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當皇帝前,有一個道士下過這樣一個預言!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趙匡胤曾與一道士交游,那道士沒有一定姓名,自稱混沌,又叫真無。他有奇術,每逢缺錢時便探囊取金,越取越多,似乎永遠不竭。
兩人多次在一起飲酒,動輒酩酊大醉。酒醉之后,道士喜歡歌《步虛》(道家曲子)為游戲,能引吭高歌,聲音在高空飄蕩,宛如天籟仙音,趙匡胤只能偶爾聽懂一兩句,歌詞是“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趙匡胤不解歌詞何意,等道士酒醒時詢問,道士卻說,醉夢之語,何足為憑!后來趙匡胤登位,乃是庚申年正月初四日,庚申年即猴年,虎頭是指這一年的頭一個月,即正月,四是指初四日。至此,“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兩句果真應驗,足證這位道士能未卜先知,預測吉兇。
自趙匡胤登基后,這位道士便杳如黃鶴,不再現(xiàn)身了。趙匡胤下詔于草澤中遍訪之,仍不見蹤影。
后來有人在輯轅(今河南鞏義、登封兩市交界處)道中及春山、洛陽間見過道士,但再派人尋找,但見山川茫茫,已不知他藏身何處了,趙匡胤只得作罷。
時光荏苒,又過了16載,到了開寶八年三月,趙匡胤到京師西邊的水邊行拔楔之禮(到水邊洗去污垢),忽見道士坐于岸邊樹蔭之下,向趙匡胤拱拱手說,別來喜安。
趙匡胤突然在這里邂逅道士,不覺欣喜如狂,忙派人把道士送往宮廷之中,還恐他不辭而別,急忙返回宮中。只見道士精神矍棟,音容如舊,兩人抵掌而談,無復君臣之禮。
不覺已到了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時分,趙匡胤吩咐擺上酒宴,開懷暢飲。有頃,趙匡胤問道士,十余年來股與汝緣鏗一面,有件事就想咨詢于汝,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只想問問,膚的壽命還有多長?
道士低頭沉吟片刻說,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如果天空晴朗無云,陛下壽可延一紀(12年),如果天空陰技,則請陛下另作安排。
說罷便欲告辭,趙匡胤苦苦挽留,讓他居住于后苑。管理后苑的小吏見道士并未宿在臥榻之上,而是時而棲息于樹枝上,時而宿于鳥巢中,有時數(shù)日不見蹤影。趙匡胤腦海里時刻縈繞著道士所說的話。
到了十月二十日夜晚,趙匡胤登上太清閣眺望天空,只見晴空萬里,星光璀璨,涼風習習,心里不禁竊喜。可煞作怪,俄頃之間天氣驟變,陰玻四起,朔風怒號,大雪紛飛,趙匡胤揪然不樂,急匆匆走下太清閣,命人打開端門,召見晉王趙光義。
光義聞召,踏雪而至,趙匡胤將他延入寢宮,兄弟兩人酌酒對飲,宦官、宮人悉屏于門外。只見燭影之下,光義時而避席,似有不勝酒力之狀。
兩人飲訖,宮禁中已打三鼓,隔窗望去,殿外積雪已厚達數(shù)寸,掩沒了路徑。趙匡胤一邊用拄斧鏟雪,一邊囑咐光義: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不一會兒便鼾聲大作,鼻息如雷了。
當晚光義見兄長圣躬違和,便留宿宮中,至五鼓晨光熹微時分,宮掖內一片沉寂,再看看趙匡脫,已駕崩多時了。光義受遺詔于靈樞前即位,天亮后登明堂宣讀遺詔,放聲拗哭,命群臣環(huán)繞玉衣以瞻仰遺容,但見趙匡胤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根據(jù)這一條記載,趙匡胤駕崩時,光義也在宮禁中,且飲酒者只他兄弟二人,宦官、宮人皆無緣側身其中,趙匡胤之死,光義當是兇手無疑。
