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同治帝早逝后,他的1后4妃命運如何?地位越低反而壽命越長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古代,一般來說,皇帝駕崩,后妃的結局無非三種:隨帝殉葬、出家為尼、母憑子貴幸得終老。但在清一朝,尤其是慈禧太后當權之后,皇后、嬪妃的命運略有轉機。但這種轉機,跟慈禧太后的好惡關系極大,這在同治帝的后、妃之間表現(xiàn)格外明顯——那么同治帝19歲英年早死后,他的1位皇后和4位妃子命運如何?仔細來看,竟然有一個小小的規(guī)律,那就是地位越低反而壽命越長,難道是天意有意安排乎?
且看具體表現(xiàn):
先說壽命最短地位最高的1皇后之命運。同治帝的皇后為阿特魯氏,也就是孝哲毅皇后,或嘉順皇后。
同治帝欲親政之年,需立后。阿特魯氏因其容貌端莊、知書達理、儀態(tài)雍容,受到了慈安太后的好感。但慈禧太后的性格,顯然不屬于這個系列,她不喜歡,因此也建議兒子別選擇這個阿特魯氏為皇后。
可是年輕的同治帝對阿特魯氏卻一見鐘情,再加上慈安太后的肯定,使得同治帝果斷地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意愿,選擇了阿特魯氏。
但是同治帝為了愛情,喪失了帝業(yè)。因為他在擇后這一關鍵問題上,站在了親娘慈禧太后的對立面。這不僅讓慈禧太后顏面掃地,更讓本就不愿歸政的慈禧太后對兒子感到不放心,遂對其諸多限制,從朝堂政務延伸到了后宮生活。
慈禧太后屬于睚眥必報之人,無論親疏,皆一視同仁。在對待兒媳婦,也就是皇后阿特魯氏的表現(xiàn)上,極其明顯。阿特魯氏不僅受到慈禧太后的言語攻擊,甚至遭受了無情的人身攻擊。更為可憐的是,在同治帝駕崩之后,這位處境艱難身懷皇嗣的皇后,也被慈禧太后逼其自盡。
《清實錄·德宗實錄》:“寅時,嘉順皇后崩于儲秀宮?!?/p>
終年22歲。
不過有關阿特魯氏之死因,正史野史,有多重記載,略有不同,比如《翁同龢日記》載曰:“嘉順皇后臥疾已久,今益劇矣。”
也就是說,阿特魯氏重病已久,剛好同治帝駕崩,加劇病情,導致死亡。
總之,阿特魯氏之死因,成為清史懸案。
接著看4位妃子之命運。
第一短命皇貴妃?;屎笾?,僅22個春秋。接著之短命的,是淑慎皇貴妃富察氏。
在同治帝擇后之日,實力相當?shù)恼沁@位富察氏。
阿特魯氏有慈安太后撐腰,富察氏則有慈禧太后撐腰。
慈禧太后偏愛富察氏,富察氏長相艷麗,機智聰明。
慈禧太后甚至從富察氏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可是,兩宮相爭,起決定作用的卻是同治帝。
最終同治帝,沒有給老媽面子,因此富察氏與皇后之位也就擦肩而過。
可是,雖沒得到同治帝的恩寵,卻受盡了慈禧太后的格外關愛。
富察氏因慈禧的格外恩寵,晉升之路非???。先入宮被封為慧妃,但享受的卻是貴妃待遇。同治十三年,又被封為皇貴妃。同治帝駕崩后,又被慈禧太后封為敦宜皇貴妃。慈禧太后六十,又封富察氏為宜榮慶皇貴妃。
從榮譽上來看,富察氏確實是享受到了極高的待遇,但也正因其受到慈禧太后的極度愛護,導致了同治帝的逆反心理,對富察氏一點也不待見。即便后來,被慈禧太后逼迫不準和皇后阿魯特氏共同生活,同治帝寧可出宮尋花問柳,也不踏入富察氏寢殿一步。
作為一個女人,富察氏的痛苦和失敗,顯而易見。
