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孫權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三國的亂世之中,也是涌現出非常多的英雄豪杰。他們有的是割據一方的諸侯,有的是馳騁沙場的將士,有的是坐擁三軍的統(tǒng)帥。不過,有時呈一時之勇,并不是先見之明。只有笑到最后,才是最強的一代帝王。大家都知道,在這亂世中,只有三人挺到了最后。最后也是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天下也被分成了三塊。
當時宋朝的一個詞人辛棄疾就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也是一位帝王,在當時那個年代,能和孫權相提并論的,也就只有曹操和劉備兩人了。其實這句話,是非常符合情理的。因為孫權剛剛成年的時候便掌握了東吳龐大的根基。孫權的年齡要比曹劉二人小很多,曹劉二人跟他父親是一個輩的。而孫權能與這兩位斗了那么多年不落下風,不僅保住了江東的基業(yè),而且還擴大了他的領地范圍,就足以證明孫權是位能人。但是,即使孫權如此優(yōu)秀,可最后也沒能統(tǒng)一三國。
首先從年齡上推測,曹操和劉備去世的都比孫權要早很多,而且大概有30多年的時間。兩個強大的對手都已經去世了,可是在這30年的時間內,孫權為什么沒有統(tǒng)一全國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首先,孫權在軍事方面的才能確實有些弱。孫權都是以多勝少。而劉備和曹操都是常年征戰(zhàn),軍事能力比孫權要略強一些。孫權帶兵打仗的時候,一般都是以人多取勝。不過,孫權對于朝廷的內政處理也是頗有手段,如果讓孫權當了皇帝,那么國家可能會持續(xù)很多年,經久不衰。而且,孫權還非常的善于用人。孫策還在的時候,孫權就向他哥哥借走他身邊相中的人,歸為己用。不過要是論起來帶兵打仗,那就有些弱勢了。
當時,東吳的內部也是非常復雜,內部之中也是分出了許多的派系。有的人建議投靠曹操,有的人建議獨成一霸。因為當時,孫策還有一些手下不是非常聽從孫權的話語。所以當時東吳的內部宛如一團亂麻一樣混亂不堪,孫權也是無力破解,更別提統(tǒng)一天下了。
并且當時江東的地理位置也不是非常優(yōu)越,當時向往的就是能夠占領中原,然后取得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孫權稱帝他沒有一個正當的名義。曹操是挾天子而令諸侯,最后也是讓漢帝讓位給了他,名義上也算是漢帝禪讓給了曹操。而劉備當時打的名號就是要興復漢室,并且他自己也是是中山靖王的后代,根正苗紅名正言順。而孫權就顯得有些根不正苗不紅。
更關鍵的是,雖然當時曹操死了,但是曹魏的強大的勢力一直存在。并且,曹操的繼承者也不是個窩囊廢,也有一定的膽識和謀略。而且曹魏集團中除了那些智力超群的智士,還有許多武力超群的名將,也都是健在的。而且當時曹操占據中原,所以孫權想要越過江東來攻打曹操實在是不太容易。
而當時劉備方面,雖然他死了,但是諸葛亮還在。而且蜀軍當時正處于北伐階段,力量正在巔峰時期。因為孫權多次的改變心意,他們也對孫權有著很深的防備。所以不管孫權進攻這二人之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是非常容易,一個人面對兩股勢力更是不敢想象。所以,這一切的一切,也是導致孫權統(tǒng)一不了三國的主要原因。
不過即使如此,孫權能做出這番成績,也是非同小可。
當時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這三個人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在三國群雄逐鹿的時候,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勢力,真的是不容易啊。但是因為劉備和曹操的年紀是非常大的,而孫權是比他們小了一倍,故此又多活了很多年。那么現在劉備和曹操這么厲害的英雄都已經死了,能夠與他們相比的就只有孫權了。那么孫權憑借自己的才華,究竟能不能夠統(tǒng)一三國呢?
其實這個答案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孫權就是很厲害,但是他也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江東的地方雖然好,但是太狹窄了,也不利于統(tǒng)一天下。曹操劉備死后,更是有繼承人,蜀國和魏國都是兵強馬壯的,反而使東吳是一直是最弱的,最開始連皇帝都不敢稱。孫權又怎么能夠統(tǒng)一天下呢?