周世宗柴榮在病危之際,對皇家禁衛(wèi)軍最高長官這一職位進行了重新安排,削去姐夫張永德的兵權,讓趙匡胤接替他擔任殿前都點檢,同時賜檢校太傅(此前趙匡胤是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小皇帝柴宗訓嗣位后,又加賜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之外,兼領歸德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是虛職,可以理解為一個更高級的榮譽稱號,僅代表皇帝更加賞識,而節(jié)度使則是掌握軍權的實職。 歸德軍節(jié)度使的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也就是說趙匡胤一方面作為殿前都點檢,是京師駐軍的總指揮,同時還必須拿出一些時間到宋州的節(jié)度軍府處理歸德軍務。有人認為這種任命反映出小皇帝柴榮身邊的顧命大臣們對重兵在握的趙匡胤已經(jīng)有了防范之心,因為兼領歸德軍節(jié)度,至少從時間和精力的分配上,多少有點兒調離了開封的意思,而趙匡胤或許正是感覺到了這種疑忌,才下定決心實施兵變。 這樣的分析也許有些道理,不過從任職經(jīng)歷上看,在這之前趙匡胤一直兼任著節(jié)度使,歸德之前是忠武(治所在許州,今河南許昌),再之前是義成(治所在滑州,今河南滑縣)、匡國(趙匡胤稱帝后為避名諱改做“定國”,治所在同州,今陜西大荔)。從區(qū)域上,自從匡國軍后,他的藩鎮(zhèn)一直離首都開封很近,改命歸德軍節(jié)度使也看不出有被遠派的意思。不過,這一任命倒是決定了一個新國家的國號——宋,直接原因就是趙匡胤的“龍潛之地”在宋州。 在宋人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述了當時 “點檢作天子”這個流言在京師造成的影響:“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庭晏然不知?!币粋€關于國家最高軍事將領即將接替皇位的預言,等于在提前預告一場兵變,由此已經(jīng)在民間造成了爭相逃匿的恐怖,卻居然只有朝庭之內“晏然不知”,這是明顯不合常情的。與“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類帶有邪教性質的民間煽動手法不同,像“點檢作天子”這樣幾乎等同于指名道姓的政治預言一定出自“直接相關者”,其中一定隱藏著巨大的陰謀。
趙匡胤的故事有很多,主要還是宋人的八卦男太多了,很多私人筆記留下來,宋朝的資料多的不得了。某就隨便講幾個趙二胖的軼事。
【趙二胖】
香孩兒 趙二生在洛陽夾馬營,他出生那天晚上,有神光照耀室內,生下來之后,整個夾馬營都被香味彌漫,整整香了三天,所以人稱香孩兒。
一個挑擔倆天子 五代時期兵荒馬亂的,趙匡胤的母親杜氏把二兒子三兒子用挑擔挑著,兄弟倆前一個后一個坐在挑籃里,路上遇到陳摶,就是那個傳說的神仙,睡仙,看到這娘仨,陳摶說:別說現(xiàn)在沒有天子,天子都在挑擔上坐著呢!
食萵苣的壯男 汴京有一個和尚,種了很多萵苣,有一天做夢,夢到他的萵苣被一條金龍吃了好幾畦,和尚被驚醒了,認為必定有異人路過,出來等著,果然見到一個偉丈夫,和夢中一樣,這個壯男吃了他的萵苣,和尚看壯男相貌凜然,因此請壯男入他的庵堂,殷勤款待,還叮囑說:壯士一看都不是凡人,以后有了富貴可別忘了我。這個壯男就許諾:行,等哪天我得志了,一定給你修建一個大寺。
這個壯男就是趙匡胤,即位后命人找到這個和尚,還為他修建寺廟,賜名普安寺。到了南宋,孝宗趙昚即位前就曾封普安郡王。
耍詐去臣座 以前大臣朝見皇帝,都是有座的,但是趙匡胤給這個規(guī)矩改了,他讓大臣站著,只有宰相范質,自管坐,某日,趙匡胤就耍詐,對范質說,他眼昏,讓范質把奏章拿過去給他看,范質就起來送過去,回來了座位就撤掉了,總不能做地上吧,從此,大臣在皇帝面前就沒座位了,只能站著,哪天皇帝高興賞個座兒,都得誠惶誠恐的。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不好意思,以史為鑒來晚了??吹绞裁淳┠?、黃袍、杯酒都被大家說了,我就來說幾個趙匡胤特別冷門的典故吧,絕對讓大家耳目一新。
一,趙匡胤是鐵頭娃 趙匡胤年輕的時候武藝高強,在老家屬于大哥級人物。有一次,幾個小弟灰頭土臉的回來求救,原來是新來了一匹烈馬,大家都降服不了,還被摔的很慘。 于是求趙匡胤這位老大出手。
趙匡胤于是也不要馬鞍,就騎上烈馬,結果烈馬撒丫子就跑,跑到城門附近的斜道也不減速,斜道有個小門,馬能過,騎馬的趙匡胤一頭就撞在了門框上。
后面跟著看熱鬧的小弟們嚇得要死,覺的這么撞一下,趙匡胤肯定頭被撞碎了。結果趙匡胤慢慢爬起來,搖搖頭,跑過去追上馬硬是給降服了,自己頭上一點傷都沒有。
二,趙匡胤對下級官員爆粗口
