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東林寺神水之謎簡介,關(guān)于東林寺還有哪些傳說
世間有水能生出木材嗎?有水能映出人的聰明才智嗎?有水能聽懂人語嗎?有水能驅(qū)使老虎咆哮嗎?有!在東林寺就有一股股這樣的“神水”。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東林寺三笑堂前有一“出木池”
,名字讓人覺得怪怪的
,為什么叫“出木池”呢?相傳慧遠興建神運寶殿時所缺棟梁之材,就是從這池中源源不斷地流出來的
。在神運寶殿后
,在一叢滿目蒼翠的修竹的掩映下,一個1米見方的泉池涌出汩汩細泉
,晶瑩清澈
,似一股玉漿在淌瀉,又像一串串明珠在滾動
,水清甘洌
,四季不涸
,泉旁的石碑上鐫刻著三個剛勁的隸書大字:聰明泉,它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有位荊州刺史殷仲堪
,久聞慧遠的大名
,在東林寺建成后不久便專程來到廬山東林寺拜訪慧遠法師。
于東林寺還有哪些傳說.png)
慧遠與他一起談?wù)撘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終日不倦
。殷仲堪非常敬佩慧遠的才學(xué),連聲夸道:“遠公的學(xué)識博大精深
,實在是無與倫比
。”慧遠對殷仲堪的才識也暗暗心折
,聽了這話
,順手指著松林旁的一處流泉,笑著對他說:“你的辯才就像這流泉一樣
,泉涌不絕
。”后人就將該泉稱為“聰明泉”
,這泉水映射出慧遠大師非凡的才智
。唐朝詩人皮日休曾以此為題,作詩道:“一勺如瓊液
,將愚擬圣賢
。欲知心不變,還似飲貪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在東林寺文殊閣旁,還有一處“古龍泉”
,又名“卓錫泉”
。早在東林寺建立以前,古龍泉曾在慧遠龍泉精舍處
。當初慧遠在龍泉精舍修行
,覺得離水源太遠,非常不便
,于是就用手中的卓錫杖敲敲地面
,說道:“我如果與這塊地方有緣,這塊土地就應(yīng)當出現(xiàn)泉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捯魟偮洌鸵娗迦殂橛科稹_@年夏天
,潯陽一帶久早無雨
,慧遠在泉邊誦讀《龍王經(jīng)》,祈請神龍降雨救災(zāi)
。不一會兒
,一條神龍從泉中躍出,頃刻間大雨滂沱
,令大旱之年成為豐收之年
,這便是“古龍泉”的由來
。后其弟子慧安為計時立芙蓉十二葉于泉水中
,芙蓉隨波轉(zhuǎn)動,一晝夜恰好轉(zhuǎn)動一周
,以此分定一天十二時辰
,稱之為“蓮花漏”,可惜這一發(fā)明后來失傳了
。
在關(guān)于東林寺的傳奇中
,最吸引人的還是“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去東林寺的路上
,有一條小溪
,東晉時流水潺潺,人們在溪上架一石橋
,這石橋便成了去東林寺的必經(jīng)之路
,但為什么稱為虎溪橋呢?據(jù)傳說東晉時,東林寺主持慧遠在寺院深居簡出
,人們稱之為“影不出山
,跡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
,從不逾越寺門前的小溪
,如果過了小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會吼叫起來
。有一次
,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與慧遠談得投機
。
慧遠為二人送行時不覺過了小溪石橋
,后山的老虎就發(fā)出警告的吼叫,三人恍然大悟
,相視大笑而別
。于是人們稱小溪為虎溪,石橋為虎溪橋,這個典故就叫做“虎溪三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盎⑾Α钡墓适拢从沉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釋
、道三家的融洽,為歷代名人所欣賞
。李白在《別東林寺僧》一詩中就寫道:“東林送客處
,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
,何煩過虎溪
。”東林寺內(nèi)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橋畔的石虎
,就源出這則傳說
,為古剎增添了神秘色彩。
宋代石恪作《三笑圖》
,蘇東坡作《三笑圖書后》
,黃庭堅作《三笑圖贊》,后人于是在寺中建了“三笑堂”
,一時傳為佳話
。據(jù)學(xué)者考證,慧遠和陶淵明都是東晉時期的人
,陸修靜是南北朝時期人
,慧遠圓寂時,陸修靜僅十來歲
。宋大明五年即461年
,當陸修靜到廬山東南瀑布巖下構(gòu)造精廬、隱居修道時
,慧遠與陶淵明已去世三四十年了
。所以他是不太可能參加“三笑”的。不過這段傳說說明了慧遠在世之時
,儒釋道三家開始走向融合
。
十大名寺簡介及詳細資料
說法一
白馬寺
白馬寺在河南洛陽市東郊,稱為"中國第一古剎"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
。 白馬寺的建設(shè)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白馬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天王殿
、大佛殿
、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
、齊云塔等
。
靈隱寺
又名云林寺,創(chuàng)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
。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