江東的小,適合防守,不適合進攻
東吳處于江東,雖然這是一塊非常好的地方,但是這里的地形實在是太復雜了,交通又不怎么便利,不利于攻打天下。唯有走水路這一條路比較方便一點,可是東吳又沒有什么強大兵力,就那么點兵力都不夠看。更何況東吳最強大敵人就是當時的曹魏,諸葛亮北伐這么久都沒有取得什么勝利,在中國歷史上只有朱元璋一個人北伐成功過,可想而知北伐是多么困難的。
當年魏國蜀國可都是為東吳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還沒有取得成功,就已經元氣大傷了。就是因為這個地方不好打下來,所以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在這三個國家中最后面玩的就是東吳。在蜀國滅亡10多年,還能夠繼續(xù)延續(xù)下來,并不是因為他的后來的君主是多么優(yōu)秀,他們反而殘酷無道,就是因為這個地形復雜,需要準備很長的時間,還要等待時機。
面對這樣的情況孫權有什么辦法呢?自己根本沒有強大的實力,就算有真正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報復,可是也終究抵不過現實的情況,東吳能夠保留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這可是他們父兄打下了江山,他一定要守得住。
蜀國魏國人才濟濟,兵強馬壯,吳國能夠留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更談不上統(tǒng)一天下
曹操死后,他的兒子曹丕繼位了,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可是比他曹操更加的陰寒,在他的治理下魏國是越來越強大,雖然曹丕在位只有幾年的時間,但是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君主。就算他與孫權相比,他也是不比孫權差多少。
曹丕在位期間可是實施了很多方面的政策,讓魏國能夠休養(yǎng)生息起來,當時魏國已經是富得流油了。而且曹丕也平定了北方的威脅,國力可是越來越強大,就算諸葛亮想要去北方也無濟于事。孫權見到這樣的場景,心里想的首先不是去攻打這個地方,而是想要怎樣去保住自己的性命,讓東吳繼續(xù)殘留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至于劉備死后,劉禪繼位,劉禪的確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但是孫權應該要想到,劉備死后把所有的大事都給諸葛亮來做,諸葛亮可是簡單的人物嗎?當初劉備要是聽諸葛亮的勸告,不去攻打東吳的話,說不定就有統(tǒng)一天下的實力了,可惜劉備還是去攻打了東吳,結果元氣大傷。就算元氣大傷了,但是只要諸葛亮在,蜀國就很難滅亡。
在諸葛亮死后,他已經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所有人都只要按照他的計劃去做,就可以保證蜀國的平安。這兩個國家都已經比劉備曹操的時候都還要好,孫權是根本不可能要攻打的。
對于孫權來講,守住父兄的基業(yè)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孫權能夠有如此好的基業(yè),都是他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一起來打下的。他們自己家里剛開始是非常貧窮的,但是經過他父親和兄長的努力,慢慢的發(fā)展了起來,最后在江東這個小小的地盤落腳了。這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孫權可是對這個非常的清楚,千萬不能夠有任何閃失,否則孫權都不好意思去見他的兄長和父親了。
孫權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夠,吳國究竟有多么強大的實力,孫權自己掂量掂量就會知道的。只要三國能夠保持一個平衡點,這個才是孫權最重要的事情。每當有什么重大變故發(fā)生的時候,吳國就像做一個調劑一樣,讓曹魏和蜀國能夠處于平衡狀態(tài),畢竟這兩個國家是最強大的,不能讓一方變大,一方變小。孫權就是要幫助弱小,然后打大的那一個。有時候就像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樣,孫權逐漸的從他們身邊撈到好處。