趙匡胤當了皇帝后還是很勤政清廉。
一次,皇帝寢宮房梁壞了,要修的話就要找一根大木頭更換。
于是朝廷三司(掌財政衙署)奏報稱:“ 恐怕別的木材不堪使用,請求以模枋一條截用 ?!蹦h收?,大木也。二人合抱可以摸到手,但看不見人,其大可知。
太祖閱后在折子上批: “截你爺頭,截你娘頭,別選進來。 ”別選即重新再選。
還有一次,有一名官員覺的庫房里面庫存的各類木材長短不齊,于是就上奏請把這些木材弄整齊存放。
趙匡胤直接在折子上批曰:“ 你的手指腳趾也長短不齊,為何不截去使之長短一樣?長者任其自長,短者任其自短。 ”
三,臥榻之側
趙匡胤稱帝后開始統(tǒng)一天下的歷程,開寶年間,趙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見。李煜擔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大臣徐鉉到汴京求和。
徐鉉見到趙匡胤后講述南唐上下對宋朝非常恭敬,愿意稱臣,求趙匡胤能不能給南唐留條后路?
趙匡胤對此直截了當?shù)幕貜偷剑?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和宋太祖有關的典故還是比較多的,有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扒Ю锼途┠铩?、“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誓碑密約”、“斧聲燭影”等等,這些典故已經(jīng)有不少朋友詳述過了,這里不再贅述。
下面只說一個比較冷門的典故,同樣和“斧”有關,叫做“宋揮玉斧”,講的是宋朝和大理國劃定邊界的故事。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后,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取用“先南后北”策略,發(fā)動消滅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寰宇的戰(zhàn)爭。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面對宋朝大軍壓境,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投降,“自全斌等發(fā)京師至昶降,才六十六日。凡得州四十六,縣二百四十,戶五十三萬四千二十九?!彼拇◤拇思{入宋朝版圖,宋朝也與大理國成為鄰居。
宋軍將領王全斌滅蜀后措置適當,引發(fā)后蜀士兵叛亂,攻占了17個州,宋軍不得已又進行了第二次平蜀之戰(zhàn),直到第二年,叛亂才被基本平息,宋軍至此在四川站穩(wěn)腳跟。
“宋揮玉斧”的故事就發(fā)生在宋朝平定后蜀前后,相關史籍記載:
“自孟氏入朝,藝祖取蜀輿地圖觀之,畫大渡為境”——《宋史·宇文常傳》
“而南詔之患與吐蕃回紇等。惟我藝祖(趙匡胤),遠法三代,玉斧畫河,不貪其土?!薄实浮ぁ妒耔b》
“玉斧事,乃宋太祖開基時,閱地輿圖,偶持玉斧,因以柄畫其分界。”——劉塤·《隱居通議》
“太祖鑒唐之禍基于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薄锶瓿伞ぁ堆揍杓o聞》
宋太祖將玉斧揮向輿地圖中的大渡河,以此來確立宋朝和大理國“以大渡河為界”,這就是所謂的“宋揮玉斧”。
當時宋朝平蜀后沒有繼續(xù)攻擊大理,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1,宋太祖吸取唐朝與南詔相爭導致國力衰竭而亡國的 歷史 教訓;
2,宋朝立國未穩(wěn),北方有北漢和強大的遼國虎視眈眈,還有南漢、南唐、吳越割據(jù)政權尚未平定,宋軍不敢深入大理;
3,大理國一帶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且地理環(huán)境惡劣,難于征討;
4,大理國實力較弱,不對宋朝構成威脅。
所以,宋太祖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去攻打大理,雙方繼續(xù)維持原來后蜀與大理的邊界就足夠了。