這不是什么虛幻的榮譽可以彌補的,因此,她在表面的榮光里,抑郁寡歡,在四十六歲之齡,帶著無限惆悵和難以言說的遺憾離開了動蕩不安的人世。
第二位是莊和皇貴妃。她是皇后阿魯特氏的姑姑,在同治十一年,與皇后同時入宮,不過地位卻是天地之懸殊,阿特魯氏為皇后,她卻僅被封為珣嬪。
莊和皇貴妃生得容貌美麗,皮膚白皙,但是身體過于“魔鬼”。如在今日,大概是一位魔鬼身材的大美女??赏蔚蹍s不大喜歡,故此入宮以來未得臨幸,自然也別談子嗣了。
原本不得同治帝喜歡的貴妃,也并非莊和皇貴妃一人,可是富察氏好歹還有慈禧太后罩著。可莊和皇貴妃就慘了,皇帝不愛,太后蔑視。慈禧太后瞧不上她的原因是,古時候講究出身,莊和皇貴妃其母為妾,乃為庶出。
因此,莊和皇貴妃的晉升之路,自然不能和富察氏相比了。同治十三年,她才從嬪升為妃,光緒二十年升為珣貴妃,溥儀繼位后被晉升為皇考珣皇貴妃。
不過,在此時,她得到了一個意外的禮遇或賞賜,讓其住進了侄女阿魯特氏皇后的寢宮儲秀宮。這是其她三大貴妃,所沒有得到的意外待遇。
康乾盛世下的清朝1790年人口突破3億,GDP占世界1/3。沒有哪一個朝代是長盛不衰的,清朝也不例外,由于長時間的閉關鎖國,人們思想逐漸麻木,固步自封,最后國門被西方人用先進的武器打開,清朝逐漸衰敗到1912年結束。
每一個朝代滅亡,紫禁城里的人就要另尋生路,宮里的妃子平時都是嬌生慣養(yǎng)的主子,一下失去了往日的尊貴和地位,她們又能去哪呢?清朝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期間,還沒有嚴格的后妃制度,只把最優(yōu)秀的妻妾稱為”福晉“,妻子稱為”大福晉“,其他小妾稱為”側福晉“,其他平凡的小妾稱為”格格“,或者沒有稱呼。
康熙時期,清朝后宮才有了完善的后妃制度,后妃分為8個等級,并且每個等級規(guī)定了人數(shù),皇后1名,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shù)。清朝后妃最多的皇帝也是康熙,共有67人,康熙執(zhí)政的這段時間是清朝非常富饒的一個時期,國庫有那么多的錢去養(yǎng)這些女人。但隨著清朝的衰敗,國庫沒有那么的錢去娶妻,嬪妃是人數(shù)也相對減少,同治帝一后四妃,光緒帝一后二妃,宣統(tǒng)帝只有一后一妃。
清朝滅亡的時候,光緒帝的兩個妃子,珍妃早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就死了,珍妃的姐姐瑾妃活到1924年去世,妻子裕隆還活著,并且當上太后。隆裕是慈禧太后侄女,光緒帝表姐,1888年經(jīng)過慈禧指婚嫁給光緒。
光緒生前沒有留下一個孩子,皇位只能從其他皇室血脈中挑選,慈禧從載灃府中挑選了年僅3歲的溥儀當皇帝,她選一個才3歲的小孩當皇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她又是想把溥儀打造成第二個傀儡皇帝。
但這一次慈禧失策了,溥儀離登基還有半個月她就死了。慈禧死后,大權就交給了裕隆,裕隆沒有慈禧那么有政治手段,也沒有個信得過的人給她出謀劃策,她把大權交給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替她分憂,誰知袁世凱非但沒有向著她,還威逼利誘她答應溥儀遜位。
1912年2月12日,裕隆太后頒布《退位詔書》,宣告年僅6歲的溥儀退位,不過裕隆答應退位是有條件的,她為了皇室日后還能有生活保障,要求袁世凱簽一份《清室優(yōu)待條例》,里面規(guī)定國民政府每年給清帝400萬兩的生活費,仍允許溥儀住在紫禁城,享有皇帝尊號等等。裕隆為溥儀爭取到這些不久,1913年2月22日就在長春宮去世,享年46歲。
