾乎是傾家蕩產(chǎn)最后才將門路搭到太傅明珠兒子納蘭容若這里。當納蘭容若都覺得此事難辦時,顧貞觀將他與吳兆騫的《金縷曲》給他看,納蘭容若被這種真正的友情所感動,兩首詞讓人讀了簡直同側(cè)心扉,為之淚下:“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yīng)見慣,總輸他、覆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shù)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毙稚廖次叶〕螅残r,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后。言不盡,觀頓首?!?/p>
納蘭容若讀完就聲淚俱下,對顧貞觀說:“給我十年時間吧,我當作自己的事來辦,今后你完全不應(yīng)再叮囑我了?!鳖欂懹^一聽急了:“十年?他還有幾年好活?五年為期好嗎?納蘭容若擦著眼淚點了點頭 ?!队嗲镉炅鞣耪咄恋亍?/p>
在明珠之子納蘭性德,顧貞觀、徐乾學、徐元文、宋德宜等人的積極努力與出資扶助,最終以認修納金。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得以“復歸本土”,結(jié)束了長達 23 年的流放生涯。晚年的吳兆騫,雖赦歸還京但多年的流配生活使其貧病交加,也如方拱乾般,生活拮據(jù)。生活狀況也與在戍所時,教徒授業(yè),于友人附和對詩,受到的優(yōu)待和照顧受相差甚遠?;鼐┖髢H三年就去世了。
最后以余秋雨先生深情感觸作為本文的結(jié)尾:“不管怎么說,東北這塊在今天的中華版圖中已經(jīng)一點也不顯得荒涼和原始的土地,應(yīng)該記住這兩個家族和其它流放者,記住是他們的眼淚和汗水,是他們軟軟的南方口音,給這塊土地播下了文明的種子。從宏觀來說,流放無論如何也是對文明的一種摧殘。部分流放者從傷痕累累的苦痛中掙扎出來,手忙腳亂地創(chuàng)造出了那些文明,并不能給流放本身增色添彩。且不說多數(shù)流放者不再有什么文化創(chuàng)造,即便是我們在上文中評價最高的那幾位,也無法成為我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流人人才。第一流人才可以受盡磨難,卻不能受到超越基本生理限度和物質(zhì)限度的最嚴重侵害。盡管屈原、司馬遷、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寧古塔那樣的流放方式卻永遠也出不了《離騷》、《史記》和《紅樓夢》。文明可能產(chǎn)生于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我們不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p>
首先寧古塔在哪里這個問題,其實到現(xiàn)在還是一個疑問,因為根據(jù)歷史的片言只語,我們只知道寧古塔是一個清朝罪人流放的地方,但是我們無法得知寧古塔到底是一個建筑的名稱還是一個地域的名稱,或者是一個城的名字。而現(xiàn)代的學者都是各有各的道理,有的人說是在黑龍江的寧安,有的人說在黑龍江的海林。雖然無法考證寧古塔到底是在哪里,但是確定的是寧古塔是確有其事,而且也是清朝的流放之地。
至于為什么清朝喜歡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而不是一殺了之,這就要從幾方面分析了。第一寧古塔在清朝人中的地位,雖然寧古塔是流放之地,而且位于的地方屬于邊陲地區(qū),環(huán)境是相當?shù)膼毫?,惡劣到是么程度呢?strong>終年的大雪、荒無人煙、氣候反常,根本就是不是能夠生活的地方。
但是這個地方確實清朝的起源之地,只是后面環(huán)境的考慮遷移了。所以作為清朝興起之地的寧古塔是相當?shù)闹匾?/strong>,清朝當然不希望寧古塔繼續(xù)這樣放任下去越來越荒蕪,而自己又不想充當拓荒牛,那么流放犯人無疑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罪犯充當人力去進行拓荒,一舉兩得,而且就當時看來效果還很好,寧古塔的情況因為一些流放犯人的經(jīng)營,已經(jīng)逐漸形成一個城邦。
第二是當時來說其實流放的懲罰是比砍頭要更加重的,古代人和現(xiàn)在的人對于土地的情感是不一樣的,他們是以土地為生的人,生于斯長于斯,古代有根這樣的說法,你看古代客死異鄉(xiāng)的無論怎樣都想要回到故土的情結(jié)就知道,根對于他們的重要程度,而且這里有他們的妻子兒女親人,一旦流放了每天不只需要承受皮肉之苦還有承受心靈上的煎熬,砍頭也就是一時之痛而已。
清朝歷史上寧古塔一地赫赫有名,作為重刑犯的主要流放地,讓很多人聞之膽寒。寧古塔到底為什么被人所懼怕呢?那得先從流放這一刑罰說起。古代百姓們最為渴望的是安居樂業(yè),老婆孩子熱炕頭是普通人一生的夢想。所謂故土難離,如果拋家舍業(yè)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地方,離開親人族人,那算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了。如果到了一個荒涼偏僻、條件惡劣的地方,更是糟糕到極點。
所以統(tǒng)治者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仁慈?,發(fā)明了?流放?這一刑罰。這種刑罰比死刑稍微輕一點,起碼保住人的性命。但對于流放到什么地方,統(tǒng)治者自然是花費一番心思。畢竟怎么也得讓罪犯受到懲罰不是?