,看到這里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
,所以就在這里建寺
,取名"靈隱"。清康熙南巡時
,賜名靈隱寺為"云林禪寺"
。靈隱寺全盛時期,有九樓
、十八閣
、七十二殿堂
,僧徒達三千余眾
。靈隱寺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
、藥師殿
。
少林寺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鄭州市)。因寺院坐落在叢林茂密的少室山陰
,以此得名
。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495年)。少林寺保存有唐代以來的碑碣石刻總計300多塊
,其中的一塊"太宗文皇帝御書碑"記載了少林寺十三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史跡
,碑文為唐太宗親筆書寫。
寒山寺
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監(jiān)年間
。二百年后的唐代
,相傳唐時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故改名為"寒山寺"
。 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后
,寒山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
、藏經(jīng)樓
、鐘樓、碑文《楓橋夜泊》
、楓江第一樓
。
隆興寺
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
,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nèi)鑄造銅佛
,并蓋大悲閣,遂大興土
,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筑先后告 到了清康熙
、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guī)模維修和增建
,寺院發(fā)展到鼎盛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改龍藏寺為隆興寺
,俗稱大佛寺。
清凈寺
清凈寺又名艾蘇哈子大寺
。 始建于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回歷400年),創(chuàng)建和重修者皆為阿拉伯穆斯林
。 清凈寺建筑采用西亞形式
,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蘭建筑風(fēng)格的清真寺
,清凈寺面積2100平方米
,主要建筑在門樓,高20米
、寬45米
,輝緣石和白花崗石構(gòu)筑,三層穹形尖頂拱門
。
大昭寺
初名"惹剎"
,始建于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寺內(nèi)供奉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
。后來該寺改名為"大昭寺"
。昭,在藏語中釋作"佛"
,"大昭"指釋迦牟尼佛
,"大昭寺"意思是釋迦牟尼像的佛堂。
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
。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在世時反對偶像崇拜
,不立寺供像。在他臨終時釋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個不同年齡時的模樣塑像
,并親自為塑像繪圖
。這三尊佛像中
,以十二歲時釋迦牟尼身為皇子的鎏金銅像最為精美與尊貴。該佛像后從古印度流入中國
,又經(jīng)唐代文成公主帶入西藏
,原供于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釋迦牟尼八歲鎏金銅像原供于大昭寺
,也是這三尊珍貴佛像之一
。
臥佛寺
臥佛寺即"十方普覺寺"。它位于北京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
、香山東側(cè)
,距市區(qū)30公里。臥佛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
,原名兜率寺
,又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為普覺寺
。由于唐代寺內(nèi)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
。后來元代又在寺內(nèi)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盤銅像,因此
,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臥佛寺"
。
塔爾寺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內(nèi)為紀念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
。塔爾寺古稱"佛山"
,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
,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是我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誕生地
