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前一四五或前一三五~前八七?),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他的嘔心瀝血之作《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是典型「生前低調(diào),死后出名」的歷史名人。無聲的他,在喧囂嘈雜的歲月,堅持守護「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人生哲學(xué),后人頌揚的史圣,到底是用什么心情寫下中國綿亙?nèi)甑臍v史大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逐利紛亂的俗世,司馬遷堅持高潔的情操,面對宮刑的恥辱,仍一筆一墨地寫下他心中的真英雄―伯夷、叔齊的身影;屈原、孔丘、荊軻的氣度。司馬遷把自己的心境也投射到書寫中,這些令人激昂的豪杰,都有司馬遷執(zhí)著寧謐、堅忍不拔的影子。
司馬遷每受一次的屈辱,就有人勸他放棄吧,放棄吧。他仍然挺直了腰桿,站好了位置,為了實現(xiàn)自己生命的價值,不顧他人譏諷嘲笑,始終真心不渝地守著他對父親的承諾。傾盡所有,只想寫完一本書, 即便失去一切,就是要寫完《史記》。
司馬遷第一個學(xué)習(xí)的師傅就是爸爸司馬談,這個在長安做太史令的史官,是一個聲名遠播的大學(xué)問家,不僅常置身在當時的國家圖書館中,閱讀大量的古籍,自家藏書更是汗牛充棟。
司馬家族從周代就開始擔任史官工作,如何當個好的史官,可謂是世代傳承的使命。司馬談曾受教于三大名師「學(xué)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xí)道論于黃子」,因此,天象觀測與歷法、周易、道莊都難不倒他。司馬談博學(xué)多聞、熱愛學(xué)習(xí),展現(xiàn)對史官具有高度的工作熱忱。太史令不治民,這個看似無實權(quán)的職位,卻是掌管國家典籍和天文歷法的官員,更是保存國家文化與史實最重要的關(guān)鍵人物。
司馬遷從小在父親的家學(xué)薰陶下,史官完美的形象烙印在司馬遷心底。父親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說起民間傳聞,更是觸動司馬遷對文學(xué)、史學(xué)的求知欲。年少的他,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常常把自己聽到的傳聞,說給鄉(xiāng)里同伴聽,充滿歷史的神秘故事,都讓同行者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司馬談有投資家的眼光,他立志要寫出一本跨世代的史書,因此,除了靠自己力挺,還要有計劃、有目標地栽培自己的兒子。他思想先進也時髦,早有培養(yǎng)出接班人的念頭,他請來當時最牛逼的名儒孔安國、董仲舒,讓兩位名聲響噹噹的大師教司馬遷做學(xué)問。兩位先生人品高、學(xué)問好,孔安國開創(chuàng)古文經(jīng)學(xué),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三綱五?!梗菨h代文壇巨擘??装矅鵀樗抉R遷打下古文寫作的基石,董仲舒教導(dǎo)司馬遷《春秋》的內(nèi)蘊,不僅讓司馬遷開展知識的眼界,更帶給司馬遷端正思想與君子人格的奠基。司馬談栽培兒子的用心良苦,不只傳遞公正耿直、眼光精準的身教,也期待未來兒子能克紹箕裘,繼承史官之業(yè)。
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史觀養(yǎng)成記,不只要他讀萬卷書也要他行萬里路。父親知道,要讓司馬遷成為中國歷史上無人能比擬的史官,對他的教養(yǎng)就要不一樣。
司馬談先讓司馬遷實現(xiàn)外出游歷天下。一個人對世界的了解,無非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直接經(jīng)驗,一個是間接經(jīng)驗。讀書是讓他理解世界的樣貌,因此,司馬遷年十歲就能背誦古書,透過讀書長期累積豐富的知識,無論是《春秋》、《尚書》、《左傳》、《國語》等,都是他瑯瑯上口的,但要成為出類拔萃的太史令,只有間接經(jīng)驗仍無法撐起司馬遷史家的高度與亮度。
如何讓司馬遷獲取直接經(jīng)驗?
