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0年,即唐代宗大歷五年四月,湖南兵馬使臧玠作亂,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兼湖南都團觀察使崔瓘。杜甫正客居潭州,他本因避亂入蜀,由蜀地漂泊到湖南,原想在這里“強移棲息一枝安”。不料到湖南不久,又要避臧玠之亂了。這時他的二十三舅崔偉正以湖南錄事參軍出攝郴州刺史,屢次有書來招他去,他便攜了全家乘船南下,不料船過衡州,恰值湘江水漲,被阻泊舟于耒陽縣北的方田驛,一連五天不能前進(jìn),也得不到食物。
耒陽聶縣令聞訊,派人攜書問候,并饋送牛肉白酒。杜甫非常感激,寫了一首十四韻的長詩代懷,遣人到縣呈聶令,但因水勢未退,無法前行,書未能送到,只好掉轉(zhuǎn)船頭,重新折回衡州。等到水退,縣令派人在江上尋找杜甫,遍尋無著,以為杜甫一定死在水里了,便在耒陽縣北代杜甫建了個衣冠冢,以為紀(jì)念。
由于這衣冠墓的建造,就產(chǎn)生一種傳說,說是縣令送牛肉白酒給杜甫,杜甫吃得太多,挨了五天餓的饑腸不能容納,一夕而卒。
自唐中葉以后,這一傳說流行很廣,新、舊《唐書》杜甫傳都是如此記載,正如李白醉后捉月落水而死的傳說同樣無稽。這傳說的來源有二:
一是鄭處誨的《明皇雜錄》,
一是李觀的《杜傳拾遺》,
二者都和事實不符?!睹骰孰s錄》云:“杜甫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令嘗餽牛灸白酒。移漂寓湘潭間,羈旅憔悴于衡州耒陽縣,頗為令長所厭。甫投詩于宰,宰遂致牛灸白酒以遺甫,甫飲過多,一夕而卒?!?/p>
這記載的錯誤是一目了然的。杜甫并沒有抵達(dá)耒陽,而是被大水阻于方田驛,方田離耒陽陸路有四十里,舟行須一日始達(dá)。時值江漲,被阻于方田不能前進(jìn),縣令雖致書并餽酒肉,但并沒有具舟迎他。杜甫送詩于縣令不達(dá),就折回衡州,重返潭岳,一次都未到耒陽,怎么會有第二次羈旅憔悴于耒陽縣的事?令長就是縣宰,怎么既為令長所厭,又投詩于宰?縣宰也沒有第二次餽送杜甫牛灸白酒。
其實,杜甫是死于潭(今長沙)岳之間的舟中,旅殯岳陽,歸葬偃師。
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著名代表,憂心國家、關(guān)注時事、敢于寫實,其著作“三吏三別”,充分體現(xiàn)了他為底層民眾呼喊的真實狀況。
但是我還是更喜歡他所寫的《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tài)濃意遠(yuǎn)淑且真,肌理細(xì)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勹)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luò)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dāng)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全詩先泛寫游春仕女的體態(tài)之美和服飾之盛,引出主角楊氏姐妹的嬌艷姿色;次寫宴飲的豪華及所得的寵幸;最后寫 楊國忠 的驕橫。全詩場面宏大,鮮艷富麗,筆調(diào)細(xì)膩生動,諷刺含蓄不露,通篇只是寫“麗人”們的生活情形,卻正如前人所說的,達(dá)到了“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的藝術(shù)效果。罵人都不帶一個臟字!
杜甫流傳后世的千余首詩歌,詩藝精湛,影響深遠(yuǎn),他被后世尊稱為“詩圣”,而近代人梁啟超卻稱他為“情圣”。杜甫終其一生都未納妾,對妻子忠貞不渝,這在古代非常難得。古代夫為妻綱,一般文人覺得太看重老婆,是件沒面子的事,而杜甫則不然,他將對老婆的疼愛,勇敢地寫到詩歌中去,“妻”字在他的詩中頻頻出現(xiàn)。
有人說杜甫一生不娶小老婆,是條件不允許,因為他連肚子都填不飽,哪還有能力花心?其實,在35歲以前,杜甫的日子過得還是比較舒坦的。杜甫出身官宦之家,三代都有人在朝中為官,杜甫曾自豪地稱他們家祖?zhèn)鞯穆殬I(yè)就是當(dāng)官。因為家境殷實,年輕時的杜甫無憂無慮,整日喝酒打獵,登高唱歌,夢想著周游天下。直到30歲才娶了弘農(nóng)縣司農(nóng)少卿楊怡19歲的女兒為妻,標(biāo)準(zhǔn)的晚婚!