大理國普遍崇信佛教,沒有對鄰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能力和野心,為了尋求保護,還多次請求成為宋朝的藩屬,但都被拒絕了。
直到宋神宗時期,宋朝經(jīng)過王安石變法,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強,宋神宗有意于開疆拓土,發(fā)動討伐西夏的戰(zhàn)爭,同時允許大理派使者來朝貢。
直到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大理才終于成為了宋朝的藩屬,此時,距離北宋滅亡已經(jīng)不遠了。
大理國與兩宋為鄰近三百年,雙方?jīng)]有發(fā)生過戰(zhàn)爭,始終保持著友好、互市的親密關系。
宋太宗趙匡胤的 歷史 典故有千里送金娘、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
千里送京娘
趙金娘是山西永濟人,十七歲的時候和父親去曲陽燒香還愿,在回家的路上,被強盜劫持,父女被迫分離。趙匡胤恰好在一座廟里遇到了被強盜劫持的金娘,得知實情后,趙匡胤拔刀相助,打退了強盜,救下金娘,一路護送金娘回家。在護送金娘回家的路上,趙匡胤與金娘以兄妹相稱,并對金娘照顧有加,金娘愛上了趙匡胤,并在路上驛站休息的時候金娘向趙匡胤吐露了自己對趙匡胤的愛慕之情,趙匡胤婉言謝絕了,并對金娘說,我救你、送你是出于仁義,不是為了私情,如果為了私情,我還與劫持你的強盜有什么區(qū)別呢?就這樣,趙匡胤將金娘送回家,趙匡胤又去闖天下了。但不久,金娘就死了,一說金娘是為趙匡胤而殉情了,二說金娘受到兄嫂的猜忌而自殺,還說金娘出家了。趙匡胤登基后封金娘為貞義夫人。
黃袍加身
宋太宗趙匡胤在后周時期,任殿前都點檢(禁軍統(tǒng)帥),掌握兵權。周世宗柴榮死后,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手握重兵的趙匡胤策劃了一場 歷史 上有名的兵變,就是“陳橋兵變”。公元960年春天,后周接到邊關急報,后漢聯(lián)合遼國攻打后周邊關?;实塾仔?,不能做主,由丞相范質做主,派遣趙匡胤領兵迎敵。兩天后趙匡胤就帶領大軍從卞京出發(fā),晚上,軍隊到達陳橋驛站。休息后有的士兵就悄悄開始議論,現(xiàn)在皇帝小,咱們御敵賣命他也不清楚,還不如立點檢大人做皇帝呢,威望高人品好。雖然是悄悄議論,但傳的很快。于是有將領
就告訴了趙匡胤,一會兒工夫,眾將領一起來到趙匡胤處,請求趙匡胤做皇帝。趙匡胤聽了暗自高興,叮囑大家安定軍心,不要混亂。第二天天剛亮,眾人就打開趙匡胤的房門,把一件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喊著點檢做皇帝,接著又喊萬歲。趙匡胤接著帶領軍隊返回卞京,周恭帝柴宗訓禪位。這實際上是趙匡胤一手策劃的,根本沒有什么北漢聯(lián)遼攻打后周的事。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取得后周政權后,擔心自己的手下學著自己的模樣,再來一次黃袍加身。趙匡胤生性有比較仁慈,不殺功臣。于是想起一招“杯酒釋兵權”來。公元961年七月初九,趙匡胤招集石守信和高懷德等高級將領吃飯喝酒。趙匡胤借著酒勁說自己整個夜晚都不敢安穩(wěn)入睡,生怕你們也有想當皇帝的發(fā)生兵變。大家面面相覷,然后趙匡胤又安慰大家說,你們交了兵權,我給你們富貴,你不犯我,我不猜你,咱們上下相安。趙匡胤一語驚煞夢中人,大家明白趙匡胤的意思了。第二天,大家以各種理由告老還鄉(xiāng),趙匡胤一一準許。這樣,趙匡胤用和平的手段解決了功臣威脅。
我來給大家講一段有關趙匡胤和李重進的有趣 歷史
陳橋兵變之時,李重進正駐守揚州,名義上,他仍是侍衛(wèi)都指揮使。 趙匡胤稱帝后,也給了李重進一個中書令的虛銜,削去了他的其他職務。這好比別人用空頭支票換走了自己的真金白銀,李重進心里很不舒服,但他的表現(xiàn)還算克制,沒發(fā)牢騷,還主動上表請求到開封覲見新皇帝。 奇怪的是,李重進的請求報上去以后,并沒有等到進京許可證,而是等來了一份詔書,具體內容我就不啰唆了,最關鍵的是這么幾個字“修朝覲之儀,何須此日”。 歸納起來就一個意思:你不用來了。 李重進向趙匡胤俯首稱臣,實在是一大利好消息。趙匡胤為什么要拒絕呢?