1922年,溥儀16歲在紫禁城選妃,他的年代已經(jīng)有照相機,就拿著4個女人的照片選妃,這4個女人穿著差不多的服裝,化著幾乎一樣的妝,溥儀覺得4個女人都長得一樣,就通過女人的服裝來選妃,他覺得文繡衣服上的花紋最好看,就在文繡的照片上畫了個圈。
推選婉容的端康太妃看到了心里很不爽,要溥儀選婉容,溥儀就又在婉容的照片上畫了個圈,12月1日連娶兩個妻子入門。婉容最后被溥儀選中,應該是當妃子的,但婉容家族地位比文繡高幾個階級,擠掉文繡當上皇后,有見過她的人評價她“大有明星皇后的資格”。
婉容憑借家世坐上皇后在別的朝代是好事,但在清朝末年不是一件好事,她只當了2年的皇后,1924年10月23日就隨溥儀被馮玉祥發(fā)動的政變趕出皇宮,那時的袁世凱已經(jīng)死了,馮玉祥不能忍受民國的領土內(nèi)還有個前清“小朝廷”,就把紫禁城里的人全轟出去。
溥儀被趕出宮之后一直想著復位,甚至是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復位,文繡跟溥儀的理念不同,她認為日本人不是什么好人,他們答應幫助溥儀當偽滿皇帝,其實是想控制他做傷害中國老百姓的事,一直在積極勸阻溥儀不要跟日本人合作,溥儀滿腦子都是復位根本聽不進文繡的好心勸告,愈發(fā)的不喜歡文繡。
此時的溥儀已經(jīng)不是皇帝,也要受法律的約束,文繡在宮里也接受了一些新式思想教育,有了男女平等的觀念,她再也忍受不了溥儀的冷落,就找律師向溥儀提出離婚。離婚后的文繡拿著溥儀賠償?shù)?萬元隱姓埋名去一個小學當過老師,但她的身份還是在不經(jīng)意間走漏出去,無數(shù)的人都找到她的學校害她無法正常工作,文繡之后就只能干些糊紙盒、賣香煙的工作。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文繡的生活才好一點,在朋友介紹下有了一份相對體面的工作,在《華北日報》做校對的工作,后來因為工作能力突出,《華北日報》社長把她看在眼里,將一個河南大齡未婚男軍官介紹給她,文繡和這個軍官過了一輩子,一直到1953年9月17日去世,河南軍官直到文繡死,才從文繡嘴里知道她的真實身份。
文繡后半生有過坎坷的經(jīng)歷,但最后嫁給河南軍官也算熬過來了,婉容卻沒有那么幸運,溥儀被妃子休掉,這件事讓溥儀感到臉上無光,他把過錯全推倒婉容身上,不再像從前那樣寵愛婉容,婉容為了緩解壓力愛上抽大煙,還和溥儀身邊的侍衛(wèi)亂搞一氣,生出了私生子。
溥儀在婉容生的那天才知道婉容有了孽種,他自然不會要這個孩子存活于世,他把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扔進了鍋爐,騙婉容孩子送到舅舅家里養(yǎng)了。婉容1946年6月20日在監(jiān)獄里死去,身上布滿了淤泥,到死都不知道孩子早就沒了,也沒有一個人給她收尸,最后還是管理過她的李延田和李延俠兄弟看不下去幫她收尸,并用破舊的床板給她做了個棺材。
以上就是清朝滅亡之后,紫禁城里妃子們的下場,至于那些宮女有家的回到了家,沒家的出家當尼姑,重新找份工作自食其力的都有,有的宮女沒本事只能嫁給別人當小妾或者墮入風塵養(yǎng)活自己,她們在宮里是無人問津的小人物,出了宮之后更加如此,在當時的亂世中,溥儀都自身難保,還有誰能過得好?
