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做夢都想得到的四大名將是誰
曹操的一生中是很注重人才的收納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能被曹操降伏,曹操一生就有最想要獲得的四位武將的,但是只得到了一位。
首先排名第一的就是關羽了,曹操對于關羽的喜愛,可以說是在三國之中人盡皆知了,雖說是得到過關羽的人,但是一直沒有得到關羽的心,所謂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說的關羽。
第二位是趙云,曹操對于趙云的欣賞是在長坂坡七進七出就下劉禪的時候,那時候曹操發(fā)現了趙云的武藝高超,就想要把趙云納入軍中,但是被趙云拒絕,之后曹操也是放走了趙云。
第三位是馬超,馬超在曹操的眼中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算得上是武力高超了,甚至曹操還親自給馬超封了官位來拉攏他,但是被拒絕了。
第四位被曹操得到的人,就是典韋了,典韋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之一的,被稱為古之惡來,在跟隨曹操之后也是忠心耿耿。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曹操這一生中最想得到的四大戰(zhàn)將(四人只得其一)
陳壽《三國志》評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yōu)榉Q,樂進以驍勇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五子良將”說法來源于陳壽的《三國志》。撰寫魏書卷十七時,陳壽將曹魏的將領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后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意在表述五人能征善戰(zhàn)。后人簡其文字,稱為“五子良將”。
所以五良將只是來源于《三國志》。您也不用過于求真。史學家們很會修改歷史,并改的天衣無縫,就連小說家羅貫中也幾乎篡改了三國,至少對后影響很大。
張遼(169年—222年),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后,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漢末,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布為李傕所敗,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數有戰(zhàn)功,遷裨將軍。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zhàn)。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必g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边|謝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睆挠懺T、袁尚於黎陽,有功,行中堅將軍。從攻尚於鄴,尚堅守不下。太祖還許,使遼與樂進拔陰安,徙其民河南。復從攻鄴,鄴破,遼別徇趙國、常山,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從攻袁譚,譚破,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以遼為蕩寇將軍。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潁,封都亭侯。從征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zhàn),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傅子曰:太祖將征柳城,遼諫曰:“夫許,天子之會也。今天子在許,公遠北征,若劉表遣劉備襲許,據之以號令四方,公之勢去矣?!碧娌弑肀夭荒苋蝹洌煨幸?。
復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臨發(fā),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陳而立。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成偽降禁,禁還。成遂將其眾就蘭,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边|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彼爝M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痹鲆?,假節(jié)。
李典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馀人屯合肥。太祖征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fā)”。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fā)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zhàn);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zhàn)?!敝T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zhàn),諸君何疑?”李典亦與遼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zhàn)。