說到底是信任度問題。畢竟,李重進在軍中資歷和威望實在太高,一到京城,即使本人沒什么心思,也保不準被人攛掇出點事情來。如果趁機對李重進下黑手,又難免讓其他節(jié)度使兔死狐悲,不利于收服人心。 遭到趙匡胤拒絕后,李重進疑心重重,動起了起兵造反的念頭。 此時,刺頭李筠已經(jīng)第一個跳了出來,李重進聽說后,派親信翟守珣去和李筠聯(lián)絡,看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性。
也怪李重進所托非人,偏偏這個被自己視為親信的翟守珣很不地道,覺得跟著他混沒前途,果斷出賣了他。 翟守珣離開揚州,沒有去潞州找李筠,卻到開封去求見了趙匡胤。見面后,翟守珣原原本本地介紹了李重進的情況,還積極替趙匡胤想辦法。 趙匡胤唯恐李重進和李筠同時作亂,讓自己陷入兩面作戰(zhàn),要求翟守珣回去想盡一切辦法穩(wěn)住李重進,拖延起兵時間。 于是,翟守珣回來后一個勁地勸李重進保存實力,不要輕易動兵(養(yǎng)威持重,未可輕發(fā))。
如果說在用人上,李重進不在行,但在軍事上,他總該是個老手。造反這種事情最講究時機,本來就是弱勢一方,還養(yǎng)什么威,持什么重,再不動手,等著被各個擊破不成? 可事情的發(fā)展很邪門,翟守珣這番拙劣的說辭居然真的起了作用。 總之,不管你信不信,李重進反正信了。
就這樣,從得到趙匡胤稱帝的消息起,直到李筠被剿滅,這小半年里,李重進一直在“養(yǎng)威”,一直在“持重”,說白了,就是一直在猶豫。到了六月,李重進再也沒法猶豫了,他收到了朝廷傳來的消息,讓他調任平盧節(jié)度使(駐地青州)。 調離自己的防區(qū),就好比老樹拔根,成活概率接近于零,李重進當然不肯就范,開始整軍備戰(zhàn)。 而就在這時候,他又猶豫了。
因為朝廷發(fā)布調令后不久,又派人給他送來了一份“免死鐵券”。 所謂“免死鐵券”,可以看作是皇帝寫給大臣的一種書面保證,只是載體不是紙張,而是一塊鑄鐵,據(jù)說只要誰獲得了這么一塊鐵皮,哪怕犯再大的錯,也不會掉腦袋。此券發(fā)行量少,增值潛力大,一經(jīng)問世,深受廣大文臣武將喜愛。擁有這種鐵片,堪比某些城里人搖到了車牌號,實在是可喜可賀。
但仔細思量一下,這鐵片還是有缺陷的,唯一的缺陷就是萬一發(fā)券人(皇帝)不打算履行承諾,你也拿他沒轍。反過來說,若皇帝看你順眼,這鐵片也用不上;若看你不順眼,就算不讓你死,也可以搞你個生不如死。 綜合前后形勢分析一下,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判斷:李重進收到的,基本上就是一張廢紙,不,就是一塊廢鐵。 李重進打仗在行,玩政治不在行,捧著鐵券,又開始出現(xiàn)了選擇性障礙。 磨蹭了幾天后,想想實在躲不過這一關,李重進還是決心造反。 此時,已經(jīng)是九月。
李重進一再錯失良機,又自知實力不行,所以絞盡腦汁找盟友,萬般無奈之下,他向鄰近的南唐求援。 要說他的這個舉動可太不靠譜了。只要不失憶,就應該還記得,南唐國主李璟當初自己被柴榮打得沒脾氣的時候,曾經(jīng)暗中寫信拉攏李重進,結果李重進二話不說就把信交給了柴榮。 這回你挨揍了,還有臉來找我? 李璟也很實在,直接把信轉交給了趙匡胤。 李重進徹底絕望了,還未動一兵一卒,卻已經(jīng)毫無斗志。
李重進在猶豫,趙匡胤卻沒有。 十月,趙匡胤命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等人率禁軍出征揚州。同月,趙匡胤再次下詔親征。 十一月十二日,宋軍抵達揚州,張燈連夜攻城,當天即攻克城池。 李重進敗得毫無懸念,甚至比李筠更加脆弱,他最終選擇了和李筠一樣的結束方式——赴火而死。
撲滅兩股反抗勢力后,新生的宋朝完全站穩(wěn)了腳跟。 大宋建隆元年,趙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一年,終于在有驚無險中度過了。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毛澤東《沁園春·雪》中提到的“宋祖”,在位17年,重文抑武,他開創(chuàng)的宋朝,文化空前繁榮。圍繞他傳奇的一生,有不少典故軼文,廣為后人傳誦。
趙匡胤自創(chuàng)太祖長拳,以武功經(jīng)略天下。這套拳路演練起來,充分表現(xiàn)出北方的豪邁特性,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
趙匡胤年輕時,路見不平,對遇難的素不相識的弱女子趙京娘真誠地伸出援助之手,千里迢迢相送,一路兄妹相待,始終坐懷不亂。這個故事廣為傳頌,體現(xiàn)了他的獨特人格魅力。
華山東峰前有個下棋亭,相傳當年趙匡胤和陳摶老祖在這里以“華山”為賭注,下了一盤棋。最后趙匡胤在這里輸?shù)袅巳A山,卻贏了天下,可以說是撿了老大的一個便宜。