慈禧和光緒死后,瑜妃認為她的好日子要來了,她忍受了這么久,終于有出頭的日子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溥儀繼位之后,隆裕被尊為太后,她什么都不是,所以她要大鬧皇宮討個說法??赡芩心欠N付出了一輩子的努力,結果還是一場夢的感覺。畢竟她不是同治的正妻,只是一個妃子而已,所以當太后名不正言不順。慈禧在位的時候,雖然看的起她,但是隆裕是慈禧的侄女,人家肯定是向著隆裕的。
瑜妃是個長的很漂亮的人,但是也是個很有心機的人。同治在位的時候,和皇后很是恩愛,但是有時候也會去寵幸瑜妃。但是慈禧是個政治家,她希望同治能夠去多寵幸她喜歡的惠妃。但是同治卻偏偏不喜歡惠妃,他也不希望慈禧干涉他的私生活。但是慈禧偏偏不罷休,還給皇后施加了壓力。后來同治索性都放棄了這些宮里的妃子,去外面找人。瑜妃和皇后和其他妃子只能獨自忍受寂寞,盡管后來皇后把同治給叫了回來,但是已經(jīng)有點晚了。
后來同治去世了,皇后因為不受慈禧的喜歡,吞金自殺。光緒在當上皇帝之后,同治留下的這些妃嬪也是不受慈禧重視的。慈禧只會重視對她有好處的人,比如她的棋子隆?;屎?。瑜妃就只能在宮里作作畫之類的打發(fā)時間。后來慈禧和光緒去世,瑜妃什么名分都沒有得到,看到之前跟她平起平坐的隆裕已經(jīng)是皇太后了,所以她心里很是不甘心。在慈禧的葬禮上,她責問攝政王,說溥儀是不是只繼承光緒一脈,而不繼承同治一脈。而攝政王被他問的啞口無言,說當然也是繼承同治一脈。后來瑜妃就開始大哭大鬧,說同治是個不仁義的人,說慈禧去世了,人們不拿她當人看。
其實說到底,瑜妃這么做的原因就是為了一個名分,不想讓人看不起她。
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在封建朝代中,凡是每一個新朝代的建立都離不開農(nóng)民起義。古代的中國是一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社會,農(nóng)業(yè)為本,自然農(nóng)民就是社會的主題。眾多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中,不乏有雄才大略之人,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一手建立了大明朝。在清朝的晚期,更是爆發(fā)了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農(nóng)民起義,這支起義軍的領袖就是天王洪秀全。
年少時的洪秀全也是飽讀詩書,精通四書五經(jīng)。道光七年,洪秀全第一次參見縣試,他的成績很好,在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不過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在科舉考試這一途上,洪秀全屢試不第,這也讓洪秀全心灰意冷。23歲時,洪秀全意外接觸到了由西洋傳到清朝的基督教。洪秀全非常認同基督教中所提倡的人人平等的觀念,所以洪秀全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創(chuàng)立了?拜上帝教?。
至此,洪秀全拉開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序幕。在小編看來,太平天國之所以能發(fā)展到后來占據(jù)了半個清朝的局面,?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后來的洪秀全并沒有能將其實現(xiàn)。在封建帝制的背景下,?人人平等?幾乎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也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局限所在。
更何況,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后期,作為領袖的洪秀全并沒有能夠做到以身作則。據(jù)記載,洪秀全后宮的妃嬪多達八十多人。試想,前線的將士們在和敵人拼命,領袖卻在后方享受快意的人生,這換作是誰都會有意見的。同治三年,51歲的洪秀全在天京逝世。關于洪秀全的死因,有一個說法就是他是自殺的。
那么在洪秀全死后,他后宮中那些妃嬪們的結局是如何的呢?要知道,洪秀全的起義在清朝的統(tǒng)治階級看來就是造反,是大逆不道的。因此那些后宮中的妃嬪們的結局自然不會好。她們一些人被殺害了,也有一些人不堪受辱選擇了自殺。
民國時期的“四大太妃”即端康皇貴妃、莊和皇貴妃 、敬懿皇貴妃、榮惠皇貴妃。
其中端康皇貴妃是光緒的妃嬪,莊和皇貴妃、敬懿皇貴妃和榮貴皇貴妃都是同治的妃嬪。這四位皇貴妃,直到清朝滅亡,民國成立時,都依然生活在紫禁城中。
那么這“四大太妃”最后的結局都是如何的?