各朝各代所用的流放地點和流放具體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宋朝時期犯人常被流放到嶺南一帶,那里人煙稀少,荒涼至極,氣候濕熱,毒蟲遍地。犯人經(jīng)過長途跋涉來到那里,一路上吃不好睡不好,身體極其虛弱,到那里又水土不服,一旦蚊蟲叮咬后感染瘧疾,那就是九死一生,更別提其他懲罰了。而到了清朝,也是本著?不忍刑殺,流之遠方?的原則,將一些犯了大錯的人流放,而此時選擇的地點則是東北苦寒之地。寧古塔就是這時被為犯人視為黃泉之地。
寧古塔之所以得名,并不是因為此地有類似于雷峰塔之類的建筑。在滿語中,?寧古?是數(shù)字?六?的意思,而?塔?則是?個?的意思。
寧古塔所在地是在今天的黑龍江省海林市,相傳清朝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的六位祖先曾經(jīng)在此地居住過。當時此時是邊陲要地,也算是清朝的老本營,所以即使氣候寒冷,居住條件惡劣,也一直有部隊駐扎于此地。
犯人為什么視寧古塔為黃泉之地,甚至一聽說自己要被流放到那里先行自我了斷呢?
第一,環(huán)境惡劣,不適合生存
當時的寧古塔平均氣溫比現(xiàn)在還要冷很多,一年到頭無霜期不過百天。從八月中旬到第二年的四五月都是白雪皚皚。而無雪的季節(jié)也是氣候陰冷,狂風暴雨不斷。
而流放到此地的犯人大多數(shù)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身體羸弱。從氣候宜人的關(guān)內(nèi)來到寧古塔,很難適應(yīng)這種寒冷的氣候,凍傷甚至凍死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此外這里有東北虎,熊瞎子等野獸出沒,一旦不幸遇上,想全身而退幾乎是癡人說夢。每年葬身野獸之腹的犯人也不在少數(shù)。
第二,受盡折磨,身體吃不消
來到寧古塔后,犯人們就被當成奴隸使用。當時看守寧古塔的士兵多為?披甲人?。類似于民兵,閑時有戰(zhàn)事時披甲上陣,平時就以種地打獵為生。
犯人是分配給這些?披甲人?為奴,做著又苦又累的活計,甚至代替牛馬耕地。碰上脾氣暴躁的主人,挨打也是分分鐘的事。加之生存艱難,清兵發(fā)餉不及時,士兵吃的都不好,這些犯人吃穿就可想而知了。干活挨累吃不好睡不好,犯人們又會倒下一大批。
第三,飽受摧殘,精神易崩潰
很多犯人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人上人,一旦成為低賤囚徒,思想上很難接受。還有一些人并不是自己被流放到此,而是妻子兒女都一同被流放。
在這里女人會被士兵凌辱,這種精神折磨也會讓人崩潰。所以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活下來的幾率少之又少。
但也有一些能力不凡的人在寧古塔混得風生水起。比如文人吳兆騫在寧古塔開起了私塾,不僅高徒滿座,而且還成為巴海將軍的幕僚。
另外有商人楊越,在寧古塔開江南小吃店,以獨特的風味讓當?shù)厝速澆唤^口,后來又做了倒爺,讓當?shù)厝擞萌藚ⅲ谷椎葨|北特產(chǎn)和江南商販交易,一下子成了商業(yè)領(lǐng)袖。
還有很多非常優(yōu)秀的人才也都為寧古塔的發(fā)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這也是當時統(tǒng)治者流放罪犯到這里的另一個目的吧?