他即位之初,為了訓誡子孫,特在太廟刻石,為新即位皇帝的必讀教材。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nóng)田之賦。彰顯了宋朝懷柔治天下的既定國策。
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將統(tǒng)兵大將的軍權收歸中央,比之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濫殺功臣的確技高一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公元974年,趙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見。李煜擔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當?shù)卣f:“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和現(xiàn)代流行語“我的地盤我做主”有異曲同工之妙。
公元976年,年僅5O歲的趙匡胤突然死去,有謀害、暴死、病亡等說法,難辨真?zhèn)?,為后世流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
前幾年流行穿越劇,一些知識分子坦言最想穿越到兩個朝代,第一是盛唐,那時個詩人和詩歌受到追捧的黃金時代;第二是宋朝,那是個士大夫不被濫殺、有著“文人的樂園”美譽的繁榮時代。
宋朝之所以被稱為“文人的樂園”,這與宋太祖趙匡胤的寬仁大度以及奉行“文以靖國”和“右文抑武”政策是分不開的。
公元960年,年僅33歲的后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北宋。趙匡胤自幼習武,曾創(chuàng)立“太祖長拳”和“盤龍棍”,是一名武功高強的武術家;趙匡胤也是一名軍事家,追隨周世宗柴榮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后來平定南方統(tǒng)一中國。然而作為赳赳武夫的趙匡胤,卻是個難得的寬厚仁慈、不肆濫殺、崇文尊儒、善待文人士大夫和百姓的好皇帝。
趙匡胤最令人稱道的,就是生前在太廟寢殿的夾室中,立下秘密的“誓碑遺訓”,以后歷任皇帝即位時,都必須首先跪拜這份遺訓。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皇宮被金兵打開,才知這一“誓碑遺訓”內容:
一、保全柴氏子孫,非謀逆不殺;
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不加農(nóng)田之賦。
【評點】
趙匡胤作為一個舞槍弄棒的赳赳武夫,年輕時就有“千里送京娘”高尚壯舉;做了皇帝也是寬仁大度嚴于律己,不擅殺大臣和文人士大夫,創(chuàng)造了宋朝一代較為寬松的政治思想環(huán)境,使宋朝成為中國思想文化 科技 發(fā)展最繁榮的朝代。
趙匡胤吸取唐朝末年藩鎮(zhèn)割據(jù)的教訓,實行“文以靖國”和“右文抑武”政策,實行寬厚的“杯酒釋兵權”,并立下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
趙匡胤對文人士大夫特別寬厚和尊重,強調“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所以后來宋朝的歷代皇帝,對武官武將倒是多有擅殺,但對文人士大夫,倒是更為寬容,整個宋朝極少有文字獄,基本上保留和延續(xù)了不殺士大夫的傳統(tǒng),至多只是貶官和流放而已。
到了北宋第四任皇帝的宋仁宗,更是天性仁孝,寬厚和善,這一朝真是群星璀璨: 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個即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都活躍在仁宗時代。宋仁宗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為相,歐陽修參加政事,包拯為樞密院副使,司馬光知諫院,王安石知制誥,真正稱得上人才鼎盛。
正因為宋朝對文人士大夫如此寬厚,北宋名臣范仲淹才能有“寧鳴而生、不默而死”的情懷和勇氣。
作為“唐宗宋祖”的趙匡胤,平定南方統(tǒng)一中國,立下蓋世武功;趙匡胤寬仁大度,堪稱一代文治之君。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是中國君主專制史上最開明的一個王朝,登上中國文治盛世的頂峰。
難怪今天不少文人知識分子無比懷念、津津樂道,都愿意穿越到那個有著“文人的樂園”美稱的宋朝。
讓我們記住這個寬厚仁慈的赳赳武夫——宋太祖趙匡胤!