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去游歷天下。司馬談送給弱冠之年司馬遷的生日禮物,就是讓他真實地大江南北走一回。他告訴司馬遷,你不只要玩得有深度,還要帶回寫史的任務(wù):從游歷的過程獲取當?shù)厝丝诳谙鄠鞯墓适?,最重要的是,驗證書中知識的真?zhèn)?。司馬遷的游歷的不僅是風(fēng)景,重要的是他所游歷的足跡,都是他完成史記的素材,用心觀察歷史留下的可考細節(jié)、認識大人物的后代子孫,找到更足以采信的史實,邊走邊了解當?shù)氐娘L(fēng)土民情,結(jié)交不少民間友人,接觸廣大庶民的經(jīng)濟生活,體會到社會百姓的思想、感情、想望,對未來自己完成史記有極大的幫助。
司馬談要司馬遷透過游歷,真正體會一個史官的價值,從游歷中自我追尋,也找到寫史的意義。司馬遷「三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司馬遷三十歲時全國走一回,來一遍的深度之旅,不只是南游江淮地區(qū),還登會稽山,甚至探察禹穴,也觀覽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接著,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兩地的都會研究學(xué)問,并為了考察孔子的遺風(fēng),在鄒縣、嶧山行鄉(xiāng)射之禮;他在于鄱、薛、彭城時,遭逢苦難試煉,經(jīng)過梁、楚之地,最后回到家鄉(xiāng)。
這次游歷的生活,讓司馬遷在孔子家鄉(xiāng)鄒魯尋找素王留下的遺蹟,明白平民教育改革的意義,也在汩羅江邊緬懷屈原為國為家愁悶的真摯情感,以及不被重用的憂郁,更在楚漢相爭的古戰(zhàn)場憑吊英雄豪杰,如今多是黃土一培,抑或是無人聞問的灰飛湮滅;到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風(fēng)光;到淮陰訪查韓信的發(fā)跡故事;到豐沛探查劉邦、蕭何的故鄉(xiāng),探看一代英雄的發(fā)跡;到楚地訪看春申君的宮殿遺址,春秋公子養(yǎng)世的風(fēng)范充于胸臆;到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多少人生起伏都在念頭之間??前人留下的點點滴滴,在遍布的足踏中,他明白孔子說的,史官重于史德,如何還原歷史真實,如何給予賢士一個定位,都是自己未來寫史的核心價值。
這次的出走,促使司馬遷大量積累知識,開拓視野胸襟,更看出司馬談對兒子成為一代史官的培育不只是用盡心力,也是下了重資血本的育史計劃。
司馬遷(西漢時期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思想家)百科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長,秋陽(今陜西韓城南)人,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為李陵敗降而被宮禁。后任中書令。努力繼續(xù)完成所寫的史書。被后世尊稱為史遷、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被研究于孔安國、董仲舒,到處走動,了解風(fēng)俗,收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憑借“古今融合,成一家之言”的歷史知識,他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世所共知,他是中國史書的典范。這本書記錄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絕唱,無韻離騷”。司馬遷之所以不忍辱寫這本書,是因為司馬遷的母親司馬談是漢代的太史令。父親死后,他繼承了爸爸的官職。司馬遷飽覽史書,環(huán)游全國,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在他繼承了太史令之后,開始編寫一部記錄中國歷史的巨著。然而,就在這時,由于公開為戰(zhàn)敗而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只好放棄了。司馬遷被漢武帝處以殘酷的腐刑(緩刑)。司馬遷多次想自殺。但他從史上許多發(fā)奮成功的例子中受到了鼓勵。他想,屈原被放逐后,寫了《離騷》,左丘明就看瞎了;孫音被砍去了膝蓋,寫了《兵法》,我為什么不能寫這個史書?司馬遷努力工作了十多年,終于完成了歷史大著作——《史記》,詳細記載了從傳說的黃帝到漢武帝的3000多年歷史。全書103章,50多萬字,具有很高的紀律和歷史價值。
受宮刑對司馬遷是一種難以忍受的侮辱,是對司馬遷精神和肉體的無以復(fù)加的折磨與摧殘。他在《報任安書》中說:“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p>