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zhàn),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馀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馀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zhàn)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咸服。權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孫盛曰;夫兵固詭道,奇正相資,若乃命將出征,推轂委權,或賴率然之形,或憑掎角之勢,群帥不和,則棄師之道也。至於合肥之守,縣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zhàn)生患,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且彼眾我寡,必懷貪墯;以致命之兵,擊貪墯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后守,守則必固。是以魏武推選方員,參以同異,為之密教,節(jié)宣其用;事至而應,若合符契,妙矣夫!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征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zhàn)處,嘆息者良久。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籓,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遼與太祖會摩陂。遼軍至,太祖乘輦出勞之,還屯陳郡。文帝即王位,轉前將軍。魏書曰:王賜遼帛千匹,谷萬斛。分封兄泛及一子列侯。孫權復叛,遣遼還屯合肥,進遼爵都鄉(xiāng)侯。給遼母輿車,及兵馬送遼家詣屯,敕遼母至,導從出迎。所督諸軍將吏皆羅拜道側,觀者榮之。文帝踐阼,封晉陽侯,增邑千戶,并前二千六百戶。黃初二年,遼朝洛陽宮,文帝引遼會建始殿,親問破吳意狀。帝嘆息顧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睘槠鸬谏?,又特為遼母作殿,以遼所從破吳軍應募步卒,皆為虎賁。孫權復稱籓。遼還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劉曄將太醫(yī)視疾,虎賁問消息,道路相屬。疾未瘳,帝迎遼就行在所,車駕親臨,執(zhí)其手,賜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還屯。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范。遼病篤,遂薨于江都。帝為流涕,謚曰剛侯。子虎嗣。六年,帝追念遼、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虎為偏將軍,薨。子統(tǒng)嗣。
樂進(?—218年),陽平衛(wèi)國人也。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為帳下吏。遣還本郡募兵,得千馀人,還為軍假司馬、陷陳都尉。從擊呂布於濮陽,張超於雍丘,橋昽於苦,皆先登有功,封廣昌亭侯。從征張繡於安眾,圍呂布於下邳,破別將,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沛,皆破之,拜討寇校尉。渡河攻獲嘉,還,從擊袁紹於官渡,力戰(zhàn),斬紹將淳于瓊。從擊譚、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行游擊將軍。別擊黃巾,破之,定樂安郡。從圍鄴,鄴定,從擊袁譚於南皮,先登,入譚東門。譚敗,別攻雍奴,破之。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zhí)節(jié)義,每臨戰(zhàn)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tǒng)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膘妒墙麨榛⑼贿M,折沖;遼,蕩寇將軍。
堅守進別征高干,從北道入上黨,回出其后。干等還守壺關,連戰(zhàn)斬首。干堅守未下,會太祖自征之,乃拔。太祖征管承,軍淳于,遣進與李典擊之。承破走,逃入海島,海濱平,荊州未服,遣屯陽翟。后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后從征孫權,假進節(jié)。太祖還,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戶。以進數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進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薨,謚曰威侯。子綝嗣。綝果毅有父風,官至揚州刺史。諸葛誕反,掩襲殺綝,詔悼惜之,追贈衛(wèi)尉,謚曰愍侯。子肇嗣。
于禁(?—221年)泰山鉅平人也。黃巾起,鮑信招合徒眾,禁附從焉。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從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斬(辟)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從圍橋蕤於苦,斬蕤等四將。從至宛,降張繡。繡復叛,太祖與戰(zhàn)不利,軍敗,還舞陰。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zhàn)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馀人被創(chuàng)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苯唬骸敖褓\在后,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jié),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禁前后功,封益壽亭侯。