有了妻子,以前愛周游的杜甫也得消停下來,考個功名,但是杜甫中后生遇到了一個不好的年代,朝廷上李林甫把持朝政,科考無路,再加上父親去世,沒有經(jīng)濟來源,生活便漸漸地蕭條下去,再加上后來的安史之亂,亂世生活難。杜甫夫婦孕育的孩子挺多,為了養(yǎng)活妻兒,他接受了肅宗所封的一個小官兒,第二次回家探望時,寫詩道:“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fēng)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在這個時間段,他的小兒子餓死了。
之后杜甫對朝廷徹底失望,帶著妻兒一路顛沛流離,來到成都浣花溪旁,靠著朋友和鄉(xiāng)里的接濟,日子才平穩(wěn)下來。杜甫愛自己的妻子,癡情,說的很對,但是,他的妻子楊氏卻為他付出得更多,身為一個官家女兒,從小嬌養(yǎng)著長大,為杜甫孕育兒女,忍受貧寒與饑餓,甚至親眼看著骨肉在自己面前餓死,也無能為力。但是楊氏對杜甫卻不離不棄,從始至終履行著身為 *** 和人母的責(zé)任。
關(guān)于他的死法,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杜甫乘船由湘江轉(zhuǎn)汨羅江,這時候他病得厲害,又貧困,最后在昌江中的一條破船上死去。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是吃牛肉吃太多,消化不了,死了,《明皇雜錄》載:“杜甫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令嘗牛肉白酒。后漂寓湘潭間,羈旅憔悴于衡州耒陽縣,頗為令長所厭。甫投書于宰,宰遂致牛肉白酒以遺甫,甫飲過多,一夕而卒?!彪y得吃一頓飽飯的杜甫,由于長期饑腸轆轆,腸胃不好,吃太多,于是消化不良死了!
文|飛魚說史
說起唐代的詩人,就不能不說李白和杜甫。
單單就古詩詞方面的造詣,他們就可以傲視群雄,畢竟能從那么多的詩人中,將詩仙和詩圣拿到手,這本事可不是吹出來的,而是靠實實在在的本事寫出來的。
那么如果讓李白和杜甫分出個高低,您認(rèn)為誰更勝一籌呢?
想必不少人會說李白,因為李白在名氣上要比杜甫大,而他的詩也更接地氣,即便是孩童亦可以朗朗上口背上幾句,而那份灑脫,是杜甫所無法相比的。
但杜甫也有李白比不上的地方,尤其是他詩中濃重的憂國憂民往往更能敲擊一個人的心靈。
仙和圣,誰更強,當(dāng)然還是您說了算。
李白的故事或許已家喻戶曉,我們就來說說杜甫吧,說說這個被日常冷落,而又心懷天下的大詩人。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被譽為詩圣,兩人合稱為“大李杜”,當(dāng)然也可以直接叫他為老杜。
這位老杜的一生,和李白一樣,其實也很坎坷,當(dāng)然也正是因為這些曲折的經(jīng)歷,讓他嘗盡了人間冷暖,從而才能將自身的經(jīng)歷融于創(chuàng)作詩詞之中,進(jìn)而引起讀詩人的共鳴。
但無論怎么解讀杜甫的詩,都無法還原他真實的人生,至少關(guān)于他的死,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那么杜甫究竟是怎么去世的呢?