所以等到清政府倒臺時,寧古塔已經(jīng)不再那么荒涼。這時候皇帝沒了,王朝覆滅了,犯人們也恢復了自由身。一些人思念家鄉(xiāng),選擇千里迢迢回歸故里。但是更多人則留了下來,因為他們離家多年,家鄉(xiāng)里親朋好友也通通沒有了,回去還有什么意義呢?
對他們來說,寧古塔就是自己的家了。而且隨著在寧古塔呆的時間久了,他們也逐漸不受歧視和虐待,和當?shù)?披甲人?融入一起,結(jié)婚生子,他們不再是犯人,而是寧古塔人!
01 寧古塔是滿族的發(fā)源地,清皇族的老家。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有兩層含義:一是懲惡與揚善,讓犯了罪的人背井離鄉(xiāng)受盡磨難,到關(guān)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風沙洗滌。二是為清皇族的發(fā)源地?增磚添瓦?做建設(shè)。
流放是對有罪之臣的一種懲罰,主要是在流放的過程中能夠讓他好好反思自己的錯誤,如果表現(xiàn)的好還可以重新得到重用。流放的地方通常都很荒涼。但是在清朝有一個奇怪的傳統(tǒng),他們喜歡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究竟是為什么呢?
在許多反映清朝生活的歷史劇中,經(jīng)常會聽到不同時期、不同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將某某發(fā)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guān)!那么,何為寧古塔?寧古塔又在何處?其實,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個城名,是一個清朝時期的關(guān)外流放罪犯場所。
舊城在今黑龍江省安寧縣西海林河南岸舊街鎮(zhèn)。寧古塔屬邊遠地區(qū),舊時,這里環(huán)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長,很適合罪犯改造。即不是塔,而為何又稱為?塔?呢?相傳,清皇族的遠祖兄弟六個,曾居住于此。滿語謂六為?寧古?,個為塔,古稱?寧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有兩層含義:一是懲惡與揚善,讓犯了罪的人背井離鄉(xiāng)受盡磨難,到關(guān)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風沙洗滌。
二是為清皇族的老家?增磚添瓦?。
清時,全國偏遠落后的地區(qū)有的是,可清王朝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選寧古塔呢?意圖很明顯,那就是寧古塔是滿族的發(fā)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來到這里不僅要開荒種地,修橋筑路,改變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還要忍饑挨餓,為當?shù)毓賳T、滿人當牛做馬,淪為家奴,以顯示祖上的榮耀。
歷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晉天福年間,到了清代有了較大發(fā)展,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制度,設(shè)置了多處罪犯流放點。順治初年,已制定了大清律,對罪犯的流放作了詳細規(guī)定,主要是流放人員的起因、種類,流放人員的刑期,流放人員的生活等。
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規(guī)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shù)家止首一家者,伙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zāi)苟握呔邇L發(fā)寧古塔等處。?發(fā)往寧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為期,然后考察他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如能悔過自新,改惡從善,又情愿回原籍者準予回籍。但如果被判處無期徒刑,將永遠不得入關(guān),除非皇上特批。
根據(jù)《中國通史》、《清史稿》等史書記載,發(fā)遣到寧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還有朝廷大臣。順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給事官彭長庚,一等子爵許爾安因上疏稱頌睿親王多爾袞,并要求為多爾袞平反昭雪,并恢復爵號?;噬蠈⒋耸陆唤o大臣們密議,密議結(jié)果,判處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寧古塔。
清朝期間,發(fā)配到寧古塔的?名門望族?也不計其數(shù)??滴跄觊g,轟動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標《滇黔紀聞》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寵信江蘇巡撫張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許多無辜人員受到株連??滴蹩催^奏折后,認為涉案人太多,有些惻然。再過一個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壽了,他也想討個吉利。據(jù)此判決,只斬戴名世一人,并未罪及家人。對方孝標,因其已過世,并未深究,只是將其子及家人一并發(fā)往寧古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1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