復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禁原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馀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遷裨將軍,后從還官渡。太祖與紹連營,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zhàn),氣益奮。紹破,遷偏將軍。冀州平。昌豨復叛,遣禁征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jié)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jié)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是時太祖軍淳于,聞而嘆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益重禁。臣松之以為圍而后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謚,宜哉。東海平,拜禁虎威將軍。后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禁到,成舉眾三千馀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后相屬,遼遂斬蘭、成。增邑二百戶,并前千二百戶。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咸遞行為軍鋒,還為后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赍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遷左將軍,假節(jié)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jié)而死。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會孫權禽羽,獲其眾,禁復在吳。文帝踐阼,權稱籓,遣禁還。帝引見禁,須發(fā)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魏書載制曰:“昔荀林父敗績于邲,孟明喪師於肴,秦、晉不替,使復其位。其后晉獲狄土,秦霸西戎,區(qū)區(qū)小國,猶尚若斯,而況萬乘乎?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zhàn)之咎,其復禁等官?!卑轂榘策h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zhàn)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fā)病薨。子圭嗣封益壽亭侯。謚禁曰厲侯。
張郃(?—231年),河間鄚人也。漢末應募討黃巾,為軍司馬,屬韓馥。馥敗,以兵歸袁紹。紹以郃為校尉,使拒公孫瓚。瓚破,郃功多,遷寧國中郎將。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漢晉春秋曰:郃說紹曰:“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zhàn)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苯B不從之。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惫鶊D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编A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臣松之案武紀及袁紹傳并云袁紹使張郃、高覽攻太祖營,郃等聞淳于瓊破,遂來降,紹眾於是大潰。是則緣郃等降而后紹軍壞也。至如此傳,為紹軍先潰,懼郭圖之譖,然后歸太祖,為參錯不同矣。
太祖得郃甚喜,謂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授以眾,從攻鄴,拔之。又從擊袁譚於渤海,別將軍圍雍奴,大破之。從討柳城,與張遼俱為軍鋒,以功遷平狄將軍。別征東萊,討管承,又與張遼討陳蘭、梅成等,破之。從破馬超、韓遂於渭南。圍安定,降楊秋。與夏侯淵討鄜賊梁興及武都氐。又破馬超,平宋建。太祖征張魯,先遣郃督諸軍討興和氐王竇茂。太祖從散關入漢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至陽平,魯降,太祖還,留郃與夏侯淵等守漢中,拒劉備。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為備將張飛所拒,引還南鄭。拜蕩寇將軍。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馀,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zhàn),備不能克。其后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zhàn),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魏略曰: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jié)度,眾心乃定。太祖在長安,遣使假郃節(jié)。太祖遂自至漢中,劉備保高山不敢戰(zhàn)。太祖乃引出漢中諸軍,郃還屯陳倉。