一香孩兒,趙匡胤的乳名叫香孩兒,這期中還有個故事。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
p是后漢殿前都指揮,母親祝氏,夫妻二人共育有三子一女,張子匡胤,次子匡義,三子匡美,女兒趙美容,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中,出生之時,赤光滿室,異香經(jīng)久不散,被父母乳名喚做香孩兒,遠來后唐明宗登基之時,日日焚香祈禱某乃無福,因世大亂,為世所推,愿天早生圣人,,為生民之主。玉帝感起立念真誠,為君仁愛,特命赤須火龍下降人間,統(tǒng)系治世,二兩個天子一擔挑,趙匡胤出生后,因兒皇帝石敬塘,引契丹入主中原,兵荒馬亂,趙弘殷和妻子攜家避亂于路,肩挑二子,路遇陳傳老祖,老祖說到,都到世上無天子,今日兩個天子一擔挑。三華山下棋輸華山宋真宗年間,真宗聞聽陳傳老祖是得道之人,派中使征招進京,想給予陳傳高官厚祿,陳傳不應,真宗大怒,江山盡屬皇朝管,不許荒山老道眠,陳傳笑著對中使說江山原屬皇朝管,賣與荒山老道眠,說著拿出趙匡胤賣山的地契,真宗一聽是祖父賣的,便不再為難老道,那一年,趙匡胤尋師問友到華山,與陳傳老祖下棋,三局賭輸贏結果趙匡胤輸了,身上無錢,陳傳老祖讓他以物抵押,結果他便把華山抵押給了老祖,并簽字畫押。四一文錢難到英雄漢,一年夏天,趙匡胤行色通通在趕路,天氣炎熱,口渴得很,正好路邊有西瓜園,一個老漢在賣西瓜,他要了一個西瓜吃,真爽,吃了之后要付錢時,才發(fā)覺自己身上沒帶錢,老漢只要一文錢,就這趙匡胤也拿不出來,急的他臉通紅,老漢看他是實誠人,就讓他走了,從此流下了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的典故。五金錘換玉帶,趙匡胤與楊滾大戰(zhàn),楊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二人不分勝負,楊滾見無法取勝,便使出走線金錘,結果趙匡胤馬失前蹄,楊滾急忙收起金錘,趙匡胤見楊滾如此義氣,便想收楊滾為自己手下大將,楊滾說,我老了,我不報你,將來讓我的兒子們報你,說著便把金錘交給趙匡胤,趙匡胤解下腰上的玉帶與其交換,并說將來拿金錘收降楊家將,這就是金錘換玉帶的來歷。六金饋之盟釜光燭影這都是 歷史 迷案,流待后人評說。
大臣們都反對趙匡胤之后,趙匡胤說如果不遷都的話,北宋不出百年就會耗盡民力了,結果最后北宋確實是沒有堅持下來。趙匡胤本就是一位臣子,在經(jīng)歷了“陳橋之變”,被下屬黃袍加身,才成為了一國之君。但是這應該都是趙匡胤暗示下屬這么做的,不然的話,哪有下屬敢違背他的意思自作主張。
趙匡胤建立了北宋之后,就面臨著很多管理國家大事的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先定義一國之都。畢竟國都也是一個國家的代表,也象征了一個國家的興衰。一開始的時候,北宋定下的國都是開封,開封也是一個經(jīng)濟發(fā)展非常好的城市,處于平原地區(qū),可以發(fā)展農(nóng)業(yè)發(fā)展。但是趙匡胤卻不滿意開封。
開封在平原地區(qū),確實是有利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但是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四周開闊,沒有可以防守的地方,容易攻破。趙匡胤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提出了要遷都。趙匡胤想遷都到洛陽或者是長安。因為洛陽對趙匡胤有獨特的意義。而且洛陽周邊有高山阻擋,不易攻打,是個易防守的地方。
但是大臣們不同意,堅決反對。遷都不是個小事情,畢竟路上意外不少,肯定會出事。不僅如此,洛陽之前是別的朝代的國都,但是經(jīng)歷過了太多的戰(zhàn)爭,經(jīng)濟早就蕭條了,不適宜成為國都。既然不遷都,那要保證君主的安全,就必須加強護衛(wèi),保護君主,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趙匡胤看著如今的局面,說大宋遲早會耗盡民力的。
當時的王朝是后周,趙是一員大將,很受周世宗的信任,在一次遠征時,戰(zhàn)勝后喝了很多酒,幾個謀士把皇袍披在他身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