端康皇貴妃端康就是光緒時期的“瑾妃”,她的妹妹就是光緒最寵愛的“珍妃”。
瑾妃。1888年,她與妹妹同時被選中,次年行大婚禮,被冊封為“瑾嬪”。1894年,適逢慈禧60大壽,瑾嬪被晉升為妃。不過晉升為妃不足數(shù)月,因其妹妹珍妃忤逆慈禧,瑾妃受牽連被貶為“瑾貴人”。
1895年,慈禧復其為妃。1909年溥儀即位,端康被加尊為“兼祧皇考瑾貴妃”。1912年,瑾妃再上尊號“端康皇貴太妃”。二年后,因疾病纏身,瑾妃病逝于紫禁城永和宮中。
莊和皇貴妃莊和就是同治時期的“珣妃”,她的侄女就是同治的皇后孝哲。
1872年,同孝哲一起入宮,被冊封為“珣嬪”。1874年,晉升為妃。1894年正月,光緒照例,晉升珣妃為珣貴妃。
1909年溥儀即位,珣妃上尊號“皇考珣皇貴妃”。1913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五,再上尊號“莊后皇貴妃”。1921年4月14日,莊和皇貴妃病逝于紫禁城儲秀宮。
敬懿皇貴妃敬懿就是同治時期的“瑜妃”,史評瑜妃“身材苗條,冰肌玉質(zhì),花容月貌”,她可謂是清朝后宮中難得一見的大美女。
1872年入宮,光緒選妃大典時,她被選中,后冊封為“瑜嬪”。1874年11月15日晉升為妃。1894年正月,光緒晉升其為貴妃。1909年溥儀即位,瑜貴妃上尊號“皇考瑜皇貴妃”。1913年3月12日,再上尊號“敬懿皇貴妃”。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將還住在紫禁城的清朝皇族,包括溥儀等人,全部趕出。敬懿皇貴妃也不例外,她被趕出皇宮后,就前往位于麒麟碑胡同的榮壽固倫公主府居住,直至終老。1932年2月3日因病逝世。
榮惠皇貴妃榮惠就是同治年間的“瑨妃”。
1872年二月初三,她在選秀女時被選中,十月十九日被冊封為“瑨貴人”。1874年,同治奉慈安和慈禧懿旨,晉升她為嬪。1894年,瑨嬪同珣妃、瑜妃一起被光緒晉升,她被冊封為“瑨妃”。
1895年,再次晉升為貴妃。1909年溥儀即位,晉升為皇貴妃。1913年,上尊號“榮惠皇貴妃”。 1924年11月5日,紫禁城中的所有清朝皇族皆被馮玉祥下令趕出皇宮,榮惠同敬懿皇貴妃一起前往榮壽固倫公主府居住,直至終老。1933年5月18日因病逝世。
可以民國“四大太妃”的結局都不錯,雖然她們在各自的丈夫面前都不受寵,但是在其后她們都受到了不錯的待遇,都先后被晉升為皇貴妃,都得到了相應的禮遇。而后她們也都得到了善終,這樣的結局真的不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6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