文帝即王位,以郃為左將軍,進爵都鄉(xiāng)侯。及踐阼,進封鄚侯。詔郃與曹真討安定盧水胡及東羌,召郃與真并朝許宮,遣南與夏侯尚擊江陵。郃別督諸軍渡江,取洲上屯塢。明帝即位,遣南屯荊州,與司馬宣王擊孫權別將劉阿等,追至祁口,交戰(zhàn),破之。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詔曰:“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zhí)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并前四千三百戶。”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jié)度。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wèi)、虎賁使衛(wèi)郃,因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编A晨夜進至南鄭,亮退。詔郃還京都,拜征西車騎將軍。
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zhàn)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郃雖武將而愛樂儒士,嘗薦同鄉(xiāng)卑湛經明行修,詔曰:“昔祭遵為將,奏置五經大夫,居軍中,與諸生雅歌投壺。今將軍外勒戎旅,內存國朝。朕嘉將軍之意,今擢湛為博士?!?br>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zhàn),飛矢中郃右膝,薨,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毙醪宦?。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fā),矢中郃髀。謚曰壯侯。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戶,封郃四子列侯。賜小子爵關內侯。
徐晃(?—227年),河東楊人也。為郡吏,從車騎將軍楊奉討賊有功,拜騎都尉。李傕、郭汜之亂長安也,晃說奉,令與天子還洛陽,奉從其計。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及到洛陽,韓暹、董承日爭斗,晃說奉令歸太祖;奉欲從之,后悔。太祖討奉於梁,晃遂歸太祖。
太祖授晃兵,使擊卷、卷音墟權反。原武賊,破之,拜裨將軍。從征呂布,別降布將趙庶、李鄒等。與史渙斬眭固於河內。從破劉備,又從破顏良,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將軍。與曹洪擊氵隱強賊祝臂,破之,又與史渙擊袁紹運車於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太祖既圍鄴,破邯鄲,易陽令韓范偽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沃?,飛矢城中,為陳成敗。范悔,晃輒降之。既而言於太祖曰:“二袁未破,諸城未下者傾耳而聽,今日滅易陽,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無定時也。原公降易陽以示諸城,則莫不望風?!碧嫔浦?。別討毛城,設伏兵掩擊,破三屯。從破袁譚於南皮,討平原叛賊,克之。從征蹋頓,拜橫野將軍。從征荊州,別屯樊,討中廬、臨沮、宜城賊。又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十五年,討太原反者,圍大陵,拔之,斬賊帥商曜。韓遂、馬超等反關右,遣晃屯汾陰以撫河東,賜牛酒,令上先人墓。太祖至潼關,恐不得渡,召問晃?;卧唬骸肮⒈洞耍\不復別守蒲阪,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臣松之云:案晃于時未應稱臣,傳寫者誤也。渡蒲坂津,為軍先置,以截其里,賊可擒也?!碧嬖唬骸吧??!笔够我圆津T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賊梁興夜將步騎五千馀人攻晃,晃擊走之,太祖軍得渡。遂破超等,使晃與夏侯淵平隃麋、汧諸氐,與太祖會安定。太祖還鄴,使晃與夏侯淵平鄜、夏陽馀賊,斬梁興,降三千馀戶。從征張魯。別遣晃討攻櫝、仇夷諸山氐,皆降之。遷平寇將軍。解將軍張順圍。擊賊陳福等三十馀屯,皆破之。
閣道太祖還鄴,留晃與夏侯淵拒劉備於陽平。備遣陳式等十馀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征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聞,甚喜,假晃節(jié),令曰:“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碧嫠熳灾陵柶?,引出漢中諸軍。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隘,于禁等沒。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嗡鶎⒍嘈伦?,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令曰:“須兵馬集至,乃俱前?!辟\屯偃城?;蔚?,詭道作都塹,示欲截其后,賊燒屯走?;蔚觅瘸?,兩面連營,稍前,去賊圍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賊圍頭有屯,又別屯四冢?;螕P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zhàn),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zhàn)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睍r諸軍皆集,太祖案行諸營,士卒咸離陳觀,而晃軍營整齊,將士駐陳不動。太祖嘆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文帝即王位,以晃為右將軍,進封逯鄉(xiāng)侯。及踐阼,進封楊侯。與夏侯尚討劉備於上庸,破之。以晃鎮(zhèn)陽平,徙封陽平侯。明帝即位,拒吳將諸葛瑾於襄陽。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戶。病篤,遺令斂以時服。
性儉約畏慎,將軍常遠斥候,先為不可勝,然后戰(zhàn),追奔爭利,士不暇食。常嘆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譽為!”終不廣交援。太和元年薨,謚曰壯侯。子蓋嗣。蓋薨,子霸嗣。明帝分晃戶,封晃子孫二人列侯。