,我 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
。塔爾寺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爾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
,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塔爾寺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jīng)堂
、佛塔
、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輝煌壯麗建筑群,占地面積約600余畝
。
金山寺
金山寺原名澤心寺
,亦稱龍游寺,清康熙皇帝賜字"江天禪寺"
,沿用至今
。雖名稱多變
,但自唐以來,人們通稱金山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栋咨邆鳌返墓适潞?水漫金山"這成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但金山在哪兒?卻未必世人皆知
。寺位于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坐落于如此幽美恬適的氛圍之中
,海拔43.7米
。金山寺始建于東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唐代張祜描述為"樹影中流見
,鐘聲兩岸聞";北宋沈括贊頌曰:"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
。至清朝同治初年(公元1861----1874年)
,這個"千載江心寺"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水上風(fēng)光變?yōu)殛懮蟿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由于金山位于長江邊上
,風(fēng)景區(qū)建筑風(fēng)格獨特,殿宇廳堂
,亭臺樓閣
,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壽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巔
。寺院殿宇鱗次櫛比
,樓塔爭輝,從江中遠望金山
,只見寺廟不見山
,故以"金山寺裹山,見寺
,見塔
,不見山"的風(fēng)貌而蜚聲海內(nèi)外。
說法二
河南白馬寺
白馬寺
,我國各地有若干寺廟均為此名
,其中以河南白馬寺最為有名。河南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
,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
,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寺內(nèi)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
、二天將
、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另外
,安徽、青海
、江西以及山西等地
,也有白馬寺。
河南少林寺
少林寺
,位于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
,是少林武術(shù)的發(fā)源地,禪宗祖庭
,由于其坐落嵩山的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
,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
,以禪宗和武術(shù)并稱于世
。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現(xiàn)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
。除了河南鄭州嵩山少林寺之外
,經(jīng)考據(jù)后證明在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位于福建的少林寺,被稱為"南少林"
。關(guān)于南少林所處地點
,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
、福清少林寺三種說法
。另有1976年版電影;特別是1982年版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而享譽海內(nèi)外。
浙江靈隱寺
浙江靈隱寺創(chuàng)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
,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歷史
,為杭州最早的名剎。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
,看到這里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
,所以就在這里建寺
,取名"靈隱"。靈隱寺是中國佛教著名寺院
,又名云林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通常認為也屬于西湖景區(qū)
。也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
。
浙江國清寺