對于孫權來講,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當年可是為了荊州可是攻打過關羽,就是因為這里面的利益太好了。不惜出賣自己的盟友劉備,最后惹來劉備攻打自己,然后再后悔了。從這一個方面看孫權真的是比不上曹操和劉備,實在是太見利忘義了。
按道理來講,當孫權的兩個老對手死了之后,他自然是能夠借機稱霸的,可是孫權并沒有成功,原因自然是有很多方面,比如說本來孫權的實力就不太強,再加上內部勢力就有些混亂,而且孫權也有疑心打壓了手下能干之人,最終讓東吳措施了良機,導致被魏國吞并。
當時的三大集團的老大曹操,劉備還有孫權都算得上非常聰明之人,而孫權也被曹操稱贊過,說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曹操對他的評價之高。以孫權的才能,當他看到了曹操和劉備這兩個老對手相繼去世之時就知道自己的時機到了,可是他卻并沒有成功。
首先要知道東吳本身的實力是比不上魏國還有蜀漢的,這個很明顯就能夠看出來,當時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之后孫權選擇了過了十年之久才稱帝,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知道自己的實力還不夠。還有當時的夷陵之戰(zhàn),明明大敗了劉備,卻要率先的想劉備示弱,緊接著還有向曹丕表示臣服,可見東吳的實力本身就不如其他兩國。
我們都知道曹操有很嚴重的疑心,而孫權同樣也有,當時呂蒙還有魯肅,陸遜等人相繼崛起,這就讓孫權開始忌憚這些人,并且動手打壓這些人。于是為了讓這些人不更進一步,他選擇了讓諸葛恪為丞相,而且之后孫權還打壓孫策的老部下,這就讓很多有才只能得不到重用,并且也對孫權產生了一些想法。
還有就是孫權當時讓人偷襲了荊州,雖然成功的斬殺了關羽還有拿到了荊州,但是這時也徹底了惹怒了劉備集團,同時曹魏也一直對孫權有想法,于是本來就不強的東吳就要同時面對兩方,這就讓東吳根本沒有一統(tǒng)三國的可能。
曹操劉備死后,孫權獨活30年卻仍然沒有統(tǒng)一天下主要有四個原因:孫權的志向并不是統(tǒng)一天下,他的思想是保守的,只想要江東的穩(wěn)定;孫權家族在江東的勢力時最大的,但是并沒有得到江東人的支持,他的權勢是不穩(wěn)定的;孫權在荊州戰(zhàn)役錯誤的策略;東吳的實力在三國中始終是最弱的。
第一,孫權的志向并不是統(tǒng)一天下,他的思想是保守的,只想要江東的穩(wěn)定。孫權與劉備和曹操的志向并不是一樣的,他并沒有打過要一統(tǒng)天下的口號,他只是想要江東地區(qū)可以安寧穩(wěn)定。江東地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物產也很豐富,人們生活在那安居樂業(yè)并沒有什么戰(zhàn)亂,所以那里的人包括大臣都是不希望戰(zhàn)爭的,即使孫權想要一統(tǒng)天下,得不到江東人們以及士族們的支持那也是徒勞。而孫權一直生活在江東,同樣的他的思想也是保守的,他志向守著那一畝三分地。
第二,孫權家族在江東的勢力時最大的,但是并沒有得到江東人的支持,他的權勢是不穩(wěn)定的。孫權從他哥哥孫策那里借過權勢的時候就一直沒能得到江東士族的全部支持,很多都是隔岸觀火。再加上孫權一家并不是土生土長的江東人,他們一家能夠在江東站穩(wěn)腳步是靠暴力來征服的,以此江東的士族并沒有全部認可孫家,而孫權也在提防江東的士族。孫權的手下大將陸遜、顧雍等都是出身江東士族,然而孫權與陸遜、顧雍為代表的江東士族在孫權晚年的時候展開了長久的斗爭,在這情況下孫權能統(tǒng)一江東地區(qū)已經很不錯了。
第三,孫權在荊州戰(zhàn)役錯誤的策略。曹魏的軍事力量一直都是最大的,因此孫劉才結盟,然而孫權卻害怕蜀漢勢力的增長臨時跟蜀漢解除聯盟并且在跟劉備搶荊州并殺害了關羽。這反而使曹魏的實力越來越大,而蜀漢和東吳的實力反而下降了。雖然后來蜀漢和東吳再次結盟,然而曹魏大軍已經成了氣候,東吳和蜀漢各自有小心思,兩者結盟終究還是失敗。
第四,東吳的實力在三國中始終是最弱的。東吳的軍事物資雖然說在三國當中是最多的,但是它的戰(zhàn)斗實力確實最弱的,也因此東吳很少參與三國之間的戰(zhàn)役。東吳的軍事力量根本敵不過蜀漢,更別說是曹魏了,孫權的實力最多是防守江東的安全,不受蜀漢和魏國的威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6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