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提起趙禎總會想起電視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我是大宋慶歷年間的一位農(nóng)民,因為災荒的原因被“收容”進了軍營。當時正值防秋,所以沒經(jīng)過多少訓練,就被拉到了邊疆。其實這個防秋,自從安史之亂就已經(jīng)開始了。主要還是為了防止塞外的少數(shù)民族襲擾,只不過一直到大宋還在延續(xù),因為邊境之地從來就未有過真正的寧靜。
其實,一年四季朝廷都未曾放棄過對邊疆的把控,只不過是在秋天格外重視而已。那么,為何要選在秋天?難不成是皇帝對秋天愛的格外深沉?
(一)、秋高氣爽,重點防備外族來襲
“日防御之策,因防秋之始,與將相及利害焉”。這是真宗皇帝,在朝會上發(fā)表的感慨。自從太祖年間開始,外患就從未停止過。太宗想要樹立威望,還不自量力的出兵遼國,結(jié)果喜獲“高粱河車神”的稱號。真宗和遼國皇帝拜了把子,兩國的關(guān)系才有所緩和。
但誰也不可能完全放棄戒備心理,所以從真宗開始每年的秋天都會往邊界大量屯兵,不論是募兵還是府兵,都有可能被抽調(diào)過去。
1.極度完備的防秋舉措
對于防秋,皇帝們還是非常重視的。每年農(nóng)歷的六、七月份,上層官員們就開始集中討論當年的防秋事宜?!懊烤旁路狼?,至二月放歸,歲一代更”。像我們這種負責防秋的士兵,是有輪換制度的。從今年九月,一直待到次年二月才算結(jié)束。
在皇帝趙禎也就是你們說的仁宗上位以前,大宋防秋主要還是防的契丹人,也就是遼國。而趙(李)元昊自立以后,與我大宋且戰(zhàn)且和,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
主要的兵力部署是在河北中南部,還有陜西大部以及河東地區(qū)。我認為,防守河北,主要還是為了遼國人揮師南下。而駐防陜西,則是為了防止黨項人的入侵。
駐守河東,因為那里是三個國家的交界點。這三者中,河北當屬重中之重。因為宋朝無險可守,若是他們一旦毀約,到東京城朝發(fā)夕至。就像后來的靖康之變,金兀術(shù)一路南下近乎沒有遇到阻礙。當然,這是后話,那時的防秋也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要知道,即使是在三國互相之間和平共處的時候,趙禎也從未輕視春秋。暴風雨前,往往都是死一般的寂靜。
2.秋高馬肥,閑來無事便襲擾邊疆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在北方地區(qū)秋收以后基本無事可做。而那時的黨項人還有契丹人,他們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達程度距離宋朝相差甚遠。我認為,就是這種嚴酷的環(huán)境才造就了他們彪悍的民風以及強勁的體魄。
我和我的戰(zhàn)友們,往往不如這些人能征善戰(zhàn)。他們一旦閑了下來,就會想辦法找點事做。而且,馬上就要入冬了,又缺乏取暖設備連碳火都很少??墒牵@些我大宋都有。
而且此時大宋的子民,也正值收獲的季節(jié)。北方的那些人萬一糧食歉收或者太過閑暇,再想起來南邊還有個物產(chǎn)豐饒且喜歡進貢的大宋,難免心里會犯嘀咕。
我感覺仁宗雖然以仁義著稱,但在對外政策方面還是有些軟弱。不只是仁宗,整個宋朝大抵都是如此。所以,大家都是以防御為主。萬一那些游牧民族,騎著馬,挎著劍,越過邊境,那么遭殃的還是宋朝的百姓。
而且很多游牧民族都是喜歡秋天發(fā)起攻勢的,因為此時他們也收獲了,但是還不滿足。所以就以小博大,想為自己補充更多的物資越冬。
(二)、結(jié)合現(xiàn)實情況制定的策略
防止游牧民族入宋劫掠,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畢竟,那些人只是些散兵游勇,不足為懼。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要防止他們背后的國家,大規(guī)模入侵。
我認為,像西夏或者遼國即使是政府組織的入侵,也不過是更大規(guī)模的劫掠。他們本就沒有想過在攻占一座城池后,將那里好好治理。在我們那個冷兵器時代,掌握了騎射之術(shù)便在戰(zhàn)場上占據(jù)了絕對的優(yōu)勢。
1..不得不防的軍事威脅
我認為宋朝常年設立邊防制度,非常有必要。因為契丹人自從晚唐興起以后,就從來沒有放棄過圖中原之地的想法。而太宗皇帝那次大敗以后,雖然簽訂了盟約,但到了必要之時那不過是一張廢紙罷了。而且,石敬瑭認遼國皇帝為干爹,把燕云十六州也割讓了出去。