國清寺是我國創(chuàng)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發(fā)源地;國清寺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
,初名天臺寺,后取"寺若成
,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
。 國清寺位于浙江天臺城北3公里的地方,和濟南靈巖寺
、鎮(zhèn)江棲霞寺
、江陵玉泉寺并稱"天下四絕",是佛教"天臺宗"發(fā)祥地
,也是日本天臺宗祖庭
。
江蘇大明寺
江蘇大明寺古城揚州北郊,蜀岡如臥龍般蜿蜒綿亙
。名揚四海的千年古剎大明寺
,就雄踞在蜀岡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屬建筑
,因其集佛教廟宇
、文物古跡和園林風(fēng)光于一體而歷代享有盛名,是一處歷史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寶藏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
。1500余年來,寺名多有變化
,如隋代稱"棲靈寺"
、"西寺",唐末稱"秤平"等
。清代
,因諱"大明"二字,一度沿稱"棲靈寺"
,乾隆三十年皇帝親筆題書"敕題法凈寺"
。1980年,大明寺恢復(fù)原名
。
江蘇棲霞寺
江蘇棲霞寺位于南京市東北22公里處的棲霞山上
,1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棲霞寺始建于南齊永明七年(489年)
。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
攝山棲霞寺為南朝古剎
,以山多藥草可以攝養(yǎng)故名攝山
。初齊居士明僧紹隱居于此,會法度禪
。師自黃龍來
,講《無量壽經(jīng)》于山舍
,僧紹深敬重之,因舍為寺以奉
。時為齊永明七年也
。后僧朗法師來自遼東,大弘三論之學(xué)
,世稱為江南三論之祖
。僧詮、法朗諸師繼之
,其學(xué)益盛
。先是僧紹欲于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緯繼其志
,與度禪師就西峰石壁造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高俱三丈有余。梁大同中
,齊文惠太子與諸王又吝造大小諸佛像于千佛巖
。仁壽元年,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
,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
。唐代寺運益隆,遂與臺州國清寺
、荊州玉泉寺
、濟州靈巖寺并稱為天下四絕。
江西東林寺
江西東林寺位于九江市廬山西麓
,北距九江市16公里
,東距廬山牯嶺街 50公里。因處于西林寺以東
,故名
。東林寺建于東晉大元九年 (384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
。東林寺是佛教
凈土宗(又稱蓮宗)的發(fā)源地
,對一些國家的佛教徒影響較大。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
,另兩處是久負盛名的云居山道場和三合寺
。
陜西法門寺
陜西法門寺位于扶風(fēng)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zhèn)。始建于東漢末年
,發(fā)跡于北魏,起興于隋
,鼎盛于唐
,被譽為"皇家寺廟"
,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
福建南普陀寺
福建南普陀寺在廈門島南部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
,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寺內(nèi)天王殿、大雄寶殿
、大悲殿建筑精美
,雄偉宏麗,各殿供奉彌勒
、三世尊佛
、千手觀音、四大天王
、十八羅漢等
。藏經(jīng)閣珍藏佛教文物豐富多彩,有經(jīng)典
、佛像
、宋代銅鐘、古書等
,明萬歷年間血書《妙法蓮花經(jīng)》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寺宇周圍保留眾多題刻,著名的有明萬歷陳第
、沈有容題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
。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
,寬一丈
。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
,巖壑幽美
,號"五老凌霄",是廈門大八景之一
。
上海最有氣派的一座寺廟東林寺,擁有三項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東林寺
,從遠處看
,像是建造在一座山之上。建筑別具一格
,非常的宏偉
,你會瞬間被他的氣勢所吸引;遠遠的看過去,大氣磅礴
,靚麗輝煌
,山體式建筑感覺很宏偉。是上海最有氣派且擁有三項吉尼斯世界記錄的寺廟(最高室內(nèi)觀音像
、中國佛教第一銅門
、善財童子)。
東林寺坐落于上海市金山區(qū)朱涇鎮(zhèn)東林街150號
,原名觀音堂
,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由僧侶妙因創(chuàng)建,距今已近700年的 歷史
,皇慶二年(1313 年)改為東林寺
,為浦南地區(qū)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元、明
、清建筑群