為袁初,清河朱靈為袁紹將。太祖之征陶謙,紹使靈督三營助太祖,戰(zhàn)有功。紹所遣諸將各罷歸,靈曰:“靈觀人多矣,無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復何之?”遂留不去。所將士卒慕之,皆隨靈留。靈后遂為好將,名亞晃等,至后將軍,封高唐亭侯。九州春秋曰:初,清河季雍以鄃叛袁紹而降公孫瓚,瓚遣兵衛(wèi)之。紹遣靈攻之。靈家在城中,瓚將靈母弟置城上,誘呼靈。靈望城涕泣曰:“丈夫一出身與人,豈復顧家耶!”遂力戰(zhàn)拔之,生擒雍而靈家皆死。魏書曰:靈字文博。太祖既平冀州,遣靈將新兵五千人騎千匹守許南。太祖戒之曰:“冀州新兵,數承寬緩,暫見齊整,意尚怏怏。卿名先有威嚴,善以道寬之,不然即有變。”靈至陽翟,中郎將程昂等果反,即斬昂,以狀聞。太祖手書曰:“兵中所以為危險者,外對敵國,內有奸謀不測之變。昔鄧禹中分光武軍西行,而有宗歆、馮愔之難,后將二十四騎還洛陽,禹豈以是減損哉?來書懇惻,多引咎過,未必如所云也?!蔽牡奂次?,封靈鄃侯,增其戶邑。詔曰:“將軍佐命先帝,典兵歷年,威過方、邵,功逾絳、灌。圖籍所美,何以加焉?朕受天命,帝有海內,元功之將,社稷之臣,皆朕所與同福共慶,傳之無窮者也。今封隃侯。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夜行衣繡。若平常所志,原勿難言?!膘`謝曰:“高唐,宿所原?!膘妒歉飧咛坪?,薨,謚曰威侯。
五子良將之首:張遼,
五子良將之臂:樂進,
五子良將之軀:張郃,
五子良將之胯:于禁
五子良將之足:徐晃。
據有人統(tǒng)計,直到曹操去世為止,他的核心謀士、重要謀士,以及各級掾屬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幾位,在前期應該就是荀彧、荀攸、賈詡、郭嘉和程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曹操集團“五大謀士”。 這五大謀士的排名,其實不大好編排,為什么呢?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水平再接近的武林高手,總可以通過比賽較量出輸贏(除非是關公戰(zhàn)秦瓊);而同樣優(yōu)秀的文臣,卻很難決定誰更勝一籌,因為沒有公認的清晰明確的可以量化的評價標準。一個物理學家,一個化學家,你說誰更厲害? 因此,只能做一個大致的評判(而且肯定有人不同意):1、荀彧2、郭嘉3、荀攸4、賈詡5、程昱 詳述: NO.1 荀彧 荀彧是曹操集團最重要的謀士,這個史學界是早就有公論的,沒有異議的。很多人心目中的NO.1 是郭嘉。這是由于《三國演義》等原因,郭嘉也被炒作成“曹操的首席謀士”,其實與歷史相差甚遠。下面評論一下荀彧和郭嘉。 1、能力的對比 荀彧是非常優(yōu)秀的政治家和戰(zhàn)略家,是“曹魏的諸葛亮”。事實上,荀彧與諸葛亮,是非常非常相似的兩個人,這里不做詳述。 郭嘉則是軍事天才,或者說是“戰(zhàn)術家”更恰當一些;他似乎沒有提出過荀彧、毛玠那樣系統(tǒng)的政治綱領和戰(zhàn)略規(guī)劃。但是他智謀深沉,奇計應變,在對于作戰(zhàn)目標的選擇和作戰(zhàn)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辟獨到的成功建議。 應該說,他們兩個人是兩種天才。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用古人的話說,他是“蕭何、曹參”(政治家);郭嘉、賈詡則是“張良、陳平”(謀士)。 但是,荀彧的智慧謀略也是一流的。在曹操南征北戰(zhàn)的過程中,每到關鍵時刻都是荀彧幫助曹操出謀劃策、克敵制勝,一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使用的還是荀彧的戰(zhàn)略部署。 荀彧既有謀略又懂施政,郭嘉只能出謀劃策,從這個角度來看,荀彧略勝一籌。 2、地位上,荀彧直到去世前,都是曹魏集團的“首席幕僚長”。相當于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 郭嘉也非常被曹操信任,但是郭嘉出仕,軍祭酒始,軍祭酒終,十一年五品,地位與荀彧不能相提并論。郭嘉的地位大致相當于龐統(tǒng)、法正。(這也是陳壽的結論)這樣一比,樓主應該明白了吧?劉備寵信龐統(tǒng)、法正,但是更要倚靠諸葛亮。誰的地位更高? 有人說“在那個時代更看重的是戰(zhàn)爭,所以郭嘉所擅長的軍事謀略會更重一點”。實在遺憾,這是一個缺乏政治軍事常識的說法。戰(zhàn)爭是政治的繼續(xù),戰(zhàn)爭的母體是政治。戰(zhàn)爭的目的無一不是政治的目的。政治上失敗,戰(zhàn)爭是不可能勝利的。這樣的人,建議去讀一讀克勞塞維茨的《戰(zhàn)爭論》或者司馬遼太郎的《關原之戰(zhàn)》。 NO.2郭嘉 郭嘉為曹操集團服務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職務不過軍師祭酒(參謀)。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yè)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tǒng)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用周澤雄先生的話說,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差一點就被燒得焦頭爛額。當然,劉備反敗為勝,并不僅僅因為有了諸葛亮;曹操事業(yè)受阻,也并非僅僅因為沒了郭嘉。我們不可以過分夸大個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對于曹操確實是重大損失。