而我大宋又沒有能力將其收回,也就是說東京,根本無險可守,完全的暴露給了契丹。若是遼國對宋用兵,很有可能以飛快的速度兵臨城下。在我看來,秋防還有平日里的防御,就是皇帝們把我們這些小卒當成了他的人肉盾牌,當成了他的非天然屏障。
而且我想說,石敬瑭不是漢奸,因為他本不是漢人。而且就算太宗打下了燕云十六州,那也不算是收復,而是為大宋開疆拓土。
西夏的元昊從自立那一刻,就從未停止過進攻的想法。只不過是最后缺衣少糧,難以自足才選擇了主動求和。
2..符合邊防政策的實際需要
“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我們大宋雖然不重視武將,但是對文官還是百般呵護的。尤其是仁宗在位時,廣開言路。當時人才輩出,也從不缺乏真知灼見。就像提出了三冗的宋祁,他對于御邊也有著自己頗為獨到的見解。
“臣欲乞朝廷詳度,許令應沿邊州軍城約,每年自三月后抽減一半兵馬入內(nèi)地州府就糧,直至九月卻住元駐札去處,號為防秋?!?/p>
所謂防秋,就是因為在春夏之際,北方國家不適宜對大宋用兵,春天或者夏天,糧食尚未成熟,他們不會因此打宋朝,而且,這兩個季節(jié)雨水較多,不適合騎兵作戰(zhàn)。同時,剛過完寒冬,馬匹瘦弱,戰(zhàn)斗力可能會大打折扣。
我認為宋祁這種說法,非常有道理。他點明了春夏兩季,遼國和西夏不會攻宋的原因,又在此基礎上直截了當?shù)恼f明了在他們秋天攻打宋朝的可能性。如果糧食豐收,人心不足蛇吞象,他們會南犯。若是糧食歉收,那大宋可就要倒霉了。
無法越過寒冬,這一點時刻的激勵著士兵們。他們只有從宋朝劫掠物資回去或者直接把宋朝打怕,然后再和他們談條件。所以,秋天加強防御,之于我大宋而言,是非常有必要。
(三)、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宋史》“北鄙戎人,自古為患,乘秋犯塞,往往有之?!蔽掖笏巫越▏詠?,外交政策強硬的時候寥寥無幾。既然強硬的主動出擊絕無可能,那么至少也要保住自己現(xiàn)有的江山,不再被外族人奪去。
對于契丹和黨項而言,一年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秋天,因為此時已然豐收,而且馬匹也健壯起來。同時,這也是最難過的時候,因為極有可能熬不過寒冬。于他們而言大宋就像是一塊放在嘴邊的肥肉,不吃白不吃。
.自古留下來的傳統(tǒng)
“北虜自古為中國患,黃帝時謂之UU,周時謂之裴U,秦時謂之胡,漢時謂之匈奴,唐時謂之契丹。其名雖異,其實則一也?!痹诟诲鲅壑?,所有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是一樣的。我認為,他這段話其實是在提醒仁宗。
雖然已經(jīng)簽訂了檀淵之盟,但是保不齊契丹人會出爾反爾。而且,秋防自古有之,唐朝將其發(fā)揚光大,宋朝應該繼承發(fā)展。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黨項人在元昊的帶領(lǐng)下,猶如世仇一般看待大宋。
所以,即使大家都相安無事,也說不定哪天,他們腦門一熱就開始南下。而最容易熱的時候就是秋天。馬匹的強壯和人員的閑暇,就難免會使得北境之人不由自主的膨脹起來。
2.配合鎖邊使用,效果更加明顯
當時元昊自廢封號,稱帝自立,令大宋顏面盡喪。于是很快爆發(fā)了第一次宋夏戰(zhàn)爭,其中包括了三川口之戰(zhàn)和好水川之戰(zhàn)還有定川寨之戰(zhàn)。但是三場戰(zhàn)役,盡以宋敗而告終。好在西夏缺乏物資,而元昊又好大喜功。
到了秋天,仁宗決議封鎖邊境,嚴格禁止雙方互市貿(mào)易。所以,當朝為了防止西夏百姓破釜沉舟,大舉攻宋,于秋天在陜西地界加派秋防人手。最終,元昊上表求和。如果仁宗不那么仁,可能西夏就會因為缺衣少食而滅國。最終,還是因為一時的仁義,而給后世子孫留下了禍根。
我認為,秋防首先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既然能傳到宋朝,就說明它確實有存在的意義。而后,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了秋防的必要性,這是在知己知彼以后作出的非常正確的決策。
在春夏兩季,不論是宋朝還是他國,糧食都未豐收。所以,即使進攻,收獲也不大。而且,他們的馬匹經(jīng)過了寒冬,變得異常消瘦,負重能力以及行軍速度肯定是大打折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2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