,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在700年的風(fēng)雨中
,屢遭戰(zhàn)亂
、火災(zāi),又屢次重建
。1987年
,東林寺尚存的一座大殿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重修并擴建
,于九月正式對游人開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又經(jīng)過改造重建,擁有亞洲最大的室內(nèi)佛像
,高約34米
。
東林寺照壁高8.8米,長21米;由幾百噸青石雕刻而成,用精湛的石雕工藝,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凈土宗十三位祖師像
,照壁背面雕刻了“上海金山朱涇鎮(zhèn)東林寺復(fù)建碑記”
,記述了東林寺的興廢滄桑和復(fù)建的艱辛歷程,贊頌古剎東林重鑄輝煌與法脈永續(xù)
。
中間是一座金愿橋
,是用優(yōu)質(zhì)的黃銅建造而成,金光熠熠
,橋欄和橋面采用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精美銅雕
,造型生動,別具中華古典風(fēng)雅之美
,且信眾和游客都可以在此橋許愿
;左右兩橋是石橋
,東面是鶴壽橋
,寓意人們象仙鶴一樣 健康 長壽;西面的是虎溪橋
,出典自廬山東林寺
。
三門(也稱山門)是用60多噸山東名貴漢白玉建造而成,長20米
,高15米。三門上方四周站立著用漢白玉雕刻成莊嚴肅穆的48尊阿彌陀佛像,代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
,上方的中間巍立著用黃銅手工巧打而成的五朵金蓮花,外用鎏金金工藝
,整個三門結(jié)合凈土宗的思想
,構(gòu)思獨特,造型精致
,是國內(nèi)佛寺中獨一無二
、莊嚴無比的三門。
金愿橋,整橋采用精銅而制
,橋欄橋面均飾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格精美銅雕
,造型生動,別具中華古典之雅氣
。
走進三門
,迎面而來的是占地240平方米的金蓮池。
金蓮池中有一尊國內(nèi)首創(chuàng)的高達5米的景泰藍制作的善財童子
,為寺內(nèi)三個大世界基尼斯紀錄之一
。
金蓮池為東林寺內(nèi)一座景觀許愿池,許愿池中信徒們領(lǐng)養(yǎng)放生的錦鯉魚
,每一條魚都有主人
。許愿池中有鯉魚銅塑八尊,張口
,作龍門跳躍狀
,分別立于池的八個方位,對應(yīng)著八條鯉魚
,池座下方八面分別鑄有銘文祝語:“福澤百代
、康樂天倫、偉業(yè)千秋
、祥瑞平安
、松齡鶴壽、鴻運財茂
、喜慶輝華
、吉星高照。”當童子像身轉(zhuǎn)至鯉魚與銘文的中軸線時
,游人可向鯉魚口中拋投硬幣
,如若投中,通對相應(yīng)的銘文祝語
,則暗喻了投擲者福運天合
,前程似錦。
大雄寶殿
圓通寶殿
,寶殿中是用黃銅制作重達150噸的殿中殿
,工藝精美,金碧輝煌展現(xiàn)銅工藝之一絕
,殿中供奉的是一尊整塊1.8多噸重的新疆和田美玉雕琢而成的元代“靈雨觀音”圣像
,“靈感靈應(yīng)曾記當年傳逸典;雨珠雨玉更于遍界灑甘霖”
,是不可多得的稀世鎮(zhèn)寺之寶
。
園內(nèi)兩旁分別坐落國內(nèi)首創(chuàng)之銅制鐘、鼓樓各一座
,格局呈對稱之美
。兩樓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
,全銅打造
。高11.5米,長寬各10米,仿明式.共12根銅柱、漢白玉欄桿
,青石須彌座
,精雕細刻、古色古香
。東側(cè)為鐘樓
。
西側(cè)為鼓樓。
觀音閣是目前國內(nèi)最高
,容納人數(shù)最多的觀音閣
。內(nèi)供有一萬尊觀世音菩薩,其中一尊是仿敦煌莫高窟笫三窟元代壁畫千手
。
三個大世界基尼斯紀錄之二:最高的銅門一一“千佛門”即“觀音閣”門
,高20.080米,寬10.295米
。以古色雨點花銅板制成
,門面由999尊觀音浮雕組成與門等高的“佛”字。三個大世界基尼斯紀錄之三:“觀音閣”內(nèi)最高的室內(nèi)觀音像
。
園林之內(nèi)有一山體奇觀
,細觀之乃一佛祖身形
,頭頂寶冠,呈臥立態(tài)
,在陽光照耀下
,佛韻靈光徐徐閃爍。最為引人注目的自然為僧侶所戴象征著五智佛來的寶冠
,名曰“五佛冠”
。五佛冠還有另一層意思,佛頭前為龍頭觀音
,后為魚籃觀音
,左韋陀,右關(guān)公
,整個佛頭又為一尊佛,共五佛
。佛頭高22米
,紫銅打造。整體為抽象的佛臉
。
五佛冠
,此冠四周由五蓮瓣圍繞,每片瓣面各塑有佛教經(jīng)典釋義圖案
,描繪了以觀世間菩薩為主的佛教故事
。鼻子為觀世音菩薩的蓮花坐像,兩條龍護著觀世音菩薩
,龍頭正好是鼻孔部隆起的部位
,龍身飄騰而上變?yōu)槊济瑑勺痫w天當了佛祖的眼睛
,蓮花組成了雙唇和嘴
,左邊耳朵是護持佛法、摧邪扶正韋駝菩薩
,右邊耳朵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關(guān)羽伽藍
。臉頰上可以瞻仰到觀世音菩薩32應(yīng)身。整個頭部顯示了佛
、菩薩的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的大無畏精神,整個頭部的雕刻
,惟妙惟肖
,活靈活現(xiàn),淋漓盡致
,體現(xiàn)了銅雕大師的絕對功力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5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張良能得以善終" rel="prev">
漢初三杰中,為什么張良能得以善終
下一篇:
趙云打仗那么的厲害,公孫瓚為什么拱手···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