真實的歷史,你或許想象不到,我們一起來看。
家境殷實的杜甫愛好游歷山河杜甫自幼家境優(yōu)越,父親母親都是當(dāng)時的名門望族,在安定富足的生活下,杜甫亦學(xué)習(xí)很刻苦,據(jù)說他七歲的時候,便能開口作詩了,正所謂: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想想自己七歲的時候,整日里只想著玩泥巴,當(dāng)真是非常慚愧。
杜甫和李白一樣,也很愛好游歷山河,李白比杜甫年歲要長些,或許,當(dāng)時的杜甫正是受了李白的影響,喜歡上了游歷。
杜甫19歲那年,出游郇瑕,后來又漫游吳越,歷時數(shù)年,而在這段時間里,李百過得也不如意,輾轉(zhuǎn)反側(cè)也游歷了數(shù)個地方。
經(jīng)過數(shù)年游歷,杜甫自信滿滿,于是回故鄉(xiāng)參加了鄉(xiāng)貢,之后又去洛陽參加了進(jìn)士考試,結(jié)果落第,杜甫郁悶不已。
既然考試不中,杜甫看得倒也很開,他便趁著去兗州省親的機會,與蘇源明等一起,到齊趙平原,開始了第二次漫游。
而在這期間,杜甫的才氣已經(jīng)咄咄逼人了,“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便是這時候?qū)懗龅摹?/p>
公元744年,這一年杜甫32歲,而李白43歲,在命運的安排下,這兩位不世出的大詩人竟然相遇了。
李白和杜甫的真摯友誼當(dāng)杜甫在齊趙平原游歷時,李白的小日子倒過得不錯,因為他被唐玄宗招入了皇宮,成為了一名御用文人。
但是李白究竟是放蕩不羈,他灑脫的真性情,讓他無法接受皇宮的束縛,最終他在酒后得罪了權(quán)貴,被趕出了長安。
而當(dāng)李白途徑洛陽的時候,遇到了已經(jīng)游歷到此的杜甫,兩人一見如故,已經(jīng)名滿天下的李白沒有在杜甫面前目空一切,而風(fēng)華正茂的杜甫也沒有對李白一味恭維。
兩人以平等的身份,結(jié)下了羨煞眾人的深厚友誼。
接下來他們還一同游歷了梁、宋等地,游歷途中還遇到了詩人高適,三人各有大志,同樣的抱負(fù),讓他們相交甚歡,評文論詩,吟詩作賦,當(dāng)真是好不快樂。
三人分別之后,各地踏上了人生的路途,而在第二年,杜甫與李白又在齊魯相見,兩人分別之前,還互相贈了詩詞。
李白這樣寫道: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
杜甫亦寫道: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這次分別之后,此后兩人再也沒有相見。
杜甫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公元747年,唐玄宗昭告天下,讓有才之士到長安應(yīng)試,杜甫積極參加,可是當(dāng)時的權(quán)相李林甫,卻編導(dǎo)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應(yīng)試的士子全部落選。
郁悶不已的杜甫,已經(jīng)明白,科舉之路已經(jīng)行不通了,于是他開始轉(zhuǎn)投權(quán)貴,只可惜還是沒有出頭之路,此后杜甫客居長安十年,郁郁不得志,過起了貧困潦倒的生活,后來他的小兒子甚至被餓死在了家中。
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唐玄宗西逃,杜甫為了能有個出頭之日,還不惜去投靠在靈武即位的太子李亨,可惜在他北上的途中卻被叛軍俘虜,被押回了長安。
杜甫因為當(dāng)時擔(dān)任的官職很小,后來沒有被囚禁,而在這之后,杜甫寫出了不少憂國憂民的名篇,傳頌至今。
在安史之亂的動亂下,關(guān)中地區(qū)又逢大旱,杜甫不得不多地奔波,最后到了成都,而他的那間草堂,便是建在成都的,后來在茅屋中,杜甫還吟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古名句。
公元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再次逃往衡州,但是耒陽遇到了暴漲的江水,被洪水所困,他在洪水中整整被餓了五天(另一說九天),后來當(dāng)?shù)氐目h令用小船將杜甫給救了回來。
為了救活奄奄一息的杜甫,縣令還親自備了白酒和牛肉來招待他,沒成想,這頓酒肉卻要了杜甫的命。
餓了幾天的杜甫被一頓酒肉要了命餓了許久的杜甫,見到好酒好菜,自然免不了大快朵頤一番,但由于吃得太多,再加上此時的杜甫年事已高,他的腸胃無法消化這頓酒菜,最終被活活撐死了。
正如《新唐書》中記載:
(杜甫)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不過不少人并不相信杜甫是這樣去世的,這就導(dǎo)致了對于杜甫的去世,還有其它的不同說法。
比如說現(xiàn)代著名學(xué)者郭沫若先生,認(rèn)為杜甫是食物中毒而死,比如說有人認(rèn)為杜甫是被唐玄宗賜死的,比如說還有人認(rèn)為杜甫是病死的,甚至更有人說,杜甫是自己跳江而死的,等等。
其實這些說法都沒有強有力的歷史文獻(xiàn)來支撐,只能算是個人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中,都記載了杜甫是被一頓酒菜給撐死的,這是板上釘釘?shù)氖妨希晃断胍肀脔鑿?,假想杜甫死因,不如洗洗睡了?/p>
縱觀杜甫的一生,著實令人嘆息,他一生憂國憂民,嘗盡了人世間的疾苦,沒成想,他最后的結(jié)局卻如此悲慘。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讀杜甫的詩詞,品杜甫的人生,原來杜甫之后,再無杜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3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