后周顯德六年(959),周世宗柴榮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lián)兵犯邊,趙匡胤受命往御。
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擴展資料:
一、趙匡胤當上皇帝的經(jīng)過:
趙匡胤(927~976),即宋太祖,著名軍事統(tǒng)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今屬河北)。后漢初從軍,隸樞密使郭威帳下。郭威稱帝建后周,為皇帝衛(wèi)軍東西班行首。
顯德元年(954),于高平之戰(zhàn)中,在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等畏戰(zhàn)退卻,后周帝柴榮親自闖陣之時,隨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各率騎2000,主動出擊,轉敗為勝,以功升殿前都虞候。
二年,后周攻后蜀秦(治今甘肅天水市西北)、鳳(今陜西鳳縣東北)等州,久攻未下。奉命前往察看地形、分析戰(zhàn)勢,言秦、鳳可取。世宗從之,果敗蜀兵。
三年,后周攻南唐,率前鋒軍倍道奇襲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北),斷南唐軍退路,大敗數(shù)倍于己之南唐軍,俘獲皇甫暉、姚鳳兩員大將,并克滁州。不久,左翼軍占領揚州,南唐軍渡江反擊,趙匡胤隨張永德率兵近2000守六合(今屬江蘇),后發(fā)制人,打退2萬余南唐軍反撲,俘斬5000余。
升殿前都指揮使,后授定國軍節(jié)度使。六年,隨柴榮北上攻遼,遷殿前都點檢,掌殿前司禁軍。十月,柴榮病死,其子宗訓七歲繼位,改授歸德軍節(jié)度使。七年正月初,奉命率軍出征,在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陳橋鎮(zhèn))發(fā)動兵變,奪取政權,建立宋朝。
為鞏固統(tǒng)治,逐步削奪禁軍重將兵權,設樞密院掌兵籍和發(fā)兵之權,三衙(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統(tǒng)兵,二者互相制約;將各地精兵銳卒選調京師,編入禁軍,以強干弱枝,削弱藩鎮(zhèn)勢力。
對禁軍頒行更戍法,分戍各地,定期輪換,使將不得專其兵,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加強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革新兵器,嚴格紀律,軍隊作戰(zhàn)能力不斷提高。同時,開始致力于統(tǒng)一戰(zhàn)爭。
以先南后北、先弱后強、各個擊破的方略,選派得力將領駐守邊境,防御遼和北漢,派遣主力南征。宋建隆三年(962)九月至開寶八年(975)五月,先后攻滅荊南、湖南、后蜀、南漢、南唐等政權。
基本結束自唐"安史之亂"以后延續(xù)200多年的分裂割據(jù)局面。開寶九年卒,終年50歲。在位16年,在建立軍事集權、改革軍事制度等方面都有建樹。指導戰(zhàn)爭注重了解敵情,分化瓦解,以智取勝。
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取了后周政權,改封柴宗訓為鄭王。由于趙匡胤在后周任歸德軍節(jié)度使的藩鎮(zhèn)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改元“建隆”,史稱“宋朝”、“北宋”。
二、趙匡胤簡介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于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qū)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參考資料:
中新網(wǎng)-趙匡胤
百度百科-趙匡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5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