但是,他終于硬挺著活下來了。他是從哪里來的這種動力呢?他說:“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如果不聯(lián)系其他資料進行全面的分析,便會很容易片面地理解為這是為了他個人的立身揚名,但這顯然是太表面了。司馬遷是個有血性的人,他贊成那種有作為、有骨氣的漢子,而瞧不起那種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的人。《陳涉世家》中有:“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廉頗藺相如列傳》有:“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痹谶@種生死問題的抉擇上,司馬遷是有其理論的:“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标悇?、藺相如這樣的抉擇,即使死了也是光彩的,有價值的。至于韓信受辱于惡少年,伍子胥面對楚王的緝吏,則不宜斗毆致死或束手被擒,因為那樣的死輕如鴻毛。大丈夫抱有命世之才,自當暫忍一時之困辱,以圖后日之功效?!跋蛄钗樽玉銖纳菥闼?,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伍子胥列傳》)他是用這個尺度來衡量古人的,也是用這個思想來指導(dǎo)自己的行動的?!凹倭钇头ㄊ苷D,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司馬遷的這種生死觀,無疑是推動他忍辱著書的巨大動力,這是其一。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司馬遷對于自己事業(yè)的正義性是充滿自信的。他不是政治家,他不可能提出改革社會的方案,并使之付諸實行;他是歷史家,他只能通過寫歷史的方法,寓褒貶、別善惡,從自己的《史記》中來顯示自己的社會理想,顯示自己對那些不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愛憎。司馬遷是維護封建制度的,但他對于大漢帝國那些黑暗面、那些非常腐朽的東西,是極力鞭撻的。他要用寫歷史的手段來達到自己改良社會、實現(xiàn)理想的目的。他的書受到了漢武帝的忌恨,人也遭到了漢王朝的摧殘,在當時“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整個茫茫的天地間,他沒有一個知音,沒有一個同情者。但是他相信自己事業(yè)的正義性,而正義的事業(yè)終究是會勝利的。他的《史記》暫時、或者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可能被摧抑、被禁止,但是他深信總會有一天它將大行于人世,它將像日月一樣地放出光華,像大山一樣地高出于歷代皇帝們的陵墓之上。正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事業(yè)有如此的自信,才促使他如此堅定地“述往事、思來者”,才使他如此急切地渴望著“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如果一個人缺乏明確的理想,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沒有堅定的信念,那他還會有什么行動的力量呢?這是其二。
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以后,還被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這讓司馬遷感到羞愧,是對他精神上的一種折磨。
沒有讀過司馬遷的《史記》,但一定大概了解過《史記》。《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記敘了從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代的歷史。正因為有這些史記,才能讓我們了解過去,揭開歷史的面紗。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他的事跡到現(xiàn)在還一直被我們說熟知。司馬遷家歷代都是史學(xué)家,為了客觀記錄歷史,一直在奮斗。
司馬遷小時候就飽讀詩書,游歷大江南北。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時期的太史令,他一心要想完成一部史記,但是當時他年事已高,很多事都力不從心。所以就期望他的兒子司馬遷能夠幫助他完成這個心愿。
在司馬遷做太史令的時候,因為李陵投降匈奴的問題,漢武帝問他的意見。他不過按照當時的雙方的實際勢力情況,替李陵辯解了幾句,就被漢武帝關(guān)進了大牢,并被處于宮刑。
要知道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對一個血氣方剛的男兒實行宮刑,這讓司馬遷的心理遭受了很大的挫折。雖然他很想一死了之,但是父親交代的史記還沒有編寫完成,為了這份史記,他承受了所有的屈辱。
幾年后,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被放了出來,出獄后的司馬遷當了中書令,成為漢武帝身邊的近侍。這樣的職位在外人看來是很讓人羨慕的一個職位??梢噪S時在君王的身邊,多少人想求都求不來。
但是對于司馬遷來說并不是,這讓他時時想起自己之前所受的屈辱,他通過李陵的事件看到了漢武帝的殘暴。那種屈辱感讓司馬遷的精神飽受摧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1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