因此,曹操敗退赤壁時,曾仰天長嘆,突然冒出這么一句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是軍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達于事情”,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比方說,曹操三戰(zhàn)呂布,士卒疲倦,準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zhàn),而且斷定再戰(zhàn)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譚、袁尚,連戰(zhàn)連克,諸將主張再戰(zhàn),郭嘉主張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墻,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zhàn)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征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險招,走鋼絲。比如戰(zhàn)官渡、征烏丸這兩回,別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孫策和劉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斷言不會,也偏偏曹操就敢聽他的,冒此天大的風險。其實官渡之戰(zhàn)這一回,是多少有些僥幸的;但征烏丸那一仗,則確實體現了郭嘉的軍事天才。 NO.3荀攸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于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被曹操稱為“謀主”。 PS:其實第二的應該是荀攸,他在曹操集團“2號謀士”的地位,是有明確記載的。但是為了平衡一下千千萬萬的郭嘉粉絲,把郭嘉放在了第二。兩個人都是戰(zhàn)術大師,也說不好誰更高明。荀攸的地位高,跟他出身名門望族有關;而且郭嘉早逝,發(fā)揮的空間較小。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荀攸,此人大智若愚,城府極深,不像郭嘉不拘小節(jié),經常被人檢舉“行為不檢點”(不治行檢)。屈居第三,委屈荀公達了。 NO.4 賈詡 賈詡,據說是張良、陳平一類的人物,實際上也堪稱三國時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 實際上,賈詡可能是三國史上最聰明的人。三國時代的那些謀士和名人,很多人結局都不好。就說曹操這邊的人吧,有的早夭(如郭嘉),有的反目(如毛玠),有的神秘去世(如荀彧),有的死于非命(如許攸),賈詡卻安然無恙,壽終正寢。他為曹氏集團服務了兩代人,在文帝曹丕朝官居太尉,七十七歲去世,謚曰肅侯,結局比許多人都好。 賈詡的聰明,明就明在他洞悉人性,總能看透對方的心思。知人者也自知。賈詡投降曹操以后,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知道像自己這樣多謀善斷的人,對任何君主都既是利用對象又是危險人物,何況還是個“叛徒”?因此為人處世都十分低調。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很少出謀劃策,也不呼朋引類,就連為子女締結婚姻也不攀付豪門(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尾巴夾得比誰都緊。賈詡真是聰明人。 NO.5 程昱 程昱生前位高權重,頗有威望,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在后世的心目中地位不高,遠遠沒有郭嘉那么多的粉絲。 《三國演義》里,程昱曾于徐州用計迫降關羽;曹操鏖戰(zhàn)河北時,程昱保舉關羽以敵顏良,又于倉亭獻“十面埋伏”之計破袁紹三十萬大軍,俱顯其謀略過人。其后與劉備戰(zhàn),昱獻計“挾親賺徐庶”,使劉備失其羽翼。赤壁戰(zhàn)時,程昱保持冷靜,多番諫議曹操拒防火攻,又揭破黃蓋糧船之偽,方免大寨遭受重創(chuàng),操亦因此逃逸得及。后又于濡須口一役勸曹操班師,始終所見高明。其子程武復破蜀將趙云于鳳鳴山,亦不失乃父之名。 但是,真實歷史上,程昱并沒有在徐州迫降關羽,關羽是無條件投降。這一戰(zhàn),曹操根本就沒打,劉備遠遠望見曹操帥旗的時候,就丟下部眾投靠袁譚去了。(可見《三國志·劉備傳》)曹操鼎盛時期總其眾不過三十萬,袁紹鼎盛時期,也就是剛剛踏平公孫瓚不可一世的時候,步騎兵不過十數萬,何來三十萬之說?(可見《三國志·袁紹傳》) 程昱是一個比較優(yōu)秀和沉著的謀士,晚年卻主動交出兵權??v觀一生,個人認為應該排在二荀令、陳群、賈詡之后,和劉曄、董昭、蔣濟、滿寵等人都屬于曹魏的一線謀士。 最后,說一下郭嘉。 每次討論曹操旗下的文臣武將的時候都要先“擺正”郭嘉,很多人都厭煩了。我也厭煩。 荀彧、陳群、荀攸、董昭、程昱,這些人是謀士,但不僅僅是謀士,他們都是為國家建設和百姓民生之生計做出過貢獻的人。而郭嘉不擅長政治,只是戰(zhàn)術天才。 易中天教授在評述五大謀士時,把郭嘉排在第四,不是沒有道理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是有區(qū)別的,像諸葛亮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戰(zhàn)略家,《隆中對》可謂遠景籌劃之典范,而戰(zhàn)術不是諸葛亮所長。荀彧作為東漢晚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戰(zhàn)略家,東漢政府的尚書令,在曹操南征北討以及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都顯示出了肱骨之力,無論是治國齊家平天下,亦或是人品之忠正,為官之清廉,荀彧樣樣都不輸郭嘉。 用一位網友的話說“如是還看到郭嘉高高在上的評論,我真的要以布掩面,我都替郭嘉粉絲們羞于見人了。” 之所以把郭嘉勉強排在第二,主要是因為他的英年早逝(很多人也是因為同情這一點,才更加推崇他),假如郭嘉不死,今后會有多大貢獻,誰也說不好。姑且算他如果活著,會大有作為好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曹操是否一統(tǒng)天下,跟郭嘉的生死沒有必然聯系。曹操的失敗是因為曹魏集團“寒族法家”的政權性質,不符合當時的歷史進程,不是一兩個人改變得了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